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馬克.扎克伯格的"野望"——Internet org計劃是「投機人道主義」?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4/144672.html
硅谷曾經是科技領域的引領者。但是如今,硅谷的那些領銜企業開始在那些傳統的範圍外大肆投機,尤其值得注意是,他們對國際發展的野心——他們大肆為那些一度被國家政府或國際機構控制的區域做出許諾,說要帶來革新,把他們轉變成一個充滿極客思維和新鮮app的地帶。

瞭解這種「投機人道主義」到底是怎麼回事,沒有比Internet.org更好的例子了。那是一個由Facebook主導的聯盟組織,三星和幾個其他的大型科技公司也加入其中,他們許諾為世界上那些缺乏公共設施建設的地區,提供價格低廉的互聯網路,連接智能手機。他們組織起了這個「極效黑客馬拉松」的活動,它計劃構造一些能在較舊的手機上工作的app,並且遊說那些「細胞」網絡提供者,不收取「重要」數據的使用費用,比如預測天氣的app或者維基百科。

(編者按:internet org的計劃就是做設計一些連接免費的app,自動發信號和接受信號,然後那些連不了網絡的人也能看一些簡單的app,比如天氣和維基百科,感覺就像是想方設法把每一個人變成信號源)

主管Internet.org項目收費形式商討的正是馬克扎克伯格本人。他的野心顯露無疑:Facebook最近買了一家生產小型無人機的公司,他想讓電波信號真正在空中連接起來。

提供普及通用且價格便宜的互聯網路的目標是一個值得讚頌的宏願。但是這種所謂的非盈利組織的公益議程問題比表面上顯示的內容多得多,它的潛台詞其實像徵了硅谷的「解決主義論(solutionism)」的破綻——相信科技行業可以解決生活中所有問題。

讓我們先開始從所謂的「internet.org」可能會給發展中國家提供那種能和其他地方一樣瞭解世界的互聯網路這一舉動來開始分析吧,它這麼做的是因為Facebook得天獨厚的特殊條件:除了少數實用的app,internet.org推出的網絡現在只能連接Facebook,也就是說,所有那些服務——不論是教育,銀行,醫療健康——都得讓Facebook當它的中間人才能帶你玩。

Internet.org的戰略中正在討論的一個重大方向——目前已在菲律賓,巴拉圭,坦桑尼亞試點過——叫做「app現用現付」制(pay-as-you-app,這個詞來源於pay-as-you-go,意思是現購現付),它意味著給那些用戶的發送的數據速率將會因不同的app而區別開來。因此,這這意味著:所有的app是平等的,而有些app比其他的更平等(這句話取自喬治.奧威爾的小說《動物農莊》);Internet.org會「資助」那些為數據流付錢的人,他們會控制數據流,然後把那些「更不平等的」app發給每個人。

這種模式無疑會特別吸引Internet.org聯盟的成員(更不用說那些移動電話商了),但是我們剩下這些人會以其他的方式發現它的粗暴行徑:想像一下,你的水表給你免費而快速的淋浴功能,但是你每洗一次澡都要收費。這就是所謂的公益仁慈背後的關於利益驅動的假設:當有足夠多的人用這種免費的數字「淋浴」的時候,用戶就相當於進入他們的口袋裡來洗這個所謂的數字「澡」。

當大多數人認為這種制度是非常邪惡時,硅谷的人卻認為這是善良之舉。馬克扎克伯格今年曾經發過一篇文章,當中有一個目標是向人們顯示「為什麼這種模式對於那些資金拮据的人來說合理而慷慨。」誠然,這個模式確實展現了一些與眾不同的地方:如果你經營一個網站或者手裡握著一個app,進入Facebook這個生態系統確實挺合理的,因為你的受眾將不需要花錢就可以瀏覽你的內容(作者的言下之意就是免費上網的話看的人會更多)。

當一個記者用誘導性毒品來形容Internet.org的時候,扎克伯格先生極力反駁,他更喜歡把這個看作是所謂的「互聯網的重大一步」——確實是對於Facebook的重大一步,它可以把越來越多的內容引流到Facebook上,創造更為恐怖的影響力,其業務將會不僅僅是它目前只能作為用戶獲得娛樂或新聞這一渠道,而成為用戶獲得教育,醫療,銀行和其他社會服務的平台。

想想「身份識別服務」所在你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吧,身份識別網在傳統意義上主要是駕照或者社會保險號這種東西,但是這種東西將會成為Facebook賬號裡的一個部分。在一篇簡短介紹Internet.org背後遠景的短文中,扎克伯格先生說它們的一個目標是提供信貸和身份識別等「基礎設施」,「在發展中國家中這些東西還處於起步階段。」這些服務或許能幫助一些發展中國家,但是在這些事上,Facebook最有資格嗎?

Lenddo是一家在發展中國家獨立經營的初創公司,作為貸方他們可能更瞭解這些業務該怎麼做。它通過社會媒體網站來評估信貸申請人的項目,之後再貸款。對於Lenddo來說,Internet.org極為有用:他們的申請人在Facebook上面畫的時間越多,他們對貸款項目的評估就越準確。但是,假如Facebook作為身份識別系統的提供者,對於其他服務項目來說,現在還不清楚這種識別能力的邊界在那兒——用戶對於這種體系非常憂慮——到什麼時候才會停下來。無論扎克伯格先生在太陽谷裡如何布經講道,Facebook和它的聯盟公司都是著眼於利潤的企業,他們的利益出發點當然與普通民眾的關切不一樣,就是忙著賺錢。

誠然,「internet.org」所提供的「互聯網」可不是自然資源,就它的固有特徵而言,它的體系肯定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一些區別。對於通信基礎設施的使用權來說,它是一個複雜而充滿爭議的議程。這個決定將會取決於多年的遊說和電信運營商的操縱,以及不同國家的私有化和自由化改革。由於對於長期利潤的考量,Facebook在發展中國家大放廣告,確實可以使互聯網易於接入大眾。但是接受它的議價,就是意味著放棄鬥爭,放棄創建不同的制度——比如去聯合起來控制電信運營商的力量,從而並提供更便宜、更公平的服務。

我們也不應該接受一個讓學生別無選擇的發揮佔一成,只能不得不把他們的數據資料放到Facebook或者不得不支付某些強制的在線課程(Internet.org已經開始在盧旺達提供這種課程了——Facebook提供作為媒介提供技術支持)。電信運營商給出的答案,心照不宣地得到了Internet.org的贊同,根本沒有其他選擇:市場總是知道什麼是最好的,最合適的,如果不是Facebook和它的合作夥伴設立的這種門檻,連通行業就應該被作為一種商品來看待。(作者的意思是反壟斷)。

任何為了互聯網路普及度和低價格而戰的社會運動,——和硅谷那些人的統合主義(corporatism)相對的——不應該認為他們這種模式的賺錢前提是理所當然的。他們也不應該因為科技公司這種假冒人道主義的花言巧語而失去對於權力主張的判斷標準。無論馬克扎克伯格說些諸如「聯網是人權,」這樣的大話,在他的Internet.org的文章中,你應該在同意他的觀點之前再想一遍。畢竟,獲得免費連接到一個空的圖書館或者瀏覽一個什麼都沒有的書店,所能帶來的微小快樂——這些Internet.org所能提供的好處,是建立在不平等的,不正當競爭的速付系統的基礎上的。

在這種模式下,Facebook和Internet.org在走著一條很多人都實踐過的道路。世界銀行曾經做過一個論述,當發展成為一種斂財的手段的時候,失敗的,受傷的,永遠是最底層的人民。因此,對於硅谷問的那個問題,「互聯網是人權嗎?」,我們可以這樣回答:什麼類型的「互聯網」才是人權?什麼「接入方式」才是人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