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這個真理遇 上中國高速成長的經濟也會變了質,因為中國把來自澳洲的尤加利樹混種改良,一味追求高速成長、高報酬率,快速的掠奪土地水分與養分,製造出中國的新生態危 機。 最近廣西台商很緊張,忙著要找新樹苗,還從中國找回台灣,有中國羅非魚王(吳郭魚)之稱的南寧鑫遠東農牧漁公司董事長陳信男最近找上了台灣的樹種開發公 司,要引進新的樹種到廣西。 原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已經釋出消息,不鼓勵農民栽種速生桉,這種由澳洲不同品種的尤加利樹(另名:桉樹)混種改良的速生型樹木。 比一般樹生長快四倍三%林地滿足一八%需求 種樹怎麼會種出大問題,還面臨禁種危機?從中國長江以南,沿著高速公路、國道往兩旁的山林看,高大筆直、排列整齊的森林,全都是速生桉,這種無尾熊最愛的 樹種,到了中國遇上改革開放,竟成了最能代表中國高速成長的樹木。 因為,中國木材不夠用,每年還要從國外進口相當於一億立方米的木材類產品,於是自給木林資源變得更加重要,總栽種面積約二百六十萬公頃、占中國林地三%的 速生桉,發揮了驚人的效益,竟然供應中國木材總需求量的一八%。 速生桉怎麼有這麼高的效率?原來別的木材,久的如歐美寒帶林要七十年,甚至一百年才能砍伐一次,其他一般樹種也要二十年才能砍伐。 但速生桉一年長十公尺,每四年就能砍伐一次。陳信男說,他過去種速生桉,平均每四年就可以收成一次,砍掉之後又會重新長出來,再四年又砍伐一次,到了第四 次也就是十六年後,速生桉才會大幅退化須重新栽種。 價格十一年漲一倍強勢特性讓其他樹長不了 別的樹才砍一次,速生桉已經砍五次了,於是求快的中國經濟,對於速生桉的需求就更大,廣西台商李明章說,二○○○年一立方米的速生桉,只能賣人民幣三百五 十元,現在每立方米可以賣到近七百元,高價的時候可以到八百元,漲了一倍多,所以在廣西租山林地來種速生桉,平均年報酬率有六%到七%。 穩定的報酬率讓無尾熊的尤加利樹到了中國變成搖錢樹,被台商、中國農民與中國企業當成定存概念的樹木存摺,也讓中國長江以南的林地,處處都是速生桉。 但為何速生桉能長得這麼快?文化大學森林暨自然保育學系系主任王義仲說,養分、水分吸收得多,自然就長得快,而且它也是強勢植物,速生桉在的地方,其他的 植物自然很難生長。 三%林地要貢獻一八%的木材,靠的就是快速吸取更多水分與養分,所以速生桉在中國又叫「超級吸水機」,把水分與養分全吸光了。於是中國最近幾年西南省分頻 頻鬧旱災,有人開始怪罪到速生桉身上,因為它讓土地失去了涵養與調節水分的功能,造成各地批評聲浪四起,禁種的呼聲不斷。 王義仲說,速生桉讓學術界想起了昔日台灣的銀合歡,一樣是為了經濟效益,卻造成生態問題。時間回到民國六十年代後期,台灣經濟起飛需要大量工業原料,包括 木材與紙漿。 於是從薩爾瓦多、秘魯等地引進銀合歡,一種跟速生桉一樣,高速生長且強勢的植物,包括台塑集團以及中華紙漿都曾經大規模栽種與推廣契作,希望取代進口木 材。當時農委會還曾經站出來公開呼籲華紙與台塑集團的台化,應該提高銀合歡的收購價格,以較高利潤來激發農民栽種銀合歡的面積。 但後來銀合歡經濟價值卻不如預期,於是業者不收購了,但它卻已被帶進台灣,任由在野地生長。現在光是恆春半島,大約有三千公頃的土地被銀合歡占據,而且還 延伸到台東,外來植物缺少天敵與天性強勢排他,銀合歡在台灣幾乎是所向無敵,被稱為植物界的「綠癌」,現在每年還得花錢撲滅它。 台灣也鼓勵栽種條件比對岸更加優惠 再回頭看台灣,總統馬英九的愛台十二建設計畫之第十項綠色造林計畫,雖標榜要造林護土美台灣,卻赫然發現台灣也鼓勵栽種速生桉。 而且台灣還給了比中國更優惠的條件,不論林地或是農田,種速生桉每公頃每年可以領十二萬的獎勵金,一直領到第二十年。也就是說農民種樹除了可以賣樹賺錢, 還可領政府補貼。詢問負責造林計畫的農委會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知不知道速生桉在中國引發的爭議,得到的答案竟然是:不知道。原來台灣只鼓勵種樹,卻沒通盤 考慮生態衝擊。 但腦筋動得快的台灣業者,見中國速生桉面臨禁種,馬上就開發出新的樹種,用楊樹取代桉樹,且已在中國推廣開了,欣龍綠能科技總經理蔡進福說,台灣楊樹已經 在山西的乾旱土地與天津臨海鹽分土地上栽種,可以抗乾旱耐鹽鹼,又可以五年左右收成,是新的超級樹木與樹木存摺。蔡進福還強調,台灣楊是無性生長,不會自 行繁殖,不重演銀合歡的生態問題。 所以速生桉不被鼓勵、甚至禁種,新的超級樹木會馬上興起,取代速生桉,因為求快的中國經濟還在繼續高速成長且消耗大量資源,於是這一代人只好種下更多的 樹,但留給後人的恐怕是跟台灣銀合歡一樣,不是享受而是製造更多的生態問題。 |
丁磊先生回顧了自己創業這些年跌過的坑,一路趟出來的心得以及對創業獨到的理解。或許,丁磊先生的經驗之談能幫你少走很多彎路。
本文由投資人說(微信ID: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
創業之初
我在1997年6月的時候創辦了網易公司,那時中國的互聯網用戶還不到10萬人。我們之所以取名叫網易的意思,就是希望上網能變得容易一些。
創辦網易的時候,我的理想是成功之後自己能有一套房子,有一輛汽車,不用每天都準時上班,可以睡懶覺,有錢可以出去旅遊。所以,你千萬不要以為,我起初是抱著一個偉大的理想去創辦一家偉大的公司,我當時絕對沒有這個想法。
註冊好公司之後,我們就找了一個很小的房間,大概只有8平方米。當時,我很看好互聯網發展的兩個方向,第一個方向是搜索引擎;另一個是免費郵件。
想要做搜索引擎是因為互聯網上有那麽多網站,那麽多信息,因此必須要有一個入口,而那時中文搜索引擎Yahoo還沒有,國內幾乎也沒有別的搜索引擎。我和同事大概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寫出了一個搜索引擎,寫出來以後又發現了一個問題——1997年的時候中國一共才有200個網站,這就好比一個人只有200本書,卻要做一家圖書館一樣,所以當時我們很失望,同時也賺不到什麽錢。
於是我開始嘗試免費郵箱的方向。當時是出於兩個想法,一個是郵箱勢必能帶來很高的訪問量;另一個是郵箱的註冊信息很可能成為未來電子商務的資料。當我做完之後,很多人普遍說光靠流量是不會有廣告收入的,電子商務離中國還太遠了,你還是回去再好好想想。
所以那個時候是最沮喪的時候,而且公司已經投入了七個月的時間和金錢到這個產品上,所以也許是運氣吧,1997年11月份美國商業周刊的封面故事報道了hotmail網站的火爆。就在這個文章登出還不到兩個禮拜,網上又傳來了Microsoft用3.5億美元收購了hotmail。這時候幾乎所有的人都提出來要買我們的郵箱,半年的時間,我們賣了近十個拷貝,8個人的網易賺了500萬人民幣。
這樣華爾街的投資人就在我們門口排隊了,搶著要給我們錢,而那時候我們除了會寫軟件,什麽也不會做。我們當時的機會真是太好了,現在回過頭來看,有兩點心得可以與你分享:
1)、做產品要超前,但同時也不能太超前;
2)、要身處有創業環境的地方。我們當時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把公司開在了廣州,離香港近,這也讓風險投資銀行更願意找我們,所以如今的互聯網創業者就應該將公司開在北京、上海等創業環境好的地方。
轉折與危機
隨後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又給了我們一個機會,這就是我們個人主頁的網站瀏覽量一天比一天高,當別人告訴我有人開始想買互聯網上的廣告的時候,我轉身一想公司是不是該開始轉型了,我們能不能變成一個互聯網門戶公司?
當時做門戶是一件很冒險的事情,需要很多的硬件設施,而且還要有很多的內容,實際上當時的網絡廣告需求很小,沒準日後還是一個吃錢的大怪物。我就和同事們說要看一個公司未來兩到三年的發展,不能只看到現在。我當時相信,中國未來三年上網的人會很多,如果有一千萬的用戶,每個人都點擊一下,就有一千萬的瀏覽量,它的廣告價值也會很大。
2000年6月30日網易在美國上市,但我卻很困惑。公司本來是賺錢的,終於等上市了之後,不但不賺錢,而且老虧錢。那時候我們面臨一個非常大的挑戰,經濟衰退,我們新建立起來的門戶廣告呈現大滑坡趨勢,公司內部也面臨了嚴重的問題。我當時很苦悶,員工也很沒信心,不知道公司該往哪里走。
當然,我苦悶的時候不是每天悶在辦公室里,而是自己跑下去做市場調查,問了好多人,調查過好多行業,去調查人家怎麽贏利。後來發現了短信業務,一毛錢一條短信,成本只要5分5厘,於是我非常積極地與移動合作。
我當時說網易有用戶,有郵箱,有免費個人主頁,如果我們每月從一個用戶身上賺一塊錢,那我們公司就能實現贏利持平。就這麽一個很簡單的4分多錢的生意,我們跟移動合作了,利用自己巨大的用戶資源和移動的接入平臺,最後我們終於從廣告模式的陰影中走了出來。這段經歷也告訴我,無論是創業階段還是上市階段,公司自己的造血能力太重要了。
我的遊戲營銷原則
在經歷過這些發展階段之後,中國的互聯網競爭越來越激烈了。
做網頁這個東西沒有多少技術含量,我們每次出一些有創意的東西,競爭對手抄襲的速度非常快,所以我想一定要做一個技術含量很高,別人抄不了的東西出來。最後,我們決定做遊戲,因為網絡遊戲能防止盜版,玩家必須要接到服務器上才能玩,同時網絡遊戲的技術含量也相對高,抄起來時間要漫長一些。
我們雖然從來沒有做過遊戲,但可以出錢買一家做過遊戲的公司。我當時在廣州找到一家很小的公司,這家公司有7、8個人通過撥號上網在做遊戲。我問他們怎麽做遊戲,他們一五一十地跟我說了,我把這個公司買下來了,花了30萬美金,很便宜。買下這個公司後,我還抽調了公司最優秀的技術團隊過來參與開發遊戲,這就是後來的《大話西遊》,最後的結果是遊戲失敗了。
失敗的原因是,我們有一個工程師想創新,在我們的遊戲客戶端里嵌入了一 個IE瀏覽器,結果這個IE5.0瀏覽器很不爭氣,經常導致遊戲客戶端Crash(死機),電腦需要重啟。我沒有放棄,我對我們同事說,能不能重寫一下,我的目標是穩定。六個月後《大話西遊2》誕生,從客戶端到服務器很穩定,但是開始的時候用戶不多,大概只有3000人。
我說不要怕, 只要產品好,我去做營銷。其實我當時也不知道怎麽做營銷,所以我就買了好多營銷的書一個人看。但光看書沒有用,我想,中國誰的營銷做得好,我去請教他總可以吧。後來我找到了步步高的老總段永平,就打電話向他請教,並且當面去拜訪他。經過這些努力,我終於定下來了營銷策略,這些策略讓我們的遊戲獲得了巨大成功。
後來,我總結《大話西遊2》的成功營銷原則是:
1)、定價原則,我們定了市場上最高的價格。當時市場上別的遊戲都是三毛錢一小時,大話西遊四毛錢一小時,當時我的同事聽說我定四毛錢一小時都認為我瘋了,韓國遊戲都只有三毛錢一小時,你敢定四毛錢一小時?我說就敢這樣定,這是因為真正想玩這個遊戲的人不會在意這一毛錢,在網吧上網一小時就需要2元錢。而四毛錢和三毛錢相比,卻可以給公司增加了33%的利潤,這在公司起步階段是非常重要的。
2)、我們從來不做短期利益的事情。那時很多遊戲都有包月,一個月35元或者40元可以無限制玩。我說我們千萬不要做包月制度,包月大家會集中在一段時間里拼命通關,會縮短遊戲的壽命,進而會影響我們長期的盈利。
創業的思維誤區
很多人都說網易是一家比較穩定的公司,沒什麽大的創新,這是因為我發現很多創業者都死在創新上了,這個怎麽理解呢?我有三點思考:
第一、很多創業者都是打著創新的幌子做很多貪婪的事情。
在2008年經濟危機的時候,全球的企業家和投資人都犯了一個毛病,太貪婪了,要求企業,每個季度、每年都要不停地成長,講得好聽一點叫高速增長、快速發展。但這實際上是不符合規律的,而且把精力都放在增長上,就會無法兼顧其他,一旦產品毀了的時候,不管是百年的企業,還是十幾年快速壯大的企業,都有可能很難東山再起。
第二、只求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往往不顧自己實際發展狀況。
對於一家新公司來說,創新反而可能會把自己給搞垮。創新的風險為什麽大?首先創新需要很多錢;其次創新的東西需要用戶有一個逐步接受的過程;最後創新還需要公司克服很多技術難關。
我坦白地講,如果你要創新,首先就要把別人的東西搞明白了,摸透了,你再去搞創新。我之前看一本講微軟公司的書,實際上微軟公司的很多產品都不是自己發明的,譬如Window,Word和Excel等等,都是Follow別人的,但是它不斷地改進,最後就做成功了。
第三、求快不求精,看見競爭對手做什麽自己也按耐不住。
我的互聯網思維中「快」不是特別重要的,精益求精、打造極佳的用戶體驗,這才是最重要的,你根本不要看競爭對手怎麽樣,因為競爭對手犯錯誤的時間還有一大把,不要因為追求速度,最後把自己搞死了。
求快的創業者最根本的思維誤區是怕錯過時間窗口,但我覺得過於強調時間窗口都是一個偽命題。比如新浪在PC端新聞做得好,可是我們在移動端通過不同時段的推送趕超了;2007年蘋果做手機,早在1993年諾基亞和摩托羅拉就已經在做手機了,但你會覺得喬布斯當時沒有機會了嗎?實際上,他最後開創了一個智能手機的時代,所以機會是隨時都存在的。
一定要做正確的事情,這個在網易叫戰略。戰略要正確,動作可以慢,看準了再跟上去,這樣風險反而還比較小,這樣別人犯過的錯誤你可能就不會再犯了。我們現在在制定營銷戰略的時候,都首先看我們的競爭對手在幹什麽,他們做完了,我們把他們的問題全都找出來,這樣我們就不再犯了,少走很多彎路。
當然,一些事情能成功,真是天時地利人和,你說有運氣成分,但這肯定也是在交了無數的學費之後,才明白下次我幹這件事要如何才能避免掉入一些坑當中。
記得,當網易在美國上市了的時候,我說了一句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成績的時候不要太高興,有挫折的時候也不要太難過,直到現在我也沒有改變過這樣的想法。雖然創業以來,自己做很多的事情都會有不認同、甚至嘲諷的聲音,但很多事情就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