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民辦教育集團博駿教育(01758.HK)登陸港股市場。8月3日,希望教育(01765.HK)正式掛牌。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截至8月3日,中國香港市場已有教育股21只。同時,包括新東方在線、滬江、華圖等在內的8家教育類企業,也已經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材料。
這是教育企業赴港上市大潮的一個縮影。如今,教育產業越來越與資本接軌,也正在進行著消費升級。
赴美上市的先鋒
“當年,新東方赴美成功上市可以說是開啟了中國教育培訓行業的資本先河,給中國教育行業帶來的資本連鎖效應也是比較明顯的,證明了像中國教育培訓這樣的領域作為一個公司運作是可行的,可以成為一家上市公司,且受到華爾街的認可。”深圳某投資基金投後管理負責人陳芳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新東方前身是1993年成立的北京新東方教育學校。2006年9月7日,新東方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再看12年後的新東方,剝離了新東方在線後,最新財報顯示,2018財年該公司凈收入為24.44億美元,同比增長36%;運營收入為2.63億美元,同比增長0.3%;歸屬於新東方凈利潤為2.96億美元,同比增長7.9%;以及歸屬於新東方的凈利潤(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約為3.54億美元,同比增長20.0%。
其中,K-12業務(包含了從小學到高中的12年基礎教育階段)收入增長約46%,貢獻總收入約59%;海外備考和留學咨詢業務營收同比增長23%;VIP業務營收同比增長32%;優能中學收入同比增長約44%;泡泡少兒教育收入同比增長約51%。
新東方董事會主席俞敏洪認為:“K-12業務保持增勢是新東方收入表現的主要推動力,第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長約52%,此外,在學生留存率方面也有提升。”
提及K-12,就無法忽視另一家在美國紐交所掛牌的教育機構——北京世紀好未來教育科技有限公司(TAL.NYSE,下稱“好未來”)。其前身是學而思。2003年創立學而思時,該公司主要專註在中小學及幼兒教育領域。
2013年赴美上市之際,學而思宣布將沿用了十年之久的名稱從“學而思”更改為“好未來”,更名後其定位也變為“一家科技與互聯網來推動進步的公司”。多年來,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好未來抓住了K-12這個教育剛需市場,也讓這個後來者在2017年股價漲幅和市值均超過成立時間更久的新東方。
今年6月底,好未來發布的2018財年業績顯示,該公司在期內實現凈營收17.15億美元,同比增長64.4%,其中,近43.6%的凈營收來自學而思小班課服務。好未來最新的市值為187億美元,新東方則是133億美元。
掌門1對1創始人兼CEO張翼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企業選擇海外上市,則必須是行業頭部公司,否則上市後沒有交易與流通,對於企業來說意義則並不太大。
在好未來上市之前、新東方之後的四年中,教育行業海外上市的企業只有6家。其中,諾亞舟(NED.NYSE)、弘成教育(CEDU)、ATA(ATAI)和正保遠程(DL)四家是通過IPO形式,雙威教育(CAST)和中國教育集團則是通過借殼上市。2010年,中國教育培訓公司赴美上市出現了一波高潮。包括有安博教育(AMBO)、環球雅思、好未來、學大教育(XUE)等紛紛登陸美股市場。
然而,上市的中國教育概念股中,除了新東方以外其他公司均跌破發行價。正如張翼所言,在美股市場中,投資者更為關註體量相對較大的頭部公司。因而在中國香港上市則成為教育企業的選擇。香港的優勢也很明顯,匯聚全球投資者,市場容量大,資本流通自由。企業上市審批和再融資流程都更為高效和透明。地域、文化、語言也更符合發行人的需求。
教育“消費升級”的背後
2009年正式進入教育行業的張翼告訴記者,他進入教育行業創業至今,很明顯感覺到了家長們對教育的需求也一直發生著很大的變化。
“在最初的階段,家長們的需求很簡單,只求找到好老師。之後,這樣的需求演變成了找有效果的老師,隨著新一代父母認知的提高,老師的理念也越來越重視。”張翼說。
張翼所創立的掌門1對1是一家采取1對1模式的教育輔導機構。在2014年以前,掌門1對1還只是一個從線下輔導班發展起來的教育品牌。
2014年,互聯網創業大潮湧起,敏感的張翼嗅到了互聯網對課外教育培訓行業的變革意義了,他隨即發起公司內部的改革——砍掉全部的線下業務,著重在線上。同一時間,以大數據題庫為核心的猿題庫宣布完成1500萬美元的C融資,歡聚時代旗下YY教育當年三月宣布將投資10億美元用於發展語音直播。
實際上,行業內大小規模不等的融資事件從2004年以後就沒有停止過。當年,投資了新東方的老虎基金在新東方上市後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也使得到敏銳的風投、私募紛紛湧入中國教育市場。
時值8月,暑假的各種新消費方式正不斷刷新著朋友圈。其中,最頻繁的當數各類家長們展示出的為子女安排的豐富的暑假生活。佘一寧是上海市靜安區一重點中學高一的學生。雖然正值暑假,她卻覺得沒有一天輕松。
各類搶跑一般的補習占據了她大部分的時間。其中有許多課程,甚至不需要她離開家,只需要一臺iPad就可以與老師進行溝通。“線上課程,知識密度很大,課後作業也需要花費不少時間。”佘一寧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
實際上,像佘一寧這樣坐在家里,拿著iPad就可以實現學習,與互聯網的發展、技術的更新叠代,還有移動教育、知識付費等創新模式有極大的相關。這樣的模式所覆蓋的還不僅僅是一二線城市市場,也包括三四五線城市。
“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行業消費升級。教與學不再受到時間、空間限制,知識獲取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獲取渠道也更加多元。在一些大都市里消費者也越來越難分清楚,接受教育是投資還是消費行為。”在香港大學從事教育學研究的達良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華映資本的教育研究報告指出,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教育公平,教育部用幾年的時間對全國的學校進行了教育信息化的改造,每年經費高達4000億。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強調義務教育階段,主要是均衡發展,標準化發展,一體化發展,著力化解“擇校熱”、“大班額”,到2020年,大班額必須完全消除。教育公平性和教育質量的問題在逐步改善。
行業難題
達良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教育行業賽道越來越擁擠的同時,學生課後的時間卻在逐漸變成教育企業爭奪的稀缺資源,而老師則成了流水線上的產物,教育本身是非標準化的產品,每個老師都是服務提供者。
不過,這些在機構里任職的老師實際也並不好當。曾在新東方教授英語的何璐璐對第一財經記者坦言,老師在教育機構收入不穩定,課時也不確定,在寒暑假這樣的旺季,課非常多,而到了學生們正常上課的時間,也就是淡季,就會很慘淡。培訓機構老師所接觸的學生更加多樣化,培訓更多是點對點進行,課件就需要不斷進行調整,備課的壓力也就更大了。
一直以來,教育領域最為核心的資源即是“好老師”,但培育一個好老師,需要長時間與教授課程經驗的累積。
“我們對名師一直有很大的需求,目前公司里很大一部分的名師都是從行業頭部公司里挖來的。這個市場叠代很快,三年可能就已換了一茬。來不及自己培養。”總部位於上海的一K-12教育機構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人力是公司最大的投入。”
上述負責人向第一財經記者解釋,將最重的資產押在人力上,老師還只是其中的一個維度。教育有很強的地域性,通常各個省市都有各自針對本地情況的教育政策,這使教育機構很難實現所謂完全標準化。教育機構還要配備相應人力,以應對區域差異導致的教材、科目、課程難度、課程進度等差異。
科技助力
在今年4月的一個教育大會上,俞敏洪在公開演講中指出,教育內容是最必不可少的,不過教育機構也必須思考科技在教育中的應用以及對教育的作用。
運用直播、雙師課堂等方式高調攻占在線教育市場,好未來在K-12的賽道上一路領先。好未來教育集團創始人張邦鑫在各類大會分享時強調,好未來下一階段的戰略重點在教育+AI上。而英孚教育也開始運用大數據、人臉識別技術等了解學生的情況,並精準營銷,甚至可以通過科技手段讓學生有浸入式教育場景,使學生主動學習,提升教育質量。
在好未來最新財報中,公司在2018財年第四財季,營收實現5.04億美元,同比增長59.4%,凈利潤6953.9萬美元,同比增長102.9%。報告期內學生註冊總量達2615760,較上年同期增長95.7%,這是公司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而註冊學生大幅增長,主要是由於報名小班課和線上課程的人數增多,在線課程入學人數同比增長127.2%。
好未來CFO羅戎就上述的業績表現評價到,目前在線業務的續費率不錯,直播課的續費率接近線下課程的續費水平。2019財年將進一步擴大學習中心網絡。同時,發展在線業務並贏得在線輔導市場更多的份額,將成為未來幾年的戰略重點。
天風證券高級分析師張璐芳認為,在線教育是從2013年就開始提的一個概念,用戶的付費意願在不斷加強,並開始將其作為一種補充教育。K-12的人群基數大,線上教育會是一個不斷崛起的市場。
俞敏洪在上述民辦教育機構大會上表示,教育的獨特性、多樣性、客戶需求的個性化要求,必然使教育領域百花齊放,會出現至少10家市值超百億美元的上市教育公司。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