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兌換恒隆系認股權轉頭即沽中環在線:吳士元變億萬富翁 李華華


2010-06-11  AD





 

恒隆地產 (101)執行董事吳士元,唔聲唔聲變成億萬富翁。港交所(388)早排已經披露吳士元喺上月底兌換咗部份恒隆地產與恒隆集團(010)嘅認股權。點知, 佢轉頭沽埋,全部套現1.4億元,扣減成本價後,賺過1億元,認真和味。

根據港交所資料,吳士元上月底以每股9.2元換咗323.9萬股恒 隆地產,本月4至8日三個交易日分批沽清,每股平均價介乎28.2至28.4元,賬面賺6193萬元。喺同一時間,吳士元以5.87元換咗125萬股恒隆 集團,亦都係分三日沽清,平均價介乎38.3至38.5元,賬面賺4066萬元。

就係咁樣,吳士元喺兩個星期裏面變成億萬富翁(華華唔排除 佢本身已經係有過億身家嘅打工皇帝)。

尚持認股權市值6.8億

華華最初睇見吳士元沽貨,仲以為佢打算唔做,但再睇清楚港交所 資料,吳士元仲有2380萬股恒隆地產認股權,行使價介乎17.14至26.46元,成批股份市值6.8億元,大部份今年8月以後先可以分階段分批行使。 恒隆集團佢都仲有308.8萬股期權。照咁睇,吳士元都未必急住走啦,冇理由同錢作對啫。

恒隆主席陳啟宗請人出手闊綽就街知巷聞o架啦,佢 早前就以年薪2100萬元請咗國泰(293)「生招牌」陳南祿過檔。陳南祿下個月先返工,就有520萬元花紅落袋,兼有1000萬股恒隆地產認股權呢!

李 華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45

【今日笑一笑】好奇貓vs忍者龜搞到180°轉頭瞓低

1 : GS(14)@2016-12-31 01:06:25

貓貓天生好奇,常常走入主人房間,察看主人的衣櫃、手袋有甚麼新奇東西,想不到這頭貓貓對主人的寵物龜也相當好奇,駐目研究。
Instagram用戶Animals Shot分享短片,片中貓貓走近烏龜,但烏龜的頭及手腳已縮起,藏在龜殼裡。貓貓對這石頭般的「異物」露出迷惘的樣子,更伸手去摸摸龜殼,但烏龜毫無反應。貓貓再走另一個位置,把扭頭180°再頭頂落地躺在地上。雖然落力探究「異物」,但貓貓仍百思不得其解,相當有趣。
Instagram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30/198816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655

海豚圍網被割重獲自由拒離棄同伴游返轉頭

1 : GS(14)@2017-01-08 19:02:40

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有遊樂設施用來圈養海豚的圍網被人割破,4條海豚一度逃脫重獲自由,可惜海豚天性不會離開同伴,其中3條後來游回圍網內。事發在當地時間周三,為遊客提供「與海豚同遊」服務的「DolphinBase」,職員發現飼養的海豚在圍網外水域出現,調查下發現其中兩個圍網被人割破,飼養的7條海豚當中有4條逃走,其中3條後來自行返回圍網內,餘下1條仍在附近水域,但牠「怕了第一次見的圍網入口,未能游過(圍網回來)」。「DolphinBase」指,割網的人以為「海豚一旦離開蓄養池就會遠遠游走,其實是不對的,牠們不會走遠,不會離開自己的同伴。」「DolphinBase」力斥有人「無知,(做出)任性而不負責任的行為,輕率地危害到海豚的性命危險」,對事件深感憤慨,又說海豚遇上意外而死也不出奇。品川水族館的遠藤智子表示:「海豚基本上不是獨自而是群居生活,就連覓食時也講求群體合作。自己一個的話就情況嚴峻。」遠藤相信只要海豚肚子一餓,就會回到慣常獲取食物的地方。2010年荷蘭組織「Blackfish」曾經作出類似行動,但他們在網頁表示同樣對事件感到憤慨,指這樣易令海豚死亡。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08/1989033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861

樂觀姐新車留倩影轉頭再影變咗形?

1 : GS(14)@2017-01-22 02:17:06

買新車固然值得慶祝,但不過可千萬別樂極生悲。「老貓不負責任的機車評論」fb專頁日前分享2張照片,一名台灣女子星期二早上和新車拍照留念,豈料9分鐘後,與愛車再合影時,新車已衝上左邊路壆,車頭撞毀。雖然車子損毀,但女司機仍保持笑容與座駕合照,網友盛讚女司機EQ很高,另外亦有網民盛讚「該稱讚她生性樂觀嘛!」、「新的不去更新的不來!」東森新聞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21/199044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540

P圖後返唔到轉頭為靚樣瘋狂整容

1 : GS(14)@2017-02-07 05:15:49

有不少手機拍攝應用程式,都有讓用家改善輪廓、消除眼袋等美圖功能,讓不少人修圖後與真實樣貌判若兩人。英國不少女士都愛上修圖效果,甚至泥足深陷,為讓真實樣貌與修圖後「美貌」相似,決定大灑金錢整容。42歲前模特兒格雷迪(Lucy O’Grady)育有三名孩子,她坦言自拍後會花很多時間修圖,令自己看起來更完美,結果令她照鏡時無法接受真實的自己,「我無法直視自己,因為沒有濾鏡我就認不出自己」。格雷迪坦言討厭原來的樣貌,希望可以與修圖照相似,決定每半年打一次Botox減皺紋,去年11月又做整鼻手術。她解釋另一半比她年輕10年,成為她要「保持年輕」的壓力。與格雷迪情況一樣的,還有25歲的泰勒(Gabrielle Taylor)。她認為自己永不可能擁有修圖後的美貌,於是接受嘴唇及臉頰整形,並在眼尾、鼻及額頭位置定期注射Botox。她甚至接受隆胸手術,就是想真正擁有自己修圖後的「魔鬼身材」。28歲的朗登(Emily Longden)亦都一樣,「我以為我很滿意自己的樣子,但當我看到美圖後自己的美貌後,我就想永久擁有那臉蛋。我不能自已,因為我知道自己可變美成那個樣子,我想改變更多更多。」英國美容整形外科協會(British Association of Aesthetic Plastic Surgeons)指,過去一年整容數目增加13%,提升臉和頸線條就有16%。協會主席格羅弗(Ritriv Grover)指,修圖應用程式令更多人希望整容,「自拍照有點輕微扭曲現實,這些濾鏡令平庸的人都變成模特兒」。格羅弗又指這些應用程式令人活在虛擬世界,「如果你看到Kate Moss沒有化妝,她都不會像廣告牌的Kate Moss,所以你在與不真實的自己競爭……人人都活在真實世界以外,因為你看到虛擬的現實,而不是現實。」英國《每日鏡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07/1992064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842

科通股東「係咁意」增持 轉頭大手沽貨

1 : GS(14)@2017-06-09 07:44:50

【明報專訊】近排沽空機構空群出動,被「相中」嘅公司除咗出澄清,仲要靠主要股東增持去托住個股價,之不過上個月底先至畀人狙擊嘅科通芯城(0400),相信勢估唔到會畀股東「抽後腳」。

話說響公司被狙擊之前,個股價已經出現異常,當時大股東同二股東公開表態話會增持股份,作為對公司嘅信心保證。之不過咁,據港交所股權披露顯示,二股東姚怡嗰陣「係咁意」用150萬增持左15萬股。而勢估唔到,響科通芯城被狙擊兼股價大插水之後,姚怡響上星期四(6月1日)竟然一口氣沽成2800萬股,套現近1.4億,最搞笑係減持之後,最新持股量仲低過未增持之前。

套1.4億 持股少過增持前

話時話,呢位二股東原來係科通芯城高級副總裁李峰個老婆,如果增持係代表對公司嘅信心,咁佢?家大手減持,又可唔可以理解為佢已經對公司失去信心?

email: [email protected]

[小琴密語]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003&issue=201706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482

征服蠻牛割耳慶祝鬥牛士轉頭慘死牛角下

1 : GS(14)@2017-06-22 08:03:14

西班牙36歲鬥牛士費甸盧(Ivan Fandino)日前在鬥牛表演中,被發狂的公牛用角刺胸,他的肺部重創而死,這位已為人父的鬥牛士遺言曝光,透露出他受傷後的恐懼。已為人父的費甸盧在法國一場鬥牛表演中失手受傷,其他鬥牛士合力將他抬離場,他當時非常驚恐地催促:「快手,我快死了!」但他送院途中不治,這一句說話成為他的遺言。費甸盧曾經獲獎,有12年經驗,但他早前表演鬥牛時雙腳似乎被其斗篷絆倒,被公牛撞飛,當他跌在地上時,公牛用角刺向他胸部,把他的肺刺穿。觀眾當時渾然不知費甸盧重傷,「民眾一開始仍然為他歡呼,以為情況受控」。這是一年內第二宗鬥牛士命喪鬥牛場的慘劇,再度引發社會激辯鬥牛活動何去何從。鬥牛有深厚歷史及文化意義,西班牙皇室、首相拉霍伊(Mariano Rajoy)等人都發聲明悼念費甸盧,但愛護動物組織批評鬥牛活動殘忍,為了娛樂逼使牛隻痛苦中死亡,「每場鬥牛都是悲劇,牠們無法避免要經歷漫長而痛苦的死亡過程」,認為鬥牛早應該成為歷史。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20/2006233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3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