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聽阿里系“美男紙”分享:我們一般這麽創業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06/147495.html

i黑馬:10月15日,創業家發起“尋找阿里系創業者”口號,一個晚上聚集了200位創業者。 11月2日,阿里系創業者沙龍如期舉行,現場來了約100人,黑馬全球路演中心那個小樓,已經完全裝不下了。

沙龍五位嘉賓均是美男紙:同盾科技創始人蔣韜、比特幣交易網創始人張壽松、飛悅科技創始人高飛、綠葡科技創始人鄧皆斌。

還有一位是金融雲IT運維項目創始人——智錦。但抱歉,由於在活動上講得太機密,內容得兩個月後才能公開。

嘉賓的分享幹貨滿滿。

比如創業前你需要思考什麽?產品是否能解決用戶痛點。

你是程序員,要怎麽創業?考慮團隊平衡性很重要。

融資時機應該怎麽選擇?先做到一定流水,再去找投資人談。

團隊重要還是戰略重要?顯然,團隊更重要。

以下為四位嘉賓在沙龍上的演講,內容有刪減:


比特幣交易網張壽松:創業前的思考

\恩... ...圖片和真人差別不大,是個美男紙。

我了解比特幣也不早,很多人在2011年就了解了,那時候比特幣才幾塊錢,買了很多,今年就發財了。

去年我才知道比特幣,4月份時比特幣交易平臺有三、四家,我就在他們網站買,當時價格是1000元左右,已經漲了很多。

首先要把錢充過去然後購買,我把錢充過去之後,打到他銀行帳戶之後,大概過了半天,帳戶里都沒有我的資金出現,我就害怕了,我就真想罵人了,我就看著比特幣價格從1000漲到1100漲到1200元,再不給我充值都虧多少錢了,要是早點充的話,都能掙很多錢了。

然後我就找客服去罵人,一直在那罵,但是沒人理我,這怎麽能行呢?作為這麽一個重要資產集結平臺,要是可以衍生像銀行這樣的服務多好,我在你這個平臺上去交易,存了十幾萬塊錢,甚至有的大客戶幾十萬、上百萬的存。但我連你的客服都找不到,都不理我,給你充了錢,資金處理得這麽慢。

我就幹脆自己做一個交易平臺好了,因為我相信一定能幹掉他。

當時覺得要用一個高大上的名字,就把btctrade.com域名從國外高價買來,做這個交易平臺。不到一個月時間,因為有前一次創業(2010年我曾創辦團購導航網)的積累,我有了一個非常好的團隊,於是我們進行了半個月的封閉式開發,於5月份上線比特幣交易網,這時距我剛知道比特幣只有一個月,因為我知道,互聯網創業,唯快不破。

我首先對財務和客服的要求就是客戶服務體驗和資金處理速度,充值後一分鐘內到賬(最遲十分鐘),提現最晚1小時。之前那些網站都要三天或48小時,所以我們給用戶超出預期的體驗:充錢後一刷新就到賬了。提現之後沒多久,手機就響了。

好多用戶以為這是一個自動的系統,其實不是。剛開始,我們是人工處理。充值用支付寶,用銀行卡。我們怎麽做的呢?把支付寶跟阿里旺旺進行關聯,我之前在阿里所以知道這些。關聯之後只要有一筆充值過來,就彈出一個小窗口,說誰誰給你打錢了。你一點鏈接就可以進支付寶里,然後看看有多少錢,再給用戶馬上入帳,非常快,一分鐘都用不了。

當然,人工還是有限的,在比特幣交易網成立半年左右的時候,日流水已達到4000萬時,基本人工就處理不了了,窗口太多了,所以第一小時開通了第三方支付,做到了實時到賬,偶爾還會因為量太大弄跨了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服務器。所以,隨著公司的規模、產品的發展,把要不斷的優化逐漸把體驗再提高。

比特幣交易網一直做到了今天。我想總結兩點。

第一點,在你覺得要不要創業時,首先選一個好的方向,你要做的產品是不是比其它產品更好,能不能更深入地解決用戶痛點,如果可以,那就值得做。其次你要想一下,團隊有沒有能力把這個痛點完全解決掉,這是一個關鍵。如果你想做的領域,比如電商,這麽多人都在做,你有什麽優勢嗎?這些要想明白。

第二點,我要怎麽做,才能讓用戶體驗達到極致,就像我的交易平臺一樣,給用戶處理資金,還有其他的一些,比如說用戶溝通,都是瞬間響應,要做到超出用戶的預期,你一定要非常低調地不斷完善用戶體驗。

綠葡科技鄧皆斌:程序員如何創業?

\這是個技術美男紙。
 
我是技術背景,最早做程序員,現在大部分時間也都在做技術,之前有過幾次創業經歷,這一次自己主導創業。
2005年,我還是在上學,在搜狐實習,當時部門總監要出來創業,問我願不願意跟他幹,我就出來了。後來畢業了工作,出來創業,再回去工作,跑去阿里,再出來自己創業。

我是程序員轉型做CEO,跟技術這塊打交道比較多,技術背景的創業者總會遇到幾個問題。

第一點找對方向。在這一點上,有些個人的感觸。

05年那次跟著實習的老大出來創業,那時有一波做SP(互聯網內容應用提供商)特別火,都是依靠整個移動運營商,好多特別小的CP賺了很多錢。他當時已經很資深了,最早chinaren團隊的成員。我跟著他,幫他寫遊戲。後來這個事沒做成,因為當時已經是CP的最後時機。連做了好幾款遊戲都不行,早期的成本可能都沒拿回來。

那次創業失敗,是因為方向沒找對。事後我總結,如果別人已經做了好幾年,市場已經進入尾期,你再進去未必有很好的結果。

2006年,剛好是大四,我跟四位同學有一個想法,每個人都有手機,經常出去旅遊,想把過程分享朋友、家人,我想做一款產品滿足這個要求。當時國內手機幾乎都沒有Wi-Fi,我們第一款產品在多普達585上推出,那是一款水貨版的手機,港版才有Wi-Fi。做出來之後發現根本就沒有用戶,不知道用戶在哪兒。因為當時玩智能機的用戶太少。
創業找對方向非常重要,好比我要去跑步一樣,方向跑錯了,就越跑越遠了。

再分享第二點——組團隊。創業的方向已經確定了,接下來怎麽去組建一個團隊?2011年,我進入阿里工作,負責B2B無線業務,帶一個技術架構的團隊。

當時有一個機會,算是一個朋友介紹,說有一個創業人,想拉一個4-5個人的小團隊,問我有沒有興趣,我們聊了一下,覺得很投機,就出來創業了,那次創業跟團隊關系很大。當時團隊技術挺牛,任何一個人都能做初創公司的技術負責人,大家在一起寫代碼,停不下來的感覺。創始人之前剛在facebook離職,做到高級科學家職位,個人的從業背景很強。但做了幾個月,團隊解散了。當時做的O2O項目,但是團隊里面是純技術背景的,大家更喜歡玩技術,也不知道用戶和市場在哪,團隊可能更需要一個能做線下拓展的合夥人。

所以我建議是,未必團隊每個人都需要特別厲害。作為創始人,你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想,都需要哪些人,或者做市場,或者做推廣之類的。

再一方面就是持續學習。作為技術背景創始者,在這個創業過程中間會面對很多技術以外的東西,包括整個產品的設計、市場營銷推廣、人才招聘、商業模式和戰略,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去想。這些都需要在創業過程中學習。
再一方面就是堅持,不輕易放棄。不管你以前在大公司里是什麽樣的級別,創業都會遇到一些問題,最重要一點就是堅持。

我說一個身邊的例子。07年,跟一個師兄的創業團隊合作過,四個創始人。08年,有一次吃飯閑聊,知道做的不容易,團隊有一些人員流失。因為是技術團隊,為了生存都接過一些外包項目。再後來09年,社交網站開放平臺出現創業機會,很快抓住發展起來。再後來整個公司20多億被並購。創業真是挺苦逼,但是堅持堅持可能就熬過去了
 
飛悅科技高飛:融資時機的選擇

 
\這個美男紙身材不錯
 
我在阿里待了不到一年,之前是小米的資深員工,結合兩家公司與自己的創業經歷,我主要談三點。
 
一個就是關於融資。

我決定創業時,第一件事情不是如何融資,也不是融多少錢,而是要做一個什麽樣的產品,用戶會不會喜歡。我不是處女座,但對產品要求很高。如果一個產品我自己能夠喜歡,那麽互聯網上一定有群和我一樣的用戶,我需要做的就是找到這群人。跟他說,嗨,哥們,我做了一個非常厲害的耳機,你要不要聽下試試?

找到這些人之後,我有兩個選擇,第一是去找投資人談融資,第二是在眾籌網站、我的微博、微信上發起眾籌,說要做這個耳機了,你們喜歡可以下單,我會找國內最厲害的工業設計師,找最合適的工廠,為你們做出高品質的耳機。工廠做完後,我會在第一時間給你們發貨。假如我賣出一千臺、一萬臺耳機,我就有了幾十萬、幾百萬元的流水,這時我再去跟投資人說,我現在已經有了400-500萬的流水,你要不要考慮投1000萬占股10%,我們一起成立一家公司。

當然,關於融資的時間選擇,我覺得有很多可能性,可能你剛開始創業,只是有一個想法,你去談融資,這個時候比較難,也不太現實,投資人覺得你只有一個想法而已,很多人都有想法,但最終能落實下來的不多。

如果有一個時間點,你能向投資人證明,你值得他投資,而且能給他他想要的回報,這個時候應該是比較順利的,所以我的選擇是等產品出來,又達到一定銷售額,這時去融資是比較合適。

另外一個就是關於產品第一,還是渠道為王。以小米為例子,很多人覺得小米的產品並不那麽好,只是營銷做得好而已。這一點我的看法是,小米是一家商業化很成功的公司,它的手機不是做得最好,最好的是蘋果。當然,老羅也號稱錘子手機是最好用的手機,不過他現在挺不順的,覺得做手機很簡單,入行之後,才發現越做越難。

用雷總的說法,小米1是沒有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其實不是這樣的。小米1的設計我覺得還是可以,只不過當時與其他國產手機比會弱一些。2011年,小米還是一家創業公司,各方面資源都會比較少。當時正是國產手機從功能機向智能機轉變的拐點。小米也不願意錯過這個時機,所以在工業設計上做了一些犧牲。

關於小米的渠道和營銷,大部分手機里,小米的渠道和營銷應該是做得最好的,但他不是最早做的。小米在做渠道和營銷時,借鑒了很多國產廠商的優點,拋棄了他們的缺點。

為了搶奪時機,小米犧牲了工業設計,但後來在渠道、營銷上做得很好。

這說明,有時創業不是做得越早就越有優勢,稍微晚一點、慢一點,你能看到其他公司是如何填坑的,能避免走彎路。老羅做手機比其他公司晚,本來也有優勢,但是老羅有很多地方沒有看明白,所以就錘子現在比較悲摧了。

最後一個是團隊組建。無論對創業公司還是上市公司來說,這都是比較困難的事情。據一些公開資料稱,雷軍在小米80%的時間是用於招人。雷軍這樣的人還要花費這麽多時間去招聘,做團隊的組建。對創業公司來說,這就更麻煩了。

我的看法是只選擇最合適的人,而不是選擇最優秀的人。馬雲曾經也說過,他只招最合適的員工,而不是最優秀的員工,優秀的員工有時對公司是一場災難。他說這些也是因為曾經有段比較痛苦的經歷、教訓。他曾從各種國際大公司挖人,挖來的人最終發現並不適合他,也導致阿里稍微走了一些彎路。

我在轉行過程中,也發現了很多非常不錯的人,比如說我之前遇到一個朋友,現在做智能耳機,他對我做的事情很感興趣,但他現在一個月薪水大概40000歐元,全年算下來的話,大概3、400萬人民幣。我現在沒有多少錢,所以是不可能請他的。後來我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就是請他當我的公司顧問,給了他一定股份,如果公司發展順利,我會再想辦法把他請過來。
 
同盾科技蔣韜:團隊比戰略重要

 
\美男紙害羞,怕上鏡,走掉了。
 
我現在是第一次創業,在阿里是安全部技術總監,之前阿里有很多風控,包括反欺詐,都是我在參與或者引導在做。

到2013年底,我就有一個感想,做了這麽多年安全、風控,僅僅只是支持業務部門,淘寶、天貓、支付寶... ...有問題需要解決,那就開發一個功能、工具或者是模型,做一個數據分析去幫他們解決。
但我認為,這些不光可以成為公司的支持部門,還能作為第三方獨立業務,為所有的電商、支付公司、互聯網金融公司服務。

比如在P2P貸款這塊,很多放貸公司都是我們客戶,最典型就是北京宜信,它現在所有的代碼申請第一都會到我這里,我幫它評判他這個申請貸款是不是欺詐,評估完了我會對他申請貸款打分,分數會落到他整個信申模型里去。我們若發現了5%或者10%的欺詐,後續運營成本就降低了。

去年,我一個人從阿里出來,後來很幸運。我從來沒有創過業,團隊帶得也不大,在阿里就是幾十個人。但到11月份時,我就碰到了現在的合夥人,聊完之後,他們第一個決定要投資,立刻要投那種,給了我一筆差不多將近1000萬人民幣的天使投資。

拿到錢之後,我們就開始建團隊,第一個員工是11月6日到場的,陸續到12月份,不斷有新員工進來。期間,我們做了一些項目,幫企業做定制化開發。畢竟是早期,我們也不可能說一開始就做非常厲害的產品出來,做雲服務出來,這個還是蠻困難。

我們就先給一些公司做項目,都是朋友的關系,這個也挺幸運的,大家都在幫我們。做了一些項目之後,到3月份時,我們推出了第一款的雲端產品。4月份時,第一個付費客戶入駐。到今年7月份,我們已經有超過50家客戶。他們覆蓋非常多的領域,包括B2B,第三方支付、電商。除淘寶、京東這種超大型電商之外,大多中等的電商,包括很多平臺都是我們客戶。

到8月份時,我還是很幸運,遇到了另外一個投資人,就是寬帶資本,聊得比較投緣,給我們註入一筆近1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

到10月份,客戶將近100個,線上數據量已經非常大了。我們現在一天的請求量、交易量、登陸註冊的風險評估量已一天超過200萬次,今年底,我們目標是1000萬次。

所有交易的均單價不一樣,比如P2P可能是30000-50000元,3000-5000元的也有。交易客單量比較高的是300-500元,低的可能就30-50元。總體到10月份,通過平臺上評估的資金已將近300億元。

目前我們團隊是差不多60人,今年年底會擴大到120-150人,發展速度還是比較快。

從經歷能看出,我總能在合適的時候,遇到正確的人。現在我們最大的挑戰,也是招人,每天在不停地面試人。

有時你會發現,BD或者戰略都不重要,因為你能想到的所有東西,別人都能想到,你剛看到一個藍海市場,卻發現有人也在做,你有什麽能力能比別人做得更好?

歸根到底還是這個團隊和人,如果真的有一幫兄弟跟著你去做這個事,從頭到尾能做好,能不斷去提升的話,創業就會越來越容易,但假如一個人單打獨鬥,沒有堅強的團隊做後盾,再大的市場也不是你的。
 
\大家都是黑馬,活動結束後,“黑照”合影一張。
 
看完文章後,如果你身邊有阿里系創業者,請@他們,我們的口號在繼續。
阿里系創業者沙龍是一個持續的活動,未來還會有第二期、第三期... ...對活動感興趣的人,請加微信wangfangnews.我會把你拉入“阿里系創業者沙龍”微信群。
這是個美男紙的個人微信號。驗證時,不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這個美男紙不會搭理你。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