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兩天人民幣匯率波動雖然看起來很大,但是我們和客戶的反應其實沒那麽強烈,感覺反倒是你們媒體更關註這事兒。”1月29日匯市開盤之際,某銀行外匯資金產品經理張先生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調侃道。
而就在他說話這會兒工夫,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開盤後(09:30)瞬間跌至6.2542,較中間價折價達1.97%,這已經是本周連續第4個交易日逼近2%的匯率波動下限。
尤其是在上周五(1月23日)、本周一(26日)兩個交易日內,人民幣累計貶值近475個基點,跌幅均達到1.94%,接近於2%的跌停線,整體在6.20~6.25區間寬幅浮動。
“央行的心思都別猜”
相比於每天盯著大盤看人民幣的走勢,像張先生這樣天天與外匯打交道,奮鬥在“匯市”一線的人,更渴望的是揣測央行的心思。
“經驗就是,央行的心思都別猜,猜也沒有用。之前有人唱空了十年,結果人民幣越唱越堅挺,到最後各路專家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看不懂就對了,央行就是要讓你看不懂。”張先生說道。
的確,央行對於每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調整,通常被市場看作是央行對匯市態度的“委婉”表達。
但在1月27日、28日兩天央行連續上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累計102個基點,被業內人士解讀為央行出手穩定匯市,不希望人民幣出現大幅貶值,但在昨日(1月29日),在人民幣貶值趨勢並未明顯好轉的情況下,央行突然調低中間價53個基點,難道央行在“縱容”人民幣的貶值嗎?
對此,張先生認為:“可能是央行希望把中間價調低一點,防止觸及跌停位,也可能是為了防止熱錢流出。”“不是人民幣越貶值熱錢越容易流出嗎?”記者問道。
“如果本幣主動貶值,可以加大熱錢撤出的成本,算是個互動關系吧。其實不用擔心,相信目前形勢都在央行掌握之中。”張先生說道。
他又補充道:“去年開始,從引導人民幣主動貶值,到提前降息,央行幾乎每一次都走在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前面。坐擁近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還是很有話語權的。有央行在,我們心里很踏實。”
“去年2月才是真正的暴跌”
在張先生看來,雖然從2014年10月份開始人民幣基本處於貶值通道,但並不能算是“暴跌”,而真正讓外匯從業員們記憶猶新、措手不及的是去年2月份開始人民幣的大幅貶值。
“一點預兆都沒有,客戶剛開始沒怎麽在意,但慢慢的都慌了,突然意識到,人民幣也會出現如此大幅度的波動。”張先生描述道。
從2014年2月17日開始,人民幣突然開啟了貶值通道,當日,人民幣對美元為6.0640,而僅6天後,人民幣就告別了(6.0,6.1)的區間;2月2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為6.1234,兩個半月後,人民幣已經貶值到1美元可兌6.2594元人民幣,貶值時間之長,幅度之大,在中國匯率市場上實屬少見。
“但好處就是,自從去年2月份這麽一折騰,我們和客戶對於人民幣的波動都有了心理準備,客戶對於人民幣匯率走勢的看法更加多樣化,對匯率的容忍度也提高了,同時,客戶對於遠期結售匯產品的需求度也提高了,使我們的業務更好地開展。”張先生說道。
從2014年以來,人民幣匯率的震蕩改變了企業的交易習慣,持匯及提前購匯的意願加強。在匯率雙向波動常態化的市場形勢下,企業也逐漸意識到利用外匯資金產品管理匯率風險敞口、規避市場波動風險的必要性。
張先生所在分行,2014年一整年,客戶購匯需求與結匯需求相比明顯增多,資金差額近30億美元。“來我們行結匯的客戶規模並不大,上千萬美元的就算大客戶了,但購匯的客戶規模比較大,幾千萬美元、上億的都有。”
招商銀行在昨日發布的報告中指出,企業結匯意願已經大幅下降,且央行減少了常態化幹預,企業出口收入的美元滯留在銀行體系內,去年美元存款從4832億美元快速增長至最高6241億美元。
“現在客戶這邊挺微妙的,進口企業現在普遍感覺到人民幣貶值的趨勢了,但還是寄希望於人民幣能反彈回升,所以主動采取匯率產品套期保值的並不多”張先生說道。
結匯時機來了
“趁美元走強逢高結匯是個相對不錯的選擇。”招商銀行總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劉東亮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劉東亮說道:“我們認為中國的匯率政策並沒有轉向,仍維持年內區間雙向波動的判斷,預計波動區間為6.05~6.35。”
他強調,人民幣應不應該貶值和會不會貶值是兩回事,前者屬於理論層面,而後者屬於實操層面。至少從目前的內外環境來看,人民幣雖有貶值壓力,但貶值環境尚不成熟,貨幣當局也尚未做好人民幣大幅貶值的準備。“如果市場不買賬真的觸及跌停,那麽央行可以“發大招”,進場幹預來保證市場流動性,並發出更為強烈的信號。”
“如果前述我們對於政策和匯率判斷正確的話,那麽在當前時點,企業客戶趁美元走強逢高結匯的時機正在臨近,6.25以上可能都是不錯的價格。當然,政策與市場並不會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當政策出現較大變化時,我們也需要及時跟進並對觀點予以修正。”劉東亮說道。制圖/蔣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