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糕王陳立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3677.html文/本刊記者 張兆慧
如果你不知道五道口棗糕王,肯定會詫異於這個場景:凜冽的寒風中,排起一條數十人的長隊,從店門口一直延伸到馬路上,阻斷了整條人行道,不時有人跺跺腳、裹裹身上的冬衣。玻璃窗那頭的姑娘衝著外頭眼巴巴的客人拋去一句簡短的安慰:「下一籠,五分鐘。」
棗糕王屬於河南人陳立。他的簡介是,年過40,純技術出身,做過工人、修過電器、賣過煙酒小吃,來京20年,語速飛快,基督徒,接起電話就急著掛電話。
他的這家小店擁有驚人的生存能力和複製能力—短短三年,北京冒出了近兩百家棗糕店,80%是棗糕王的加盟店。在五道口這片永遠夾雜著年輕的荷爾蒙和滄桑的歷史感的土地上,陳立走的是什麼路數,讓自己小店門前總是人流如織?
從修電器到棗糕王
陳立還記得那個高中畢業來北京闖蕩的自己。
1988年9月,陳立來到現在「鳥巢」旁邊的長城機械廠,一門心思學技術討生活。他還記得當年流行反裝機,他在長城機械廠做了半年多車洗包膜和電氣焊之後,順利地成了一名技術工,並從1990年起,開始了長達兩年多的出差生涯。
1993年,他決定出來單干,於是開始學家電維修,在五道口開了自己的家電維修小店。當年,他的小陳家電維修店對面還是大片老居民區,如今已變身為華清嘉園。那時,老居民區低廉的租金讓他和這間小店一起,相安無事地生活了10年,一直到2003年。
「到2003年,對面居民區拆了,電器價格也在下降。買電器便宜了,維修費也就上不去了,加上電器售後服務也都上去了,我才把這個老本行改了。」陳立回憶。他說甚至到現在都有附近的老人給他打電話,惦記著他是做家電維修的小陳。
2003年到2009年,陳立經歷了漫長的過渡期。他的小店做過煙酒,也做過煎餅小吃。久久鴨、面包、點心、南瓜糕、綠豆糕,他試了個遍,好在做什麼也都有市場,於是也就不好不賴地維持下來。
下一個轉折點是2009年,五道口城鐵開通以後,人流量劇增,房租也成倍地往上竄。小生意已經不可能養活這個小店,於是他還得逼著自己轉型。之後是大家已經看到的故事。他的棗糕王這年開張了,開張頭一個月客人們就三三兩兩地排隊,三個月之後開始排起了十幾人的長隊,一直延續至今。
如今的陳立一開口就像在給加盟者講課,一秒鐘都不耽誤。採訪的末尾,他毫不含糊地在電話那頭說:「五道口這兒,從1992年底到現在,我都能給你說上它的變遷。包括周圍老結構、老環境,哪怕玉米地、小學、醫院、居民區、現在沒有的小道、主幹道、紅綠燈,一些消失的地方,哪些是新蓋的、新增加的建築,都不用翻資料,這些都在我腦子裡。」
我希望能再跟他多聊聊五道口,他卻匆匆忙忙地要掛電話,似乎手頭永遠都有活兒讓他轉不過身:「跟你一聊就40分鐘,我實在有事。」
開棗糕店的這3年,陳立每天早晨六點半起床送孩子上學,7點多去店裡安排事務。之後是講課、進貨、煮棗發酵,一天四趟送貨到店裡—這些大致是白天需要做完的事。晚上需要準備第二天上午的事務,伺候完孩子10點多再去店裡結賬,到家11點多,盤完賬夜裡12點到1點入睡。
他把做棗糕的核心技術攥在手裡,不申請專利,不申請商標。於是生活就在一天天地給各門店供應半成品原料,以及給遇到那蜿蜒的排隊大軍繼而淘金欲大增的人講課中度過。
棗糕生存術
我疑心連陳立自己都沒想到他的棗糕能火這麼多年。
證據是,他至今都沒把棗糕王的品牌註冊,也沒有任何公司化運作。他的三居室既是住處也是工廠,他日復一日親自進貨、煮棗發酵,然後發往各個店面。他的運作模式還停留在作坊階段。
畢竟,類似的小吃有過太多先例。從蜂蜜大麻花到土掉渣燒餅,從八寶香烤鴨到綠豆餅,包括陳立此前嘗試過的各種小吃。風味小吃加盟的模式從來都是雷同的:開店促銷,買一斤送半斤,限購……加盟的事情他自己也幹過,誰能知道這陣風能吹幾天?
陳立坦言,2009年北京已有十幾家棗糕店,但大都不成功,原因不是沒有市場,而是東西沒做到位。「北京有幾家店我去看了看,包括稻香村。我分析了一下他們做的東西,都沒達到棗糕結構和性質的要求,所以質量上不去。說它沒達到要求,你得知道它毛病在哪兒。我發現有幾個方面的缺陷,比如涼了是腥的,吃完了嘴裡有苦味,存放時間過短,吃到嘴裡面發粘,軟綿度不夠等。針對這幾個方面,我就一一想辦法給它克服了。」
解決完技術問題後,陳立砍掉了小店裡其他的煙酒小吃類貨品,開始只賣棗糕,並把其他同類小吃的促銷手段試驗了一遍。
「頭3個月做的量是現在的1/3。當時買的人不多,但是我量也低。我是逐漸根據人氣來加量,比如今天做的不夠賣,明天做的不夠賣,一個月、兩個月還是不夠賣,我才逐步達到最大日加工量。」陳立接著解釋,「生產12個小時,加工12個小時,再長工人受不了,操作空間利用率也最大化了。前年中秋節以後,我才開始完全利用空間,做到3年前三倍的量。」棗糕王在五道口的店面不過10來平米,除去滿屋子的設備和靠窗的一張桌子,僅夠兩個店員在裡面轉身挪動。
你幾乎很難看到其他加盟店能重現五道口店的景象,於是類似飢餓營銷的手法也成就了五道口店的獨特口碑。
同樣是買一斤送半斤,同樣是集中加工半成品供貨,但由於客人在這裡買到的總是剛出爐的棗糕,會感覺味道比其他店更好,於是不少客人重複購買,形成良性循環。
五道口店是陳立至今唯一的一家自營店面。他的商業模式很簡單:明星店面+加盟授課。「我這個店每月成本7萬多,一年房租40多萬元,人工20多萬元。我大概教了三四年學員,總數有五六百人,平均兩三天教一個。」
他想盡辦法維繫著五道口店的明星地位—小心翼翼而又熟門熟路地處理好店裡店外各種人的關係,計算客戶的收入水平和自家成本利潤小心定價,並保證每一籠的棗糕味道都一模一樣。在吸引來加盟者的同時,投資人也開始頻頻出現,但現有的商業模式也在制約他把棗糕王做大。
「前年有人找我合作加盟,申請專利做註冊商標之類。這些需要精力去跑,註冊商標必須有廠房,場地要達標。我情況不太允許,三個孩子每天吃喝、寫作業什麼的需要照顧;我的技術加盟,三天兩天要教一兩個徒弟;我進貨都是三五噸、十噸八噸的進,都要往店里拉貨;我住的地方和庫房都是一個三居室,不安全也不方便;我技術都是自己掌握,店裡就是半成品兌在一塊烤完了賣而已,這一塊我沒敢用外人。前兩年有人找我,想過要做大、做公司,後來一拖就拖過去了,今年又是一樣,忙忙叨叨直到現在。」
最終,他帶著幾分老師的口吻在電話那頭對我總結說:「話說民以食為天,吃的喝的只有暫時性飽和,沒有過時,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什麼事情都不是單一的,它是縱向的,也是橫向的,方方面面你都考慮到了,該避免的避免,該調整的調整,你才能把一個事情不斷地往前做,由少做多,由小做大,由不信任做到有信任。做生意沒有回頭客,再高的利潤,再好的位置都不能夠做長久,這就是我做這個小生意的辦法。」
“傳奇棗糕王”別離五道口,6年來門庭若市!它曾是這里的“坐標”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403/155026.shtml
導讀 : 如今,陳立已年近五十,他用20年光陰在五道口書寫了一部名為“棗糕王”的神話。
它是五道口的“坐標”
也是五道口的“傳奇”
今天是假期的第一天
別人都帶著女朋友出去玩耍了
而黑馬哥只能背著電腦
默默的工作
好了
不吐槽了
今兒個
黑馬哥要給大家講一個
河南人的勵誌故事
他靠賣“休閑”食品起家
霸占一個地區長達6年之久
甚至成為“地標”
清華等周邊高校的學生們
至今還留存深刻記憶
然而最近這座“地標”
卻突然成為人們熱切關心的熱點
它是——五道口棗糕王

近日
棗糕王貼出告示
因拆遷僅經營至4月3日晚8點

新址尚未確定
正是這個消息
使棗糕王瞬間成為焦點
僅僅幾天時間
就有幾十甚至上百人
“相約”五道口
都想“留住”棗糕王最後的味道
於是就有了以下場景


黑馬哥此時想說
這些吃貨為了棗糕真是“奮不顧身”
甚至連我們的
早報小編——靜靜同學都前去購買了
結果是被告知:今天肯定沒有了!沒有了!沒有了!
雖然只在此經營了6年
但棗糕王在五道口早已名聲在外
在周邊高校學生朋友圈中知名度很高
“一個地標的坍塌”
有不少網友如此評價棗糕王的離開
還有不少網友懷念
這家曾給他們留下記憶的小店
@孤獨說給風聽:還記得來北京第一天就和同事去排隊棗糕。
@我嚮往某件又大又好的事情:味道可能會變成過去
@-SiWei:沒有宣傳,不開分店,沒有任何噱頭,靠的只是實實在在的口碑營銷,這樣良心的好店鋪,有什麽理由不支持呢?
@J_小仨兒:今天在寒風中排了倆小時 結果…在我面前沒有了
@A_鐵皮女超人卍sk:排了好幾次別走,這麽好吃的棗糕…
@若魚同學:我曾經的早餐、上午茶、下午茶&宵夜.....
有很多人說
棗糕王是一個奇葩的存在
很多年
店口永遠是不變的風景
顧客們井然有序的排隊
等待新鮮的棗糕出爐
這家店的店長
或者說是創始人
名叫陳立
如今
這位河南人已經來北京20年了
他是技術出身
做過工人、修過電器
賣過煙酒糖茶
也做過煎餅小吃
2009年
地鐵13號線通車
五道口人流量瞬間劇增
正是這個契機
棗糕店開張了
“剛開始顧客也是零零散散,但三個月後不知為何人突然多了起來,每天都有人在排隊”
這幾年
陳立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送孩子上學
之後便忙於棗糕店
而一天經營結束後
往往要到1點才能入睡
他未曾想到棗糕店會
如此之火
但令人不解的是
他的品牌至今仍未註冊
也沒有公司化運作
明星店面+加盟授課是他的經營模式
他自己也不知道
這家店會撐多久
畢竟這種模式的小吃店
曾有“死亡”案例
例如掉渣餅、蜂蜜大麻花
而能夠成就他今天命運
只有六個字
誠信、品質、價格
陳立甚至走遍了京城所有的蛋糕店
去分析研究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品質存在差異
做生意講究誠信
質量和價格講究穩定實惠

“90%以上都是回頭客。“有些已經畢業的大學生還會特意回來買,很多學生從大一吃到大四,甚至上研究生還跑回來買。”
曾有人找過他
商量要做大公司
但陳立覺得
自身情況並不允許
尤其是他的“獨門技藝”——棗糕的配方
他說現在並沒想好遠方
也曾想過要回河南老家
“戶口都在那里,在北京找不下根,回老家是最容易的解決方式”
但對於他在北京創下的事業
他舍得嗎?
陳立笑了笑
表情很複雜

如今
陳立已年近五十
他用20年光陰
在五道口書寫了
一部名為“棗糕王”的神話
未來不論他走向何方
都希望他能續寫屬於他的商業傳奇
生活不知眼前的茍且
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楊博丞,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平民價心機糕點】薯片叔愛蘿蔔糕 汪阿姐冧紅棗糕
1 :
GS(14)@2017-01-22 02:18:02千層棗皇糕,味道比一般的紅棗糕清甜爽口,最適合伴茶,$38。
新年將至,不少酒店都紛紛推出貴價糕品,有些蘿蔔糕甚至要近四百元一底,雖有噱頭卻有點誇張。雖然暫時未知這些糕品的銷量如何,但其實價錢貼地、真材實料的中式糕品倒也得到不少名人高官的喜愛。
「汪阿姐和家英哥很喜歡來這裏喝茶,每次都一定要點我們的棗皇糕。」譚棟師傅笑說。逸東軒的棗皇糕,最特別就是逐層蒸製。紅棗先要用人手剝核,「連核的紅棗比較飽滿,味道也香點。」他向我們解釋。紅棗浸水後,就會連水放進攪拌機打成茸再隔渣,用攪拌機雖然比較快和方便,但卻比人手欠一點細膩,算是美中不足之處。之後再加入薯粉、馬蹄粉、黃糖,再拌勻成粉漿。一大盤紅棗也只能蒸上兩底棗皇糕,可說非常足料。「蒸紅棗糕最麻煩就是要逐層蒸,每次都要花近一小時才蒸好。」他淡淡的笑道。師傅每隔三數分鐘,就要倒入另一層粉漿,如此重複十次,中途必須在蒸爐旁等着,以防每層的火候不平均。一道簡單的蒸糕,沒想到也是一道功夫菜。不過今年逸東軒卻暫停出售原底的棗皇糕,想吃的倒可試試花形的點心棗皇糕。提起名人熱捧的糕點,當然不得不提前林百欣家廚──鄭錦富(富哥)──的蘿蔔糕。他的蘿蔔糕就連薯片叔叔曾俊華和退休高官葉澍堃都要拜倒其下。「我們的蘿蔔糕選用大嶼山種的蘿蔔,還有長洲曬的蝦米和西環自家曬的臘腸和膶腸。」富哥自豪的說,蘿蔔糕最主要的三種材料都是香港製造,香港生產的。雖然日本、韓國也有生產蘿蔔,但中國和香港種植的蘿蔔卻比較清甜多汁,最適合製作蘿蔔糕。「每底糕我們都會用上一斤蘿蔔。」他說。近年他更會將蝦米磨成粉狀,只因有熟客提出原條蝦米容易黏住牙齒,他就想辦法改進,「反正磨成粉還更容易出味呢。」他笑言。他先將蝦米、臘腸和膶腸落鑊爆香,中途還加入上湯,好突出其鹹香味,然後再放入蘿蔔和粉漿,煮好後就可以裝盤蒸製。蒸好後,他還仔細的撒上發好的瑤柱和芝麻。我嚐了幾口煎蘿蔔糕,幾乎每一口都吃到蘿蔔絲,而且臘腸不會太乾太鹹,口感似吃煙肉粒,香濃可口。雖然沒有吃到蝦米(因早已溶於蘿蔔糕裏),但還是隱約吃到淡淡的蝦米香。「這幾年我們看零售業比較差,因此都不敢加價。」每底蘿蔔糕也就$188,雖不是天價卻還是吃到主廚的心思和執着。記者:黃映嫚攝影:許先煜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紅棗選用連核的紅棗,因比較飽滿而且香甜。做糕前再以人手逐粒去核。
譚棟為逸東軒的主廚,他笑說汪明荃每次來喝茶都會點一份紅棗糕。
名人坊的蘿蔔糕有濃郁的蘿蔔香,口感軟滑有層次,臘肉和蝦米也不會黏住牙齒。
蘿蔔糕以本土生產的食材為主,每底$168。
鄭錦富曾為富商林百欣的家廚,不少高官名人現也經常到餐廳捧場。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21/19903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