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時任巴西總統盧拉帶著400個企業高管們踏上了為期6天的中國之行,任務很簡單:鼓勵企業加強與中國的關系,提振巴西經濟增長。
十年後的今天,巴西和中國的關系從未如此緊密,但增長卻不見蹤影。
盧拉“棄美求中”的決定導致巴西過於依賴中國,並加深了制造業下滑的趨勢。盧拉把2004年5月的中國之行稱為他這屆政府“最成功的訪問”,工業制成品占巴西出口逾一半,商品占比低於1/3。而到上個月,工業品占出口比重已經降到37%,原材料占比接近一半。
巴西外貿協會主席Jose Augusto de Castro表示,盧拉不會承認他犯了錯,但我認為如果他評估下利弊,就會發現他預期的東西都未實現。大量商品出口掩蓋了結構性和基礎建設等令巴西不具競爭力的問題。“過去十年是全球貿易黃金時期,巴西從未經歷這麽好的時代,但也錯失了改革的機會。”
商品價格下跌、工業疲軟令巴西上半年陷入經濟衰退,也導致現任總統羅塞夫的支持率下降。
盧拉對中-巴關系的野心並未如期實現,這體現在Embraco身上。Embraco是全球最大的制冷壓縮機公司,於2006年被惠而浦公司收購。2004年,Embraco和淡水河谷、巴西石油公司等企業一起,隨盧拉出訪中國。Embraco從那時開始對中國出口。但10年後,該公司已經不再從巴西向中國運輸產品,並將一半產出移到海外。
2008年,Embraco在中國開設第二家工廠,並於2012年在墨西哥建立工廠。該公司商業和市場副主席Reinaldo Maykot表示,受阻於各種繁文縟節以及缺乏充足的基礎設施,我們在巴西國內的產出增速放緩,而海外產出遙遙領先。
“公司在巴西的生意超過40年時間,所以我們知道必須面對的限制。我們著眼於貼近每個大洲的市場,所以能確保在其他地區也實現增長。”
Embraco並非個例。據Castro,中國在2008年取代美國,成為巴西最大的貿易夥伴國,之後巴西國內企業對其他市場的出口下滑10%,進口飆升52%。
2003年盧拉上任前,巴西基準利率高達25%,通脹率為13%,經濟飽受其苦。他擔任總統後誓言要改變經濟局勢。當然,一開始策略是顯效的。2010年巴西經濟增速達到7.5%,為二十五年之最。
盧拉研究院表示,盧拉政府的策略是多元化與別國的商業關系,加大對被忽視地區的關註,特別是拉美國家,同時也不冷落傳統夥伴國。巴西就是在那時加強了與中國、南圓錐共市經濟實體(Mercosul)、拉美和非洲的貿易聯系。
盧拉政府開啟了一個與美國“交惡”的時代,關於農業補貼的分歧更是加劇了巴西和美國關系的惡化。2003年1月,盧拉在就職演講上承諾,將促進與中國的關系,與“可恥的”農業補貼抗爭到底。
波士頓大學全球經濟與發展政策副教授Kevin P. Gallagher認為,盧拉的錯誤不是太專註於與中國的關系,而是沒有把商品繁榮時期的獲益投資於巴西道路、港口、鐵路的升級,使經濟更為多元化。
Gallagher在2010年出版了《The Dragon in the Room: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Latin American Industrialization”》,他在書中寫道:
“巴西把太多雞蛋放在中國這個籃子里。他們需要抓住高需求、高價格的時代,為以後利潤下降的時期做準備。”
據世界銀行,包括投資道路和公共交通上的錢,巴西投資占GDP比率為18%,不及中國的一半(中國為49%),甚至低於哈薩克斯坦。
制造業萎縮令巴西二季度經濟重陷衰退。二季度巴西GDP環比萎縮0.6%。巴西政府昨天將2014年經濟增長預估從1.8%下調至0.9%。
同是南美國家,墨西哥與智利都在經受商品價格重挫的打擊,但經濟情況都好於巴西。因為墨西哥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議,增加了對美國的出口。而智利懂得未雨綢繆,早已從銅出口中結余部分獲益。彭博匯編的預期數據顯示,今年哥倫比亞經濟料增長5%,智利和墨西哥增速分別為2.25%和2.5%。(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