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通脹數據再度引發市場對於降息降準的猜測,分析師預計央行最早將於年前再度降息。
上午最新數據顯示,中國12月CPI同比增長1.5%,與預期持平,上月同比增長1.4%。中國12月PPI同比萎縮3.3%,創2012年9月來最低,預期萎縮3.1%,前值萎縮2.7%。中國PPI同比已連續34個月為負值。2014年全年CPI創下五年最低。
分析師普遍認為,目前國內通脹下行壓力明顯,國內疲弱的需求和國際原油等大宗商品的下跌都對通脹形成打壓,預計今年上半年CPI和PPI都將呈下行趨勢。
分析師稱,雖然12月份CPI數字略高,同比有所上升,但這並不能改變通脹整體的下行趨勢。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研究員閆敏認為,如果從趨勢上看,6月份開目前整個CPI存在非常大的收縮壓力,可能是通貨緊縮的苗頭。
閆敏指出,外部輸入、油價暴跌和產能過剩是導致PPI下行的三大因素:
導致PPI下行最主要的壓力就是外圍輸入性通縮的壓力。歐元區、日本及美國通縮壓力目前逐步在向中國傳導。第二點原因就是國際油價的暴跌。中國能源消費仍是世界第一,油價暴跌對於整個工業生產中原材料進口和使用中存在的輸入性通縮已經形成巨大的壓力。第三點原因還是目前工業企業產能過剩和去庫存的過程仍沒有結束。長期是產能過剩,短期是去庫存,這幾點導致目前中國PPI持續的下降。
分析人士的爭論重點主要集中在未來央行是否會推出更多刺激上。大多數機構均認為,在低通脹的背景下,降息降準的可能性很大。
交通銀行資管中心研究員陳鵠飛認為,物價增速連續四年放緩,不對稱降息概率顯著增大,新一輪降息預計將於春節之前開啟:
在中國新常態經濟增速漸進放緩、美元重估導致進口商品價格降幅擴大的背景下,2015年工業領域的通縮風險將逐步顯現,經濟運行中的實際利率也可能被動擡升。為合理統籌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和防風險”,貨幣政策定向放松的內在需求正相應增大。
在一季度銀行信貸額度整體充裕、而社會融資需求也比較集中的當前形勢下,相比全面降準而言,不對稱降息將更有利於降低企業的借貸成本、切實緩解工業領域的通縮風險和壓力。鑒於今年春節錯位引致的1月份CPI同比可能再創新低,預估新一輪不對稱降息政策也很可能於春節之前再度開啟。
中金公司債券團隊認為,通脹低迷導致實際利率偏高,預計貨幣政策仍將保持寬松,降準必要性較大:
通脹繼續弱勢,實際利率偏高,仍待貨幣政策放松。盡管商品房銷售逐步企穩,但房地產市場依然相對弱勢,產出缺口繼續為負,信用擴張質量不佳,貨幣增速仍有下行壓力,疊加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短期豬肉供給充足制約豬肉價格上漲空間,通脹繼續弱勢可能性大。
通脹低迷導致實際利率偏高,整體貨幣條件偏緊,這既不利於居民消費,又不利於企業投資,央行仍有必要引導貨幣市場利率和債券收益率下降來降低實際利率水平。預計貨幣政策將保持寬松格局,除定向措施外降準必要性仍較大。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也認為,一季度可能會降息,政府可能還會出臺一些投資的項目:
數據基本符合我們的預期。食品價格由於季節性因素影響上漲,但PPI跌幅擴大,主要是受油價等大宗商品價格下降拖累。整體感覺通縮趨勢比較明顯,我們認為政策反通縮動作會進一步加快,今年穩增長、反通縮政策出臺的時點會相較往年更早,可能一季度開始就會有一系列穩增長反通縮政策出臺,包括貨幣政策的放松,一季度可能還會降息,政府可能還會出臺一些投資的項目。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高級經濟學家章俊同樣認為,通縮風險上升,應適度加大貨幣政策寬松力度:
歐元區12月CPI出現5年以來首次通縮之後,歐洲央行啟動大規模政府債券購買計劃的概率顯著上升;而低通脹依舊是美聯儲遲遲不願或者說不敢輕言加息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我們認為人民銀行也將降入全球抗“低通脹”的戰役中,預計央行會在年內下調基準利率2-3次,並根據包括外匯占款在內的市場流動性指標來適時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同時也會容忍人民幣匯率適度貶值來應對美元升值和其他主要貨幣(歐元,日元等)由於推行或加大量化寬松所而貶值的壓力。
不過,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李建軍就認為央行年初不太會有大動作:
目前來看,貨幣政策在年初不會有大的動作,央行已經通過一些創新工具釋放了一定流動性,並且也降息了,目前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比較充裕,資金價格比較低,所以現在看不到有必要進一步放松貨幣政策的條件或可能。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