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膠片消亡的秘密:因為電影發行是唯一堅挺的利潤區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27/146149.html

i黑馬:經過近二十年的掙紮,全球電影產業已經幾乎全部完成了由模擬信號到數字信號的轉變,不但膠片生產商富士及柯達紛紛破產倒臺,美國94%的放映廳更是由膠片放映轉為數字放映模式。前環球影視總裁湯姆-波洛克表示,電影發行是行業中唯一堅挺的利潤區域,而電影的數字發行會將讓這其中的利潤翻倍。

當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星際穿越》今年年底與觀眾們在影院里見面的時候,這部精心制作的科幻史詩,將會是目前少有的同時以膠片形式制作和放映的大成本電影。
 
\經過近二十年的掙紮,全球電影產業已經幾乎全部完成了由模擬信號到數字信號的轉變,不但膠片生產商富士及柯達紛紛破產倒臺,美國94%的放映廳更是由膠片放映轉為數字放映模式。在這看似不可避免的潮流下,諾蘭大神的新片可謂反潮流又大膽,他不但采用模擬信號相機拍攝了《星際穿越》的絕大部分內容,還不遺余力地說服發行商派拉蒙以數字和膠片的形式發行該片。對於去年剛首次以全數字形式發行了《華爾街之狼》,並且一直在試圖“殺死”膠片這一昂貴載體的好萊塢發行商來說,難免是種諷刺。
 
諾蘭向來是膠片格式的公開支持者.他在2012年與美國導演工會的訪談中就曾說:“保留和堅持膠片格式是任何有能力有資源的人的基本義務”。而現在隨著一小股核心電影人的加入,諾蘭沒有失信於他的承諾。就像一個電影人的正義聯盟,在諾蘭與《星際迷航》導演J-J-艾布拉姆斯、昆丁-塔倫蒂諾、賈德-阿帕圖的帶領下,他們打響了挽救35毫米膠片的“聖戰”。
 
據華爾街時報報道,以上四位知名導演是最近促成柯達與幾家好萊塢大型制作公司新合作項目的背後推手,這不但避免了破產保護中的柯達公司關閉膠片生產工廠,還進一步保證了其他電影人可以使用膠片制作的權力。
 
對於普通電影觀眾來說,影片的制作載體與影院的放映方式,可能不是他們關心的重點,但是只要關註數字技術在好萊塢發展的人們都知道,膠片這種看似過時的載體,現在仍得到了許多頂尖創作型人士的追崇。正在拍攝新《星球大戰》續集的艾布拉姆斯便是其中之一,他說,“膠片本身就代表了質量。無論是色域,感光度還是解析,膠片總是有那麽一種不可否認的美,非常自然與真實,像有機物一般。”有著同樣看法的還有以喜劇見長的獨立導演阿帕圖,“膠片的色彩感和顆粒里有一股魔力,是其他載體很難取代的。”
 
相比其他略帶主觀的看法,諾蘭對保存膠片的理由更實際,他說自己雖然非常支持電影制作技術創新,但在膠片的問題上,新興的數字技術並未達到並超越膠片所保持的標準。
 
而“膠片四騎士”中的電影狂人昆汀-塔倫迪諾更加誇張,他不僅喜歡使用膠片拍攝,還只看膠片放映的電影。他不但在洛杉磯買下了一家舊影院,專門供膠片放映,還承諾將會使用65毫米IMAX膠片格式拍攝他的新片《八惡人》。在今年年初的戛納電影節上他甚至抱怨:“我完全沒法忍受數字格式,對我來說,數字放映就是電影的終結!”
 
導演和創作型人士對膠片這種舊模式產生熱情並不奇怪,因為膠片和數字各有千秋,他們也不是必須在拍攝和放映載體方面考慮太多。而真正渴望電影數字化的是好萊塢制片商們,它們不斷推動電影技術發展,正是因為直接影響到公司與行業的利益關系。
 
前環球影視總裁湯姆-波洛克表示,電影發行是行業中唯一堅挺的利潤區域,而電影的數字發行會將讓這其中的利潤翻倍。早在1992年索尼影業就曾嘗試以光纖電纜傳輸放映來宣傳電影《豪情四海》,但因為技術問題,影片的圖像僅有35毫米膠片解析度的一半,觀眾反應也相當差勁。
 
七年後,《星戰前傳第一集:魅影危機》在洛杉磯及紐約分別進行了兩場數字放映,觀眾對新技術的反應大為好轉。因此在之後的十年內,數字放映逐漸進入各大影院,到2007年,膠片轉為數字的話題已經從個人喜好變為行業準則,美國國內電影院數字屏幕的數量也從1700個激增到4000個。為了與電腦與電視遊戲競爭,數字放映頓時變成了電影營銷的最大賣點。
 
而2009年的《阿凡達》更為數字格式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地位,預測到影片會產生的巨大反響,影院紛紛在聖誕節前加緊安裝數字3D屏幕來吸引觀眾。25億美元的票房也讓數字制作及數字發行成為電影制作業最新潮、最火熱的技術。
 
數字技術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以迅猛勢頭發展:2010年,數字屏幕占據了全球32%的電影放映廳;2012年,數字放映在市場份額中首次超出傳統膠片放映;業內人士推算2015年時全球數字放映廳將占到全球93%的份額,只有17%的影院放映屏幕屬於膠片。
 
經濟利益無疑是推動電影產業往數字化發展的最大動力。數字化的電影發行一般通過硬盤來操作,整個過程簡易且成本極低。相比之下,制片公司通常需要1500到2500美元來制作和運送每部膠片拷貝。如果以大概4200所影院發行的流量來看,光是膠片的發行成本就會達到1000萬美元。這樣計算下來,沒有一家制作公司不想把動輒上千萬的膠片拷貝,縮減成每塊只需要150到250美元的硬盤。
 
不過除了制作公司,行業內其他玩家卻對這樣的技術變革不那麽感冒,尤其是身為流通渠道的各大影院。雖然不像之前預測中的那樣慘烈,而且大多數連鎖影院現在已順利的完成了由膠片到數字的轉換,但巨大的改變還是影響到許多私人經營小規模影院的生存狀況。即使制片公司與影院分享了許多省下來的成本,無數小規模影院還是無法承擔大約7萬美元一塊數字屏幕的更新費用。“我們也想升級的,只不過資金實在是無法周轉,”一位加州影院老板在被迫關閉他家擁有的小劇院時這樣說。還有很多這樣的影院,現在開始轉向公共集資來籌集升級屏幕的資金,一家在紐約有著100多年歷史的影院就在網上公開尋求觀眾的幫助。
 
面對著如此一個“變則生,不變則亡”的難題,也有不少影院決定留下他們的35毫米膠片投影設備。因為對他們來說,這似乎變成了一個原則上的問題,“總是會有完美主義者會想看膠片的。”但想法雖好,現實卻無法支撐這些少數影院保留之前的經營模式,因為除了少數像《星際穿越》這樣有理想的影片,派拉蒙去年已率先結束了35毫米膠片發行,其他公司緊跟其後,也會在兩年之內徹底更新為數字發行。這無疑是很多電影發燒友都不想看到的情況。但對於去影院買票看電影的普通觀眾來說,膠片或數字又有什麽關系呢?
 
需要正視的是,現在關於膠片和數字格式的爭論,都還是紙上談兵。事實上,數字格式已經贏了。它的影響不僅僅反映在地方影院的投影設備上,在行業各個方面產生了連鎖反應:制作公司的更新促進了膠片生產的滅絕,也從而增加了膠片拍攝的成本與難度,加上數字相機日趨豐富的功能和超低成本,越來越多年輕電影人開始選擇後者。全美知名的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課程里,現在只剩下了一門教授操作膠片機的課程。
 
在電影這個多變的行業里,多數業內人士在為膠片格式而嘆息的同時,又不得不選擇讓自己進化,也有不少人擔心高額的成本會讓膠片拍攝變成一項“有錢人的運動”,例如只有像諾蘭這樣的大牌導演可以承擔,而普通電影人或剛入行的新人只能轉向使用方便操作、成本相對低廉的數字相機。
 
著名導演馬丁-西克塞斯得知柯達被救後,曾發表公開信說:“在電影發展的歷史上,只有很小一部分的作品不是用膠片拍攝的,就連我們現在推崇的高清格式也是在努力的複制膠片的感覺,所以對柯達的保留是一件對保護電影這種藝術形式的好事。”或許導演們所說的,只是一種單純的懷舊。但這種感情還是留住了膠片,哪怕只是這麽一小會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2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