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醫院、政策、技術產業三方共話: 構建有序醫療

無論是在社會政策還是產業資本上,醫療健康都正在並已經成為了最“炙手可熱”的話題。今年10月25日,國務院頒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其中指出,到2030年我們的人均壽命要再增3歲至79歲,同時,醫療健康亦將成為國家重點支持發展的產業之一。

這份文件對於產業的推動和影響毋庸置疑:現階段,我國醫療健康產業占GDP總比重不到6%,而在歐美發達國家,這一比重大多都在10%以上,對於中國而言,這4個百分點的追趕差距附帶的是近十萬億的產業增量。

但醫療又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產業,它並不是“有錢就能做好的”,這個行業的發展離不開來自醫院、政策制定、技術革新等多方面的綜合努力。本次“2016第一財經年度峰會”我們就有幸邀請到了這三方的輿論領袖,一起共話人類健康和這份產業的未來。

“如果一個擊球手成功率達到40%就是一個完美的擊球手,但臨床來說不是這樣的,如果一個手術失敗率超過1%我們就會否定這個技術,99%的成功率、1%的失敗率我們就認為這個不可取。在這樣的高標準情況下,醫療技術仍然存在缺憾。”瑞金醫院院長瞿介明在論壇現場表示,作為一個有著30年醫療工作經驗的醫院管理者,談及臨床醫療,他最想表達的是,我們必須學會接受醫療服務的不完美。

這種不完美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第一是診療技術的局限,第二是醫療保障體系的相對不足,第三是治療效果的不盡如人意。

“從宏觀層面,我們大家都知道現在的醫療病人這幾年在逐漸增加,病人希望到大的醫院、專家那里去看病,但事實上專家,或者大的醫院醫療資源是有一定的限制,它的供給就這麽多,但是需求又那麽多,所以這種情況下供需的矛盾很突出。”瞿介明表示,“其實這里有不少跟就醫的秩序不清楚,與沒有分級診療相關,很多的病可以在社區衛生中心、二級醫院看的,都是普通的常見病,大可不必到三級醫院找專家,這樣效率會更高。怎麽樣構建一個有序的醫療,這個是需要我們做的。”

要想改善這種不盡如人意的情況,瞿介明認為當下最重要的是建立“醫療秩序”,也就是正在推進的基層醫療改革,把慢病、小病留在基層,將三甲醫院的醫生資源留給最需要的病人。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蔡江南則從另一個角度提供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增大醫療供給。

“接下去我們進入醫改深水區一定要想好,怎麽來調動我們醫療服務領域當中最重要的生產力,就是醫生、醫務人員積極性。”蔡江南表示,他認為調動醫生積極性是增加供給、緩解矛盾的根本之策,他認為,要擴大醫生的自由執業,多點執業權利。據他表示,中國200萬執業醫生當中,目前有本科以上教育水平的醫生只占一半多。我們國家到目前還有100多萬醫生只具有本科以下教育水平,傳統稱為赤腳醫生。這是造成目前我們的病人不願意到基層治療的原因。

“大量學醫的醫學院畢業生,臨床專業畢業生沒有進入醫療服務系統,沒有做醫生,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目前很多的政策沒有調動醫生的積極性,使得最好的人才不願意學醫,學醫了也不願意做醫生,這個情況如果不解決,醫改就難以徹底做好。”蔡江南表示。

對此,他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建議從調動醫生積極性著手,開放鼓勵醫生辦民營診所的大門,給醫生創造條件,使得這些大量放棄做醫生的學生有職業發展的機會。第二,對現有公立醫院做改革。我國公立醫院在醫療市場份額長期以來高居85%左右,這個體現在病床結構、門診結構和住院病人的結構。如何通過改革使得公立醫院人財物有自主權,變成法人治理結構的改革?第三,是對公立醫院本身,將來一部分的公立醫院必須轉型轉制,做成名副其實的公立醫院,進行一些公立性服務。

從2009年開始的新醫改進行到現在是第7個年頭,在這其中,醫療技術尤其是基因檢測、精準醫療技術也將承載更多的使命。

“從壽命來講,我們總是把壓力放在醫生上是不科學的,其實醫生最後解決的那些問題往往是我們沒有辦法解決的那些問題。真正的健康、飲食、運動、心理、睡眠等這些可能是更重要的部分。我理解健康在中國來講不僅僅是產業的問題,實際上可能會是一個非常大的社會問題,甚至是政治問題,其中技術會起一個推動的作用。原來我們的醫療常常關註的是個體,是從個別的人群當中來進行分析,然後提出治療診斷的方法,有了精準醫療以後,從大數據大人群,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後,從中找出普遍性規律,但又要有差異化的不同的處理和幹預。所以我覺得這是大概念上的區別,會帶來革命性變化。”華大基因執行副總裁朱巖梅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167

清華經管未來科技EMBA項目發布 科技型戰略企業家共話未來

2018年4月28日,未來科技EMBA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舜德樓舉行發布儀式。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互聯網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煜波,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微電子與納電子學系主任魏少軍,將門創投創始合夥人兼CEO、清華經管國際EMBA 09級校友高欣欣,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副總裁、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校友、清華-青騰未來科技學堂首期學員楊帆分別發表了主旨演講。清華經管EMBA教育中心主任賈莉老師對“未來科技EMBA”進行了精彩介紹,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EMBA教育中心副主任李謙老師、主任助理莊麗老師出席活動。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互聯網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煜波教授與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陳勁教授,Face++聯合創始人、清華大學姚期智實驗班校友楊沐,華芯通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CEO汪凱博士,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群組合作發展部、綜合管理部總經理尚國斌等來自學界、科技界、企業界的多位嘉賓進行了共話未來科技的圓桌對話。

隨後,陳煜波教授、魏少軍教授、陳勁教授與與會嘉賓進行了有關科技驅動未來的閉門學術研討會。

清華大學蘊含巨大的科技力量,各個前沿實驗室里隱藏的是會影響世界的尖端黑科技,比如“與愛因斯坦最親”的微納光電子學超凈實驗室研究的是微納結構中物質與光波/光子相互作用的新興交叉學科;最“火眼金睛”的圖像識別與高速圖像處理實驗室研究的是人臉識別與高速圖像處理;最“多維”的三維圖像認知實驗室,從事智能無人系統視覺研究,將圖像識別與認知心理學結合。這些並不被外界所熟知的科研成果,會逐步改變我們的生活。如何才能更快構建產學研用的一體化平臺,如何將最新的研究成果與企業結合起來,如何撬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未來科技EMBA項目應時而生,旨在搭建一座前沿科技與企業家溝通的橋梁,一個撬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杠桿,讓科技的DNA精準地印刻到實業中。

【未來科技EMBA】

未來科技EMBA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傾力打造的新時代項目,旨在培養產業領跑者。以清華經管EMBA核心的“天”“地”“人”“通”課程為管理內核,重塑企業家對於宇宙、未來、自然的三重認知,打造科技人文跨界學習、頂級實驗室探訪、科研成果轉化的全生態鏈,為國家培養掌握核心科技、引領中國未來、貢獻人類社會的科技型戰略企業家。

培養未來戰略思維的企業家,展望未來核心科技前瞻,直接對話全球理論創始人。

創新型的教學模式,北京、深圳、巴黎、圖盧茲、矽谷五地教學。特設全球領導力開發教學環節,強化領導力培養。

發揮清華資源優勢,為國家培養國之重器。兩院院士解析清華原創、前沿科技成果,構建清華科技產業轉化模式。

根據新時代、新特點,探討新型企業管理之道,權威解讀政策經濟。

以戰略創新,賦能動力變革;以管理創新,賦能效率變革;以模式創新,賦能質量變革。期待未來科技EMBA項目為持續創新、擁抱未來的企業與企業家,提供一份“清華能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297

世界機器人大會開幕,學界商界共話行業的泡沫與發展

8月15日,2018世界機器人大會在京召開,機器人產業界前沿技術悉數亮相,與會者包括全球機器人領域企業、高效與科研機構,展示成果包括應用產品與解決方案等。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發現,本屆世界機器人大會展區由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以及特種機器人等部分組成,中國自研產品包括機器狗Laikago、Festo仿生飛蝠、重物機械臂FANUC Robot M-2000iA、類人機器人Pepper等。

在“中瑞(瑞士、瑞典)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合作論壇”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王田苗教授分享時談到了智能機器相關技術將在2020-2025年出現的拐點——包括核心技術突破,如腦科學與生物學、數學與認知、量子計算與密碼、語音識別、人臉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應用基礎突破,如5G物聯網開始商用、工業機器人進入無人化、雲服務出現體系、區塊鏈安全信任應用;以及法律法規方面的突破等。

《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輯、第一財經研究院院長楊燕青主持,瑞典機器人古(Robitdalen)總經理Erik Lundqvist、瑞士國家機器人中心聯合創辦人Rolf Pfeifer、中國電子學會標準認證中心主任高麟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中瑞福寧機器人公司首席科學家、IEEE新加坡機器人與自動化協會主席王鄲維等在內的嘉賓參與,共同圓桌探討了中國機器人市場如何與國際市場實現合作共贏。

在回答“除了深度學習之外,還會有何種技術拉動機器人發展”這個問題時,Rolf Pfeifer稱,整個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歷程中已有各行各業人士參與進來,包括科學家、工程師、神經學家、生物學家等,這些領域均會促進AI的發展。總而言之,深度學習與機器人、 AI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王鄲維則稱,人工智能已然經過幾十年發展歷程,機器人發展成果與深度學習技術之間的關系總是一高一低——正是因為神經網路經過大的發展,才促使機器人技術領域發生大的變革,但是,之後究竟哪種技術會成為下一個機器人圈大發展觸發點,難以預測。同時,對於如今的機器人圈大環境,王鄲維表示,整個市場環境、消費需求、人類智慧、資本充裕等條件,都是推動機器人技術與產品落地應用非常好的助力。

例如去年雙十一前夕,蘇寧線下門店機器人可為消費者提供多項服務,包括品類區域或專櫃位置導航服務、自動介紹產品專業知識、識別顧客身份、主動詢問顧客需求等。另有電商代表京東在此次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打包展示了包括無人機、配送機器人、巡檢機器人、倉儲運輸機器人、AGV搬運機器人、智能跟隨機器人、地圖采集車、無人售賣櫃等在內的十余種最新產品,另有京東配送機器人3.5代一次可進行最高30單物流配送服務;京東巡檢機器人二代可同時完成熱成像、高清攝像、聲音、溫度、濕度、煙霧、光照等信息采集,並根據巡檢信息判斷火情危險等級自主滅火。

那麽正火熱著的機器人行業是否有泡沫存在呢?對這個領域的“恐懼”來自於哪里?

洪泰基金Apluse合夥人、UIB聯保投資集團董事陳文思從金融角度回應稱,機器人行業本身具備很高門檻,但同時又有很多機構在盯著。一方面大家都在投,必然使得價格很高,存在泡沫;但機器人應用場景足夠大,即便有泡沫,也同時伴隨著價值所在。

中國電子學會標準認證中心主任高麟鵬認為,需要註意的是,當前機器人行業在標準形態方面並未完善,更應關註機器人與環境、與人、與異構機器人之間的互操作和諧問題。

王鄲維教授則直接地表示,依靠機器人技術,人類未來生活將會非常愜意,“我不認為未來有太多需要擔心的。”

責編:寧佳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3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