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直以來,I.T(999)是一家甚具明星味的服裝零售商,而今年的業績也滲透一份特別的明星味。I.T截至2014年2月底的年度業績,嚴格來說,不算理想。儘管營業額增長了3.1%至67.5億港元(下同),毛利率上升1.1個百分點,毛利也增長了5.1%至40.4億,稅後溢利卻減少了27.3%至2.8億,或每股23仙。可是在純利減少的一年,管理層對派發股息十分慷慨,末期息達10仙,是2013年度的3.3倍,對好「息」之徒,可說星味盡顯。若果投資者相信分派股息的數額,是反映管理層對往後業務的信心,那麼,他們對I.T的遠景,可謂非常樂觀。 也許從營運現金流所示,管理層的樂觀有一定道理。雖然2014年的業績出現倒退,營運現金流卻十分強勁,淨流入金額達7億,是同年稅後溢利的2.5倍;這營運現金流數據也比2013年的5.3億淨流入,有再進一步的增長。可是,理想數據的背後,埋藏了一些隱憂。而這些隱憂,反映在分部銷售數據和借貸比例之上。從財務報表附錄五的分部資料,投資者可以找到I.T不同地區的營業額分佈。在一眾地區中,香港所佔的營業額最高,2014年達36.3億,不過卻是倒退的地區,全年營業額減少了2%;中國大陸的營業額為23.7億,全年增長了16%。從數字上來分析,中國大陸地區的增長,抵銷了香港地區的輕微收縮,令整體的營業額仍能上升。可是,中國大陸地區的溢利貢獻,並沒有因為營業額增長,追近2.1億溢利貢獻的香港地區,反而由9,200萬下降至4,700萬,這是隱憂的由來,也反映品牌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大陸市場,真實的叫座力有待證明。而實際上,I.T在中國大陸地區,投放的非流動資產,達7.6億,比香港地區的6.1億,高出近25%。以溢利貢獻除以非流動資產來計算2014年回報率,香港地區是34.7%,中國大陸地區只是6.2%,兩者差距甚為明顯。從數據看,縱使營業額上升,業務不斷拓展,中國大陸地區並沒有為I.T帶來理想的回報。
投資者也須留意,I.T在2013年5月,發行了一筆數額達12.5億的優先票據作融資。在執筆日,公司已經回購了當中約10%,未贖回部分仍佔約90%。資金寬裕下,或能解釋為何管理層作出派發高息的慷慨決定。I.T在年報內也提到公司的債務對權益比率,由40.5%上升至71.2%。適當運用借貸,當然有助改善股東權益的回報率。但這筆票據的息率為6.25%,比2014年度中國大陸地區非流動資產回報率的6.2%還要高。以融資款項用作拓展中國大陸市場的話,能否提高溢利貢獻,看來是最大的關鍵。投資者宜繼續觀察I.T在中國大陸地區溢利貢獻的變化。最後,謹此向各位讀者說聲道別,因工作緣故,未能再抽空替此欄執筆。在這段時間,得到編輯們的支持,以及同儕友人的意見,萬分感謝,期望日後再有機會跟大家交流心得。另一位執筆者林智遠會計師將在下星期繼續為大家左挑右選不同的財務報表,令眾讀者得以「壹計就明」。 鄔碩晉 Wilfred Wu 資深會計師,現任貝德富理的執行董事,在不同的會計範疇歷練廿多年,近年專注企業重整及法證會計的專項工作。曾在不同報章撰寫財經專欄,喜歡從財務報表,發掘被數字隱藏的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