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OPEC宣布產能不變,並引發原油價格觸及4年新低之後,市場普遍認為中國將成為低油價的最大贏家。從表面上看,作為原油主要進口國之一,中國的確收益頗多。不過更深層次來看,油價暴跌也並非完全沒有問題。
作為全球第四大原油生產國,中國雖然對原油進口需求強勁,但是在低油價的影響下,整個行業也正在處於寒冬之中。油價下跌伴隨著煤炭價格的重挫,一些地方政府的財政平衡已經難以保持。其中東北部地區受到的影響可能最為明顯,黑龍江省在過去三個季度的經濟增速僅有5.2%,遠低於全國7.4%的平均水平。
此外,原油下跌也帶來了明顯的低通脹壓力,而低通脹可能意味著貨幣政策面臨進一步寬松的壓力。
中金就表示,油價對國內通脹影響有微觀和宏觀兩個渠道。從微觀渠道看,油價通過投入產出關系向下遊行業傳導,並通過替代效應向其他價格傳導,但是對互補品帶來反向影響。由於油價對下遊行業傳導和替代效應大於對互補品的影響,因此油價下跌的微觀傳導給通脹帶來下行壓力。
海通則認為,通脹在低油價及其他各種因素影響下,或將步入“0”時代,降息周期才剛剛開始。
而在消費者層面上,通常意義上的低油價所帶來的運輸成本降低和加油費用便宜並不明顯。在原油價格跌至80美元下方之後,居民實際因油價走低而帶來的額外收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不過,盡管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中國在低油價時代囤積原油的行動並未停止。今年過去9個月,中國原油進口量大增8.3%,達到了46萬桶/日,為2010年以來最快增速水平。根據IEA的調查,中國將在未來20年內取代美國成為最大的原油進口國。
目前中國的原油戰略儲備為30天的進口規模,而中國政府希望在2020年將儲備擴大至100天的進口規模。按照過去幾個月的進口量,100天的進口規模大約在5.7億桶。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