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四十歲的廖麟鑫,加盟房仲業的資歷不過十二年,目前已擁有十家房仲加盟店,並跨足加盟餐飲事業。擁有上億身價的他,總是在計畫著下一步,究竟能夠讓他 複製再複製的展店經驗法則是什麼? 撰文‧何珮郁 走進東森房屋的三峽北大店,映入眼簾的是黑色大理石的門面,挑高寬敞的氣派大廳,讓人彷彿有置身於豪宅預售屋接待中心的錯覺。這裡,是廖麟鑫的加盟總部, 每周一早上,他旗下所屬的十家加盟店店長都會聚集於此,準備店長會報。 業務起家 走上加盟之路從加盟第一家店開始算起,廖麟鑫的房仲生涯不過只有十二個年頭。但如今,除了三鶯地區的七家店,台北市也成功地拓展了三家店,合計年營收超過 億元。不僅在房仲業穩紮穩打,廖麟鑫近年來更跨足加盟古典玫瑰園三峽北大店。十二年間,這位三峽房仲加盟店長,估計身價已逾億元。 一九九五年,廖麟鑫加入當時力霸房屋的體系,成為樹林店的房仲業務員,不到兩年時間,就創造出每月平均成交十件的好成績,因而調任到三峽拓展新店業務,並 擔任副店長。就在這個時期,廖麟鑫開始培養他的精英團隊,但或許是功高震主,不到一年,他就被調派到企畫單位,一心熱愛業務工作的他,不僅收入大減也感到 志趣不符,決定暫別房仲業。 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讓全台房地產市場陷入蕭條,廖麟鑫之前在三峽服務時的店長,因為經營狀況不佳,說服他回鍋協助重整旗鼓。重回房仲業的廖麟鑫,在不到 一個月的時間內就讓業績明顯改善,此時,老闆卻意外表示要把店賣掉,廖麟鑫和太太商量後,決定咬著牙,把這家店承接下來,開始走上加盟之路。 廖麟鑫苦笑地說,「只能抱著沒有後路的決心去拚,不拚就只有輸!」當時,三峽地區的房價一坪不過八萬元,廖麟鑫接手之後,立刻成交了一件一千六百萬元的店 面,讓他的團隊注入一劑強心針。 重視人才 厚植展店實力在第一家店站穩腳步後,廖麟鑫開始實行「包區經營」的理念,也就是讓三峽鶯歌地區的東森房屋加盟店,都歸屬於他的體系下,增加資源分享的利 基。經過八年的耕耘,他在三鶯一帶的布局已有五家加盟店。 此外,廖麟鑫特別重視人才培養,「現在,我旗下的每一位店長,都是『從零開始』訓練起,平均年資都有十年以上。」從語氣中不難感受到,他對自己的團隊相當 引以為傲。 廖麟鑫面試業務員,從不重視年齡和資歷,「如果是『一張白紙』,更好!」 「有些業務員擁有豐富的房仲經驗,反而是一種包袱,很難融入團隊。」廖麟鑫表示,旗下每一位業務員都會通過他的面試,而且在對談過程中,他一定先了解對方 的家庭狀況,「一個人的家庭觀念、和家人互動的模式,會影響他在工作團隊中的表現,是否願意合作、有所付出。」「有多少人才,做多少事。」廖麟鑫強調,每 一次計畫展店前,他一定會先確定已有合適的店長人選,而這個人選,不光要有超強的業務能力,品格也要經過多年的嚴格觀察,才能出線。另一方面,展店的資金 也要從平常就開始累積,從獎金制度設計中就有提撥展店基金的準備,一旦出現好的契機,人才、資金都不會是問題。 ○六年,廖麟鑫已可稱為三鶯地區房仲業的一方霸主,他也開始認真思考,要跨入台北市這個一級戰區。不過,當時台北市各區早已布滿同品牌的加盟主,暫無機會 進駐。接下來的兩年期間,他持續穩守三峽的命脈根基,優秀人才團隊也持續壯大。就在萬事俱備之際,一道東風就在○八年的金融海嘯中吹來了。 當全球資產價格慘跌,許多加盟店東萌生收店念頭,養精蓄銳已久的廖麟鑫見機不可失,趁此承接東森房屋敦北長春店,成功進駐台北市。不過,「危機入市」的操 作還不止這一次,從去年底開始延燒的奢侈稅效應,曾對房市帶來不小的衝擊,在人心惶惶之際,廖麟鑫今年再度見縫插針,大舉進軍士林區和大安區展店。 有趣的是,大部分的房仲業者挑選展店地點都會避開信義、永慶兩大品牌,但是東森士林店的位置卻偏偏開在兩大品牌中間,難道不怕慘遭「夾殺」嗎?他充滿自信 地笑著比喻說:「怕打架就不要當流氓!」他強調,只要體質好,在房仲品牌林立的區域,「集市效應」的貢獻將超過同業競爭的傷害。 雖然強調集市效應,但廖麟鑫也不忘在同業門市的夾殺之中創造差異化特色,藉此拉高識別度。廖麟鑫旗下的每間店面都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店內的水晶吊燈和大 理石門面,他表示,這些特別設計的識別,不僅要和其他房仲品牌區隔,也要在同品牌的加盟店中獨樹一格。 廖麟鑫 出生:1971年 現職:東森房屋店東高峰會總會長、永閎建設董事長學歷:台北工專工業管理科廖麟鑫(後排中)的高速展店心法:1. 第一間店是一切的基礎,要盡全力鞏固客源,並培植展店人力。 2. 利用危機入市的原則展店,不但能降低成本,也能挑到較佳地段。 3. 善用集市效應,同業林立的集客效果大於競爭的殺傷力。 4. 創造特色差異,甚至要與同品牌的加盟店有所區隔。 |
辛西婭3.0是僅有473個基因的細菌。(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最少的基因組,但依然具有自我複制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是在實驗室里合成出來的。六年前,基因測序先驅克雷格·文特爾創造了一個具有901個基因的生命,現在,他領導的團隊創造了一個只有473個基因的生命。這是極簡主義在生命科學領域的一次偉大勝利。
辛西婭,這個聽起來像美麗姑娘的名字,再次成為人類探索生命起源的新希望。
2016年3月25日,美國《科學》雜誌報道,基因組測序先驅克雷格·文特爾(Craig Venter)帶領的團隊報告稱,他們設計並制造出了僅有473個基因的細菌。這是目前具有最小基因組,卻依然具有自我複制能力的生物體。
文特爾把它稱為“辛西婭3.0”(Syn3.0),是辛西婭1.0(Syn1.0)的升級版。
六年前,文特爾實驗室的培養皿誕生了第一個人工合成細胞Syn1.0。“去活著,去犯錯,去跌倒,去勝利,去從生命中創造新生命。”文特爾在談到這個具有901個基因的人造生命時表示。
如今,Syn3.0做到了,正以3小時的倍增速度在培養皿中不停繁殖。
辛西婭的故事始於1995年。這一年,文特爾團隊完成了被當成模型生物的“生殖支原體”的基因測序工作。這是自然界具有最少基因的生物,其基因組由482個蛋白編碼基因和43個RNA基因組成。
此時,文特爾的腦海里突然冒出大膽的想法:是否能夠用化學合成的方法人工制造染色體?
當時,在大多數從事合成生物學的研究者來看,合成長鏈DNA猶如天方夜譚。DNA是由兩條相互環繞的核酸鏈組成,合成DNA的第一步便是將核酸逐個進行連接。最常見的辦法中,每增加一個核酸,需要經過五步化學反應。
即使每一步反應的正確率高達99%,最後獲得正確長鏈DNA分子的概率會隨著核酸數量的增加而急劇下降。大量科學實驗表明,通過上述五步反應後獲得長鏈DNA產物非常容易斷裂。因此,周期長、正確率低、易斷裂,幾乎讓人工合成大片基因片段成為不可能的事,更不用說規模更大的染色體了。
隨後,文特爾研究所的漢密爾頓·史密斯小組開始了這項艱難的挑戰。史密斯曾在1978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一位公認的DNA操作高手。
這一次,史密斯小組選擇了一種比生殖支原體繁殖速度更快的支原體——“蕈狀支原體”。經過測序,研究人員確認了基因組的原始排序,並小心地將核酸逐一增加,制造出相對較短的基因片段。這些基因片斷大約由6000個堿基組成。為能在後面的實驗中區分人造染色體和自然染色體,研究人員特意給人工合成的片段做了特殊標記——“水印”。然後,研究小組用一種生物酶把DNA片斷連接起來,將DNA鏈條加長至整個基因組的四分之一。
最後的“加法”則由酵母細胞來完成,這一策略降低了人工合成的出錯概率。研究人員將人造的四分之一基因組長度DNA鏈條插入酵母細胞中,後者通過複制和組合,生長成完整的染色體。這一染色體的測序結果表明,除了“水印”,人造基因組與自然的蕈狀支原體完完全全一致。
與此同時,文特爾團隊在制造Syn1.0的過程中,還驗證了另一種“加法”——先進的DNA植入技術。他們將人造DNA植入去掉了原有的自然DNA的山羊支原體內。
然後,研究人員用抗生素保留了人造DNA,而殺死山羊支原體的DNA。最終,山羊支原體細胞開始按照人造DNA上攜帶的遺傳信息翻譯、轉錄。
2010年,文特爾帶著剛剛誕生的Syn1.0走進美國國會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國會議員和最權威的生化學、傳染病學、農業、生物倫理學家悉數到場。會議簡報令人振奮:“人造生物學應用前景廣闊,涉及健康、能源和環境。”
因為與生殖支原體具有完全相同的遺傳物質,Syn1.0並不能稱為全新的生命,但文特爾在制造Syn1.0時采用的“加法”,為Syn3.0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文特爾在1995年提出的另一個問題,是關於生命的“減法”:“我們想知道,維持‘細胞機器’正常運轉所需最少的基因數量到底是多少?”
“生物學的目標,便是理解細胞以及細胞中每一個基因的生物學功能。”文特爾團隊在3月25日《科學》雜誌刊登論文的開頭,便指出了一個宏偉的目標。而實現這個目標的途徑之一,是制造一個最小的基因組,其中只包含維持生命必需的基因。
廣義上來講,細菌作為原核生物,是地球上相對簡單而低等的生物。為了在複雜的自然界中生存下來,大多數細胞的細菌必須具有能適應不同環境的基因。
“例如,枯草芽孢桿菌和大腸桿菌具有4000至5000個基因,這些基因都是它們在某些生長條件下所必需的,因此這些細菌對環境具有高度的適應性。”文特爾的同事克萊德·哈欽森(Clyde A. Hutchison III)註意到,而自然界還存在另一些細菌,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發生進化,失去了對特定環境“非必需”的基因。
1999年,文特爾帶領團隊回答了四年前提出的幾個問題。他們利用“轉座子突變(transposon mutagenesis)”開展了新的實驗設計。轉座子是一段能夠移動的DNA片段,從原有DNA上斷裂再插入另一段DNA上,它就能發揮基因調控的作用。“如果基因被‘轉座子’插入,卻不影響細胞的活性,那麽,這段基因就是非必需的。”這便是文特爾和哈欽森的“減法邏輯”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錢文峰告訴南方周末:“Syn3.0的關鍵亦在於基因選擇,即保留哪些基因就夠維持生命基本活動了。”
《科學》雜誌刊發的論文顯示,2010年後,研究人員將Syn1.0的901個基因分成8個片段,每一個片段都被當成獨立的模塊。然後,他們在Syn1.0的基因上插入相應的“轉座子”,複制出剩余的基因組,並嵌入活細胞中。讓細胞仍然正常工作的基因組是“非必需”的,被刪除掉。
這一過程中還曾誕生了具有525個基因的Syn2.0,這是首個基因組數量小於生殖支原體的微生物。
用這個笨辦法,他們繼續刪除Syn2.0非必需基因,最終獲得具有473個基因的Syn3.0。
對此,錢文峰打了一個比方,生物體好比一部智能手機,為數眾多的基因是形形色色的App。我們不斷刪除App,直到多刪一個,手機就會失效時,就知道了哪些是維持手機功能最重要的App了。
不過,哈欽森坦陳,即便Syn3.0已經是目前最小基因組規模的生物體,但仍然有149個基因的功能未知。
文特爾從這項工作中認識到,生命的本質要從整個基因組角度綜合來看,而不是獨立的基因。(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生命是一臺計算機。”2012年7月12日,在愛爾蘭都柏林舉行的歐洲開放科學論壇期間(ESOF),文特爾在題為《2012:生命是什麽》的演講中提出了這個觀點。“DNA是一種模擬編碼的分子,對DNA進行測序,就是將模擬編碼轉換成數字編碼。計算機中的1和0則對應於薛定諤隱喻中的某些符號。”
1943年,奧地利科學家薛定諤也在文特爾舉行演講的都柏林聖三一大學禮堂中,發表了同主題的演講。薛定諤提出,物理學和化學足以詮釋生命現象,基因是一種晶體,突變則是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躍遷,染色體是遺傳的“密碼本”……這些頗具哲學意味的觀點,在分子生物學尚未興起的時代令人興奮。
尚在美國芝加哥大學上學的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深受啟發。1951年,沃森來到卡文迪許實驗室,與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在X射線衍射分析資料的基礎上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開啟了分子生物學時代。
六十多年過去了,文特爾說:“正因為DNA密碼與計算機代碼之間的諸多類似之處,生物學應該走進了‘數字生命’時代。”
“這是一場非常美妙的演講!”聽完文特爾的演講,沃森在與其握手時評價道,仿佛將生物學研究的接力棒交給了文特爾。
事實上,文特爾早在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時,便認識到了計算機的重要性。1990年,號稱“30億美元,30億個堿基對”的人類基因組計劃由美國能源部和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正式啟動,預期15年內完成對人體10萬個基因的解碼,繪制出人類基因組圖譜。
參與此項工作的文特爾認為用傳統的“鏈終止法”的測序效率實在太低,他提出一種更為簡單快捷的測序方法:將基因組打斷為數百萬個DNA片段,並對每個片段進行末端測序,然後應用一定算法的計算機程序將具有相同末端序列的片段重新整合拼接在一起,得到整個基因組序列。該方法稱為霰彈槍測序法(Shotgun sequencing)。
1992年,文特爾使用了14臺測序儀,僅3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自由生物流感嗜血桿菌”必需的28463個測序反應,驗證了由計算機主導的測序新方法。這項新方法使“人類基因組計劃”預計十五年才能完成的工作,提前三年竣工。
中國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家高福曾撰文評價稱,文特爾的創新就在於計算機技術的運用,大量工作交給計算機後,極大地提高了測序工作的效率。
當然,合成染色體也離不開計算機中的數字代碼。在文特爾看來,合成DNA正如為細胞活動重新編寫一套程序。當Syn1.0誕生時,文特爾曾表示:“這好比新操作系統指揮舊計算機開始重新工作。”
按照文特爾的理論,改變DNA這一“操作系統”,將會得到新的物種——Syn3.0正在蓬勃生長。
談到Syn3.0,哈佛大學合成生物學家喬治·丘奇(George Church)表示:“這是一項傑作。”
和473個基因比起來,人類有2萬多個基因,含有30多億個堿基對。科學家們認為,這是生命科學領域的突破性進展,將有助於推進對生命奧秘的認知。
對於Syn3.0中未知作用的149個基因,哈欽森則興奮地表示,其中的一些神秘基因可能為發現生命未知基本過程提供有效線索。
文特爾從這項工作中認識到,生命的本質要從整個基因組角度綜合來看,而不是獨立的基因。同理,人類大多數疾病受整個基因組突變的影響,而不是單個基因。下一步,文特爾計劃將這一理論用於理解人類疾病。
論文共同作者、合成基因組公司研究員丹尼爾·吉布森(Daniel Gibson)則更註重Syn3.0的應用。他表示,使用這種最小基因組的細菌的另一個目標就是以此作為基礎,加入新的基因讓它們制造藥物、燃料以及可用於營養和農業等領域的有用物質。
作為人造生命,許多人不免懷疑它在倫理上的合理性。一旦這項技術用於人類,後果很難預料。對此,錢文峰告訴南方周末:“目前合成的基因組都很小,短期內看不到應用於人類的可能性。”科學家們也一致認為,合成生物學遠沒有發展到可以任意創造生命的程度。
還有一些問題值得討論:人工合成的生命有意無意地利用,是否有可能威脅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安全?在實驗室中制造出未經自然選擇而產生的物種,是否有可能影響到生態環境?合成生物技術有沒有可能被應用於制造生物武器?
辛西婭的未來有無限種可能性。
一封自揭傷疤的公開信將曾經智能硬件領域的創業明星項目——極路由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8月1日晚間,極路由創始人王楚雲發表公開信稱,受合作夥伴i財富因“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立案影響,公司正常經營活動受到極大影響,可能隨時倒下。
要知道,極路由曾經在2013年~2014年獲得過來自創新工場和GGV紀源資本等的數千萬美元級別的融資,也曾在路由器市場一度占據不小的市場份額。
按照王楚雲的表述,他已經質押房子貸款720萬借給公司,馬上就有160萬到期要還給銀行,同時公司6月的知識產權700萬也是他的房產抵押的,另外他還向好友借款累計6000多萬,至今還有3000多萬借款在公司。
王楚雲直言作為創始人,他現在也有心無力,雖然會堅持到最後一刻,但恐怕也回天乏術,有可能隨時倒下。
上述的公開信在業界傳播開來後,收到了不少惋惜聲。
有接觸極路由的投資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極路由是被i財富給坑了。當時選這個合作夥伴的時候,極路由就是因為不太懂金融而被對方給蒙騙了。
獵豹移動首席執行官傅盛還在朋友圈轉發了關於極路由現金斷裂的消息,並且配文稱:“誰認識王楚雲,我想幫幫他”,並稱要了解更多信息。
但現實的情況,極路由並不只是受P2P爆雷殃及這麽簡單。
被P2P波及的創投圈
王楚雲在公開信中稱,公司現金流已經斷裂,無法正常運營,而根源是極路由的合作夥伴i財富因“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立案的影響。
作為極路由的0元購的合作方,i財富平臺於6月20日暫停到期項目兌付,並停止新發所有投資標的。主體“深圳前海大福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於6月21日被立案偵查,造成參與用戶開始在工商部門及電商渠道維權,用戶和經銷商開始大量退貨;與此同時,核心渠道京東下架0元購類金融產品,供應商紛紛要求立即支付到期貨款。
王楚雲在上述公開信中坦言,核心銷售渠道被封、供應商催款、銀行貨款到期、區塊鏈合作方暫停合作,這一切危機同時爆發,讓極路由本來就不寬裕的現金流直接斷裂,負債幾千萬,早已資不抵債,正面臨比2017年底更大的危機,所有支出都需要根據銷售回款情況才能支付,包括7月份的員工工資。
對於i財富涉嫌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王楚雲強調“案件比較複雜,我們對i財富內部信息了解有限,目前只能等待警方通知才能有進一步安排,至於公司是否要承擔法律責任,以及承擔什麽樣的法律責任,都需要等待最終司法結果。”
但現實的情況是i財富對於極路由而言,並不只是合作夥伴那麽簡單。
第一財經通過工商查詢發現,極路由的註冊公司北京極科極客科技有限公司其實是深圳前海大福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的股東,而i財富是深圳前海大福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全資控股中介平臺。
這樣來看,極路由和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的i財富關系就相當微妙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極路由,斐訊此前也曾因為P2P平臺聯璧金融被立案偵查陷入風波。
和極路由一同因為P2P爆雷而備受關註的還有鄰家便利。
8月1日晚間,鄰家便利店主體——鄰里家(北京)商貿有限公司向供應商發出告知函,稱公司將於8月1日起停止總部各項業務,並陸續停止門店營業。全面關店的原因是由於公司背後唯一出資方受到上海警方調查,導致公司銀行賬戶被凍結。
一地雞毛的路由器挖礦
除了P2P爆雷帶來的風險,極路由和斐訊此前還將路由器產品和挖礦綁在了一起。
公開信息顯示,2017年12月25日,極路由宣布推出全球首款區塊鏈路由器極X,用戶通過分享帶寬資源、分享存儲空間、分享運算能力和貢獻區塊鏈節點就能夠挖礦。
很快,不少數字貨幣投資者將挖礦的工具從礦機轉向了區塊鏈路由器。
區塊鏈概念讓極路由的路由器賣出了市場同等配置三倍的價格。
根據當時宣傳,極X能夠挖出三個幣種:ACT、ETF和QTUM(量子鏈)。當時,市場上與極X配置類似的小米路由器PRO售價僅460元,而一臺極路由極X一度賣到1599元。此外,由於量子鏈海量的用戶基礎,極X的內測碼一度就被炒到600元以上。
有統計數據顯示,今年5月極X路由器正式版在京東首發時,預約人數一路達到51.6萬,以售價1024元計算,光預售就收入超過5億元。
但現在ACT和GCT兩者價格跌幅均超過了95%以上,路由器挖礦的東西也不複存在。
另外,極路由和斐訊的路由器都加入了“0元購”活動。
以極路由B70“0元購”為例,用戶購買499元的B70路由後,可以得到一個CF碼,然後在i財富平臺投資7000元(100天)或15000元(45天),到期即可獲得499元的購機款,同時返還投資本息。
而上述活動如今也被指責為變相P2P。
受斐訊0元購的影響,京東已下架所有金融類和區塊鏈產品。
王楚雲稱供應商催款、銀行貨款到期、區塊鏈合作方暫停合作等等一切危機同時爆發,讓公司的現金流直接斷裂。目前公司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死時刻,甚至所有的支出都需要根據銷售回款情況才能支付,包括7月的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