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港仙 於 2014-12-3 16:25 編輯 中國網絡銀行的發展模式:實施生態圈發展策略 【前言】我們聽一下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王永紅先生對於網絡銀行的分析和認識,數據準確,比較現實。 網絡銀行是技術引領創新、互聯網思維傳播發展的產物,也是互聯網金融造成支付脫媒、融資脫媒、信息脫媒之後在更高層次回歸銀行業,因此不會複制實體銀行“水泥+鼠標”(設立營業網點同時提供網銀、電子渠道服務)的發展路徑,而是一個擁有合法商業銀行身份的互聯網企業。2014年,銀監會批複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溫州民商銀行、天津金城銀行、浙江網商銀行、上海華瑞銀行進入籌建階段。從目前已披露信息及發起人股東的行業背景來看,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浙江網商銀行將會沿著互聯網金融的道路,發展成為沒有營業網點的網絡銀行。網絡銀行“輕資產重服務”的發展模式所產生的鯰魚效應、示範效應,將對中國銀行業及其監管模式產生深遠影響。 網絡銀行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1995年10月18日,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家網絡銀行—美國第一安全銀行(SFNB,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完全在互聯網上提供銀行非現金服務,但此後網絡銀行並未如同人們預期那樣成為銀行業主流。2013年,互聯網金融浪潮席卷中國,說明互聯網企業已成功探索到可持續發展的金融服務模式,網絡銀行作為互聯網行業應用發展到一定階段和規模時的產物,並非“早產兒”。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90後”,平均網齡達7.53年,日均上網時長達11.45小時,已經進入社會,正源源不斷地充實網絡銀行的用戶隊伍。2014年9月19日,阿里集團登陸美國股市融資250.2億美元,創造了全球史上最大規模IPO,成為中國互聯網經濟、互聯網金融發展歷程的里程碑。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網絡社會已經形成,互聯網金融前景廣闊。 為了規範網上支付業務,人民銀行已把支付機構納入監管範圍,從2011年5月18日到2014年7月15日,合計頒發了269張支付業務許可證,支付機構獲得了從事獲批複業務的合法資質,互聯網支付、理財、融資活動蓬勃發展。2013年,我國互聯網支付規模達到5.37萬億元。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在支付寶基礎上,相繼推出小貸、余額寶、招財寶、娛樂寶等系列產品,建立全國性金融網絡(包括163家中外資銀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銀行業務和代理金融業務鏈條,占據非金融支付約50%的市場份額。與此同時,財務通也挾其微信支付占據了非金融支付20%以上的市場份額。可以說,脫胎於支付機構的兩家網絡銀行,已實際擁有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 就銀行業務本身而言,支付機構、網絡銀行並不會比實體銀行做得更好,這也是國外網絡銀行發展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電子商務成為第三產業發展重點的大背景下,網絡銀行擁有雄厚的業務基礎。中國的支付機構背靠成體系的電子商務企業,形成了“客戶—服務—平臺—合作夥伴”的生態圈,“網融結合”運行模式大行其道,存貸匯業務成為嵌套在整個供應鏈中不可替代的場景和操作。 網絡銀行的發展模式 網絡銀行、實體銀行都高度依賴於網絡設施,其差異並非使用網絡設施的多與少、依賴網絡設施的深與淺。實體銀行奉行外延擴張路徑,以機構和資本規模帶動業務規模,形象描述就是“設網點、通匯路、拉存款、放貸款”,並建立一系列之相適應的機構、員工、業務、風險管理體系。實體銀行推出網上銀行,是運用互聯網等新技術改進現有產品和服務的提供手段和渠道。網絡銀行則是運用互聯網思維“重新設計”適合於網民使用的產品與服務,所有的組成要素均圍繞網絡活動(即網絡空間和物理空間的映射關系)來布局和運營。與實體銀行相比,網絡銀行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輕資產運營布局 不設營業網點。除了少數辦事機構、體驗性網點之外,網絡銀行不以大樓、網點作為實力和信用的標誌,不以客戶經理作為聯系客戶的紐帶,一步到位直接成為全國性銀行,減少或向合作夥伴外包與“現場與實物”相關的現金、憑證、合同等服務,以視頻交流取代面談、面簽、面查等環節。 重點發展中間業務。存款立行、早放貸早收益一向是實體銀行倚重的法寶,全國性商業銀行75%以上的利潤來自利差收入。網絡銀行則以服務立行,重視發展中間業務和小貸業務(“貸短,貸小,貸分散”),以同業存款“消耗”富余資金並換取合作夥伴提供各種服務。 線上開立電子賬戶。網絡銀行采用業內俗稱為“弱實名制”的做法:用影像識別軟件比對開戶人上傳身份證影像和人臉影像、個人預留公安部照片三者的一致性;依托合作銀行綁定銀行卡(賬戶)並完成轉賬操作;記錄客戶終生不變的生物特征數據(包括人臉、虹膜、聲紋、指紋、掌紋、心率等)。 擁有強大的技術團隊。技術能力和創新思維是網絡銀行的兩根支柱,是其與傳統銀行業競爭的利器。如同科技企業一樣,網絡銀行尤為重用技術人員,持續開展前沿技術研究,以技術能力支撐其運營能力和管理能力,而且將技術能力轉化為可輸出、可盈利的軟件產品和技術服務。 實施生態圈發展策略 建立垂直支付鏈。電商圈包括社交、娛樂、資訊、餐飲、旅遊等各種業態(網民活動),網絡銀行抽取其中支付、理財、融資需求及場景,並提供便利的技術實現手段,將電商圈積聚的流量(註冊網民與業務規模)導向金融圈。反之,金融圈又為電商圈實現人與人、人與硬件、人與服務的連接和O2O業務(線下與線上)轉化提供無縫連接的服務。2014年10月16日,阿里集團宣布啟動“千縣萬村”計劃,將在3~5年內投資100億元在全國建1000個縣級運營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由此將衍生出大量、穩定的銀行業務。 建立全國性金融網絡。借助於支付寶、財付通等支付機構打下的基礎,網絡銀行很快就可以建成全國性金融網絡,向實體銀行以及保險、證券期貨、信托等公司推送交易,以從業者或代理者身份開展各種跨機構、跨行業的業務。更重要的是,網絡銀行很有機會發展成為一個支付清算組織,或聚集金融、非金融機構形成產融結合、協同創新的群眾性組織。 構建互聯網金融門戶。互聯網領域面向海量用戶,特別是針對互聯網“原住民”,馬太效應十分明顯,一般規律是每個細分市場前3家占有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前10家占有9成以上的市場份額。網絡銀行搶占先機,將大量金融產品聚集在一起,有對比有選擇,“成行成市”效應將十分明顯。 立足需求端設計產品 業務門檻較低。網絡銀行利用技術投入具有邊際成本遞減的特點,降低業務門檻,擴大用戶基礎,做大交易規模,特別是可以吸引到“長尾”用戶。更進一步,則是提供技術或設備支持,在網上為用戶提供收付款、進銷存管理、財務管理、信用貸款、移動辦公的集成服務,從而深度“綁住”用戶。 嵌入增值和定制服務。增值服務是網絡銀行重要的收入來源,它們以低價或免費的跨行還款、轉賬、繳費等基本服務為基礎,做實用戶流量,針對一些特殊場景提供增值服務。例如,針對分類客戶群體提供定制服務,包括大額收付款、一對多批量付款、國外購物退稅等;提供無抵押、短期、小額貸款,甚至開展具有創造貨幣性質的“白條”透支服務。 以手機錢包為服務手段。據統計,截至2014年6月,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5.27億,手機上網比例為83.4%,首次超越PC上網比例(80.9%),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隨著4G時代的到來,手機成為“網絡銀行—業務—客戶”之間的載體,“手機銀行”將從立足客戶數據向立足客戶體驗、客戶服務轉變。 大數據的處理模型 開展精準營銷。在互聯網時代,數據已經成為銀行的重要資產。基於雲計算的大數據分析以及機器學習能力,是網絡銀行目前明顯領先於實體銀行的技術特點和商業優勢。實體銀行長於結構化數據的統計,建立涵蓋客戶、賬戶、產品、交易、管理數據的“銀行業務數據管理體系”,用於銀行業務管理。網絡銀行長於非結構化數據的關聯分析,進一步補充建立“客戶行為數據管理體系”,用於發掘客戶需求、預測用戶風險偏好,從而開展精準營銷。 提高運營效率。大數據分析可以挖掘眾多與用戶信用相關的信息(例如,常去高檔場所消費、擁有高級遊戲裝備的人群往往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長期使用同一個IP地址或網購地址的人工作更穩定),而不是僅僅盯住已經發生的交易記錄、違約率和違約損失率,從而規模化推行非現場身份驗證、小額信貸快速審批、直通式交易處理,顯著減少人工幹預和事後稽核,並運用“大數法則”評估和控制潛在風險。其中,大數據分析對目前實體銀行以信貸、授信還款記錄為主的客戶征信是一個重要補充,對首次申請信貸客戶的征信將發揮重要作用。 提供雲計算服務。網絡銀行將延續互聯網企業的技術路線,采用PC服務器的“分布式”技術架構,與實體銀行采用高端服務器的“集中式”技術架構相比,成本更低,橫向擴展性和容錯性更好。支付寶在2014年“雙十一”的交易峰值達到創紀錄的285萬筆/分鐘,完全可向社會提供技術、數據服務。“網絡銀行賣技術”將改變銀行業長期以來買技術的傳統。 加強網絡銀行監管 修訂現有監管規則。網絡銀行是金融與科技融合、創新的產物,其物理布局、運營方式、風險表現、發展思路都和實體銀行存在差異。現有的監管規則(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以及各種業務管理規定、技術指引)以及監管模式,都需要按照“審慎研究,包容發展,保持平穩”的原則進行修訂、調整,既為網絡銀行的創新留下空間,又在整體上保持銀行體系的穩定發展。 建立新型監管模式。面對金融互聯網化的趨勢,監管模式由機構監管向功能監管發展、由合規性監管向風險性監管發展、審慎性監管與行為監管相結合已成為共識。創新既意味著探索,也可能是監管套利,風險的未知性、複雜性、隱蔽性都有所提高,簡單如轉賬快捷交易,複雜如股票高頻交易,均需要進一步從操作層面建立監管方法論。一是明確風險兜底原則。為了防止網絡銀行開展“發散式”創新、脫離實體經濟需求的創新並將創新風險轉嫁給社會,有必要明確網絡銀行的風險管理主體,引導其開展與其風險管控能力相匹配的創新,從而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二是完善統計監測指標體系。資本充足率、撥備、杠桿率、流動性等傳統監管指標仍然適用於網絡銀行。為滿足風險評估與測算需要,必須補充“網絡銀行影響力與風險度量”指標,初步考慮包括:覆蓋面(主要包括註冊用戶數、活躍用戶數、聯網機構數),交易規模(主要包括交易金額/全國GDP、交易金額/社會零售商品總額),服務能力(主要包括筆均支付金額、筆均貸款金額等),賠付規模(主要包括賠付筆數與金額、賠付原因、賠付率等)。 統籌謀劃銀行卡市場的發展與監管。一是明確網絡銀行加入大額支付系統。目前,全體商業銀行均加入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包括大額支付、小額支付、網上支付跨行清算、電子商業匯票、支票影像交換等系統),網絡銀行至少加入大額支付系統,從其在人民銀行開立的清算賬戶中逐筆實時完成跨行大額支付、緊急小額支付的資金清算。這一安排有利於人民銀行測算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二是監管重點定位為保護消費者權益。網絡銀行不可避免與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中國銀聯、農信銀資金清算中心、城商行匯票資金清算中心發生競爭。同時,大型商業銀行可能以互聯方式建立支付清算網絡,市場主體也會與國際銀行卡組織、境外匯款機構開展合作。人民銀行只有站穩了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立場,明確風險底線的具體內容,才不會被所謂的“支付亂象”所迷惑。三是研究網絡銀行發卡的問題。近年來,人民銀行大力推動銀行磁條卡芯片化遷移工程,引導以芯片卡為基礎的手機近場支付(即NFC),突破技術壁壘,實現線上與線下支付工具的融合發展。今後,如果網絡銀行發行獨立品牌或國外品牌的實體卡或虛擬卡(例如二維碼銀行卡),顯然會引起銀行卡市場的結構性變化。在一個多銀行卡品牌的市場上,人民銀行有必要將部分涉卡管理權限“還給”銀行卡組織,由其加強對發卡行、收單機構的管理和約束。 結束語 與金融制度改革帶來的創新不同,網絡銀行是技術引領的創新,是互聯網行業基於網絡思維從事業務、基於電子商務拓展空間、基於資本市場壯大實力,其發展可以概括為“依托新技術,鑄造新平臺,面向新生代,創造新模式”,互聯網將與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一樣,深刻影響中國銀行體系的發展路徑,並正在引導和帶動金融要素市場的網絡化以及數據化。當前,各種創新此起彼伏,對創新風險的識別、監測、管控需要一個過程,監管部門應盡快建立有效性的監管框架,為創新提供正向激勵,推動網絡銀行圍繞服務於實體經濟、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開展創新,推動銀行業加強技術儲備持續創新,把握好創新風險和金融穩定的平衡,從而塑造一個充滿活力的現代銀行體系。 作者系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