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港股印象 2.0 2分之1自旋:

來源: http://xueqiu.com/9132408460/31207753

前些日子看了點香港的企業,不可避免的會發現點或老千、或莫名其妙的背後故事,隨便寫幾個例子娛樂一下吧。

華鼎集團:

搜索過往筆記時,發現我曾經看過這家公司。筆記很簡短(可見附錄1),說2010年該公司老總成立一家房產開發公司,自己占51%的股權,賣了49%給華鼎。華鼎向其貸款2億,而這相當於當年華鼎自己的銀行負債總額。筆記末尾說到,2010年才成立房企,虧定了。

時隔近3年後再看,有了些有趣的“進展”。首先,價值投資者看企業財報時,不自覺的會心算它的清算價值。這種心算,因為沒有建立在對其財務項目背後的經濟事實上,往往會有不小偏頗,華鼎集團便是一例。2013年報上華鼎集團於聯營公司之權益(5.8億)和對其貸款(3.12億)共計約9億港幣。細看報表附錄10中的詳述,5.8億的所謂權益中有2.9億是替聯姻公司的墊款。附錄中更進一步說此墊款即無抵押、無利息,且還款無期,故此本集團視其為‘聯營公司投資投資之一部分’。這條款看,分明連垃圾債都算不上。

在附錄10後面,華鼎還非常好心的貼出了兩家聯營公司的簡單報表。我就看不懂了:這兩家企業,無獨有偶,都是做房產(華鼎是紡織品出口)。報表顯示兩家房企有共計31.5億流動資產,8.4億的所謂凈資產。上次我查房企報表,不記得哪家會把在建庫存作為流動資產做賬。此外,在損益表中,收入一項皆為“--“,而過去幾年一直虧損,虧損額度只有500-600萬。沒有固定資產,負債全做了流動資產,沒有銷售額數據,每年虧損數額剛好等於聯營公司貸款利息。。。如果不是賬做錯了,就是在明擺著告訴我們這倆房企是空殼。但做壞事還要打燈籠照著,頗有點莫名其妙。

天虹紡織:

提天虹紡織跟老千無關,只是見天虹如見伯克希爾之於六十年代。如果你單看過去利潤率和增長率,這紡織公司很有勁頭-銷售額和利潤都翻了近六倍。不過同期的平均自由現金流為負數,固定資產周轉率年年下降和60年代伯克希爾一致-不停的投資擴大生產掩蓋了問題。只有當我們假設企業不再擴容,剩下的10-15年逐年降低的現金流用於償清債務和分紅後,才看到現在市場給它的估值不算低。Bravo香港股民!

中國綠色:

時至今日,這家老千公司已經是臭名昭著,聲名遠播。對於不了解的人,我提兩句它最近幹的壞事。今年年初,公司老總以0.6港幣的股價賣出了10%的個人持倉,然後通過tenderoffer再給自己以及其他公司發了等值的新股,以0.25港幣的價格又把它買回來了。今年8月份,該公司又發了相當於現有股權40%的新股,總值7500萬港幣,也就是把公司總值定在1.8億。而它賬上公然標榜著4億現金,40億固定資產。

這些都不是我感興趣的。我感興趣的是,為什麽又看到了高盛的踉蹌背影。上一次提到是在《回憶ebix》里,高盛簽了協議要收購,之後賣空者大做文章,高盛半途毀約。在中國綠色的故事里,高盛也是‘受害人’,但靠著它的華爾街光環,其利益尚還無損:它在2013年到期的13億人民幣可轉債,因中綠無法償還而延到2016年。利息從前3年的3%提高到平均8.5%。至今高盛已要回4.2億的錢,還有10.3億本息懸在半空,不知道2016年是否能夠收回,我們拭目以待。

寶姿:

初始去探究寶姿的故事,是我有些較真。寶姿說自己的品牌在60年代的法國就有專賣店。我的第一反應是“騙人”,於是去查它的歷史。不想在品牌的問題上它並沒有騙人,但是卻揪出了公司老總在加拿大資本市場的一串灰歷史:60年代公司老總去加拿大留學,72年畢業後和國內的哥哥合夥以向加拿大出口服裝起家。寶姿這個品牌則是加拿大的某個日本家庭在61年建立,並在之後的幾十年在北美發展擴大。在89年該日本家族決定退休時,把寶姿賣了給兄弟二人。那時候他們已經把生意做得挺大,算是上市公司了(沒找到主板的交易歷史,應該不是主板交易的公司)。他們將寶姿收購後,於93年將其總部挪到了廈門,變賣了其在北美和歐洲的店面。這個時間點選的很蹊蹺。因為二人控制的上市公司在94年申請了破產,在破產清算過程中,他們以很便宜的價格(600萬,如果記得沒錯)把寶姿買了回來。我估計之所以便宜,是因為當時的寶姿已經被挪到了中國,且在歐美沒有了店面。

之所以要懷疑93年轉移總部可能有貓膩,是因為在此之前(以及2012年),這兩兄弟都有‘案底’,幹過將上市公司資產擔保給銀行,套出貸款用於個人投資。我沒有找到93年前加拿大監管部門對二人調查的記錄,這個事情很可能是和2012年類似,以哥哥辭任董事長、貸款盡快還回、不了了之為結尾。不過,我查到在加拿大的這次挪用貸款中,一部分資金被挪給了二人在加拿大的另一家上市公司,一家保險公司。有趣的是,這家保險公司的資產中,有相當一部分是ECAT,也就是前面提到控制寶姿的這家上市公司。94年ECAT破產後不久,這家保險公司也因為資本充足率問題被迫破產。

除了故紙堆里的故事,寶姿還有另個有趣的現象。兄弟二人通過控股公司持有寶姿香港的股權,這很常見。不常見的是,在持有股權的同時,這家控股公司還有為數不少的賣空頭寸,賣空的也是寶姿。初看時,我的想法是,他或許是不想失去控股權,卻又覺得股價太高想從之後的下跌中獲利。看到此處,我還感嘆了一下,這個老總似乎挺會玩資本市場的。不過,仔細計算後,我們會發現完全不是這回事。他們第一次賣空寶姿是在2005年,價格大約在5港幣一股。這次賣空僅僅在4天後就在虧損中平倉。這看起來像是初學者的小試牛刀。之後,從2006年一月到2009年,兩兄弟一路加倉賣空頭寸,共計6200萬股,均價大約在8.6港幣。不過要知道,這段時間里,寶姿股票大半在15到28港幣之間徘徊,所以兩兄弟實在是沒抓到多少好點位。另外,在09年,他們以14.5港幣平倉了1000萬股,使得剩下的賣空成本變成了7.5港幣。大致估算06年至今,寶姿每股支付了4.49港幣的分紅。所以總的說來,兩兄弟從2006年以來的賣空至今仍是浮虧,令人肅然起敬。

總結:

其實還有很多例子,但是性質基本一致,我便止筆於此。

===

附錄1:“The company has a not insignificant stake in areal estate developer, which was 51% owned by an insider. This year, the newlyformed developer borrowed 200 million from the company at 7% interest. That isthe total amount of debt the company had. So I think this is again an exampleof insider taking advantage of shareholders. The real estate company was formedin late 2010, a bad timing to enter the market indeed. I have no doubt it willfail.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2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