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经理眼中的流产内幕
http://www.21cbh.com/HTML/2010-6-9/yOMDAwMDE4MTQyOA.html
经历一个多月的折腾,全国40家影院的3D世界杯转播之梦还是破碎了。“影院不是不感兴趣,而是对具体的操作完 全找不到方向。”昨天,一位全程参与3D世界杯转播项目的院线何经理(化名)透露了他遭遇到的种种困惑。而他的疑惑,同样存在于上海另一家院线经理心里。今 年4月,何经理就前往北京参加了关于3D世界杯转播的协调会议。根据会议精神,只要版权问题明确,3D世界杯转播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所有与会的院线影 院经营者,都对3D世界杯转播充满了兴趣。进入实施阶段后,何经理突然感到转播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渺茫。首先,3D世界杯影 院播放版权由央视引进,影院方面在版权费用上感到信息不对称,例如央视支付版权所有方总的版权费用几何?最终能够转播多少场比赛?等等。这造成许多影院对 支付每场6万元的转播版权费的合理性存疑。3D世界杯转播由央视联合中影集团操作,委托旗下的中影集团数字电影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影 数字)作具体技术支持。“从影院方面而言,并不会和中影数字进行直接的沟通。”何经理称,在票房分账问题上,院线影院、中影、中影数字始终没有很好的沟 通。造成运营成本无法核算,票价难定。另外,广电总局曾就3D世界杯转播发过原则性意见:第一条影院要交纳相当于5%票房收入的电影基金, 第二条球赛转播影院必须搭售一场普通电影。但在操作上没有更多指导意见,一贯讲究执行力的影院感到很为难。“其实搭售电影在球赛转播前播放 还是赛后播放这样的细节问题,我们都需要一个明确的指引。”何经理表示,如果影院加装卫星转播设备,应该需要征得行政部门批准或备案,然而直到现在,他都 不清楚该由哪个具体部门监管。中影数字此前还曾给各院线、影院发放了《影院转播世界杯重要通知》,要求参加转播的院线、影院必须制定完善可 行的安保措施,确保影院在转播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影院方面对于维持公共秩序同样“举足无措”。“影院并不是新闻报道中所称害怕花 钱,而是不知道花了钱以后能否做成3D世界杯的转播,因此在操作阶段都持谨慎保留的态度。”何经理总结道。他认为经历了此次3D世界杯转播流产风波,或许 影院在下一次大型赛事活动中将有所作为。
上市流產 保濟丸裡外受敵
|
|
上週五,有百多年歷史的保濟丸, 其位於北角七姊妹道的李眾勝堂廠房,突然遭人上門強行撬門接管。李眾勝堂職員挺身攔阻而受傷,其後李眾勝堂報警求助,並立即向法庭申請禁制令,禁止對方再 派員進入廠房。今次派人強行接管李眾勝堂的,就是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親姪葉天賜(Arnold)任董事的公司。雙方爭拗源於一筆四千萬元的可換股債券,背後還涉及一個籌備經年的上市計劃,以及股東李家一幕幕的爭產風波。這次委人接管李眾勝堂的,是一間名為Pan Asia Capital Manager Ltd的基金管理公司,其董事之一正是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姪兒葉天賜。而Pan Asia要接管的Po Chai Herbal Technology Ltd,以及Quinwood Ltd兩間公司, 其實是李家的命脈。專治屙嘔肚痛的保濟丸,現由李眾勝堂(集團)生產,而持有李眾勝堂(集團)五成五股權的大股東,就是Po Chai Herbal Technology Ltd。而「保濟丸」這個風行香港過百年的商標,據悉現由Quinwood持有八成股權。原本風平浪靜的李眾勝堂,自第二代掌舵人李賜豪在八八年過身後, 一直由李賜豪的二太太李嘉倫佔大股及管理。直至○○年,李家準備將這百年老字號上市,噩夢隨之而起。將公司上市其實是李賜豪臨終時的遺願,他生前常對身邊親友說:「李門堂上歷代錢最親,公司上市後賬目公開清清楚楚,就可以減少紛爭。」於是他的遺孀李嘉倫,便於○○年趁醫藥股興起之際,籌備將公司上市。當時替李眾勝堂辦理上市事宜的,是元大證券;而負責這項目的元大董事就是葉天賜。
葉天賜拒簽上市文件由於這百年老鋪規模有限,當時葉天賜還穿針引線,找來Pan Asia投資。Pan Asia以可換股債券形式,借出四千萬元給李眾勝堂作營運資金,以壯大公司實力。據悉,當時雙方協議,李嘉倫要將Po Chai Herbal Technology及Quinwood這兩間控股公司的部分股份作抵押。李眾勝堂上市後,Pan Asia可換取上市公司股份,這筆債便一筆勾銷,否則便要還錢。投資銀行界消息透露,約在○二、○三年間,李眾勝堂的上市計劃進行得如火如荼,且找了德勤做保薦人,連招股書也草擬了,就在埋門一腳,代表Pan Asia的葉天賜卻拒簽名,結果李眾勝堂未能上市。至上月Pan Asia還入稟高院,部署接管兩間控股公司。記者上週六晚到葉天賜位於半山的寓所等候,至十時多,終於等到他與新婚妻子,豪懿國際主席何壽南三女何淑懿駕車回來。葉天賜多番表示,自己在Pan Asia只是打工仔一名,負責替基金尋找合適投資項目,以及「睇實」該些項目。
「Pan Asia只係中介人,而投資李眾勝堂嘅主要係歐洲基金。當初基金投資入去,一來係有機會協助李眾勝堂上市,就算佢唔上市,對投資者來講,佢都係一盤好嘅生意。而佢哋公司當時有一啲歷史遺留下來嘅債項問題,需要資金資助公司運作。」據葉天賜表示,李眾勝堂每年按生意額分派花紅及利息予Pan Asia,金額數以百萬計。對於該筆可換股債券的到期日,葉天賜則堅決表示是○四年一月二日,而非日前報紙轉述,李眾勝堂所指的○六年。至於不肯簽署上市文件一事,葉天賜在記者多番追問之下,終於承認:「呢個係事實」,但他拒絕回答不肯簽名的原因。對於李眾勝堂為何不能成功上市,他支吾良久才謂:「當中有好多原因,一時間都講唔到。」他只透露,李眾勝堂早前曾還款近千萬,現時尚欠Pan Asia三千多萬。李家能否保着「保濟丸」這百年招牌,現仍待法院排期審理,並要視乎能否償還那三千萬債項。然而李家過去四年不斷爭產內訌,財政已大不如前。
李眾勝堂股權架構* Po Chai Herbal Technology在海外註冊,股份原由李嘉倫佔大股,其餘由李家子孫持有。○○年,李嘉倫將三成公司股份按給葉天賜做董事的Pan Asia,以可換股債券形式借取四千萬。▲李嘉倫原佔14%股份,○一年遭正室子女入稟要求接管股份。○二年七月,將其中10%轉由梁志堅持有,另外再有 2%股份轉由梁志堅及李嘉倫共同持有。#包括李鉅能(佔8.8%)、李亮能(佔8.8%)、李鏘能(佔8.8%)及李棣生(佔4.4%)。
保濟丸商標誰屬*海外註冊公司▲李嘉倫原佔控制性股權,○○年她將Quinwood部分股份連同Po Chai Herbal Technology Ltd.股份,一同按給Pan Asia,以借取$4,000萬。
遺 產稅達二千萬有一百零八年歷史的保濟丸,其始創人李兆基是佛山祖傳中醫,相傳一次夢得神仙贈予保濟丸藥方,遂於佛山祖廟大街開鋪製藥,命名李眾勝堂。其後 更在廣州槳欄路設分鋪,生產勝保油、保和茶及小兒疳積散等。二十世紀初,佛山發生大水災,不少人患上屙嘔肚痛之症,由於保濟丸專治腸胃不適,加上售價廉 宜,逐漸盛行起來。二十年代初,李眾勝堂到香港文咸東街開鋪,三二年李兆基病逝後,其子李賜豪接手家族生意,並結束佛山老鋪,將業務集中省港;到四八年, 保濟丸已出口南洋,自此暢銷東南亞各地。據悉,保濟丸於五十年代,每年純利已高達四十萬元。八八年李賜豪肝癌逝世,李家與稅局就保濟丸商標估值,討價還價 十年,最終在九八年立下二千五百多萬遺產稅,可見李氏家族本身甚為富貴。然而,自二千年Pan Asia入股公司準備上市之後,李氏後人爭產的官司即不斷發生。
元 配仔女狀告細媽李賜豪有兩位太太,正室梁福意共有十二名兒女,其中四子李亮能夫婦,是爭產官司的核心人物。李亮能是政府高官,退休前曾任新界南拓展處總設 計師,又曾擔任足總主席。李亮能的妻子葉慧璣,曾留學美國,取得建築師牌,初期在李眾勝堂置業幫手。她現有不少公職在手,去年還被委任為房協副主席。認識 李葉慧璣的友人表示,她性格剛強,自信十足,跟家人關係普通。而李賜豪第二任太太李嘉倫,葡籍,今年六十五歲,她在十多歲時認識李賜豪。二人一起生活,育 有兩名兒子,先後住過松柏新邨、山頂布力徑及南區。認識李賜豪的人士表示,李賜豪十分鍾愛這位太太,視她為受保護的小白兔,二人於八三年在港正式註冊結 婚。李賜豪的兩名太太感情要好,曾有一段時間,兩房一同住在松柏新邨兩個不同座數單位。梁福意想買衫買珠寶,就會相約甚懂扮靚的李嘉倫陪伴。一九八八年李 賜豪病逝後,由二太太李嘉倫成為遺產執行人。根據遺囑,李嘉倫獲分兩成李眾勝堂(集團)股權。二千年,正室的六名子女,包括前足總主席李亮能等人,控告繼 母李嘉倫擅用他們應得的一千四百萬股息,來償還她欠公司的債務,並指李嘉倫及其兒子李保能,以及正室另一名兒子李鉅能,共欠李眾勝堂三千七百萬巨款,當時公司正籌備上市,雙方最後庭外和解。
李氏家族圖1.八一年去世,弟弟梁鴻替她打理廣州及佛山產業。梁鴻之子為新世界發展董事梁 志堅2.現年六十五歲,仍負責打理李眾勝堂3.移居美國多年4.前足球總會主席,曾任新界南區拓展處總設計師5.現任房屋協會副主席,前保良局主席6.香 港童軍總會港島地域會長7.遠嫁法國,丈夫為法國人8.長居加拿大9.現負責打理李眾勝堂業務10美國腫瘤科醫生11.香港註冊西醫
梁志堅助長房爭產一年之後,該六名正室子女,又再與繼母對簿公堂,這次興訟還抖出新世界發展董事梁志堅,與保濟丸一段鮮為人知的關係。事緣原告人要求李嘉倫及其持有大部分股權之Po Chai Herbal Technology Ltd.,交出李眾勝堂(集團)之股份,給一名叫梁志堅的人託管。這梁志堅就是新世界發展的董事兼 集團總經理。梁志堅的父親梁鴻,乃李賜豪正室梁福意之親弟。梁志堅自小便跟隨姑媽梁福意到香港生活。梁志堅在電話中滔滔不絕地解釋他與李家的關係:「我爸 爸喺廣州做鐘錶生意,早期有幫佢家姐梁福意打理國內嘅物業。我廿歲左右喺李眾勝堂幫佢哋打理過幾年地產生意,後來離開李家去新世界,都有問過李賜豪嘅意 見。」對於自己被牽涉入李眾勝堂的爭終中,梁緊張地解釋說:「我姑媽嘅細路中,其中有三個女喺海外,返唔到香港處理家產嘅嘢,我先幫佢哋做 trustee(信託人),我冇做嘢㗎,只係一個messenger(傳話人),爭產嘅事我冇involve(參與),亦唔知佢哋嘅股份值幾多錢,股息都 全冇經我手㗎!「唉!相嗌唔好口,無謂打官司燒銀紙啦!希望後母又好,大哥又好,睇住吓嗰兩個生活唔太好嘅細女。我作為佢哋親戚,當然唔想佢哋揭開肚皮俾 人睇,我曾經做過和事老,不過而家都唔會stand喺某一邊。一個大好家庭搞成咁,不單止可惜,作為親戚,仲好心痛。」
葉天賜連番起風波四 十一歲的葉天賜,是老牌建築商正興建築創辦人葉正平長孫。葉天賜父親是葉家長子葉文山,母親則是前兩廣鹽運使陳維周孫女陳潔麗。雖然父母俱為中國人,但葉 天賜卻長得一副洋人相。葉天賜自小唸書成績不俗,十三歲時獲七級鋼琴獨奏獎項,中學時就讀聖保羅男女中學,與廖創興銀行後人廖煒城、大生銀行馬清揚,及利 希慎家族後人利子厚為同窗。他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聖三一學院,攻讀會計,其後到英國安達信會計師行工作。八九年,葉天賜返回香港,加入渣打(亞洲),負責 替公司上市。由於他經常在中華遊樂會游水,與一班在港幾十年的中小廠家熟落,專替這班廠商上市,其中代表作是白花油。渣打(亞洲)爆煲後,他過檔元大證券。據曾與他合作的投資銀行家說:「他最喜歡在公司上市前以基金形式入股,他對錢銀甚為認真,曾經叫同事落街買茶點招呼客人,之後在客人面前向那同事追回找贖零錢。」葉天賜亦曾涉及正興建築的家族爭終中。○一及○二年,葉天賜代父出征,與母親分別狀告葉氏五姊妹,並申請家族公司正興清盤,又爭奪飛鵝山家族大宅業權,但皆敗訴而回。葉天賜現涉入李眾勝堂接管風波,葉家親友說:「佢自己人又告,人哋幾百年老字號佢都去搞,真係好奇怪。」
李眾勝堂家族爭產官司
|
好耶上市計劃三度流產 資方逼走創始成員
http://news.imeigu.com/a/1323764712192.html
三次上市夢碎,兩次被倒手轉賣,高層核心團隊流失……好耶歷經5年高速發展之後,它所走過的路可謂佈滿荊棘。而此次兩員大將雙雙離職,令好耶的未來更加不樂觀
命運多舛的好耶公司最近再次遭遇人事地震。
11月8日,《IT時代週刊》 從多個渠道獲得消息證實,網絡廣告龍頭企業好耶公司的CEO朱海龍與COO周岱已於7日雙雙離職。銀湖基金董事會總經理陳恂暫代好耶CEO一職。有消息人士告訴本刊記者,兩高管的離職與電商拖欠2億多元廣告費不無關係。
近年來,好耶重點在電子商務客戶中進行業務拓展,其客戶包括凡客、夢芭莎、樂蜂網、拉手網、窩窩團、樂淘等。但其為客戶墊款等簡單、粗放的增長方式,致使電商欠下2億多元的巨額費用。其中,僅凡客誠品的欠款已達1億元左右。
高額欠款帶來資金鏈吃緊,令好耶管理層與最大投資方銀湖基金之間矛盾頻發。由於銀湖基金佔好耶約62%的股份,而朱週二人的股份總共僅佔10%左右。業績欠佳加上話語權和決定權的缺失,最終導致二人被迫離職。
據瞭解,此次離職事件是繼2009年高管楊炯緯、鄭曉東等集體離職後,好耶公司再一次發生的高層人事變故。對此,多位互聯網廣告業人士認為,朱海龍和周岱不僅是廣告界資深人士,而且稱得上是好耶的創始成員。失去兩名愛將,好耶無疑如折雙翼,後續發展堪憂。
離職內幕
隨著採訪的深入,本刊記者發現,朱週二人離職的原因在多年前就已埋下。
一名好耶公司內部員工爆料稱,兩高管離職其實是因與投資方存在矛盾,尤其是在公司戰略發展方面,「就跟楊炯緯等人離職一樣」。他透露,好耶管理層與投資方的矛盾其實由來已久。
好耶自成立以來經過幾年高速發展後,逐漸成為業界老大。從2005年開始,為了求得更豐厚的利益回報,投資方開始催促好耶上市。
「2007年要麼上市,要麼賣掉。」時任好耶COO兼總裁的楊炯緯表示,「我主張賣掉,這樣還可以喘口氣。」為了堅持做好產品和服務,在2006年底就做好上市準備的好耶頂住了投資方的壓力,最終選擇被收購。
2007年3月,分眾傳媒以7000萬美元現金和1.55億美元分眾傳媒普通股出手收購好耶全部股份,借此實現其「網絡廣告帝國」的夢想。被收購後,好耶成為分眾旗下的互聯網廣告業務部門。
但之後的事態沒有向楊炯緯想像的方向發展。按收購協議,只有完成1200萬元的淨利潤,才能拿到分眾傳媒的第四筆收購款,公司管理層開始縮手縮腳。
收購最終完成後,楊炯緯曾明確提出增加技術投入,但由於好耶已經被定為分眾旗下上市的「種子選手」,楊炯偉的要求無法實現。
「收購改變了所有事」好耶前CTO王建崗更是直言,「簽了對賭協議,業績要穩定,不能再冒險。公司要保證股東利益,你看收購之後的公司往往都沒有創新。」
對現實失望的王建崗選擇離開。作為好耶元老,他當時曾不無遺憾地說:「收購前我也有夢想,也有期待。但是現在來看,這家公司沒有動力做新的東西,它也已經不是我的了。」
2008年9月19日,分眾傳媒曾秘密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好耶的上市申請,但因當年爆發的華爾街金融危機,好耶上市夢想再度夭折。此後,伴隨股票的套現,再加上內部調整受阻,好耶高層核心成員開始大量流失。
2009年5月,好耶另一創始人、總裁楊炯緯也確認離職,並創辦與好耶有競爭關係的互聯網營銷解決方案提供商聚勝萬合。楊炯緯離職後,好耶上海、廣州等地的大區總經理紛紛追隨。
同年12月,當時接任楊炯偉總裁職位的姚曉潔離開,加盟激動網。此外,好耶原廣告副總裁李偉也確認離職。好耶不僅力量被大大削弱,還增加了幾個競爭對手。
2010年初,分眾和好耶高管以MBO(管理層收購)方式,斥資1330萬美元收購好耶38%的股份,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為上市鋪路。在尋求上市未果後,同年7月底,分眾將好耶拋售給銀湖基金。
「如今依然是與投資方在發展戰略上出現矛盾,朱週二位元老黯然離去。」一位廣告界資深人士總結說,如果沒有良好而健全的公司管理機制,管理和技術通常讓位於資金,而相應的,高管與投資方的對弈,顯然是高管被淘汰出局。
難孵的「金蛋」
過去數年,網絡廣告市場被視為互聯網最有投資價值的金礦之一,好耶則是這個高速增長行業中耀眼的明星。但不論是分眾還是銀湖,始終未能如願孵化這顆「金蛋」。
據瞭解,好耶成立於1998年10月,2000年初獲得IDG的投資,進入了商業化運作的飛速發展期。
2004年,好耶實現營業收入2億多元,利潤則超過了2000萬元,被稱為運行最健康的一年,幾乎佔到了互聯網廣告的半邊天。但到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三年,其毛利率卻不斷下滑,分別為31.4%、22.3%和28.5%。
對此,楊炯緯在《點評好耶蹉跎三年留下的最大教訓》一文中特意指出:好耶的失意不僅與高管和投資方的矛盾相關,主要還在於整合網絡廣告各個環節的難度大。他認為好耶之前的戰略是基於產品提供服務,但最終產品化沒有體現出來,「這和技術無關,和整個網絡廣告業的環境有關」。
但有關人士表示,好耶的失意故事正是典型的技術團隊創業坎坷經歷的寫照,這不僅體現出技術路線與市場路線的碰撞,還表現了投資商一味追求上市圈錢的短暫利益與高管對公司的長遠規劃之間的尖銳矛盾。「正是因為長期缺乏明確規劃及發展戰略,好耶這顆金蛋才流產於市。」
今年10月19日,好耶廣告副總裁姚俊介紹,儘管目前經濟環境比較低迷,但互聯網作為高性價比的營銷載體,依然保持著每年30%以上的增長速度。
對於好耶廣告,姚俊表示,公司除了保持原有的發展模式之外,目前也在積極開拓新的領域,比如無線領域。
不過,姚俊也坦言,大家都在摸索中前進,紛紛試圖尋找一些行之有效的無線營銷方案,希望能夠實現多屏統一。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佈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85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18億。易觀國際預計,2012年移動互聯網用戶有望突破6億,超過互聯網用戶數。
一邊是可觀的市場前景,一邊是新媒體的崛起,尤其是移動互聯網進入高速發展時期,這對傳統的互聯網廣告商好耶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好耶不僅要面對無線領域廣告商的挑戰,還要面對日趨混亂的網絡水軍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更為不利的還有,目前強勢垂直網站的話語權正與日俱增,像騰訊、人人網和開心網等擁有龐大流量的網站,廣告主願意直接和它們談網絡營銷策劃。
該人士表示:「在這一非常時期,好耶遭遇核心成員流失,面對華揚聯眾、世紀華美、盛世長城等勁敵,能不能保持當前在業界的地位,非常難說。」
(責任編輯:劉瑞剛)
微軟併購諾基亞流產:不如改變商業模式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135.html日前,國外媒體披露,暗中進行的微軟併購諾基亞設備部門(諾基亞手機)的交易在最後的一刻因為價格的問題而宣告流產。看到這個消息,我們的感覺是鬆了口氣,雖然諾基亞140億美元的市值相對於微軟660億美元的現金好似對於微軟無足輕重,但所謂錢要花在刀刃上,在微軟傳統Windows業務面臨空前壓力之時,140億美元應該花在更有戰略價值的地方。
當然我們在此並非說諾基亞對於微軟的移動戰略沒有意義,相反諾基亞在某種意義上關係著微軟移動戰略的成敗。據廣告服務網絡AdDuplex公佈的5月份Windows Phone用戶的市場佔有率數據顯示,諾基亞以83%的市場份額佔據了微軟Windows Phone的大部。也正是基於此,我們認為諾基亞對於微軟移動戰略的核心支撐作用已經顯現,除非微軟在併購諾基亞後,其能更充分挖掘諾基亞的品牌、市場、渠道等的潛力和影響力,否則微軟的Windows Phone並不會因為將諾基亞收於自己的髦下而有實質性的市場份額和營收上的改觀。
既然如此,微軟併購諾基亞惟一可以支撐的理由就是以防諾基亞的「謀反」或者是「三心二意」,即諾基亞倒戈或者部分採用其他的生態系統,例如業內和分析師一直建議的谷歌Android。畢竟微軟Windows Phone在智能手機市場3%左右的市場份額幾乎由諾基亞支撐,不要說倒戈,就是諾基亞「三心二意」對於微軟都可能是致命的威脅。那麼諾基亞會倒戈或部分採用Android嗎?我們認為可能性不大。
首先是諾基亞CEO埃洛普(Step Elop)在不同的場合多次重複其與微軟的戰略合作關係,不過在此也許有人會說當利益得失的驅使足夠大時,諾基亞中途倒戈也不是沒有可能。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再考慮諾基亞自身的狀況,其倒戈付出的成本及時間已經不允許諾基亞再有試錯的機會。業內知道,為了與微軟的戰略合作,諾基亞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將之前自己的Symbian徹底犧牲掉了,同時還輔以功能機銷量的大幅下滑。那時諾基亞在智能手機市場和全球手機市場(包括功能機)還是老大,而今的諾基亞早已跌出了全球智能手機的前五之列,市場份額僅為2.8%。如果此時諾基亞更弦易張的話,惟一的資本就是不斷下滑的功能機市場了,但這可是諾基亞保命的業務,如果重演Symbian和微軟Windows Phone非零和轉換的一幕,諾基亞只有死路一條。
另外就是倒戈Android,諾基亞將會面臨比採用微軟Windows Phone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而此前因為採用Windows Phone而形成的所謂差異化的優勢也蕩然無存。最新的報導稱,三星由於Galaxy S4手機銷量在今年第三季度將下滑一半,連Android系老大三星的旗艦機都出現了大幅下滑,可見Android陣營的激烈程度。作為後來者的諾基亞顯然缺乏太多上演後來居上的理由。相反,可能會加快自己衝向地獄的步伐。
至此,諾基亞倒戈,哪怕是部分採用Android的可能性都缺乏成立的根據,那麼微軟併購諾基亞最後的理由也就不存在了。
不過我們困惑的是,為何微軟會不惜重金併購一個對於自己沒有戰略價值,或者已經讓其達到戰略目的但已無潛力可挖的企業,卻沒有勇氣改變自己既有的商業模式呢?據相關報導,微軟在智能手機市場高額的授權費用是OEM廠商不願採用Windows Phone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市場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最新報告稱,全球市場上的智能手機平均售價已首次跌破300美元大關。這除了成本的降低外,廠商間慘烈的價格戰也是原因之一。高額的授權費及日益見薄的利潤,這雙重因素的疊加,微軟缺少合作夥伴支持似乎順理成章。既然是這樣,微軟為何不嘗試改變呢?按照目前微軟Widows Phone的市場規模,即便是免費,微軟營收要減少到併購諾基亞所需的140億美元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換言之,營收的減少對於微軟無關痛癢,但卻有可能讓扎堆在Android陣營的廠商投入微軟的懷抱,而微軟現在需要的就是「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支持才可能突破那近似符咒般地3%左右的市場份額,因為做為一個平台級的廠商,惟有可觀的平台市場佔有率才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點微軟在傳統PC產業中已得到充分證明。
俄羅斯石油收購大摩石油業務幾近流產
來源: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58564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將旗下一石油交易部門出售給俄羅斯國有石油集團——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的交易近乎流產,此際,俄羅斯與美國的關系已進入嚴冬。
摩根士丹利周五表示:“在目前的環境下,我們無法確保交易將完成,特別是現有的合約要求規定,所有必要審批必須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
“我們在繼續按照正常的軌道經營業務,如果交易無法完成,我們將考慮其他多種選擇,將股東、客戶和員工的利益均涵蓋在內。”
知情人士表示,交易前景幾乎已破滅,其他競標者正考慮收購這些資產。
該協議於去年12月達成,時間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摩根士丹利出售這筆資產是希望剝離其非核心業務,美國監管機構正對這塊業務施壓。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俄羅斯與西方關系急轉直下。
美國對俄羅斯實施的製裁並沒有直接瞄準這筆交易,但俄羅斯石油公司以及該公司首席執行官伊戈爾•謝欽(Igor Sechin)已受到製裁影響,伊戈爾與俄羅斯政府關系密切。
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對這筆交易擁有否決權。該委員會是一個政府間組織,其成員包括國防部長以及國務卿。
但如果沒有獲得必要的監管審批,這筆交易將在今年年底失效。
目前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還沒有就這筆交易做出決定,但知情人士表示,相對於政治敏感的批準或否決,悄無聲息的讓這筆交易失效,既符合美國政府的利益,也符合摩根士丹利的利益。
譯者/梁艷裳
戰略新興板未能寫入“十三五”規劃 或將流產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15/154703.shtml
導讀 : 投行人士表示,單獨設立“戰略新興產業板”並不符合邏輯。
i黑馬訊3月15日消息 據《北京晚報》獲悉,“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擬修改57處,其中刪除“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板”(下稱戰略新興板)。如果屬實,這也意味著期待已久的戰略新興板面臨流產的尷尬。
2015年6月中旬,國務院印發《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幹政策措施的意見》指出,推動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建立戰略新興產業板。2015年12月,中國證監會市場部主任霍達25日說,戰略新興板相關標準和制度正在研討,上市條件、交易制度、持續監管等方面要吸取創業板的經驗教訓,開展制度創新,與創業板錯位發展、適度競爭。隨著註冊制改革推進,戰略新興板的設立將在2016年有實質性進展。
按此前的傳聞和說法,戰略新興產業板與創業板存在差異,創業板更側重創業型企業,特別是規模偏中小、還處於初創階段的企業;戰略新興產業板塊定位與創業板有一定銜接,總體目的在於推動資本市場在支持戰略新興產業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然而,隨著註冊制的延緩,股市低迷,資本市場推出新版塊的意願越來越低。財新采訪一位投行人士時表示,目前中國資本市場層次已經比較完整,包括主板、創業板和新三板市場,不同資質的企業都可以找到相應的掛牌場所,單獨設立“戰略新興產業板”並不符合邏輯,更不應該因為某些中概股的回歸而挑戰現有法律基礎。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i黑馬,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南國置業:價格倒掛再融資或流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9712.html
27日下午,南國置業董事長夏進在回答股東提問時透露,由於價格仍然處於倒掛狀態,公司的再融資計劃繼續推進“有些難度”。
去年5月,南國置業推出再融資方案,擬向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不超過15.5億元資金,用於南國中心一期、曇華林、雄楚廣場、南國中心二期等項目建設,公司控股股東中國電建地產擬以不超過6.2億元參與本次認購。該方案於2015年12月23日收到證監會的批複,6個月內有效。
“價格倒掛,留給我們的時間已不多,截止時間是6月17日,只能說繼續努力。”南國置業董秘譚永忠介紹。
南國置業的定增底價是5.64元每股,以今日收盤價4.96元計算,仍有約13.7%的差價。
不過,“公司的資金問題已經得到解決,即使最終不能完成再融資,對公司的影響也不大。”夏進補充說,公司籌劃再融資,獲得資金是一方面的考慮,更重要的是希望藉此引進戰略投資者。據披露,公司此前已經獲得多筆來自電建地產的委托貸款,另外正籌劃發行不超過10億元的債券。
27日晚間,南國置業發布公告稱,公司已完成董事會換屆和管理層聘任,以及公司更名事宜。至此,南國置業初步完成從一個區域型公司向全國型公司的轉變。
南國置業表示,公司控股股東電建地產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深圳、天津、鄭州、南京、三亞、林芝等18個城市進行了房地產開發,通過和電建地產協同,南國置業將以更快的步伐走向全國。
大學生性健康調查:二成有性行為 意外懷孕多流產
9月26日是世界避孕日,當天公布的《全國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及婚育意願現狀調查》顯示,大學生性行為活躍,生殖健康情況令人擔憂:超過20%的大學生發生過性行為,一旦意外懷孕即選擇流產。加強大學生群體的性與生殖健康意識、培養負責任的價值觀、生命觀和婚戀觀非常急迫。
此次調查由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委托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開展。全國17966名高校學生參與了調查,平均年齡為20.2歲。
調查顯示,大學生對性行為持越來越開放的態度,戀愛、性交及多性夥伴等行為發生率逐漸上升,性行為發生的時間也越來越早。45.6%有過性行為的調查對象第一次性行為發生在11歲到18歲。
性活躍比例高、避孕方法使用少等特點反映青少年在避孕問題上所具備的知識與實際態度和行為存在脫節,不安全性行為依然多發。根據調查,約有16.4%的大學生在最近一次性行為中“未采取避孕措施”,62.5%“使用安全套”,仍有16.5%的青少年選擇“體外射精”這種不太穩定可靠的避孕措施。
今年的世界避孕日主題宣傳活動為“知性智行——愛要有一套”,意在倡導全社會對青少年生殖健康的關註,提高青少年安全避孕意識,減少意外懷孕和流產的發生。

由於避孕措施不到位,11%發生過性行為的調查對象曾有(致使)過懷孕經歷。一旦意外懷孕,流產往往成了最直接的選擇。調查發現,約10%發生過性行為的調查對象報告自身或伴侶有過人工流產經歷,其中有“重複人工流產”的約占四分之一,7.8%曾經歷“超過三次人工流產”。
在有流產經歷的大學生中,40.7%的調查對象贊同在流產前應告知父母或老師,36.2的人選擇願意告訴好朋友或同學。13.3%的人選擇了小診所,甚至自行服藥流產。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副主任金曦介紹,青少年普遍對於流產的傷害認識不足。事實上,流產對於青少年身心傷害很大,可能會導致子宮內膜異位、內分泌失調,甚至是不孕。
根據調查,有超過20%的在校大學生有結婚意願,近10%的人有生育意願。調查建議,這樣的結婚意願和生育意願表明,高校應該及時調整計生部門的工作職能和服務範圍,在更好地提供高質量的計劃生育服務的同時,也應該考慮為大學生婚育制定相應的政策並提供婚育咨詢及服務。
衛計委副主任馬曉偉表示,生殖健康已經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 明確提出要提高生殖健康、婦幼保健等公共服務水平。下一步要切實做好安全避孕服務,為育齡人群整個生育周期的生殖健康提供保障。
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副秘書長洪蘋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目前青少年的性健康知識更多還局限於生理衛生層面,各校性與生殖健康教育隨意性較大,部分學校或老師選擇回避、減少性與生殖健康教育課程。鼓勵青年參與是一個有效而且容易被青年人接受的方式。目前通過青春健康同伴社和青春健康俱樂部等形式,越來越多青年人加入到生殖健康保護中來。
洪蘋介紹,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國青年人口約在2.3億,對生殖健康需求非常大。除了學校之外,社區和企業也建立了關註青年性與生殖健康的機構。
今天的活動中,四位分別來自大學生、企業女工、保安、外企白領的青年代表共同發起倡議,呼籲青年從自我做起,為自己的健康負責,做維護自我健康的宣傳者和實踐者。
違規前,這種流產“灰色療法”早陷爭議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2924

河南省人類精子庫。醫務人員查看精子質量。不孕不育人群數量的上升,讓主動免疫療法擁有更大市場,也引發爭議。(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2月16日《南方周末》,原標題《“沒指南、沒規範、沒專家共識” 違規前,這種流產“灰色療法”早陷爭議》)
“淋巴細胞主動免疫”療法,旨在預防習慣性流產,但中西方醫學界對其療效看法迥異。歐美僅限臨床研究,但也有日本、墨西哥、菲律賓等國在開展治療。
這項技術在中國已應用二十年,但處於無人監管的灰色地帶。多方信息顯示,最近通報的一起醫療事故中,5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患者接受的正是這種療法。
這一療法在爭議中前行,部分認為其可顯著提高複發性流產婦女的成功妊娠率,部分則認為無效或安慰劑效應更大。
兩次不明原因的妊娠早期流產過後,戴林夫婦來到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準備接受一種全新的療法——此前,他一位流產了七八次的同學,在接受治療後,已誕下健康嬰兒。
治療前,戴林前前後後看了兩百多篇國內相關文獻,越看,他越覺得有效性高。
這種名為淋巴細胞主動免疫的治療,是采用丈夫或無關第三者的淋巴細胞,給需要懷孕的女性進行皮內免疫接種,使妻子產生抗丈夫白細胞的抗體和封閉因子,從而最大限度地接納和保護胎兒不被流掉,一般免疫1-4次就能產生抗體直至受孕生子。
這並非是一種新奇療法。早在1981年,美國人Beer及Taylor創立了對原發性習慣性流產的主動免疫療法,一些國內外臨床實踐曾表明,其成功率可達55%-100%。這激發了人們對該療法的不斷探索。
“它基於一種假設,胚胎於母體是一個異物,便會產生封閉抗體,發揮保護胎兒、維持妊娠的作用。理論上,正常妊娠的女性體內應該能檢測出‘封閉抗體’,在同種免疫型複發性自然流產女性中,通常缺乏此種抗體。”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郁琦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將丈夫的淋巴細胞回輸到妻子體內,也許能事先減少夫妻間細胞的排斥性,從而預防習慣性流產。
這是種從免疫學角度來看待不孕不育的理論。該理論認為,部分患者不孕不育的原因,可能在於丈夫和妻子的細胞的相互排斥性,從而導致胚胎被母體排斥而無法在子宮停留、導致流產,反複流產者被稱為習慣性流產。
戴林並非接受此種療法的第一個患者。這項針對不明原因反複自然流產患者的治療方法,早在國內多家醫院使用。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從廣東、河南、四川到山東,從知名三甲醫院到二級、民營醫院,全國目前至少有33家醫院已連續多年使用該技術。
2017年2月9日,浙江省衛計委通報一起重大醫療事故,浙江省中醫院一名技術人員違反“一人一管一拋棄”操作規程,重複使用吸管造成交叉汙染,導致5名患者感染艾滋病病毒。多方消息顯示,感染的5名患者,接受的正是該項療法。
這種從誕生就有爭議的療法,因此再度進入公眾視角,引發醫療界廣泛爭論。
追捧多年後,人們突然意外發現,在中國,這項技術正處於無人監管的灰色地帶,實驗室操作規範、流程、指南……都沒有任何監督。
而在發明該療法的美國,更早已全面叫停。
爭議有效性
“我的妻子已經懷孕七個多月,檢查非常健康。”身為接受治療的一員,戴林毫不懷疑這項治療的有效性。
但中西方醫學界對此卻看法迥異。
事實上,從這一療法誕生開始,就在爭議中前行,部分認為其可顯著提高複發性流產婦女的成功妊娠率,部分則認為無效或是安慰劑效應更大。
支持者眾多。“平均有效率達80%。”上海一家知名三甲醫院的婦科主任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盡管療效顯著,但各家報道的療效差異很大,成功率波動在71%-100%。她也承認,其中療效百分百的報道,病例數只有2到4例,還不是臨床大樣本研究結果,甚至沒有排除胚胎染色體異常對結果的幹擾等因素。所以,“想證實這類免疫療法的確切療效,必須進行嚴格的多中心大樣本臨床隨機對照實驗”。
數據庫顯示,2014年,有美國學者對過去的20項主動免疫療法相關研究(共計834名試驗者)進行綜合分析,“各種形式的免疫療法,和對照組比起來,都沒有顯著增加成功受孕並分娩的概率”。
不過,2016年,上海交通大學仁濟醫院趙愛民團隊對18項主動免疫療法相關研究(13項國外研究,5例國內研究)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主動免疫治療對於不明原因複發性流產患者是有效的,尤其是在懷孕前和懷孕中使用低劑量淋巴細胞進行治療效果最好。該研究共包含1738名試驗者,治療組739人,對照組999人。
2017年,巴西和澳大利亞學者搜索了過往研究論文,共找到6篇評估主動免疫治療的薈萃研究。其中2篇發現主動免疫治療對於提高成功妊娠率沒有效果。4篇發現對不明原因反複性流產患者有效。研究認為,對經過篩選的孕婦,采用新鮮血液,在懷孕前或懷孕中用足夠濃度的淋巴細胞進行皮下註射是安全的。
華大基因CEO尹燁在看到網上一邊倒的批評後,咨詢了多位臨床醫生並查閱大量文獻發現,主動免疫治療方法與其他免疫療法一樣,有效性差異大,但經過多方求證也確實有很多成功案例。
“我問了很多臨床醫生,有效的占相當比例,不能說無效。”尹燁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從國際研究論文來說,沒有證據證實這種方法有用,但也不能說完全沒用。我覺得這種方法很有可能是有用的,但針對什麽樣的患者、能改善多少,還有很多未知因素。”郁琦說,出於這樣的擔心,協和一直沒有進行這項治療。
不過,早在2002年,由於大樣本臨床試驗發現,沒有科學依據表明患者接受治療後流產率下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FDA)叫停了主動免疫治療——僅允許在少數科研機構做臨床研究和試驗。
FDA在其公開信中寫道,1999年7月發表在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的一篇文獻指出,接受這類治療的女性隨後發生的流產率高於未接受該細胞產品治療的女性:接受免疫治療的女性中,31位成功懷孕,成功率36%;接受安慰劑治療的女性中,41位成功懷孕,成功率48%,——兩者對比,不升反降的成功妊娠率引起一片嘩然。
更關鍵的是,FDA提醒,對於使用這些細胞制品的女性來說,藥劑的制備和給藥都可能對受者帶來危險——比如因未經滅菌的細胞制品,感染傳染病。
但中國的一些醫生認為,國外停掉所謂的保胎和封閉抗體治療,最主要是西方醫生傾向自然生育,排斥輔助生育,並不是說他們找到更好的方案而丟棄了這種老舊方案,孕早期習慣流產的治療,本身就非常難。
事實上,在全球範圍看來,除了對此項技術保持謹慎、僅限於臨床研究的歐美地區,日本、中國、墨西哥、菲律賓等國,均在開展這些治療。
“超過七成的日本教學醫院都在開展。”前述婦科主任說,她認為不能一味拿FDA的判斷作為標準,美國對這類技術控制嚴格,且發明人在2006年已去世,沒再繼續研究下去。她認為,中國等地,積極探索這項技術廣泛實施的可能性沒錯。但應向日本學習,盡快制定嚴格的規範及標準化操作流程。
無人監管
“臨床濫用情況確實存在,不管單次流產或其他原因導致複發性流產患者均采用主動免疫治療,不免有過度之嫌。目前亟需嚴格限定適用人群,減少無指征的濫用,規範治療方案。”尹燁觀察發現。
在中國,這項技術已應用長達二十年。
多位醫生回憶,2009年後,它在國內得到大範圍應用。當時,國家尚有《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管理這類技術。
《辦法》將醫療技術分為三類。第一類、第二類涉及的,是已經成熟、廣泛應用的技術,如血常規檢測、闌尾炎手術等,其應用由醫療機構自主決定。第三類技術,則指涉及重大倫理問題,高風險,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經規範的臨床試驗研究進一步驗證,或需要使用稀缺資源的技術。
作為免疫細胞技術,主動免疫療法正屬於第三類。
劉曄律師介紹,按照《辦法》規定,醫生或醫療機構欲將第三類技術應用於臨床病人時,需要遵守的法律程序不少。
第一,如是新技術,首次應用於臨床,必須經衛生部門組織的安全性、有效性臨床試驗研究、論證及倫理審查。根據該條款規定,首次應用,即使是臨床試驗,其組織、論證及倫理審查,也應當由國家衛計委負責。第二,如非首次應用於臨床或已通過臨床研究、倫理審查等,醫療機構欲申請第三類技術的臨床應用時,也應經過國家衛計委組建或指定的第三方臨床技術審核機構對該醫療機構的臨床應用技術能力進行審核。第三,對醫療機構的臨床應用技術能力審核通過後,國家衛計委再行審定是否同意該第三類技術的臨床應用。
但事實上,無論是當時頒布法規的國家衛生部,還是現在的國家衛計委,都沒有明確這項技術是否通過了倫理和技術審查,更未確認過任何操作規範和臨床要求。
開展的醫院全靠各自的實踐摸索。
更大的變化出現在2015年7月,為簡化行政許可事項,國家衛計委當時發布了《關於取消第三類醫療技術臨床應用準入審批有關工作的通知》,其核心是建立“負面清單”制度,即將第三類技術分成禁止類、限制類和其他類。
對列入禁止類目錄的第三類醫療技術,禁止醫療機構予以臨床應用;對列入限制類目錄的第三類醫療技術,由醫療機構限制其使用,但應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備案;對於未列入禁止類、限制類的其他第三類醫療技術,取消臨床應用準入審批,由各醫療機構按照《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自行承擔主體責任。
這次改革,細胞移植治療技術成了無需審批即可臨床應用。“故將丈夫的淋巴細胞經處理後輸入妻子體內以治療習慣性流產,在法律上不屬於經衛計委審批才能臨床應用的技術。”劉曄如是判斷。
但“野蠻生長”,讓這項可能有效的技術變得風險巨大。由於缺乏統一的標準、規範甚至醫生的共識指南,連患者戴林在接受治療時,都感到“混亂不堪”。
或許是為了減輕單調重複導致的工作壓力。戴林發現,他所在醫院的操作員並不是檢驗科的醫師,往往由實習的碩士生或博士生代勞。由於經驗不足,一次有位病人做了四次治療,其中兩次,都因操作員找不到血管、插得鮮血淋漓。
“幹活很毛糙,有時連一次性手套都不戴。”對基本醫療知識有所了解的戴林,對此感到不可思議。
風險最大的過程,發生在抗體分離階段。治療時,抽血時是當面用個人一次性針管,但需要1小時左右的抗體血清分離——“這個過程並不公開”。戴林說,分離後,輸入女方血管,也是當面操作,不會出現混用針管。他推測,“(浙江省中醫院)微吸管混用,可能發生在不公開的過程”。
如何規範
無需審批並不意味著這些技術能隨意應用。按照依然有效的衛計委《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任何一項新技術應用於臨床或上市前,必須經過嚴格的臨床研究和倫理審查,只有其安全性、有效性、倫理性得到國家層面的認可,才能允許上市應用。這和取消行政審批並不矛盾。
“新技術是應該先做臨床研究,但等我們想要管理時,發現這項技術已經完全進入臨床應用,不屬於科研範圍,管理起來很難了。”相關部委的一位官員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他個人認為,這類技術應該允許嘗試,在一段時間後再逐漸規範。
“沒指南、沒規範、沒專家共識。”郁琦評價說。何況,目前很多檢測封閉抗體的技術並不成熟,各地檢測的結果可能不一致,所以對治療的意義不大,就算成功了也並不能確切知道哪種因素起了作用。
“並不是技術本身不好,而是從病人的篩選,到監測指標、適應證以及操作流程都模糊不清。”前述婦科主任說。為開展這項治療,她曾了解過國內大量醫院的治療現狀。“大三甲醫院做得會好一些,一些民營甚至專科醫院會盲目誇大療效和適應證,有的病人明明是染色體疾病,不適合做這類治療,也被推薦做了治療。”
比起一些醫院一次進行三十對夫婦的治療,華西二院則每次都有四五十對甚至更多,即每次將會有一百人參與。
因為溫度和凝血方面的考慮,整個過程必須一氣呵成。如果是14:00開始準備參與治療,女方抗體輸回後基本在17:00後。
因為時間緊張、節奏快,面對大量的候診人群,無論是操作員或患者,每次治療都成了一次耐心的考驗。“(醫患雙方)都感到緊迫和痛苦。”戴林觀察。
僧多粥少。由於各地開展此種療法的醫院數量有限,能做的醫院往往人滿為患。這也為一些醫院亂收費,開了便利之門。
2月10日,一位在2007年接受該療法成功生育的患者向媒體介紹,一個療程分4次治療,每次治療大約花費2萬元,前後兩個療程總共花費16萬。同一篇報道中,另一位婦產科醫生說,一個療程大約在一兩萬。
但南方周末記者發現,在上海的公立醫院,每次治療只需花費200元。而在全國其他地區,一次封閉抗體的治療費用一般在400-500元之間,因地區、醫院試劑或儀器差異而有輕微價格浮動。一個療程四次下來,約兩千元。
“比起試管嬰兒等其他方法,便宜太多了。”戴林覺得很值。
但郁琦表示,即使低廉,這樣的收費可能也不合適。“應該先開展臨床研究,規範操作,而且不能收費。如果臨床研究結論有效,就再進行大面積臨床試驗,最終普遍應用。”
不過,“新技術的嘗試還是應該鼓勵,不能一刀切關停。”他說。
(應受訪者要求,戴林為化名。)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