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一個俄國肄業博士 變全球創投天王

2015-08-24  TCW


要挑戰什麼樣的事,才叫作與眾不同?

花一億美元尋找外星人,堪稱是人類目前最與眾不同與大膽的嘗試,做出這個瘋狂舉動的人,八月十二日在香港四季酒店,接受《商業周刊》的專訪。

這個人不是來自美國,而是一個俄羅斯人,他在七月二十日宣布贊助獲英國知名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支持、規模空前的外星智慧生命探索計畫「突破聆聽」(Breakthrough Listen)。

這個為期十年的計畫,將偵測並探索最鄰近地球的一百萬個星體所發出的訊號。相較於先前的其他相關研究,這次所搜尋的天際範圍達十倍之多,而掃描的無線電頻譜多五倍,掃描速度甚至快了一百倍。簡言之,「突破聆聽」計畫的敏銳度較先前其他類似研究還要高上五十倍。

這個俄羅斯人叫作尤里.米爾納(Yuri Milner)。他是全球最大網路創投基金的操盤人;身為俄羅斯人,他坐擁矽谷最高價的豪宅,全球科技業一線大咖都曾是座上賓。

他創辦並且操盤的DST(Digital Sky Technologies)創投公司,專注於投資網路新創事業,甫募資組成第五檔基金,累計超過六十億美元的資金,是全球最大專門投資網路產業的創投基金。

米爾納的傳奇,始於六年前他以一介在美國名不見經傳的俄國人,初闖矽谷,就拿下眾人垂涎的臉書投資案,首次出資手筆就高達兩億美元。當年七月《商業周刊》在莫斯科成為第一個獨家專訪他的中文媒體,米爾納臉上還有初闖矽谷的興奮與對東方媒體的好奇。

而接下來數年他的投資幾乎從不失手。包括開發臉書遊戲的Zynga、團購網站的Groupon、社群網站的推特,最近很紅的分享經濟領域中,他也早早卡位了分享住房的Airbnb。二○一一年他首度進軍中國,也壓中了市值大漲的京東商城、阿里巴巴、小米等公司。

六年後,《商業周刊》取得台灣媒體獨家專訪他的機會,只見他臉上多了老練、冷靜與更多的自信。因為,DST的投資績效早已成了傳奇,約一半的資金都壓在中國的DST,也早已把公司總部從莫斯科遷到香港,成了中國網路通。

當年投資的兩億美元臉書股份,最後以四十億美元獲利出場;投資小米的五億美元,現在價值三十二億美元。算一算,DST六年多來撒出的五十億美元資本中,透過新股上市已經賺回一百億美元現金,還握在手上的股份,價值竟仍高達九十億美元!

米爾納的財富,正是來自投資臉書、小米、阿里巴巴的報酬。換句話說,天天使用臉書的你我,或是愛玩小米機、愛逛淘寶網的你我,都間接成了外星人計畫的貢獻者。

他為什麼願意支持這個看起來很酷,但實際上不會有任何財務回報的計畫?「我的名字Yuri,就是取名自太空人加加林(Yuri Gagarin,第一位登上太空的人類)。」差一點就拿到物理學博士的米爾納解釋,「宇宙中只有我們(地球人)嗎?」一直是基礎科學急待解答的問題。這樣的科學家性格,讓他在投資網路公司時,跟網路怪咖們很有話聊。

他的人生與成功之道,就如同他支持霍金尋找外星人一般,敢於與眾不同。

賺錢,年輕時就跟人不同別人月入五美元,他走私電腦賺千美元

出身俄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著作等身的知名商學院教授,母親是傳染病防治醫療人員,立志成為科學家的米爾納,在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時,卻遭逢蘇聯解體巨變而輟學。在那個俄國大學畢業生一個月只能賺五美元的慘淡歲月,他選擇跟朋友從美國走私淘汰的舊DOS作業系統電腦進俄國,每月能進帳高達一千美元,早早就顯露出商業頭腦。

但老派的父親擔心他總有一天會被捕入獄,堅持把他送出國讀書,在美國教授同行的幫忙下,讓米爾納進入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華頓商學院(The Wharton School)就讀,成了第一個在美國讀商學院的俄國人。

就跟他的華頓同學一樣,回到俄國後,他成了投資銀行家,為當時的俄羅斯首富、石油大亨霍多科夫斯基(Mikhail Khodorkovsky)操盤私募基金。千禧年網路泡沫前,他注意到美國網路趨勢,募資成立俄羅斯網路育成基金NetBridge,進軍創投業。網路股泡沫化後,他成功說服金主,與NetBridge一起買下當時俄國最大的電子郵件服務公司Mail.ru,從此又有了網路公司老闆身分。

二○○五年米爾納參與創辦DST,找來了一群從高盛(Goldman Sachs)等投資銀行出身的銀行家,並引進新俄國首富烏斯馬諾夫(Alisher Usmanov)資金,開始投資俄國版臉書。

透過這層關係,讓他有機會與正牌臉書搭上線,資金、投行、創投、網路創業經驗俱備的他,在二○○九年的一次會面中,與臉書創辦人佐伯格(Mark Zuckerberg)分享他對社群網站的看法,一次會面就取得投資機會,從此一躍為知名人物,確立了自己與眾不同的投資方式。

身為俄羅斯人,沒有矽谷人脈的他,為了成功,他操盤的DST採取顛覆矽谷創投的策略。

顛覆一:DST只投資市值十億美元以上的大公司,不投資創業初期的公司,只在公司上市前一、兩年才入股,這一點更像是私募基金作風。

顛覆二:但既不像創投也不像私募基金的是,DST投資後不擔任公司董事、不拿特別股、不要求特殊權力,不干涉經營,甚至願意出比別的創投更高的價錢。

出錢,從不討價還價他出高價投資小米,雷軍都喊太貴

「我們採用的是Founders friendly(創業者友善)策略。」米爾納解釋,一開始慎選創業團隊,之後完全信任他們的判斷,但這麼做有個前提,該公司必須擁有市場領導地位,「我們只投資可以改變世界的公司。」

李開復創辦的創新工場有米爾納個人入股,對他有不少一手觀察。李開復在網路發表分析指出,DST很受創業者歡迎,因為他們讓急需現金的新創公司有奧援,願意收購員工手上持股,讓部分員工可以套現,使企業執行長可以延遲一、兩年再上市,能專心把公司經營好。

在小米創辦人雷軍看來,米爾納最神奇的地方,則是看到連創業家自己都看不到的價值。他還記得,早年他自認小米將成長為市值一百億美元的公司,已經很擔心被譏吹牛,但二○一二年初時,米爾納卻說他錯了。

當時米爾納表達入股小米的意願,卻被雷軍勸阻:「我也做投資,小米喊到二十億、四十億美元,太貴了,不值啊!」但米爾納堅持就用四十億美元的市值換算入股,他的理由是:小米市值將上看一千億美元。「他是第一個告訴我這家公司值一千億美元的人,」雷軍說,不過才三年,現在已經越來越多人覺得小米市值有機會上千億美元了。

超強的投資嗅覺只是一環,他廣布人脈的功力,讓他談起投資案來如虎添翼。從去年轟動全球的冰桶挑戰賽慈善活動,就可一窺他的超強人脈。點名他淋冰水的,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太太梅琳達.蓋茲(Melinda Gates),米爾納接著點名的,則分別是雷軍、Snapchat創辦人斯皮格(Evan Spiegel)以及挪威籍世界西洋棋王卡爾森(MagnusCarlsen)。隨著雷軍點名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讓冰桶挑戰延燒至台灣。

捐錢,成立獎項挺科學家獎金是諾貝爾2倍,Google、臉書都贊助

他與網路巨擘們的深厚友情,甚至能說服他們捐大錢。他發起成立「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提供每年三百萬美元獎金給科學家,是諾貝爾獎金的兩倍以上。捐助人包括Google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夫婦、臉書創辦人佐伯格夫婦,以及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夫婦,大獎基金會的主席還是現任蘋果(Apple)董事長萊文森(Arthur D. Levinson)。

由於自己的理工科系背景,他的作風跟矽谷怪傑們相當投緣。去年突破獎頒獎典禮上,他找來全球最性感男星之一的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搭檔佐伯格、英國女星凱特.貝琴薩(Kate Beckinsale)搭配特斯拉(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同台頒獎,讓科學家們享有比奧斯卡更高等級的待遇。他還曾在自己價值一億美元的矽谷最高價豪宅中舉辦派對,找來西洋棋王與網路業巨頭們對弈,相當對這些宅男富豪的味。

深耕,一年200天去見創業家他早就認識馬雲,卻等7年才入股

來自北國的他,在拓展人脈上就像極地的北極熊,耐心的等在冰層上的海豹通氣孔旁,一等海豹冒出頭透氣,就迅雷不及掩耳的出手。能長時間等待所看上的新創公司,機會一來絕不放手。

他在即時通訊軟體WhatsApp一役尤為神奇。《富比世》報導,WhatsApp創辦團隊向來低調,數年來只有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一個外部股東。但米爾納花了三年與創辦人庫姆(Jan Koum)建立交情,一直到二○一四年一月,終於入股成功。入股數週之後,臉書宣布以一百九十億美元高價購併WhatsApp,讓他馬上賺得缽滿盆盈。

阿里巴巴投資案布局得更久。米爾納回憶,他早在二○○四年阿里巴巴剛推出淘寶網時,就與馬雲相識,「那時他們辦公室小小的,只有約十個員工。」他說,但一直到二○一一年,DST才真正入股。回報同樣豐厚。DST當年投資阿里巴巴五億美元,初估現在價值已經高達二十五億美元。

但這些交情不是偶爾聚會就能建立。舉例而言,他一年跟雷軍見面達十次,在「擄獲」京東創辦人劉強東的過程中,他隨著劉強東到烏魯木齊與京東快遞員一起拚白酒。為了跟全球各地創業家們「搏感情」,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有高達兩百天人在旅途。他聘了三個秘書,每人工作八小時,如此一來二十四小時都有人待命。

「DST在每個國家都有若干信任的朋友,可以做(新創公司的)reference check(背景查核),篩選專案。」李開復觀察。

這樣的人脈網,也讓他有資源協助所投資的公司拓展業務。DST去年五月投資印度電商Flipkart,七月小米就首度透過Flipkart銷售手機,首賣四萬支紅米機,只用了四.二秒就全數售罄。

展望未來五年到六年網路業發展趨勢,米爾納依然最看好社群網站、電子商務,認為臉書、推特與阿里巴巴的優勢仍將持續,「因為我們都是社交動物。」但把時間拉更長來看,「我最看好collective intelligence(集體智慧)成為下一個發展大趨勢,」米爾納說,他相信,隨著物聯網普及、社群網站越來越蓬勃,未來將能發展出人類與機器合組的智慧網路,有如地球的神經網絡系統,組成一顆高智慧全球大腦,「這將讓我們做更大的決策、為更大的挑戰找出解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