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中以來,以美元計價的國際油價跌約50%。全球央行合作的金融機構國際清算銀行(BIS)昨日公布分析稱,除了石油生產和消費變化產生的供需平衡變化,大宗商品期貨市場的投機等因素也是油價暴跌的推手。
BIS對比1996年、2008年和去年以來的三輪油價大跌認為,本輪暴跌期間,石油供需並未明顯超出預期,產油量接近預期,消費量略低於預期,所以供需平衡受影響不能作為油價暴跌令人信服的解釋。
BIS分析指出,近來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不減產的決定是油價“下跌的關鍵因素”,但其他因素可能激化了油價跌勢。這些因素包括期貨市場預期轉變和石油業近幾年負債增加。其分析稱:
“油價的巨大跌幅和每日價格的波動幅度令人想起金融資產的特質。和其他金融資產一樣,油價是因期貨市場預期的變化而波動。”
“在(石油業)高負債的背景下,油價下跌削弱了產油商資產負債表(的健康),使信貸吃緊,可能激化了因拋售石油資產導致的油價下跌。”
以下左圖展示了1996年、2008年和本輪油價暴跌的油價(紅點)、石油生產(紫)和消費(藍)變化。以下右圖展示了美元計價的能源業流通債券(紅線)和流通債券總額(藍線)變化。
對於BIS上述對石油期貨波動推動油價下跌的判斷,英國《金融時報》 報道認為,這會增加對大宗商品市場“金融化”的爭議,此前業內已有質疑,投資者、大銀行和對沖基金是否在原材料價格上漲的背後起了太大作用。
上述報道指出,布倫特原油和WTI原油的期貨合約與現貨的交易量相差太遠。很多交易者稱,油價取決於石油期貨的供需。經紀商PVM數據顯示,2005年,每日石油期貨交易量為全球需求的3.4倍,2014年年末升至17倍。
BIS的上述分析還提到,產油商越來越依賴大宗商品互換交易者對沖風險也可能影響了油價。
“在波動率增加和利用杠桿的公司資產負債表緊張時”,這類交易者可能“不那麽願意向產油公司出售”保護石油價格的互換合約。
BIS認為,油價波動意味著交易者的表現可能是親周期的,無論金融市場是否更動蕩,都會削減持倉。於是,希望對沖營業收入下降的產油商就直接轉向衍生品市場,可能因此影響了最近的價格波動。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