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金融危機史就是一部“安全資產”破產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628

在2011年IMF年度研究會議上,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申鉉松(Hyun Song Shin)曾經表示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並非是全球存款過度,而是銀行流動性過剩。他認為歐洲銀行業從美國借入大量美元,並在不受監管的情況下,通過影子銀行購買美國的資產抵押債券是造成危機的根本原因。下面一張圖就展示了危機是如何產生的。

111

然而為什麽歐洲銀行業會出現如此快速的擴張?為什麽是歐洲央行而非美國本土銀行充當了美國借款人和存款人的中轉站?這些問題可能比危機的起因更為重要。

監管環境和歐元的面世可能是最好的答案。歐盟當時執行的是巴塞爾II規則。和美國的監管標準相比,巴塞爾II提供了銀行很大的彈性、能夠大幅度的減少資本的需求。因此相對而言,歐洲銀行業的風險控制能力十分疲弱。

而1999年歐元面世之後,歐元區內部銀行業的跨境交易也異常活躍,進一步為危機埋下了伏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2007-2008年的金融危機和亞洲市場儲蓄過度、日元套利交易、華爾街的貪婪關系都不大。正是歐元區監管的放松導致了危機最終爆發。

華爾街見聞曾經詳細介紹過歐元美元的歷史和危害,詳見:歐元美元的前世今生

EURODO

離岸交易通常是歐元美元的交易方式,但是在1999-2007年期間,另外一種形式的歐元美元交易大肆興起:借貸套利。有兩個因素造成了借貸套利大行其道。

第一個原因是當年美國當時自身的利率過低。美聯儲的利率水平低於歐洲和英國的再融資利率。因此歐洲的銀行可以提供比美國銀行更高的利息,資金從美國流向歐洲就顯得十分正常。

第二個更為重要的因素則在於美國證券化的成熟。美國銀行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發售抵押債券/證券而不用將這些債券記錄在資產負債表之中。在市場一片風平浪靜的時候,銀行利用這種方式為市場提供流動性並獲得收益。但是在2006年美國利率開始走高之後,這種無風險套利就作古了。銀行不得不包裝一些新產品以獲取相對的高收益。

與此同時,所謂金融創新所帶來的風險並沒有為歐元區銀行所了解。由於這些新產品本身的評級都是AAA,並且歐洲銀行業所采取的巴塞爾II規則也允許更多的彈性,因此最終這些“毒藥”經由歐洲銀行傳向世界。

令人唏噓不已的是,無論是歐洲還是美國的銀行,他們的目的本身並非“過度冒險”。美國銀行初衷是通過創新金融發債以降低資產負債表,而歐洲的銀行買入的3A評級債券本身就代表了安全性。畢竟1930之後,美國房地產市場就沒有出現過大的崩盤,因此由其提供擔保的抵押債在當時看起來不可能會有問題。

金融市場的危機史更像是“安全資產”的破產史。市場對於有風險的投資都願意承擔損失,但是他們對於那些理應“安全”的交易並沒有做好準備。時至今日,人們還都在大肆討論如何尋找更為安全的資產,但是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那些你沒有預期的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

而對於全球監管機構而言,如果缺乏一種統一的監管法則,那麽在全球化的趨勢之下,類似的危機可能隨時誰卷土重來。(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8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