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404 not found cities

這裡不是北韓,是中國最神秘的一個城市,他沒有名稱,只有一個代號,叫404。今天,你上網打開網頁時看見404,就是在告訴你網頁找不到。強國至少有三個404

關於404,蘇聯人知道,美國人也知道。404這個城市建設的時候,已經考慮到打核戰的危險了,所以它的地下有整套完整的防禦體系。404整個城市的地下是空的。從生產區到生活區,各個社區學校門口全都有地道入口,那些地道有防核彈的半尺厚的大石門,裡面有小儲藏室。



19681969年,中蘇珍寶島發生局部戰爭。蘇聯在國際上宣稱要給中國的核基地做個外科手術。中國的核基地不就是404嗎?404有一部分是蘇聯幫著建造的,404醫院就是當時的蘇聯專家樓。那個樓特別厚實,冬暖夏涼,全實木地板。蘇聯人十分瞭解這個地方。

實際上,真打起核大戰來,擁有核武裝的中國對蘇聯具有牽制力,美國這次選擇站在中國一邊:19691015日,尼克森透過基辛格表示:如果中國遭到核打擊,他們將認為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始,他們將首先參戰。美國的核彈對準了蘇聯,蘇聯才沒打404

404生於冷戰,也毀於冷戰。

今天,不管是在公開發行的紙質地圖、電子地圖、城市清單、車牌號、電話區號,淘寶可送達的城市列表上,你都找不到我出生的404城。404是一個地級市的代號,它只有代號,沒有名稱。與其他城市相同,404有公檢法、土地局、社保局、電視臺、報社以及一切你想得到的行政機關;不同的是,這座城市從最圓周邊算起,也只有4平方公里,而人們的生活區域不超過2平方公里。

404,初期對外稱西北礦山機械廠或國營工業器材公司,也叫甘肅礦區(1964年甘肅省按照中央決定,在404廠設立甘肅礦區辦事處,為省政府派出機構,行使地區級行政權力)。現在對外稱為中核集團404總公司,也叫甘肅礦區。

你找不到它,在這裡,中國建成了它的第一個軍用核反應爐。因為這曾經是中國造原子彈的地方。而現在,這個地方已經基本廢棄了,這裡是中國核工業的起點,建造了中國第一個軍用核子反應爐。




照片裡看上去,404像是個普通的北方小城市。其實你先想想,在沙漠上怎麼可能有湖,有公園,有假山?那水是引的祁連山脈的水,有飲水工程;那地下有整套的核基地。只是你看不見。是幾代人種樹、挖渠、蓋樓、造出了原子彈。從1958年建造開始,強國就把全國最好的工人、勞模調了過來。因為這個,404集結了各行各業的高人。

不只核專家,上海最頂級廚師、南京路上的優秀營業員,各地最好的技工,全調到了404,有很多這種能人。他們今天差不多都死了,都埋葬在沙漠上。

其目標只有一個:舉全國之力,造出原子彈。

這裡的人們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鼎盛時期,別說造原子彈的工廠,404連醋廠都有。茫茫沙漠裡,這座城市的人們能喝上自己釀的醋,吃上自己做的雪條和雪糕。他們還給自己造了公園,裡面有一架退役戰鬥機、一座流水假山,還有一個長隆五個籠:第一個籠裝熊,第二個裝鳥,第三個裝猴子,第四個裝孔雀,第五個裝梅花鹿,還從其他地方調動物來,輪換著給小朋友看。

404有句口號,叫「獻完青春獻終身,獻完終身獻子孫。」一呆就是三代人。

404,每天都有風。風沙大,就得戴安全帽出門,因為直徑三四厘米的石頭能刮得漫天飛起來,跟槍林彈雨一樣,環境很惡劣。

404很寂寞了,孩子們如果受不了這裡,想走出去怎麼辦?只有考出去。

冷戰結束後,世界進入了快速經濟發展軌道。404仍然與世隔絕,與世界變化沒有發生關係。

後來,404的地下開始塌陷。一夜之間,學校,體育場整個全塌陷了。國家一知道情況,立馬撥款選址搬遷。怎麼搬?找軍隊來。每家安排一輛軍用卡車,做好安排部署,部隊給你扛東西,你只要收拾好就行了,搬家公司就是軍隊。每天80輛軍車,每天跑3次,每天搬240戶。搬了半年。

結果這個事情被美國間諜衛星發現了:中國是不是有大規模軍事行動?其實是他們在搬屋,搬了半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377

【蘋果21周年】喬布斯的後遺:報紙檔的404 Not Found

1 : GS(14)@2016-06-21 07:39:11

未來,冇咗報攤,會唔會變成這樣:「404 Not Found」(設計圖片)


你多久沒有在書報攤買過一份報紙?有否忘記揭開報紙時那一陣紙張混着油墨的氣味?一份報章,由報館編採、印刷、發行之後,要交到讀者手中,就靠報攤。跟讀者最接近的,亦是報攤。今日你打開手機看這篇文章和動新聞的時候回想,手中拿着一份報紙的日子,是否像是十分遙遠的事?今日,紙媒被喻為步入寒冬期,最受影響的,除了報館,就是報販。



富哥(林長富,香港報販協會營運總監)將報攤的最好和最壞的時代一一細數

蘋果日報廿一周年

最近,報販協會更與本地藝術家團隊合作進行活化,在港九幾個報攤架設藝術裝置,大搞創意文化,吸引路人及遊客的眼球



我們借《蘋果日報》21周年的日子,也來探一探多年來每天「好天曬、落雨淋」,毫無怨言地,以最街頭、最貼地的方法,將資訊親手交給讀者手中的一群。與香港人共同經歷了多次高山低谷,富哥(林長富,香港報販協會營運總監)將香港報攤的最好和最壞的時代一一細數。九十年代,街頭持牌報檔約有一千二百個,以商業登記經營的書報社約三千間。今日,持牌報檔只剩下少於四百個,書報社只有六百多間。「90年代初,報紙檔可算是個興旺的年代。就我這一檔,一個早上可以賣幾百份報紙。」他說,1995年,《蘋果》面世,令整個傳媒帶來新景象。《蘋果》大膽創新的編採手法和印刷風格,帶來競爭,衝擊了整個報業市場。「可能是糖衣毒藥,吃完這份甜,就來了一份苦。」廿一年來,汰弱留強,多份報刊相繼結業。



活化報攤的裝置藝術

通常正正在報攤後面,就是便利店

在馬會前面,賣得最多的,當然是「馬紙」



多年來,報販經歷多個市場挑戰。例如連鎖便利店加入競爭,送膠袋、紙巾及減價戰等隨即展開。07年,免費報紙出現,變成付費與免費之間的直接殺戮。「免費報紙,全港人人都有份埋單。」富哥認為,免費報紙的出現既不環保,亦間接令傳統報紙銷量下跌。結果,傳統報紙的內容,也逐漸減少,受影響的最終都是讀者。香煙加價也令報攤出現經營困難。09年香煙賣29元一包,現在已經加價至57元,報販要用接近一倍的成本入貨,變相令營運資金倍數上升,但利潤,卻跟09年相差不遠。



《在變》另一款雕塑

中環的「標準」報攤

有冇留意路邊嘅一班每日日曬雨淋嘅報販



對報攤打擊最大的,富哥說,是智能手機的興起。「互聯網還未發達時,是讀者去找新聞看;智能手機發達之後,現在卻是新聞主動去找讀者。像你們《蘋果》,也有搞動新聞。落樓去買報紙的習慣,在年青人來說,是消失了。」不知道喬布斯當時又有沒有想到,iPhone的出現,對報攤帶來那麼大衝擊?生存,就要改變。09年政府加100%煙稅,報販賣香煙的收入大跌,於是他們向政府成功爭取在報攤兼售其他商品,例如:樽裝水、利是封、電話卡、小精品,及可以在報攤擺放相關廣告。誰知道,來到今天,有些報攤的主要盈利已經不是來自報刊,而是樽裝水和電話卡。後來,報販致力數碼化,更建議在報攤加裝WiFi熱點和數碼屏幕,以增加人流和廣告收入。最近,更與本地藝術家團隊合作進行活化,在港九幾個報攤架設藝術裝置,大搞創意文化,吸引路人及遊客的眼球。「希望將報紙檔修飾得更美觀,讓遊客和市民觀賞,也希望能做的生意也相對多些。」



冇留意依家好多報攤都有賣利是封

電話卡亦係報販重要嘅收入來源之一



數碼化,是傳統媒體的一大挑戰,亦可能是一大商機。報販協會也乘着這股浪潮,希望推出更便民的服務,例如所謂的「O2O」營銷模式(線上對應線下實體的銷售手法),善用全港十八區近千個報檔,提供網購後的物流提貨點。更建議將報攤轉型成為各區的線上與線下之間的旅遊大使或地區指南等。雖然建議「十劃都未有一撇」,但目的都只有一個,就是希望結合數碼資訊,將報販由傳統銷售印刷資訊的渠道,演變成為提供數碼資訊的在地服務熱點。「我想紙媒總有它的存在價值,可能需要結合電子媒體,與其唔夠佢打,倒不如同佢做朋友。」



「最重要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承傳。」富哥說,做那麽多,為的只是「活下去!」將多年心血保留下來,就是希望下一代仍然可以將這個街頭歷史文化承傳下去。無論是報販的下一代,還是讀者的下一代,留下的都是一份心意。當你每日在街頭等車,低着頭,看着手機上的面書和動新聞的時候,有沒有試過抬高一點點頭,看一眼,你身邊正在改變的一些本土文化?今日,你又會否在報攤,跟報販說句加油,然後坐下來,喝一杯咖啡或茶,揭開報紙,感受那一陣紙張混着油墨的氣味?旁白:Joanna採訪:Roy、Joyce撰文:Kaman協力:Cindy、Halen攝影:Teddy、Neo剪接後期:Roy編導:Kaman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621/196629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3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