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撰文‧顏雅娟 元月十五日凌晨兩點,立委蔡正元的一則臉書訊息掀起滔天巨浪,先是爆料交通部部長葉匡時逼退中華電信董事長李炎松,再指葉匡時要求中華電信高價買下神腦股票,還扯出一段官商雲集的土雞城聚餐插曲,惹得李炎松、神腦總裁林保雍、葉匡時連番召開記者會澄清。 由於神腦是中華電信的獨家通路商,交通部又是中華電信的大股東,因此,當葉匡時接受林保雍款待,還傳出指示中華電信增加神腦持股,獨厚財團之說不脛而走,林保雍也被指涉「關說賣股」;只是,這話聽在林保雍耳裡,忍不住氣得拍桌,更在接受《今周刊》專訪時直言:「我(神腦)沒有非要中華電信不可!」面對林保雍炮火猛烈,李炎松也在專訪中直言:「中華電信要存活,行銷通路就要有自己的策略。」意指未來電信市場競爭加劇,中華電信的通路策略不能只仰賴神腦。事情演變至此,誰也沒料到,一則臉書爆料,竟意外扯出中華電信、神腦鬧拆夥。 神腦獲利七年翻一.六倍 中華電信想做通路自己賺 即使專訪前一晚到三點才睡,說到激動處,林保雍揮舞著雙手:「我們幫中華電信打前鋒,中華電信也少不了神腦。」外界之所以會認為中華電信獨厚神腦,主要因為神腦是中華電信的唯一通路商,中華電信目前持有神腦二八%股權,是僅次於林保雍及其家族的第二大股東。神腦更在二○○六年中華電信入股後,七年獲利翻了一.六倍,現今股價也跟著漲了二二六%。 去年中華電信營收創下歷史新高,達二二八○億元,神腦營收也跟著改寫紀錄,達四二七.一一億元。看似雙贏的組合,卻在此時爆發雙方對通路布局的嚴重歧見。 整樁事件爆發以來,外界霧裡看花,但一切的爭議全來自於七年前的一紙協議書。時間倒回二○○六年四月,中華電信公開招標通路商,不只將一年高達二二○萬支手機的標案交給了神腦和聯強,還開出通路商須在一年內為中華電信建置兩百家店的要求。 然而,由多家通路商替中華電信採購手機時,手機原廠經常在神腦、聯強之間比價,「後來發現,這樣價格都被(手機)原廠掐死。」林保雍說,這讓中華電信不得不思考策略轉變,將原本的兩家代理商改成一家,選中了神腦。 對通路商來說,原本的主要業務僅是銷售空機、手機配件與維修服務,採購量有限,採購價格也不易降低;一旦與電信商合作,手機採購量將暴增,進貨成本可明顯壓低,利潤空間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手機通路這個行業就看兩件事:一個是規模經濟,另一個是庫存管理。」林保雍不諱言,有了中華電信這個大靠山,神腦的採購價格的確大幅壓低,創造龐大規模經濟。不過,若說神腦的獲利翻倍全然來自於中華電信餵養,林保雍也有話要說。 他所強調的,是神腦的庫存管理價值。一支手機的批發毛利率約六%到八%,但通路商在最後結帳時,毛利率卻多半只剩二%,問題就出在手機的產品生命週期短,跌價速度快,因此庫存管理績效較差的通路商,就得認列大批庫存跌價損失。「但我們的毛利率卻能做到八%,是因為神腦的調貨策略比別人靈活。」在林保雍的眼中,正因神腦的強項在物流運籌與庫存管理,由神腦替中華電信開拓通路據點,也讓中華電信有了與另兩大電信商的抗衡力量。「你去路上看,通常一家中華電信的直營店附近,超過十家民營的手機通路包圍它;而中華電信平日六點下班、周日不上班,怎麼可能贏得了民營業者?」林保雍說,「所以,中華電信絕對需要神腦。」原本看似雙贏的合作關係,卻在近期悄悄起了化學變化;一方面,中華電信內部的確多少存在著「神腦是依附中華電信賺錢」的想法,認為神腦靠著這樁獨門生意賺飽了荷包,卻只有三成回饋到母公司;此外,在獲利不斷被同業超越的壓力下,中華電信也開始對「通路」這塊餅蠢蠢欲動。 林批:中華電信抱怨持股低李駁:○九年後就沒再提過去年,台灣大哥大、遠傳相繼做手機代理業務,讓中華電信也動了自己做通路的念頭;不僅要求神腦從中華電信直營店撤出,還積極擴展大型直營店面,踩到林保雍最敏感的神經,不只一次找上李炎松抗議,最後才陳情到交通部去。 林保雍不斷緊咬:「在○六年底(中華電信對神腦)的公開收購說明書上,清楚寫明將由神腦銷售中華電全系列商品;但到現在,包括MOD、預付卡、固網等產品,中華電始終不肯鬆手放給神腦銷售。」確實,除了手機百分百由神腦採購、銷售,目前最熱賣的iPhone採購權,中華電信仍緊握在手;MOD、固網業務、預付卡等則仍由中華電信自己做。對此,李炎松回應,「這些產品要交給通路,需要漸進式來談,以iPhone來說,是蘋果要求直接與電信商洽談,中華電信絕對沒有不給神腦銷售。」中華電信執行業務副總經理謝繼茂不諱言,「中華電信擁有神腦二八%股權,但林保雍可控制的股權高達三八%,這幾年來,雙方在展店的策略及銷售業務確實爭議不斷。」一位不願具名的中華電信高層也直言,「他(指林保雍)每過一段時間都會出來吵一吵,以展現他的『企圖心』。」談及中華電信的持股,林保雍也有滿腹苦水,當年中華電信入股神腦,僅花了十一億元,以每股十五.一元,就換得當時神腦三二.五%的股權,對照當時每股股價達二十八.四元,折價幅度高達四六%。他表示,當時願意大幅折價賣股,主要看好中華電信獨家生意的長遠效益;現在看來,「說難聽一點,我就像是被人騙賣財產。」去年七月十日,為了一解雙方的爭議,葉匡時找來李炎松、林保雍「討論」。林保雍指稱,當時葉匡時提出兩項建議:中華電可考慮增加神腦持股;不然就各自分飛,改為純業務合作(降為零持股)。 關於增加持股的建議,其實早在○八年,神腦便曾為了中華電信發起私募增資,私募價格訂為每股四十元,「就是為了讓中華電信持股提高到四○%,他們討論了一年,都不執行(私募),最後期限到了才fail(廢除)。」林保雍說。 中華電信須有自己通路策略仍須仰賴神腦庫存管理強項面對這樣的說法,中華電信投資事業處副總經理何旭輝則解釋,「經評估過後,因為合作業務與增資價格未達共識,而未執行私募增資。」李炎松強調,此後,中華電便未再向神腦提出增加持股的要求。 至於雙方在行銷通路的歧見,李炎松直言,「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存活,中華電信必須有自己的通路策略,不能只仰賴神腦,積極拓展新店也是中華電信一定要做的事!」但李炎松也沒否定雙方合作的關係,「庫存管理、物流運籌是神腦的強項,這些部分我們會多與他們合作。」爆出土雞宴之後,卻扯出中華電信、神腦鬧分家,是雙方始料未及的事。但畢竟過去七年,先有中華電信獨家銷售權,才有今日的神腦。在專訪最後,林保雍難得鬆口:「4G戰役要來了,中華電信與神腦還是要有更緊密的合作。」只不過,兩家業者既有陳年心結,又有策略歧見,如今在被迫公開駁火後,合作之路要怎麼走下去,恐怕還待觀察。 中華電加持股價漲 卻因通路布局爆紛爭──神腦近年股價與中華電合作大事紀 2006.12 中華電信入股神腦,持股32.5%,神腦成獨家通路商 2008.4 神腦通過私募增資案,價格訂在每股40元,預計提高中華電信持股至40% 2009.4 私募執行期限到,雙方未有共識,私募案廢除 2011.7 中華電信首家「新一代店」,於台北市信義威秀服務中心開幕 2013.7 葉匡時找李炎松、林保雍協調,提出兩建議:增加持股,或改為純業務合作 2014.1 蔡正元爆料,意外牽扯出雙方紛爭 | ||||||
| ||||||
令多家銀行承受損失的旭光倒帳案,背後的華通集團曾是橫跨建築、化工、金融的民營企業,更曾揚言購併悍馬車品牌。但在中國經濟降溫影響下,華通集團也因為不堪高利貸壓力,面臨垮台命運。 撰文‧周岐原 五月上旬,驚傳創辦人捲款潛逃、讓台灣八家銀行求償無門的旭光高新(簡稱旭光),經過近一個月,告急的財務情況似乎一點也沒有改善。 因為五月十二日公司公告,兩筆共計一.二億美元、已到期的可轉債,正與銀行重議到期時間,換句話說,也就是公司還不出這筆錢;由於旭光延後公告去年財報,在四川眉山的主力廠房也停工,整個集團土崩瓦解的可能性越來越高。雖然公司尚未回應,但在這樁事件中,旭光高新與相關銀行業者要「軟著陸」,似乎是難上加難了。 國家級股東、銀行當靠山 其實,在中國經濟放緩的過程中,華通集團資金告急,是一個頗具指標意義的案例。原因一是華通集團背後,不乏國家級股東、銀行支持,格勞克斯等放空機構選擇拿旭光開刀,等於是和中國老大哥隔空叫陣。 再者,華通集團的整體規模,也頗為可觀。單是旭光一家企業,暫停交易前的市值仍有七十億元港幣(約新台幣二七四億元);外傳已經捲款潛逃、不知去向的集團大股東李炎(又名索郎多吉),倒帳金額更達到百億人民幣之多。不僅多家銀行業因此受傷,也有不少租賃業者受害。 由李炎創辦的華通集團,共經營騰中重工、旭光、華拓實業和華通投資等四大事業體,從化學製造、重機具生產到金融投資,業務頗為廣泛。而且早在台灣金融業「可能踩到地雷」消息曝光前,華通集團就已經闖出名號,然而在中國商場上,李炎褒貶不一的評價,似乎早為日後垮台埋下伏筆。 原來在一九八○年代,李炎最初只是一名馬路工人,負責在四川省各地鋪設交通設備。後來他創業,自己包辦工程,逐漸累積財富。在○五年至○八年,短短四年之間,李炎一連收購三家四川境內的國有企業,取得交通建設的施工能力,集團負責道路工程的核心事業||「騰中重工」就此成型。 論成績,已通車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及正在趕工的港珠澳大橋,都是由騰中重工提供機具與負責建設,可見騰中重工確有參與重大建設的經驗和實力。但騰中重工真正在世人面前走紅,主因是金融海嘯過後,美國通用汽車瀕臨破產、準備出售悍馬車品牌;騰中重工隨後發布消息,指公司委託瑞士信貸為財務顧問,有意以十億美元收購悍馬品牌。 為這齣「四川神祕企業併美國老牌車廠」的精采戲碼,騰中重工事前砸了上千萬人民幣,安排事前新聞宣傳,消息果然引發轟動。從中國到美國,每個汽車業者都在打聽,這位經營騰中重工的李老闆,究竟是何方神聖? 不過,依照中國政府規定,規模逾一億美元的境外投資,須經由省政府提交商務部審核,騰中重工自然不例外;但在半年後,中國商務部部長助理王超卻在記者會上明言:「官方從未收到此案的購併申請。」政府一句話意外戳破真相,讓這件交易?然而止。 帳務不尋常 獲十面紅旗事後看來,騰中重工有意購併悍馬的消息,似乎是集團為關係企業旭光上市,精心安排的宣傳。因為在購併消息出現的同一個月,生產工業用與藥用芒硝的旭光順利在香港掛牌,籌資十五億元港幣。股票上市後,旭光又陸續吸引國家級股東加入,例如中國主權基金中投子公司,就和中信集團旗下的中信資本共同入股旭光,成為第二大股東。一二年十月,具政策支持意味的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更提供旭光二.五億美元貸款。 有了主權基金支持,旭光等於獲得「國家認證」,聲勢理應更上層樓。但在此時,已經有人察覺旭光帳上不尋常的訊號。一一年中,投資評等公司穆迪就針對多家中資股發佈「紅旗」報告,凡是公司治理或帳務可能有疑慮者,就發給該公司一面紅旗。報告中,旭光一共獲得十面紅旗,數量甚至比後來被渾水(Muddy water)狙擊下市的嘉漢林業,還多了三面。 旭光「榮獲」十面紅旗,雖然頗受市場關注,但當時公司照常經營,並沒有出現異狀。直到三年後,格勞克斯跟進發佈報告,質疑公司除息稅前盈利(EBITDA)率高達五六%,比同業高出數倍,才引爆旭光的帳務炸彈。 市場盛傳,整個華通集團透過地下錢莊集資,以月息二○%超高利率吸金,是壓垮集團的主因。如今李炎確認跑路,他以高速創造的經營神話,也以同樣速度化為灰燼。 今年年過五十的李炎生肖屬虎,他的事業則在馬年瀕臨崩塌,「虎頭蛇尾」是他意想不到的結局。具寡佔性質的旭光和整個騰中集團,或可由原先的官股接管,但只要中國經濟持續緊縮,李炎應不會是最後一位垮台的企業家。台灣銀行業者面對寒風陣陣的中國經濟,還得自求多福。 明日之星跌入谷底! ——騰中集團大事紀 2009/01 受地方政府重點培育的騰中重工,連兩年成為四川省成都市納稅大戶2009/06*騰中集團宣佈準備收購悍馬品牌,消息轟動中美汽車市場*旭光在香港上市,募資15億元港幣2010/02 騰中集團收購悍馬交易破局2011/04中投旗下子公司與中信資本,合計認購旭光可轉債1.2億美元2011/05 旭光股價大漲,盤中最高達4.52元港幣歷史高點2011/07穆迪對旭光發出「紅旗」評等警告,旭光共獲10面紅旗2012/10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提供旭光貸款,總金額2.5億美元2014/03格勞克斯、艾默森等放空機構,發佈對旭光看空報告,導致股價重挫並暫停交易2014/05旭光延遲發佈去年年報,市場流傳集團由其他股東接手經營,李炎捲款潛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