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條放貸、跳樓事件的背後透露著怎樣亂象叢生的校園貸市場?
校園貸又出了最新的奇葩事件。
日前有網友爆料,有人通過一款熟人間網絡借貸平臺提供“裸條放款”,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證的裸體照片替代借條,當借款人逾期不還時,放貸人便將裸體照片發給其家人同學等作為脅迫。
一位女大學生表示,今年2月因為創業想到校園貸平臺借錢,上傳了身份證、學生證、家人聯系方式等相關信息。她第一次借了500元,周利息是30%,但後續無力償還,只好借新債還舊債,在利滾利模式下欠下了5.5萬元。此時平臺要求李某手持身份證拍裸照作為抵押,不還款就將照片發給家人甚至在網上公開。她還表示,有不少女同學也陷入其中,但是極少人選擇向外公開求救。消息傳出,旋即在各社交媒體上引起軒然大波。
圖1:微博爆料者放出的圖片
圖2:微博部分評論截圖
無獨有偶,這不是校園貸第一件負面事件了。下面的這件事,就更為驚悚和令人悲哀。
“聽說跳樓摔下去會很疼,但是我真的太累了,兄弟一場,真的很感謝大家以前對我的照顧,我鄭旭對不起大家。”3月9日晚,鄭旭在微信群里留下這段話,跳樓自殺。
在此之前,這個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已4次自殺未遂,他迷上賭球後借用28名同學的信息向11家網貸平臺借款,最終欠下了58萬余元的款項。
他在網貼上寫道,曾試圖打工還錢,但每月2000度元的收入依然是杯水車薪。在高額逾期費和欠貸下,本想去青島賣腎還錢的鄭旭選擇了跳樓自殺。然後這給他的家庭、信息被盜用的同學都帶來了難以處理的問題,直到他身亡的第14天,河南鄉下的老父依舊接到了催債電話。
圖3:鄭旭手機軟件留下的2015年10月消費額,截止當時,支出金額已近70萬
伴隨著P2P的爆發性增長,不少針對大學生的校園貸平臺也陸續推出,比如分期樂、優分樂、U族大學貸、花無缺大學貸等。
但是這些校園貸平臺的目標用戶都是學生,他們沒有穩定經濟收入和償還能力、風險控制意識差、有非理性消費需求,這本身就給平臺的風控管理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隱患。i黑馬總結了下校園貸平臺目前的幾個問題:
1、費率信息不透明
利息上,有的平臺只給出特定產品每期的月還款額,不公布具體收費標準;逾期費用上,不公布具體數值,有的逾期後每日費率甚至上漲60倍之多;服務費上,加收賬戶管理費、預收咨詢費等,最高每筆高達700元。這樣算下來,雖然現金貸款的額度不高,但產品的實際年化利率卻非常高,有的甚至達到60%-70%之多。
2、風控管理松散
為吸引大學生,校園貸平臺會找學生擔任校園代理,這些人往往缺乏基本的金融常識和風險意識,在選擇對象上不加甄別,一味追求“人頭”業績。
部分網貸只需學生證就可實現無抵押貸款,即使是聲稱納入征信系統的平臺,也主要通過遠程視頻等途徑確認信息,甚至出現過平臺審核人員與借款人勾結騙取貸款的現象。
3、冒名註冊
一些社會人員在網上大量收購學生證,涉及學生照片、姓名、學號等信息,校園里也存在不少學生代理盜用同學身份證信息等現象。在冒名註冊的背後是倒賣學生信息的利益鏈,一方面騙貸的人或機構利用放款機構的風控漏洞騙取貸款,另一方面名義借款人的信息安全和日後的信用名譽等受到了嚴重的損害。
4、催收方式野蠻
一些平臺采取言語威脅借款人的方式,聲稱向家長、老師、同學告知欠債不還的罪行,有的采用公布裸照的手段進行威脅。借款學生中不少是為了滿足虛榮心而借款進行超額消費,且家庭經濟能力相對較弱,這些行為給涉世未深、愛惜面子的借款學生帶來了嚴重的身心困擾,有的走投無路便自毀身亡。
5、各平臺信息不共享,存在重複借貸
各家平臺的借款信息相對閉塞,當借款學生換不起費用時,常常換一家平臺借款,相當於“拆了東墻補西墻”,這樣利滾利的雪球越來越大,學生往往淪為幾家平臺的攻擊目標,各家平臺也都有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失。
據了解,我國現在實行分業監管,P2P歸屬銀監會管轄,但正式監管尚未實施。目前大學生p2p借貸行為尚未納入央行的個人征信系統,所以借新債還舊債的行為較為普遍,這給金融公司和借款人都帶來了較大的風險。盡管學生們需要衡量自身的經濟能力,認清償還不起的後果,不進行過度消費;但另一方面,關於監管方面的具體法律條文和懲戒措施也應該盡快出臺,以便在源頭上規範校園貸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