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起底“準首富”馬雲的第一桶金,以及幕後最重要的人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07/145514.html

i黑馬註:9月6日消息,阿里巴巴集團向美國證監會 (SEC) 提交招股書更新文件,首次對外公布了招股定價區間為60-66美元,以此估算,即將上市的阿里巴巴估值在1600億美元左右,將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IPO。

如果阿里上市成功,那麽馬雲將成為中國首富。而當年阿里融資之路並不順利,馬雲是如何獲得第一桶金,如何搞定投資人,引進幕後人才,值得i黑馬的創業讀者們學習與思考:
 

\作者:王利芬(《贏在中國》創辦人,多米網創始人)

六分鐘,馬雲融資4000萬美元

就像矽谷流傳著的著名的“餐巾紙”神話一樣:創業者在咖啡館的餐巾紙上塗塗抹抹,寫下自己的創業想法和商業模式,然後拿到了風險投資,阿里巴巴拿到第二筆投資的過程今天已經被渲染為一個“神話”。

馬雲的這個“神話”是用6分鐘贏得孫正義4000萬美元的投資。6分鐘贏得全世界最成功的互聯網投資人千萬美元計的投資,而馬雲和阿里巴巴對此還猶猶豫豫、推三阻四。

馬雲在1999年10月的一天,收到了摩根士丹利亞洲公司資深分析師古塔的一封電子郵件,說有一個人想和他見面,建議他去見見。當時馬雲剛獲得高盛5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正忙於阿里巴巴的建設,便忽略了這封郵件。幾天過後,古塔又打電話催促馬雲,並一再強調這個人對阿里巴巴未來的發展非常重要,要馬雲一定重視。被古塔說得動了心,馬雲決定前往北京見一見這個神秘人物。

來到北京後,古塔才告訴馬雲這個神秘的人物就是孫正義。在此之前,孫正義已經投資了新浪、網易等互聯網公司,並獲得了可觀的回報。此時的孫正義正在北京富華大廈召開一個投資人與經理人的見面會。馬雲與孫正義的見面被安排在10月31日。剛剛完成一輪融資的馬雲可以說並不缺錢,他可以用第一輪融資的資金支撐公司運營一段時間。所以他們談話的時候,馬雲並沒抱著融資的想法,而只是介紹了一下他未來想做什麽。馬雲僅說了6分鐘,在對阿里巴巴完全沒有實地考察的情況下,孫正義決定向阿里巴巴投資4000萬美元,但是他要求占有公司49%的股份。見完孫正義,馬雲從北京回到杭州。與此同時,孫正義的團隊也到了杭州。20天後,馬雲接到孫正義的邀請,赴日本東京與孫正義繼續商談投資事宜。

第二次會面,馬雲提出了3個條件:一、阿里巴巴只接受軟銀一家投資,不再希望其他投資人進來;二、軟銀作為股東,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顧阿里巴巴的長遠打算,必須以阿里巴巴的發展為重心,也就是說孫正義不要過分幹涉阿里巴巴的運營事項;三、請孫正義擔任阿里巴巴的董事。最後,孫正義投資3000萬美元,占阿里巴巴30%的股份,但是拒絕了出任董事的要求,只同意擔任阿里巴巴顧問。

但是在馬雲回杭州後,經過冷靜思考,他為在日本的決定後悔了:“我要那麽多錢幹什麽呢?真是太愚蠢了。”馬雲擔心軟銀持有阿里巴巴的股權比例過大,管理層股權稀釋後失去話語權。他立刻開始了同軟銀的重新談判,馬雲跟孫正義商量,表示只需要2000萬美元,錢太多在某種層面上來講會是壞事。最終孫正義同意2000萬美元的投資。這對孫正義來說是投資經歷中讓步最多的一次。

2000年矽谷互聯網泡沫破滅,納斯達克科技股紛紛大跌,此時再從市場上融資已經非常困難。但是憑借著這筆融資,阿里巴巴度過了隨後而來的互聯網寒冬。

馬雲時刻保持高度清醒,他知道錢是工具,不是目的,就好像他在《贏在中國》的節目中對選手說的那樣:“永遠不要讓資本說話,讓資本賺錢。讓資本說話的企業家不會有出息,最重要的是你讓資本賺錢,讓股東賺錢。如果有一天你拿到很多錢,你堅持今天的原則,做你認為可以賺錢的事,我相信有一天資本一定會聽你的。”

這看起來是一個悖論,但卻是一個有用的道理。在高盛投資阿里巴巴500萬美元兩個月後,軟銀要投資阿里巴巴,但這次投資並不是找投資人獲得的,而是馬雲跟孫正義的一次見面。他講了自己對互聯網的理解和對電子商務未來在中國的發展。六七分鐘後孫正義就聽懂了,馬上要馬雲拿4000萬美元,馬雲竟然說不行。為什麽孫正義在那麽短時間內就決定給他錢,有兩個最重要的原因:一是馬雲要做的事情是讓孫正義完全看到了未來前景的事,對互聯網未來的看好是孫正義超出普通投資人的最重要原因。二是當時的馬雲並不是以一個急需錢的創業者的身份出現的,因為此時他口袋里已經有高盛等機構投資的500萬美元,所以他在跟孫正義講時,是一個正常的交流互聯網前景的狀態。這樣一個輕松的狀態讓他沒有心理負擔沒有壓力,交流起來輕松自如。在這種狀態下當然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馬雲背後神秘的隱形人

世界上很少有一個人如此富有卻如此低調。走在大街上不是的熟人的沒有人會認出他來。1999年他的年薪是百萬美元,但他居然主動放棄,到了一個每月只拿五百塊人民幣的地方。

1999年,馬雲正在為阿里巴巴的發展尋找風險投資,蔡崇信代表Investor AB公司與馬雲談投資合作,最終合作沒有談成。在談判的第4天,蔡崇信突然對馬雲說:“那邊我不幹了,我要加入阿里巴巴。”

蔡崇信當時的收入,用馬雲開玩笑的話說就是“可以買下幾十個當時的阿里巴巴”。

在蔡崇信加入的時候,阿里巴巴正在準備成立公司,蔡崇信在加入的時候就任CFO,並開始著手註冊公司。他為18個創始人準備了一個完全符合國際慣例的英文合同,上面明確了每個人的股權和義務,合同做的滴水不漏。蔡崇信的到來,使阿里巴巴開始真正的規範化運作。阿里巴巴的最初股權結構是他用手寫出來的一個憑據,蔡崇信在小黑板上給阿里巴巴的同事們解釋股權、期權和財務制度。他搭建了一個公司清晰的利益分配形式。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創業者往往不會分配股權,往往有許多創業公司在這一點上做得不好讓公司全軍覆沒。

在公司的運作中,有幾種人是難以在團隊中培養的,一種是懂資本的人才,其他是財務、法律人才。因為這幾種人才不僅要懂專業,而且需要經驗。

第一,高盛等這樣國際一流的投資機構在1999年投資阿里巴巴,蔡崇信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在與孫正義的融資過程中,蔡崇信三次說“no”,得以讓阿里巴巴拿到了一個好的投資價格。

第三,阿里巴巴B2B2007年在香港上市,以及後來的一系列戰略布局性質的收購兼並都是他起的直接作用。

蔡崇信毫無疑問是阿里巴巴最重要的人之一。

蔡崇信毫無疑問也是阿里巴巴重要人物中最少接受媒體訪問的人之一。

阿里巴巴始終將蔡崇信隔絕於媒體之外。至今為止,蔡崇信也只接受過少量英文媒體的采訪。原因可能是公司認為擁有海外背景的蔡崇信,會讓西方媒體感覺到更親切。但對於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中文媒體提出的采訪要求,阿里巴巴都會禮貌地拒絕,稱蔡崇信從來不接受采訪。

如果只能有一個人來代表公司,讓所有媒體的聚光燈都打在他身上,讓他接受所有的贊譽和毀謗,讓他成為公司的象征物來接受所有針對公司的批評與指責,那麽這個人只能是馬雲。這是創始人的宿命,也是創始人的責任,哪怕他最重要的合夥人也替代不了這個角色。因為對於公眾輿論而言,公司只能用一個聲音講話,太多的聲音,只會讓這個公司的形象變得模糊。

在幾乎所有需要聆聽阿里巴巴的聲音的時候,蔡崇信都會安靜地向後退一步,這正是克制。他和阿里巴巴都知道,他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是什麽。

跨國討債,馬雲討出第一桶金

馬雲第一次接觸互聯網源於一次美國之行。

1995年,杭州要修一條通往安徽阜陽的高速公路。美國的一家投資公司也參與到這個項目中,但在項目進行的一年時間里,該公司卻遲遲沒有按照合同支付投資款。杭州政府聘請馬雲到美國同該公司接觸。那時馬雲被稱作“杭州英語最好的一個人”。

帶著政府的委托,馬雲擔任起了前去美國翻譯和協調的工作。可到了美國之後,馬雲卻發現那是一家騙子公司,不但無意合作,甚至希望馬雲能跟他們一起來詐騙中國錢財。當馬雲表示出不願意的姿態時,他們將馬雲軟禁了起來。無奈之下,馬雲只能佯裝妥協,再借著需要考察其他項目為由離開。馬雲後來提起這事:“簡直就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大片,我到了美國被黑社會追殺,我的箱子現在還在好萊塢呢。”

在機場準備買機票回國的馬雲突然反悔了,他思考再三,覺得既然來了就不能輕易放棄。馬雲想起自己國內的一個同事提過他的女婿在西雅圖和人合夥創辦了一間互聯網公司,他到西雅圖找到那位同事的女婿Sam所在的VBN公司,親眼見識了互聯網的世界。

馬雲發現,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搜索到非常多的信息。但是,他也發現在網上搜索不到任何一條有關“中國”的信息。互聯網在中國市場上還是一片空白,這讓馬雲興奮不已,他覺得已經找到了下一步要做的事情了。

他決定跟VBN合作。回國當晚,馬雲就邀請了24位交情很深的朋友來聊互聯網。但當時互聯網在中國仍是陌生的詞匯,24個人里面僅有1人認為可以試試。大家的不贊同並沒有動搖馬雲做互聯網的想法。一周後,他與妻子張瑛商定創辦互聯網公司。創業所需的10萬元由他們四處籌借而來。1995年5月9日,中國第一家商業網站“中國黃頁”誕生。
 

本文節選自《穿布鞋的馬雲》一書,作者王利芬,李翔。由i黑馬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