📖 ZKIZ Archives


農業保險與合作社撐起美國農業強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5786.html

農業保險與合作社撐起美國農業強國

一財網 邵海鵬 2015-11-23 20:14:00

羅素說,現在美國農民基本都不靠政府補貼,更依賴商業性保險。這跟買車要買車險一樣。

今年57歲的羅尼·羅素(Ronnie Russell)是美國密蘇里州的一名農場主,同時也是密蘇里州大豆協會董事會成員。他擁有1500英畝(1英畝約合0.4公頃)的家庭農場,不但種有大豆、玉米、小麥,還養了一些肉牛。這些土地一半屬於自己,另一半是從其他農民那里租來的。

羅素說,現在美國農民基本都不靠政府補貼,更依賴商業性保險。這跟買車要買車險一樣。

美國之所以成為農業強國,補貼、保險、合作社等一系列農業政策都起著重要作用。隨著新農業法案簽署生效,聯邦政府對農業的支持手段作出了重大調整,市場化趨勢更加明顯,比如直接幹預市場、扭曲價格的直接支付(DP)、反周期補貼(CCPS)和平均作物收入選擇補貼等項目被取消,同時加大了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和覆蓋範圍。

近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跟隨美國大豆協會組織的作物考察團到美國堪薩斯州、密蘇里州、北達科他州實地訪問農場主,深入田間進行作物考察,跟州立大豆協會負責人、州立大學教授就美國農業補貼、合作社等進行了深入探討。

更加市場化的農業法案

“現在農民的補貼非常少。”執教於堪薩斯州立大學的高級農業經濟學家傑·奧尼爾(Jay O’Neil)說。在他觀察,農業補貼占農場主的收入比例取決於實際情況,如果非要提供數據,最好的估計是不到5%,也可能2%。“但這不是官方的數據。”

對美國農場主來說,現在僅存的補貼是作物保險。奧尼爾說,農戶為作物購買保險時,政府會為其支付相應比例的保費。一般來說,很大比例的農民會有好的收成。所以到了豐收的季節,詢問他們獲得多少補貼,他們會回答沒有。

美國農業法案是農業補貼制度化的主要形式。從1933年第一個農業法案實施以來,美國國會一般每5年左右會制定一個農業法案,並經總統簽署後正式生效。最新的農業法案是,2014年2月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的《2014年新農業法案》。這是美國歷史上第16個農業法案。

外界對新法案給予積極評價。除了以上取消、加大的款項之外,法案還另外設立價格損失保險計劃 (PLC)和農業風險保障計劃(ARC)兩個項目,這屬於與生產不掛鉤的補貼形式。

上海匯易咨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咨詢師李強稱,這表明美國農業支持手段出現由黃箱政策向綠箱政策轉變的趨勢。可以說,美國現在是運用現代金融保險的“間接”方法,代替了過去傳統商品市場補貼的“直接”手段。

黃箱政策是指政府對農產品的直接價格幹預和補貼,包括對種子、肥料、灌溉等農業投入品的補貼,對農產品營銷貸款的補貼等。這些措施對農產品貿易產生扭曲,成員方必須承擔約束和削減義務。綠箱政策是指政府通過服務計劃,提供沒有或僅有最微小的貿易扭曲作用的農業支持補貼。

根據WTO農業協議,在各國國內農業支持手段中,黃箱政策有可能產生貿易扭曲,綠箱政策則不會。

另外,削減占農業法案支出比重最大(約為75%)的“補充營養支持計劃”的項目和其他營養計劃金額。還有,新法案還決定取消每年50億美元的直接支付補貼項目,這讓美國政府的農業支持預算表現出穩中有降的趨勢。

因此,相對於歐洲多國以及東亞的日韓等國家的高補貼,美國取消了絕大部分的補貼。美國為什麽取消補貼,是否因為財政缺乏資金?

對此問題,奧尼爾說,美國農民非常享受現在的自由,自己決定種植任何想要種植的產品,不被約束,看到了市場經濟的好處。“對農民來說,在更具市場導向的道路上農場經營才是健康的。”

奧尼爾說,新農業法案的頒布,農業保險成為農民規避風險的援助手段。如果農民選擇購買保險,政府會承擔約65%的保費,農民只需要支付35%即可。選擇權在農民手中。大部分農民選擇保險,但也有小部分農民不願意辦理保險。

羅素稱,保險公司會先統計這一片農場近年來的平均產量,根據保產量的相應比例,投保60%、70%,甚至80%,然後計算保費。投保的比例越高,相應的費用也越高。政府會負責為基本比例的產量提供補貼,超出比例就會減少甚至不提供。

不過,在北達科他州,運營著2300英畝家庭農場的傑·邁耶斯(Jay Myers)則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即使拿到保險,相對於損失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邁耶斯說,在農業保險方面補貼部分保費之外,如果價格低到目標價格,政府會按照差價給予現金補貼。政府會事先核定過去五年農場的平均產量,然後乘上差價給予農場主補貼。但前提條件是賣價(市場價格)要低於目標價。

他解釋說,這是農業安全網,是為了讓農業生產能夠繼續,但是目標價格都是低於生產成本的。在這個情況下,農民是要賠錢的,只相當於得到低保補助。雖然農民有種植的自由,但有些作物可以直接賣出高價,也就變相激勵農民種植這些作物。

在美國,也走過一段保產量的道路。谷賤傷農,農民收入仍然沒有辦法得到保障。於是,政策取向開始由保產量逐漸過渡到保收入。

李強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我國相關管理部門仍堅持認為農民收入高低與政府財政“給予”的力度緊密相關。其實,我們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不需要財政持續的巨大投入,農產品市場價格也可以做到更加平穩,農民收入水平也可以更加穩定和合理。

今年8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就提到,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多檔次、高保障保險產品,探索開展產值保險、目標價格保險等試點。

農業合作社的效率與挑戰

除了順應市場變化而不斷調整的農業補貼、農業保險,美國農業合作社強大的服務功能和龐大的規模也支撐著美國農業的發展。

合作社最初是怎麽成立的?北達科他州大學葛瑞格·麥基(Greg McKee)博士說,可能是大家聚在一起喝咖啡的時候討論出來的。如果合作,大家在買生產資料的時候有更多的議價權,賣糧食的時候也會有更多的信息來源,沒準價格可以賣得更高。於是,大家就開始進行合作社的運營。

美國農業以家庭農場經營為主,家庭農場在美國占90%左右。社員組建合作社可以得到如供應農資、銷售產品等其他服務。起初,按照服務功能分為銷售合作社、供應合作社、服務合作社三類。現在多為綜合性的合作社,同時經營這些服務項目。美國跨區域合作社的主要特點是跨區域合作與聯合,以共同銷售為主。

發表於2013年1期《世界農業》的論文《美國農業合作社發展的成功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分析稱,由合作社加工的農產品占總量的80%,農民所使用的化肥和農藥中44%來源於合作社,另外農民得到的貸款中也有40%來源於合作社。美國現有農業合作社4000多個,擁有300多萬社員(很多社員同時加入幾個合作社),年營業額達l000多億美元,凈利潤達20多億美元,已成為美國農業的一個重要經濟實體。

北達科他州科爾法克斯縣(Colfax)的農場主保羅·庫默(Paul Kummer)是CHS合作社在當地的董事會成員。CHS合作社是美國最大的會員所有制合作社,也是美國最大的生產商合作社,旗下擁有1100個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合作社、75000個生產商。截至2014 年8 月31 日財年,CHS合作社凈收入427億美元,凈收益11億美元。根據2014 財年收益,2015 財年CHS合作社返還給股東的現金收益為5.18億美元。

麥基說,合作社與公司的作用是相同的,由於合作社要與社員分配利益,所以從長期來看,合作社的效率要好一些。而且,合作社有議價功能,可以要求其他公司提供更好的價格。農民也願意通過合作社銷售經營。

庫默說,CHS合作社有低息、無息的專項貸款計劃,每個農戶可以貸款25萬美元。不過,這是化肥專項貸款資金。此外,合作社有評分制度。社員能否有資格貸到款需要根據社員購買使用本合作社的化肥數量來衡量。

這種貸款對小規模的農場來說,可以緩解燃眉之急。但是,大規模的農場仍需要到銀行去貸款。庫默說,這些貸款只要到期前償還就可以了。“當然也有風險管理的。要求參加這些貸款計劃的農民都去參加作物保險,如果有災年損失,作物保險會覆蓋這部分費用。”

CHS是美國全國性的合作社。庫默說,全國範圍的合作社還有信用貸款部分,不設置上限,而且一旦取得貸款就可以用於任何方面的農業生產。

對於是否可以跨州開辦合作社,麥基稱,只要經營符合州當地的法律要求就可以。

不過,目前,合作社也面臨兩方面挑戰。

一是資金來源,合作社無法從社員那邊得到足夠的資金。麥基說,農場主需要一定的資金投資自己的農場。合作社本身是用多少返還多少,還必須投入生產資金、生產資料。

第二個挑戰是董事會決策速度。環節很多,所以,速度會相對較慢。

此外,有一個關於未來的挑戰。麥基說,目前這一代農民對加入合作社沒有任何猶豫,但下一代農民卻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所以,教授們正在抓緊為下一代農民做培訓工作。

編輯:楊誌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1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