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那個人人都能做外貿的時代,過去了

來源: http://www.eeo.com.cn/2014/1116/268777.shtml

經濟觀察網 張慶寧/文近日,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鄭躍聲表態:中國外貿發展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常態,正處於增速的換擋期和結構的轉型期。中國外貿已經從高速增長的階段進入到了中高速增長的階段。

外貿增速的下滑,改變了不少中國外貿商的個體境遇。

就像曾廖,他的那部摩托羅拉翻蓋手機,再未體驗過被催貨電話打到滾燙的熱度。「擱在以前,這部手機一天要接打百十個電話,都是跟生意有關的。現在,它天天陪我喝茶。」這位煙台商人做了十多年工藝品外貿,輝煌的外貿時光,曾帶給他豪宅名車,曾讓他有能力送自己的孩子去澳洲最好的高中和大學讀書。

過去三年,曾廖的訂單越來越少,原本四五百人的工廠,現在只剩下一百多人還在上班。訂單哪兒去了?「都跑到東南亞了,那邊報價狠著呢。動不動就我出一百,他報90,一成一成得跟我降。」曾廖不願像其他同行一樣,再跑到越南、緬甸重新建廠二次創業,「再有一年我就60(歲)了,來年關掉工廠退休吧。」

不僅曾廖所從事工藝品出口行業如此,鞋帽、服裝等外貿行業同樣正在寒冬中煎熬。他們的圈子中間,「這家廠子關門了」、「那家公司倒閉了」的消息不再新鮮。

「『狼』越來越多,『肉』越來越少。」曾廖洽了一口濃茶,回憶起他那些與被「狼」逼得無路可走的日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11年的1月左右。春節還沒到,那些老客戶就已經開始和我們談訂單了。當時,因為人民幣不停升值,我想跟他重新定一下價錢,但他沒等到我說完,就拿出一家東南亞公司的報價單,報價比我們低了整整10%。」

這位客戶當時委婉地表示,那家東南亞公司的價格還可以談。原來他以為這只是對方「使詐」,隨著一張張類似的報價單襲來,他意識到,形勢正在發生變化,「那些外國客戶都很清楚,我們要是敢提價,他們就能在其他地方找到更低的報價。」

一位在從事外貿服飾的劉姓商人就曾抱怨,國外客戶這種「一手壓、一手轉」的訂單轉移,已成為外貿行業最為頭疼的問題之一。「客戶一邊以低於我們報價5%-10%的訂單價格試探我們,一邊在越南、柬埔寨、印度等人均工資三百多美元的地區培養接單企業。我們接單,利潤越來越薄,甚至會嚴重虧損。不接的話,工廠沒活幹,工人都走光了。再有訂單,來不及招人,沒辦法開工。」陷入兩難境地的他乾脆已徹底放棄提價的想法,為維持工廠運轉,只得降價接單。

「訂單銳減的情況,在服飾、紡織、鞋類等典型的勞動密集型外貿企業更為明顯。」青島外貿城總經理於保忠曾在山東省屬外貿龍頭企業新華錦長期任職。他認為,這類外貿行業,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價格優勢,它們不僅面臨著馬來西亞、越南等地的低人力成本帶來的價格競爭,還面臨著青島地區乃至國內外貿同行的惡意壓價競爭。

一位從事閥門生產和出口等外貿業務的業務經理就曾遇到過同樣惡意壓價的情況。「客戶希望與我們簽訂兩年的訂單合同,並且不允許價格浮動。考慮各方面因素,我們希望提價15%,對方沒有同意。」這位業務經理回憶,一個星期之後,青島另一家閥門外貿企業悄悄找上了自己的客戶,拿出的報價低於她5個百分點。

內外交困之下,行業洗牌已成必然。

前述從事外貿服飾的劉姓商人一年前表示,他進入外貿行業7年,見證過上百家青島外貿服飾公司的倒逼,最近三年多,倒閉的企業明顯增多,幾乎每年都能聽說一二十家。11月5日,當經濟觀察網記者再次與其取得聯繫時,他在電話那頭乾笑了兩聲說,「我的廠子也關了。」

「2008年之前,遍地都是錢,那是隨便註冊一個外貿公司就能賺到盆滿缽滿的『草莽時代』,現在看來,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那時的外貿公司,有幾個建有自己的工廠?開著公司做外貿的人,有幾個是大學外貿專業畢業的?當隨隨便便一個人就可以通過做外貿賺錢成為普遍現象時,說明這個市場尚未發育完成。成熟的市場,應該體現出高度競爭業態下的淘汰機制。」一位在家紡外貿行業從業十多年的外貿商分析。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曾廖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3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