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首款服務於醫生群體的移動醫療APP,醫患幫與醫生的合作是如何建立的,對此,王鹹毅給出的回答是,“用醫患幫的服務獲取醫院及醫療機構的認可,醫患幫提供的服務可以提升醫院的效率,釋放醫生服務能力。這種情況下,醫院和醫生主動合作的意願就比較強烈。”
據王鹹毅介紹,目前,醫患幫不光跟醫院有合作,甚至跟中華醫學會、外科及內科等各種各樣的機構和組織都有合作。
2014年是中國移動醫療的元年。2014年中國移動醫療的融資不斷飆升,發生的投資事件接連不斷,趨勢也從早期的A輪融資逐漸向B、C輪發展。但是,移動醫療相對於整個“互聯網+醫療”,仍然處於初級階段。王鹹毅表示,看好這個市場的發展,醫患幫的誕生,對於催熟互聯網醫療市場有著重要的意義。未來,移動醫療的競爭態勢會集中於四點:搶醫生、爭入口、拼線下、貼身體(通過可穿戴式設備及時地把信息上傳到網上)。誰能抓住這四點,誰就能在移動醫療中搶占先機。對此,王鹹毅認為,目前醫患幫已經在朝著這四方面行動了。
移動醫療帶來變革,但醫生與患者的主體不變,但會從整合醫療資源、提高醫生效率、改善患者就醫體驗這三個方面,改變整個醫療的體驗環境。未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更多的是線上和線下形成一個閉環,O2O的模式將在移動醫療發展中是必然趨勢。
醫患幫互聯網+醫院是從醫患幫(平臺)到醫院(線下)再回到醫患幫(平臺)的模式,這也是醫患幫獨有的運營模式,從而實現線上與線下的完美就診。互聯網+醫院是傳統醫療與移動醫療的融合,完善了醫院與人、信息、業務、服務等多方面的連接,變革了行業價值鏈;醫患幫互聯網+醫院不僅打通了醫生和患者之間的常規溝通,形成獨特的服務與管理,更是通過移動應用增強與患者的實時互動,完善醫療服務環節,改善醫患關系。提高醫生個人品牌知名度,增強與患者的依存性,同時合理分配社會資源,緩解就醫難,這是醫患幫互聯網+醫院的責任與使命。具體來講,醫患幫互聯網+醫院,從醫院門牌到大廳服務臺、專屬通道、科室門牌、診室布局與樓層引導,都有一套相對完整的視覺識別體系。這樣更為準確便捷,優化了就診流程,又增加醫院文化內涵。
眾說周知,醫生是醫療行業最為稀缺最珍貴的資源。王鹹毅介紹,目前,已入駐醫患幫平臺的醫生覆蓋北京地區30多家醫院。在醫療行業,20%的醫生掌握著80%患者,因此,醫患幫前期把精力主要放在了這20%的醫生身上,通過他們來拓展資源。具體來說,就是通常一個醫生帶有二三十個學生,這些學生在二三級城市就診和看病的時候,可以成為醫患幫幫員,這種連鎖反應對醫患幫擴展醫生資源非常有利。醫患幫第一期大概有4000多名醫生加入,其中有300多醫生是可門診預約的,有400多名醫生是做咨詢的。接下來,醫患幫的目標是突破京津冀地區化的模式,打通河北到北京的轉診體系,擴展華北地區的醫生資源,然後向全國輻射。
除了構築針對醫生的全方位服務體系外,“醫患幫”還推出了患者微信服務號,患者只需要在微信上搜索“醫患幫”,關註之後便可便捷的享受服務。對於未來是否在患者端也會開發獨立APP,王鹹毅表示,醫患幫前期做產品設計以“輕”為主,以患者最快速度接入為主,因此采用了微信平臺。在產品設計的第二個環節,會引用LBS+SNS的模式,LBS就是把就近的醫生推送給就近的患者,實現本地化醫療和就近就醫的模式,這個構想微信是無法支撐的,所以,在產品第二個階段會針對性的開發患者APP。“目前醫患幫患者端的用戶規模是40萬,這40萬均是有真實的就診需求人群。”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i黑馬,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