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分拆“有道”

來源: http://www.eeo.com.cn/2014/1222/270549.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萬曉曉 沈建緣 在即將到來的2015年,“石油、健康醫療和企業分拆”被稱為投資人必須關註的三大議題。強於分拆業務的顧問機構The Edge Consulting Group發表研究報告指出,“2014年進行分拆的企業市值達 6640 億美元,而明年已經宣布分拆的企業市值,預期將達7750億美元”。據彭博社報道,今年美國已有166家公司宣布事業分拆,將追趕2012年記錄,隨之而來的收購風潮也將持續至明年。

事實上,企業分拆除了可以獲得更好估值,提高投資收益之外,還能使母公司保留控制權,業務聚焦,並且獲益於分拆後業務的市場表現,因而,在“股東利益最大化”的激勵下,母公司的管理者會傾向於分拆上市的做法。

“2015年,亞馬遜將剝離其雲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使後者成為一家獨立的公司”,市場研究機構 The Edge Consulting Group的報告指出。今年以來,亞馬遜股價累計下跌25%,投資人對於公司低迷的利潤率感到擔憂。投資人希望通過分拆使亞馬遜的估值更接近競爭對手。而美國電商平臺eBay 已經完成與PayPal 的分拆。

與亞馬遜分屬不同領域的德國企業拜耳,也選擇在2016年,分拆其材料科技業務,並將其單獨上市。“目的是分別創造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兩個領域全球領先的企業”。十年前,拜耳隨著規模日益龐大利潤卻大幅下滑,在“瘦身”運動中,被分拆剝離出的朗盛公司如今已經成為了化工巨頭之一。

目前,拜耳在醫藥保健市場的目標是在2016年實現年均6%的銷售額增長。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拜耳集團董事長馬爾金·戴克斯(Marijn Dekkers)表示,“在新的所有權下,材料科技將可以自主獲得資本,從而滿足其投資需求。材料科技將更好地利用拜耳集團之外的優勢資源,打造自己的流程和業務組合決策。”

按照馬爾金·戴克斯的預期,“拜耳將成為一個純生命科學公司。主要通過在科研密集型領域如人類、動物、植物健康領域取得成就來創造價值。同時,材料科技會繼續作為一個獨立的公司發展高科技聚合物業務。”

對公司而言,分拆有利於消除企業盲目擴張帶來的負效應,更可對業務重新定位,在比較優勢之後,更集中資源於盈利能力更強的主營業務。

公司分拆的類型則有橫向、縱向和混合分拆三種,以拆出和母公司同一種業務的子公司,或拆出母公司產業鏈中某個環節後去IPO。

為了更好地獲得支持,通常操作分拆上市的公司都會提供正面的市場反應作為證據,但並非所有的分拆都值得期待。

隱患

2014年10月6日,科技巨頭惠普公司宣布將分拆成為兩家獨立的上市公司,一家主營PC和打印機業務,一家主營企業硬件和服務業務。公司認為,這樣可以讓惠普平穩運轉並釋放價值。

然而,兩部分業務業績下滑的趨勢,加上業務出售未果的傳言,令公司遭到外界質疑。被質疑最多的是“分拆後將失去大企業的協同效應”,相對於原來的惠普整體,兩家規模較小的公司議價能力更弱。

三年前,惠普董事會因業績原因,曾提出過這樣的分拆計劃,後來又宣布放棄——彼時,華爾街曾預估,分拆後的惠普將減少約1/3的收入。消息宣布後,惠普股價當天下跌了6%。

最終,三年前的惠普選擇了放棄,理由是,如果實施分拆行為,將極大低估業務的協同效應,而在做好客戶資源共享,進行內部挖潛之後,惠普的規模化效應對市場的影響將遠比分拆要好。在公司看來,畢竟PC業務對惠普的品牌形象非常重要。

而今惠普再度宣布分拆。這在外界看來——反映的是癥狀,而非原因。這標誌著其由PC繁榮驅動的並購和擴張熱潮行將終結,畢竟,在過去三年惠普並沒有重整旗鼓,止住頹勢,聯想仍然占據PC市場冠軍的地位,

分拆後的惠普的PC業務將需要直接面對聯想、戴爾和蘋果,在PC行業衰退的趨勢下,這無疑將是一場持久戰,而惠普PC本身利潤率極低。

因而,惠普公司開始著手穩定客戶情緒,並希望得到持續的支持。11月25日,惠普CEO惠特曼在財報分析師電話會議中提到,“通常企業分拆都是小公司從一間大公司中獨立出來,但惠普此次卻是要分拆出兩家可以位居財富50強的企業。我們有著擁有過人天賦的高管在負責此次分拆,並且有著軍事級別的溝通效率”,惠特曼說。

然而在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吳毓武教授看來,“我們看不到惠普有‘被壓抑的巨大價值’,遑論此次拆分能釋放被輿論熱議的這些‘價值’”,因為,從財報上來看,“惠普企業的硬件和服務部門業績的惡化程度比打印機和PC業務更為嚴重”。

吳毓武認為,拆分以後,惠普將從一家名列財富全球500排行榜第50名的“萬眾矚目”的公司,變得毫不起眼,新老惠普也失去了可比性。而惠特曼則得以逃過市場的評判。難道這才是惠普拆分的理由?

也就是說,如果分拆的業務沒有體現出成長性,那麽分拆的行為只意味著資產的減少和協同效應的喪失。雖然在惠普歷史上,分拆也曾創造成功,1999年,在投資人的巨大壓力下,惠普將測量業務剝離。安捷倫公司就此誕生,惠普股票當天每股上漲7美元。在拆分之後,安捷倫目前發展速度更快,遠超惠普,市值甚至超過惠普。

但此次分拆PC業務的市場環境已與當時截然不同,惠普也不再是行業中坐擁千億市值的領軍者,如果分拆沒有體現出成長性,那麽分拆的行為只意味著資產的減少和協同效應的喪失。

投資人推動

“斷臂求生”是必須手段,盡管這並不代表剝離掉的品牌缺乏潛力,在股東和分析師看來,寶潔同樣是一個“有著嚴重問題的好公司”。只是,他們早已失去了等待的耐心。

2014年8月,寶潔公司宣布剝離旗下100多個品牌,在此之前,寶潔是一個擁有180多個品牌的大型日化集團。一直以來,並購不斷為寶潔擴充市值——直至2000年,因並購冒進業績不振,公司市值減少了850億美元,CEO被迫離職。

如今,寶潔市值已經超過2200億美元,是全球市值最大的十家公司之一,很顯然,公司已無法再以並購的方法壯大市值,這在強調“改善與增長”的資本市場,無疑將受到投資人的詬病。

對於將“股東利益最大化”作為首要目標的寶潔來說,投資人具備相當的話語權。2013年5月,在寶潔宣布全球範圍內裁員5700人之後,又一任CEO也隨之卸任。2014年8月,董事會再度宣布剝離掉100多個品牌,將註意力集中在那些為公司貢獻超過90%的收入和95%盈利的核心品牌繼續留下。

投資人已無法容忍寶潔“在13個季度里有9個季度營收均不及預期”的狀況,且期間僅有的幾次佳績也是因裁員和節流的貢獻——“必須改變管理層、分拆公司!”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帶來股價的恢複和業績的增長。

“換人,減開支、增加利潤”!寶潔董事會直接受到華爾街著名投資人Bill Ackman的指責。Bill Ackman是一家對沖基金的所有人,管理著110億美元資產,曾推動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CEO的更替並主導美國富俊公司的業務分拆。寶潔須從了。

投資人推動的分拆在資本市場較為常見,但也並非每一次董事會都以順從的態度,能狠狠回擊投資人的,只有業績。

10月底,雅虎公司第三財季凈營收為10.9億美元,超出分析師的預期業績,公司 CEO Marissa Mayer向激進的投資者宣示,她正在集中精力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

在此之前,她曾遭到投資人質疑,被要求“分拆雅虎,以釋放股東價值”,投資人希望將雅虎的Web和電子郵件業務分拆後與AOL合並,並認為,這將使雅虎市值大大提振。

即便此番的增長僅高於分析師預期1%,算不上革命性的創舉,“但仍然受到業績的鼓舞,並看到積極的跡象”,Marissa Mayer認為,此前對創業公司的投資已經加快了雅虎用戶的增長,比如“去年10億美元收購的Tumblr,明年有望實現約1億美元的收入”。

自她出任雅虎CEO的兩年來,雅虎股價增長了兩倍,但分析師認為,股價之所以上揚主要得益於其所持有的亞洲資產的增值。為此,Marissa Mayer希望投資人有更多的耐心,待雅虎重振。

無疑,投資企業分拆的題材是讓投資人賺錢的很好方式。以今年最受矚目的eBay 與 PayPal 的分拆來看,造就了很多億萬富翁。The Edge and Deloitte 報告指出,“企業分拆後的第一年母公司股價平均上升 14%,第二年上升 28%,而分拆出去的公司股價當年平均上漲 22%,第二年上漲 48%”

估值需求

可以看出,在成熟的資本市場,股價被看做是公司價值的真實表現,為此,管理層則有動力進行市值管理,而市場也更願意看到有潛力業務的拆分。

再以安捷倫為例。至2013年年底,安捷倫股價達58美元,創13年來的新高。當年9月19日,安捷倫公司又再度實施拆分,其中一家主營化學分析與生命科學業務,另一家從事電子測量業務。資本市場當天立即作出反應,當日市值增加7億美元,

安捷倫當時實施拆分的理由是,化學分析和生命科學業務發展勢頭不可小覷。“這與電子測量屬於兩個截然不同的市場,一個是周期性行業,受半導體和PC端的影響,另一個市場則很穩定,因此,應該拆分開來去充分面對市場競爭”,安捷倫董事會認為。

財報顯示,旗下化學分析和生命科學業務的凈收入為14美元,電子測量業務凈收入為33億美元,而在5年之後,化學分析和生命科學業務已經成為公司50%的業務支持。

在2013財年實時分拆之後,安捷倫仍然保證了電子測量業務的全球第一,營收29億美元,而分拆出的化學分析和生命科學業務則營收高達39億美元。

在成熟的資本市場,股價被看做是公司價值的真實表現。而管理層在進行市值管理的過程中更願意看到有潛力業務的拆分。相對而言,中國資本市場起步較晚,但隨著股權分置改革全部完成,全流通時代的到來,如何有效地進行市值管理,有效激勵管理層,也是所有國內上市公司繞不開的課題。

由於中國資本市場起步較晚,分拆上市在中國仍屬新鮮事物。在以往,中國國內A股公司的重組多是以兼並收購或者資產置換,實施分拆上市的案例並不多。

一家上市公司高管告訴經濟觀察報,如果某塊業務不再符合公司總體的戰略,那麽企業董事會很有可能選擇實施分拆,以向外界投資者傳遞公司價值被低估的信號。“選擇分拆上市的公司最直接的動機就是融資,不僅如此,還可以繼續保持控股股東地位,新的融資渠道獲得的資金不僅可以償還負債,也便於滿足項目投資需求”,該人士介紹。

可以看到,A股的上市公司更樂於向境外市場輸送子公司分拆上市,因為相對而言,A股IPO和借殼需要行政審批,上市指標本來就緊張,不如境外公司有相對大的自主權,且A股監管政策缺乏明細化指導,因而成功案例很少。

近期,在弘毅等機構的投資協議中,已明確東軟醫療及東軟熙康的分拆上市計劃。未來將搭建其各自的境內外架構,以滿足目標公司境外上市的要求。

但A股市場畢竟高估值,也為有殼資源的境外企業積極嘗試。11月30日,保利協鑫能源(3800.HK)宣布,將以80億元現金(約101.03億港元)出售旗下的矽片業務。購買者除了保利協鑫的關聯公司江蘇協鑫能源(母公司協鑫集團在國內設立的投資平臺),另一方則為兩家基金公司。

之所以選擇將矽片資產分拆開來,在保利協鑫董事局主席朱共山看來,“是為了拿回更多的現金並改善負債結構”。經過公司測算,在分拆資產之後的保利協鑫,凈負債將從146%下降至38.8%,更低的負債率無疑將對股價有提振作用。

據經濟觀察報了解,未來購買方將不排除會再向朱共山個人售出,而這部分資產最終會在合適的時機,被註入到協鑫集團近期收購的ST超日(002506,SZ)。

通過這樣賣出、再買回的運作,保利協鑫旗下的矽片資產則將完成分拆、註入再上市的目的。而且,對於原來的上市公司保利協鑫來說,保留的多晶矽業務要比矽片業務盈利能力高出很多。財報顯示,2014年上半年,保利協鑫旗下多晶矽業務毛利率為25.6%,矽片業務毛利率為16.1%。“也有人擔心,如果將矽片業務拿走,公司的盈利能力會下降”,為此,朱共山認為,在多晶矽產能和技術水平上升的情況下,保利協鑫的盈利也會繼續上升,今年年底,保利協鑫的多晶矽產能將達6.5萬噸。

在交易完成後,保利協鑫將專註於多晶矽業務,被定位為化工型公司,矽片資產將作為制造型業務待合適時機註入ST超日,有了更明確的定位之後,上市公司則便於在資本市場獲得更好的估值。“股票市場並不喜歡同時經營不同業務的多元化控股公司”,上述上市公司高管指出,因為這類公司通常不透明,難以對其真實價值進行分析,而且投資者也會懷疑公司是否有能力同時經營好互不相關的行業。因而,一旦這類多元化公司實施分拆上市時,多會得到市場的歡迎,估值都會有所提升,出現所謂價值釋放的現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4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