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徐銳鋒自述:我為何離開騰訊賣潮汕特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78720.html

徐銳鋒自述:我為何離開騰訊賣潮汕特產?

一財網 徐銳鋒 2015-08-28 13:20:00

在南都,我度過了人生最快樂,也最焦慮的四年。快樂的是,我在這里實現了記者夢,見證了偉大的南都新聞獎頒獎典禮。焦慮的是,每天睜開眼,想到的就是未完成的版面,選題就像一塊甩不掉的牛皮癬。

五個月前,我離開了騰訊。

副總裁Edward盛情挽留。最終,我給他寫了一個簡短的郵件:“從21cn、南方都市報記者到360公關部、騰訊集團市場公關部,我一直都在講述別人或公司的故事。我希望有一天能講自己的故事……”。

五個月後,這個故事有了開頭。

我跟一個同齡的潮汕朋友,開了一家小吃店,並在網上賣潮汕特產。

徐銳鋒 物依

心中“那個獨特的味道

我叫徐銳鋒,2007年畢業於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

畢業之後,一心想要從事媒體行業。當年的傳統媒體如日中天,競爭激烈,我沒有找到報社的工作,而是去了一家門戶網站當編輯。

一年多之後,對傳統媒體的向往依然沒有改變。幾經波折,跳槽南方都市報,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新聞記者。在那里,經歷了工作的第一次低谷。第一次交稿的時候,深夜被編輯大罵。她沒有想到,我的稿子會寫得這麽爛。臨時找了一個老記者補稿子,才沒有讓第二天的版面“開天窗”。半年之後,成為部門的統籌記者。南都新聞獎提名、最佳新人獎、優秀采編等“榮譽”也接踵而來。這中間沒有什麽特別的故事,就是咬咬牙,堅持下去。

在南都,我度過了人生最快樂,也最焦慮的四年。快樂的是,我在這里實現了記者夢,見證了偉大的南都新聞獎頒獎典禮。焦慮的是,每天睜開眼,想到的就是未完成的版面,選題就像一塊甩不掉的牛皮癬。這自由(時間)卻又不自由(身心)的生活,我最終選擇了逃離。我給自己的理由是:1.年複一年報道相同的東西自覺難以突破,也害怕自己變成老油條,應付了事;2.職位上升空間有限;3.收入瓶頸(對於剛畢業的人來說,記者的收入是比較可觀的,但問題是記者的報酬並不會隨著年齡增加,還可能反過來);4.持續焦慮。

大多記者轉行,無非是廣告、公關、新媒體。我也沒能跳出這“三俗”。

告別5年多的媒體經歷,我開始北上加盟奇虎360公關部,親歷3B、3Q等公關戰役,並牽頭創建了中國首個反騷擾、反欺詐聯盟。去年轉戰騰訊,擔任集團市場公關部的高級經理。在騰訊期間,成功化解了QQ彩票危機公關,並刷新了QQ年輕化的品牌認知。工作這麽多年,一直在講述別人和公司的故事。在多個城市遊蕩之後,對家鄉的想念愈加強烈。我決定要開始講家鄉的美食故事。今年5月份,我和高中同學相繼辭職,在廣州開了潮汕小食店,並在網上賣家鄉特產。

我的搭檔叫林丹煜,2007年畢業於吉林大學軟件學院。畢業後從事軟件開發行業。3年前,他創業成功,成為一家IT公司的CEO。廣州市房地產二手交易相關系統大部分都是出自他手。

實際上,我們過往的工作幾乎沒有任何交集。成為合夥人,還選擇了跟過往工作完全不搭嘎的美食,讓很多親朋好友不解。或許,聽完剩下的故事,你會理解兩個85後男生的“任性”。因為,在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個情結。

我們是高中同班同學,同個寢室的上下鋪。2003年的夏天,我們帶著錄取通知書各奔東西。那一刻,我們還沒有意識到,有些東西已經像種子一樣深深地埋在心里,等著發芽。

每年春節聚會,大家總會懷念潮州華僑中學那個曾經黃土飛揚的籃球場、那破舊宿舍里的“鴨仔鋪”。也懷念學校旁邊的腸粉店、潮州西湖邊上的牛雜粿條,以及胡榮泉的春餅。這種懷念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更加強烈,尤其是為工作四處奔波的若幹年後。

春節前,我還在騰訊工作,為QQ寫了一個歸家的文案:

小時候,我渴望遠航他們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長大後,我背起了行囊他們說,家里的事不用操心

我每天對別人微笑卻總忘了給他們一句問候

我品過無數菜肴卻找不到那個獨特的味道

……

其實,在每個遊子的心里,都有一個“獨特的味道”。人就是這麽奇怪,對身邊習以為常的東西不在意。直到遠離家鄉,才知道什麽是根。

打造心中的“物依”

美食家蔡瀾曾說過一句話:“食在廣州,味在潮汕。”這句話引起了無數潮汕遊子的共鳴,但大家感同身受的的還不僅僅是味道。

在廣州,我們去過無數的潮汕餐廳,無論味道正宗與否,總覺得少了一點什麽。

原來,藏在我們記憶深處的,並非餐廳那些價格不菲的菜肴,而是路邊小店的的一碗鴨母撚、一份豬腸脹糯米、一個淋上橘油的粽子、一疊熱氣騰騰的菜頭粿、一條隨著叫賣聲遊走的糖蔥薄餅……

許多出來闖蕩的潮汕朋友跟我提起,總有那麽一個瞬間,有做潮汕美食的沖動。我的搭檔、曾經上鋪的兄弟林丹煜也是如此。當我們在餐桌上跟一個廣西的朋友大談創業,又不遺余力推薦潮汕美食的時候,內心的那個結又被揪了出來。

“物依!(潮汕話)”我們幾乎同時脫口而出。這個詞,很快成為我們創業項目的名字。在潮汕話里,意思是“Just do it!”

過去的幾個月,我們不斷拜訪潮汕地區的小食制作者,尋找潮汕小食標準化方案。

很多老一輩的人跟我們說,潮汕小食永遠走不出潮汕。我們在拜訪的過程中找到一些原因:

1.很多傳統美食的制作者,都是土生土長的潮汕人。他們的根在潮汕,要讓他們離開那個地方,即便收入翻番,他們也不願意。

2.潮汕人對添加劑的態度是零容忍,保鮮和運輸的問題在以前很難解決。

3.年輕一代,很少有人願意從事小食這個行當。

在此之前,我們回到潮州市區,尋找一種從小吃到大的“豬腳圈”(一種油炸類的小食),卻發現幾乎已經沒有了,能找到跟記憶中的味道相差甚遠。一位在當地因賣豬腳圈和菜頭丸廣為人知的老伯,因年事已高,已經不願意複出。不知不覺中,曾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美食,正在漸漸消失。

傳統的潮汕小食,都是以街邊小店的形式出現,一個店基本只做一兩款。這種店的出現和消失,隨機性很大。要把這些美食原汁原味帶出來,只有在生產、保鮮、運輸、制作上進行標準化。這是我們努力在做的事情。

投資人問我們,什麽是你們不可複制的?我提到了味道、標準化、營銷和模式。

回來之後,我仔細思考這個問題,發現在中國沒有什麽是複制不了的,唯一不能複制的是夢想。

幸運的是,我們找到一些誌同道合的人。一個是有八年餐飲品牌連鎖管理經驗的潮汕人,一個是潮汕小食制作的第三代傳人。他們跟我們有一樣的夢想,要將潮汕小食推廣到更遠的地方。

而這個家鄉美食的這個故事,我會一直講下去。

【點擊查看菁英計劃官方網站:http://elite.yicai.com/

編輯:丁明勇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7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