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耶倫給香港的啟示 佟 若喬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4/11/04/%E8%80%B6%E5%80%AB%E7%B5%A6%E9%A6%99%E6%B8%AF%E7%9A%84%E5%95%9F%E7%A4%BA/

聯儲局上星期宣佈正式結束QE並維持低息一段長時間,冇驚喜,但至少冇驚嚇,所以於portfolio冇咩升跌的情況下,更吸引我眼球的反而係聯儲局主席耶倫的一句說話:History shows that economies develop and become more stable through diversification。 

作為史上第一位聯儲局女主席,耶倫更補充,無論經濟學及社會學的研究均指出,多元觀點及意見有利機構做出更好的決策。事實上,唔少大型金融機構包括聯儲局及IMF,都曾因為於金融危機期間運用群體迷思(groupthink)而受盡外界批評。所謂的groupthink,是由美國心理學家Irving Janis於1971年首次提出,即形容一班人為咗追求共識及所謂的「和諧」,而傾向令自己的觀點與團體或領袖一致,最後共同作出一啲不合理、或不是最好的決定。 

以發明菲林的柯達為例,就因未有與時並進轉型數碼市場而令生意一落千丈,最後破產收場。當時的哈佛商學院教授John Kotter就曾分析指,隨著柯達坐穩菲林界一哥及高層對自家產品越趨自滿,反而愈來愈少聽取多元意見,結果錯過轉型先機,導致以創新起家的百年老店因追不上創新潮流而滅亡。 

Groupthink下的決定究竟可以有幾唔合理?另一位心理學家Solomon Asch就做過一個好得意的實驗:將以下兩張卡片交俾一群人(當中只有一位係真正受訪者,其他全部做媒),第一張卡片中有一條直線,而第二張卡則有三條直線,受訪者要指出第二張卡片中A、B、C邊條線同第一張的直線一樣長。 

unnamed

就咁睇,全世界都應該揀B,但研究就發現,當啲媒特登揀A或C時,近75%的人都會至少做一次從眾的判斷 — 雖然大部份於事後會confess,表示知道 B先係真正的答案。Well,連自己對眼都唔信,你就可以想像人雲亦雲的威力有幾大,又難怪Treegun會將藝術品當成暗藏刀片的『鐵蓮花』雨傘武器、身任新聞統籌專員的馮煒光會轉載港視傷警劇照而遭網民恥笑,這完全反映Groupthink的極致,是no thinking at all。 

不過,平心而論講句,雙學三子同樣於近日陷入疑似groupthink的困境,先有草率舉行廣場公投以致道歉收場,再於未集合社會凝聚力便聲稱赴京爭取與領導人直接對話等等。香港這場博弈最後是旗開得勝或是進退失據,除了依靠抗爭者的行動力,還看整支隊伍的集體智慧及政治水平。 

至於點樣避免groupthink,策略顧問公司Bain & company 就提出咗五項建議,啱使拎去用,唔啱使當知多樣野: 

1.        搵人做醜人,專責提出不受歡迎意見 
2.        組織多元化決策平臺,以涉獵不同背景人士的意見 
3.        於會面前收集意見,以防止會面時的不自覺conformity 
4.        建立與領導者直接對話的平臺,避免意見gets lost in translation 
5.        個體對集體決策負責

佟若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8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