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果,你已經厭倦台灣媒體的黨同伐異、公器私用,風傳媒來了!如果,你無法認同台灣媒體的輕薄、內視,風傳媒來了!」百花齊放的網路媒體中,風傳媒網站首頁與臉書粉絲團上的簡介,顯得殺氣騰騰。 這個在今年一月十五日起跑,二月十八日正式開站的網路原生報,組成分子相當搶眼,曾是投資界與金融圈金童的張果軍,網羅了一群出身《中國時報》報系和《壹週刊》的資深媒體人;他們推出的新媒體,要如何在競爭激烈,且獲利不易的網路媒體戰中殺出一條血路?更令人好奇。 儘管擁有美商高盛台北分公司總經理和富邦證券董事長的輝煌經歷,行事低調的張果軍,過去對新聞界而言相當神祕,如今首度創業成立媒體,跌破各界眼鏡。 監督政府 帶來進步力量一月九日,張果軍在風格新穎的《風傳媒》會議室接受《今周刊》專訪,背後鋪滿一整面牆的黑板上寫著「新聞.專業.倫理」,這是自我期許;香港網路媒體《主場新聞》創辦人劉細良的留言:「你可以去到幾盡?(為了達到目標,你願意付出多大的努力)」,則是訪客對風傳媒的期待。 一開始,張果軍談到計畫在二月十八日舉行記者會,屆時將不邀請政界和商界人士。「我想要發揮媒體的第四權角色,監督公共政策,他們是要被監督的對象,請他們來,沒意思!請社運團體和弱勢團體來就好!」據了解,張果軍進軍媒體的緣起,是他在退休後擔任富邦金控顧問,曾協助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處理壹傳媒購併案,因此對媒體有了較深入研究,從而產生興趣。 《風傳媒》發行人王健壯透露,刺激張果軍想辦媒體,是看到二○一二年媒體購併,以及反媒體壟斷過程中,呈現出的種種問題。 台大社會系畢業的背景,也多少影響了張果軍的決定。張果軍說,他對社會有些熱情與理念,「我們這個世代很幸運,但上一個和下一個世代卻都很辛苦,若不做一些事,下一代的環境會很糟糕。」未來股權將分散 避免干預他說,想做媒體,是因為對台灣媒體環境失望,媒體似乎都有固定的立場和顏色,報導的內容也很瑣碎和八卦,沒有閱讀價值;他希望能做報導有價值、值得思考議題的媒體,監督政府,也給社會帶來進步力量。 《風傳媒》以「國風傳媒有限公司」登記,資本額為五九九七萬元。張果軍強調,他是百分之百獨資,在媒體做出成績後,一、兩年後會考慮對外募資,但每位股東持股不能超過一○%,「不會有人主導,包括我自己。」他說,現階段會先籌足五年的資金,因為未來三年台灣政治將出現重大變化(今年底地方七合一選舉、一六年初總統與立委選舉),希望風傳媒能凸顯特色,做出成績。 對新媒體定位,張果軍說,《風傳媒》希望跨出台灣,把中國、新加坡和香港等地華人觀點納入;目前已規畫與《亞洲週刊》、香港《主場新聞》等媒體合作,呈現不同觀點。 張果軍說,《風傳媒》架構包括新聞、調查、論壇和評論,新聞著重政治、國際與兩岸,同時也會與網路社群、獨立記者和其他媒體合作。至於張果軍自己最擅長的財經,他認為,財經需要的是透過專業分析提供決策參考,故先在論壇邀請分析師提供專業評論,與精誠資訊合作提供一般財經訊息,到第二階段才會做財經新聞。 張果軍強調,這個新媒體會多與讀者互動、對話與分享,不只寫文章,還要了解讀者反應,與讀者討論並感動讀者;若報導最新流行音樂,就要連結讓讀者聽得到。二月推出的手機App,也會有留言、投票、分享等創新的互動功能。 不過,二○○○年創立的第一家綜合性的網路原生報《明日報》,即因財務不支而陣亡,《風傳媒》能否存活,外界仍持觀望態度。張果軍認為,社會已轉型,資訊取得管道多元,但讀者的新需求沒有被滿足,且網路廣告成長很多,現在時機剛好。目前雖有許多網路媒體,很多主流媒體也有網站,但內容與平面一樣,並未利用網路特色。 不燒錢搞影音 先累積讀者出身外資圈的張果軍辦媒體,外界好奇獲利模式,他笑說:「若從賺錢角度看,就不會做這個了。」但他坦承,一個好東西需要被使用者認同,否則無法活下去,故要有足夠的流量和影響力;要推出好的內容和社群經營,除了廣告與業外收入,在虛擬與實際之間也會有創新作法,包括是否推出虛擬貨幣讓讀者消費,以產生更大的社群凝聚力,建立新的商業模式。 王健壯分析,張果軍精密計算過,現有資金不夠雄厚,所以「很燒錢」的影音不是發展重點,要先花最多資源與讀者建立互動。隨著內容與社群成長,再來尋求外來資源,這是避免一開始就有出資者的意見介入,也避免引起外界質疑。 《風傳媒》編制相當精簡,張果軍希望不要超過四十人,他認為創業時過早規模化,會是錯誤。張果軍的太太Alice也是出身高盛,他笑說,Alice現在負責投資賺錢;有趣的是,Alice在《風傳媒》的黑板寫下:「不要忘了要賺錢!」 資深媒體人志同道合 《風傳媒》能一開站就受矚目,張果軍網羅一群媒體與網路好手是原因之一。除了王健壯,總主筆夏珍、副總主筆呂紹煒、執行副總編輯吳典蓉和副總編輯閻紀宇,皆出身《中時》報系;總編輯謝忠良以及記者蔡慧貞、朱明等,則出身《壹週刊》。除了資深媒體人,PTT板主「神父」、以戲謔嘲諷風格報導時事的「NONews不新聞」板主林瑋豐,則為論壇生力軍。 如何網羅到這些人?張果軍說:「我沒說服他們,是他們說服我,他們的熱情感動我。」大家都對媒體環境不滿意,想做出改變。他與謝忠良是三十幾年前當兵的好朋友,「他們有媒體專業,我負責有紀律地處理商業上的事,包括控制成本、行銷等,這是很好的結合。」《風傳媒》以美國重要新聞網站《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為標竿,王健壯是靈魂人物,一年前就參與籌辦,但直至開站前才決定加入。 王健壯接受《今周刊》訪問時表示,他認同張果軍的理念,想要辦一個獨立於政黨、獨立於人云亦云現象的媒體,此刻的台灣需要具有獨立性格的媒體,這是一條長路,張果軍也幾乎辭去所有在金融圈的閒差。 王健壯坦承,風傳媒會面臨幾個問題,首先是全世界網路媒體很難找到獲利模式,可能有兩年時間無法獲利;其次是它雖然是新媒體,但要堅持老價值,也就是批判、進步、多元、包容;再來是因應未來數位匯流,必須找到新的方法,如何讓公民大量參與;最後是如何做出其他媒體沒做到或做不好的,新聞選擇角度避免瑣碎化、極端化、小報化、民粹化的傾向,要凸顯進步價值,如人權等問題,要勇於表態。 去年秋天自《時報周刊》退休的夏珍,選擇風傳媒重新出發,這是她生平第二份工作。她說,媒體的價值正在改變,《風傳媒》作為網路媒體有風險,因為網路新聞講究輕薄短小快,但新聞價值不能因媒體改變而改變,所以未來報導與評論,重點會放在影響大多數人的公眾利益。 「《風傳媒》就是在做媒體的小革命!」王健壯總結說。至於能否像網站上標舉的「捲起千堆雪」,外界拭目以待。 張果軍 出生:1959年 現職:國風傳媒董事長 經歷:富邦金控顧問、富邦證券董事長、高盛台北分公司總經理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MBA、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婚姻:已婚,無子女筆陣堅強 準備引領新革命──《風傳媒》編輯部高層名單發行人 《中國時報》前社長 王健壯總編輯 《壹週刊》前副總編輯 謝忠良總主筆 《時報周刊》前社長 夏珍 執行 副總編輯 《中國時報》前執行副總編輯 吳典蓉副總編輯 《中國時報》前國際新聞中心主任 閻紀宇 副總主筆 《中國時報》前副總編輯 呂紹煒 整理:郭淑媛 |
以三十九歲之齡,成為全台灣最年輕縣市長的林智堅,選前一百天才投入選戰,卻一躍成黑馬,險勝現任市長。 年輕,是他的本錢,但如何治理好新竹這個科技城市,將是重大挑戰。 撰文‧賴若函 「人生的字典裡面,我認為沒有『不可能』,只要你去追求,就是一個機會。」選前一百天,才代表民進黨披掛上陣的新竹市長當選人林智堅,臨危受命,本來被認為是犧牲打,卻變成強棒,以三十九歲之齡,成為全台最年輕的縣市長,也讓新竹市暌違十二年再度變天。 選後兩天,林智堅接受《今周刊》專訪,忙著掃街謝票的他,梳著一絲不苟的髮型,拍照時不時撫平衣角皺摺,一再向攝影記者確認所須擺出的姿勢與表情,可見他對小細節的要求。下一刻,當路過的國中生們興奮地向他打招呼,林智堅又馬上轉身揮手,露出熱情的笑容,展現絕佳的親和力。 靠著堅強的信念,打破過去新竹市藍大於綠的版圖,林智堅獲得七萬六五七八票,僅以一○一四票差距,勝過尋求連任的國民黨籍市長許明財。 參選前,林智堅是新竹市議員,也是民進黨市黨部主委,僅四年多的議員經歷,就直接挑戰新竹市長,難度頗高,但因黨內原本最早表態參選的前市長蔡仁堅,未獲民進黨中執會通過提名案,黨內覓無其他戰將,林智堅在最後一刻接受徵召,披掛上陣。 成功密碼一:善用網路社群 搶年輕票「基本上,這是個不可能的任務!」林智堅猶記得黨主席蔡英文和他長談的那天,心中的兩難,議員和市長一役只能二擇一,而選市長無人看好;但他想起太陽花學運,許多年輕人比他小上二十歲,都踴躍發聲,想要改變政治與國家的未來,他就決定接受挑戰,從那一天起,再無後悔。 年輕人打選戰,自有一番新的眼光和方法。三位主要候選人中,退黨參選的蔡仁堅以無黨籍身分參選,在既有藍綠選票約六四比的不利條件中,瓜分走綠營選票,而現任的許明財則當選呼聲最大。林智堅知道,選前一百天才加入戰局,面對擅長組織動員的對手來說,他很難超越,於是另出奇招,看準網路傳播速度快、成本低的優勢,利用臉書等社群媒體,大量使用年輕世代的語言,製作宣傳影片、舉辦有創意的競選活動。 成功密碼二:帶劇團表演 搶婦幼票例如,林智堅帶著兒童劇團,到大小公園去演出,最後他發表五分鐘的談話,講述對新竹市的願景、施政計畫,看準的就是新竹市平均三十八歲、全台出生率第一的選民結構,以「為孩子投一票」、「未來的兒童城市」作訴求,一步步提升能見度和形象。 另外,他舉辦了四十場市民會議,傾聽人民心聲。林智堅發現,年長者普遍擔心年金可能不發放;母親則期待建設親子館、兒童醫院,這些都是「最直接的民調」。 對林智堅來說,選市長要付出的代價一點也不小,初投入選戰,小他十二歲的妻子懷孕已快臨盆,由於競選行程忙碌,不得不讓妻子暫住姊姊家待產,與家人分隔兩地,對他來說相當難熬。八月底,小兒子「平平」出生,林智堅蠟燭兩頭燒,甚至一度忙到忘了小嬰兒的長相。 成功密碼三:抗壓性強 凡事正面思考曾經擔任過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助理長達九年的他,長期在選民服務中,了解民眾的需求。柯建銘稱讚,林智堅陽光、誠懇的特質,幾乎每位跟他接觸過的人,都會對他有好感;這次選戰,他臨危受命,卻能用健康的心態來面對,加上已深耕地方十四年,有足夠視野來承擔市長責任。 「我的個性是遇到困難,一覺醒來就忘了。」林智堅說,過程中遇到競爭對手的各種指控,他堅持不抹黑對方,僅就政策面討論;同時,他不拉競選布條、旗幟,希望打一場清新的選戰,找回選民對政治的信心。 林智堅競選總部主任賴稟豐觀察,林智堅的韌性、抗壓性都很強,永遠都以正面的態度來看待事物,開票當晚,選票一路膠著,看不出勝負,以賴稟豐過去在民進黨服務十多年的經驗,一般候選人可能會緊張、充滿壓力,甚至躲起來,但林智堅卻從頭到尾安然自得。當晚七時,尋求連任的台中市長胡志強出面發表敗選感言,林智堅還開玩笑地說,自己是否也要準備上台講,一旁的柯建銘連忙阻止他說下去。 八月決定投入選戰後,林智堅不斷北上和黨中央交涉,在人手缺乏和時間急迫下,僅以兩周時間,就找齊競選團隊。與林智堅共事近五年的競選總部副主任楊玲宜說,從這件事,就可看出他的行動力,雖然競選團隊人數不到五十人,相較於其他縣市長的規格,幾乎是一人當三人用,但是林智堅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傾聽各方意見,做出決策,面對內部的意見不同,也很能夠溝通和協調。 「柯文哲是我一路以來的指標人物。」當初身為市黨部主委的林智堅,曾徵詢柯文哲回鄉參選的意願,後來也找柯文哲來拍攝助選影片,他說,柯文哲所言「心存善念、盡力而為」,對他有很大的鼓勵,不斷回想自己的初衷,雖然很難滿足每個人的需求,但是他願意為了新竹更好的未來而努力。 林智堅上任後,要先從「路無三日平」的道路下手,同時著手紓解交通壅塞問題,從小事上,讓新竹市民感受到改變的開始、幸福的可能。 林智堅 出生:1975年 經歷:新竹市東區議員 學歷:台大國發所、 中華大學科管所 家庭:已婚,育有2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