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有沒有終點?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28/148629.html
i黑馬:有人問,為何資本偏好連續創業者?一個連續創業者至少清楚,創業是有終點的。你考慮過你的創業如何收場嗎?是賣掉還是夢想IPO?你如何面對信任你,把錢交付給你的投資人,把時間與機會交付給你的團隊?(本文原標題為《一次創業的終點》)

前一段微信在傳一個笑話:有心儀的女神還是要告白,萬一女神瞎了呢?現在不少創業者談投資也是類似心理:談投資要開個高價,萬一投資人傻了呢?互聯網創業,從項目開始到公司成功上市的比例不到1/25000。你考慮過你的創業如何收場嗎?
中國有多少互聯網、智能硬件創業項目?騰訊的數字是500萬——根據騰訊多個開放平臺的統計數據。納斯達克有多少網絡科技中概股?70家。加上港股、A股大概總計200家。
所以,互聯網創業,從項目開始到公司上市的比例不到1/25000。中國前首富丁磊的名言:“我的成功是偶然的,你們的失敗是必然的。”符合數學。
有人問我,為何資本偏好連續創業者?我說,一個連續創業者,比今天的你,至少強一點:他清楚,創業有終點。
誰會在1/25000里幸存?
那些能壟斷一個細分市場的人。
某大佬說:“只有幹得不好才一直在競爭里煎熬,幹得好的只有壟斷。”
上市,不但要有規模收入和規模利潤空間,還要在上市後保持持續增長。只要在維度里競爭,就不可能有利潤。
IT桔子網站記錄,中國約有1388個投資機構。以每個機構2014年大概投10個左右項目計,2014年有15000個項目拿到投資。就是說,你有個奇思妙想,甚至你已經有動手能力做了一部分網站、APP、遊戲策劃,到能夠拿到天使投資,大約是1/300的比例。
如果你是三百里挑一的好青年,那麽作為今年新增的拿到投資的15000名創業者之一,按照數學邏輯,大概會:
80%,即12000個項目,3年內死掉。
0.6%的人可以享受股市的加冕,一年最多10個可以達到那個敲鐘的地方。
沒死掉,也沒可能上市的項目呢?創業者如何套現?投資人如何退出?
一部分會被上市公司收購。如果樂觀估計,200個科技股平均每家每年收購5個企業,那麽每年會有1000個創業公司被上市公司收購。
還有2000個創業公司拿到了投資,既沒機會上市,也沒可能被上市公司收購,該怎麽辦?兩條路:
慢慢熬,在斷現金流前找到爆發點,或者熬到油盡燈枯。
低維度整合,與其他創業公司合並。這種,基本上很少有現金退出。
這就是一次創業的終點。
你考慮過你的創業如何收場嗎?你如何面對信任你,把錢交付給你的投資人,把時間與機會交付給你的團隊?
一次創業,IPO是絕對的小概率高難度。如果能夠賣掉,讓投資人現金退出,給團隊發點盤纏,已經是非常難得。
賣掉創業項目,有三種賣法:賣種子,賣小樹苗,賣成熟的果樹。
第一,賣種子。就是賣團隊。具備如下特征的團隊,可能被收購:在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該團隊對該行業有獨特積累。目前的項目證明了該團隊的核心能力。總體估值低。一般賣團隊從100萬到2000萬人民幣不等。
第二,賣小樹苗。就是賣已經有了一定行業口碑和規模用戶,但是還沒形成規模收入的項目+團隊。那麽小樹苗的價格是多少呢?其實和種子差不多。
第三,賣成熟的果樹。就是已經有了一定規模用戶,並有了相當規模收入的公司。為何已經成熟的果樹還要賣,而不讓它獨立上市?因為企業的創始人,沒有壟斷之心,或者壟斷之能,一直陷在同維度競爭里,需要依附大樹。
既然可以賣種子、賣小樹苗、賣成熟的果樹。為何還有90%創業企業不尷不尬地死在了半路上?
一是燒錢過快。
二是把估值搞到太高。上一次入局的機構心存不甘,可能接盤的企業覺得太貴。一來二去,錯過了交易的沖動期。
最近見了不少創業者,產品做得有特點,一問估值,直接無語。
帥哥,你才把產品做出個種子的樣子,就想估值1000萬美元,下一輪融資你打算估值多少?創業帥哥想也不想,5000萬美元吧。我說,您用這次融到的錢,會把企業做成什麽規模,然後它值3億人民幣呢?帥哥硬著脖子說,我這個項目,是要上市的。我問他,你計劃壟斷哪個相對市場?如何做到壟斷,隔絕競爭?結果發現,這哥們對擊穿一個行業、壟斷相對市場毫無概念。
我暗罵自己無聊。人家在做幸福美好的白日夢,我何苦搭上自己的時間幹擾人家。
前段微信在傳一個笑話:有心儀的女神還是要告白,萬一女神瞎了呢?現在創業者談投資也是類似心理:談投資要開個高價,萬一投資人傻了呢?
所有的美滿都需要長期磨合。
一開始占便宜,並不是好事。
以上僅代表 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和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