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草根創業潮真相:最終還得看平臺?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5-01/912989.html

每經記者 王婷婷 發自成都

4月28日,一個號稱“再造100個億萬富翁”的眾創空間發布,口氣不小,靠山是騰訊;

4月26日,You+國際創業公寓北京蘇州橋項目開業,站臺的有小米創始人雷軍、優土老板古永鏘、四川首富劉永好、時代地產老板岑釗雄……大佬多得數不過來;

現在國內發展最好的眾創產品(孵化器)是清科、啟迪、光谷、楊浦創業中心等等,他們都是國企。

中國經濟換擋加速的轉型道路,需要更多的草根創業企業,今年國家科技部認證的創業孵化器達到了約1500家。

但靠眾創空間實現的草根逆襲,真相卻是,最終還是得靠“拼爹”。但是“拼爹”的風險也不小。

信與不信,下面這幾個事實,都會讓你啞口無言。

有圈子才有“幹爹”,雖然幹爹不管贏

“僅幾千平米的YC(矽谷知名的創業孵化器),裝修非常簡單,和國內孵化器有天壤之別。但它卻是孵化器訓練營模式的開創者,全美十大孵化器冠軍,三年前孵化的創業公司已超300家。”在4月28日陸道股份主辦的“產業園區黃金時代”話題的“智·道沙龍”上,上海陸宥投資董事總裁胡之驥告訴邦地產記者,YC的一大特色就是,率先構建了創業企業的社交圈概念,給予創業人集中培訓和社交的契機,從孵化園“畢業”的企業也將長期納入社交圈,反哺其他企業。

“創業平臺與政府”的圈子也十分重要。胡之驥舉例,新西蘭有名的眾創空間項目The Ice House孵化的優質企業,可以得到政府20萬紐幣的服務費用補貼。

不過看起來,國內眾創空間最想搭建的一個圈子,是“導師與創業者”的圈子。

在前不久優客工場的啟動會上,毛大慶承諾“歐美同學會”將是平臺的導師團。騰訊公布的眾創空間明星導師圈子,則包括“騰訊眾高管+新東方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長江商學院副院長劉勁+搜狗CEO王小川+獵豹移動CEO傅盛……”足夠高逼格。

毛大慶

但邦地產不得不提出一個質疑:有了“幹爹”,就能保證成功?

國金證券旗下投行香港MD黃立沖說,一個有能力輔導人創業的人,其收入至少應該是被服務者能在市場上拿到的收入的5倍。

黃立沖幾年前就嘗試過現在WeWork們要做的事,但他直言“這種模式,用這麽昂貴的人服務廣泛的受眾,賺回服務的成本都非常困難。”

金融才是“靠山”,但是難度大

眾創空間本身並非一種高收益產品,要保證項目更好地進行,金融是關鍵一環。

美國YC突出的能力,表現在對市場資源和金融資源的整合上,它能使入駐企業得到足夠的融資渠道和廣泛的金融支撐。

不管是地產屬性還是孵化器屬性,目前還不清晰的房地產類新興創業產品,也十分註重金融概念的引入。潘石屹就稱SOHO3Q會邀請天使基金進入,蜂巢辦公空間CEO張鵬表示,蜂巢會提供金融服務支援。瑞安的“創智天地”也聲稱將與天使投資合作、嫁接寬帶資本、農天資本、遨問投資等投資機構。啟迪控股算是目前國內較成功的創業孵化器平臺之一,它下設金控集團,並組建了園區基金、文化基金、科投基金等,單個基金規模在5億元左右。

在這些方面,傳統的產業園區要轉型眾創空間,要點何在?

“園區能否成功,一看服務,二看科技金融。”胡之驥說,產業園區要發展眾創空間,可以募集科技園區基金,甚至發展小貸公司、探索園區銀行等。但目前相關政策環境還不完善,操作也比較複雜。

另一種思路是,利用股權眾籌,對眾創空間進行全程金融服務。萬通自由築屋副總經理楊程成告訴邦地產,目前單個股東投資下限已經降到10萬左右,可以通過眾籌,讓一個創意迅速獲得客戶和啟動資金,快速完成股權融資;專業的股權眾籌服務,甚至讓企業能直接對接新三板;其後則以服務置換股份,通過股權眾籌、風險投資及新三板市場退出,獲得收益。

服務好才是“親爹”,但無法保證回報≥成本

“能夠為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提供服務和載體的,都可以是眾創空間。”在眾創空間的定義下,成系統的服務,才是根本考量。

“但目前我國發展眾創空間,除了缺乏企業社交關系和大數據的服務,還需要提升項目篩選、選拔、投資的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胡之驥告訴邦地產,做眾創空間應該註意“品牌化、規範化、規模化、平臺化”,收購兼並或品牌連鎖,都是趨勢。

他認為,眾創空間是一個風口,但這種模式短期內規模化是有風險的。首先需要培養一支專業且長期致力於此的團隊,能真正做到整合資源、企業溝通,提供輔助企業上市等核心服務。

“但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提供優質的服務和產品,是需要花更多錢的,但中國大部分擬創業人群支付力很低,他們的消費痛點遠遠高過美國的創業人群。”黃立沖說,這樣產生的問題便是,很多眾創空間產品找不到真正的匹配客群。而找到願意付錢的客群,並持續控制成本,從而盈利,這個難度和挑戰非常非常大。

中國版WeWork、You+公寓、科技產業園、孵化器、加速器……當一大波眾創空間襲來,如果無法找到合理的成本平衡點,制造持續盈利點,它們或許只能通過玩資本遊戲解套,或通過並購高收益的平臺獲利。

“這就是大部分創業新模式最後的真相。100家試圖創業的公司,能成功的只有1家;10家接受PE投資的企業,最後上市的只有0.5家。”黃立沖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8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