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深圳治汙10年:城里不見一根冒煙的煙囪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2/4574900.html

深圳治汙10年:城里不見一根冒煙的煙囪

第一財經日報 2015-02-11 06:00:00

環保部發布的2014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和直轄市、省會城市及計劃單列市共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深圳表現搶眼:6項空氣質量指標全面達標,PM2.5濃度下降到34微克/立方米,與海口、舟山、拉薩一道成為全國空氣質量較好的前10位城市

環保部發布的2014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和直轄市、省會城市及計劃單列市共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深圳表現搶眼:6項空氣質量指標全面達標,PM2.5濃度下降到34微克/立方米,與海口、舟山、拉薩一道成為全國空氣質量較好的前10位城市。

與其他九個城市不同的是,深圳的經濟密度高度聚集,是其他城市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它如何做到做大經濟蛋糕與保住“藍天碧水”之間取平衡?

挑戰一:縣域面積如何承載省級經濟體量?

10年前灰霾天氣187天,10年後灰霾天氣不到100天;PM2.5最高濃度62微克/立方米,如今下降到34微克/立方米……近些年來,深圳經濟社會發展和空氣質量走出了兩條“背道而馳”的曲線:2004年以來深圳GDP增長了3.5倍,去年達到1.5萬億元,超過國內很多省份;與此同時空氣質量不斷改善,成為國內空氣質量最好的城市之一。

“深圳大氣汙染治理既有有利條件,也有很多不利因素。”深圳市常務副市長呂銳鋒說,深圳是濱海城市,對流強,汙濁空氣擴散快,但這絕不是空氣質量優良的主要原因,國內一些濱海城市的大氣狀況就說明了這一點。況且10年來,深圳經濟高速發展,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載著1.5萬億元的經濟總量,相當於一個縣級的土地面積支撐著一個省級經濟體的能量,其環境承載能力、空氣質量面對的挑戰可想而知。

深圳空氣質量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10年前,隨著經濟的發展,深圳的大氣汙染問題逐漸嚴重。統計顯示,上世紀90年代,深圳灰霾天數開始上升,但在100天以內。2002年,深圳的灰霾天突破100天,並急速上升。2004年達到最高點187天,創歷史最高水平。

挑戰二:產業結構如何優化確保“魚和熊掌”兼得?

深圳市市長許勤說,2009年以來,深圳先後出臺互聯網、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和政策,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2013年,深圳經濟發展質量實現歷史性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20.5%,超過5000億元,占GDP比重超過1/3,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首次突破五成,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引擎。

許勤說,近幾年,深圳淘汰和轉型低端企業超過1萬家,鋼鐵、水泥、電解鋁、煤炭等16大重汙染行業基本退出深圳,“城市里很難看到一根冒煙的煙囪”。

鐵腕治汙是深圳的另一做法。深圳市人居環境委副主任李水生說,深圳重汙染產業主要集中在火力發電、印染等行業。為此,深圳在2010年完成了全部11臺燃油電廠“油改氣”改造工程,每年PM2.5減排435噸。

深圳曾經是全國最大的家具出口基地,2008年產值高達850億元。家具生產使用油漆,不僅居民投訴,也是VOCS(揮發性有機物)及PM2.5的重要來源。為此,深圳痛下決心搬遷500多家大中型家具企業,關停112條無牌、無證塗裝生產線。

此外,深圳機動車保有量超過300萬輛,是當地主要的大氣汙染源。為控制機動車尾氣汙染,深圳2013年以來財政補貼7億元淘汰更新黃標車10萬輛。

挑戰三:“獨角戲”與社會大舞臺如何平衡?

深圳的大氣汙染治理並不是政府唱“獨角戲”,而是綜合運用多種經濟手段,充分調動市場和社會的積極性,形成各界共同參與的治理大舞臺。

一是“先行先試”碳交易,邁出用市場機制促進低碳發展的第一步。2013年6月,深圳成為我國首家正式啟動碳交易試點的城市;深圳發行了我國第一個碳債券,以理財產品的形式吸引社會資金關註並投向綠色產業;深圳碳排放交易市場是全國首個總成交額突破億元大關的碳市場。

截至2014年7月1日,深圳635家首批納入管控的企業中631家如期完成碳排放履約,其中,621家制造業企業與2010年相比,工業增加值增長29%,而碳排放總量下降11.7%。

其次,推廣基於市場化運作的合同能源管理機制。

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深圳市公共機構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對既有建築完成節能改造的面積達到700萬平方米,年節電7600萬度,相當於減少標準煤934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3萬噸。(新華社)

編輯:一財小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5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