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雕爺請聽我說,把顧客變員工的互聯網思維其實是這樣子的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8/58736.html

在網上讀到雕爺的一篇關於如何通過互聯網思維將顧客變成員工的文章,很有啟發,雕爺的這篇文章對餐飲業而言,重點描述的還是如何將顧客變成神秘顧客的案例,這在傳統的註重品牌建設的餐飲企業中已經不是新鮮玩意兒,不過,的確如雕爺所說:傳統餐飲企業聘請神秘顧客是需要支付工資、餐費、交通費用等,可以算作餐飲企業的兼職員工,但是在互聯網時代,神秘顧客制度通過消費者的主動參與,第一便於甄選,第二可以不必支付工資、餐費等費用,確實給餐飲企業帶來一定的價值。但是,餐飲企業因為行業中所謂三高(原材料成本高企、房租成本高企、人工成本高企)現象的日益突出,其中尤以人工成本的上升最快,對餐飲企業的壓力最大,因此,餐飲企業十分期待通過技術手段或者通過商業模式能夠早日實現真正的將顧客變成員工的夢想,因此,當我們滿懷期待讀完文章後,一定會有某種缺憾,因為相對於將神秘顧客用較小的代價、或者甚至是免費聘用,這個“將顧客變成員工”的標題似乎還是有些過大了。餐飲業如何將顧客變成員工,其實,在互聯網時代,通過互聯網思維,餐飲企業現在有更加名符其實“將顧客變成員工”的技術手段與方法啦。這就是移動互聯網自助餐廳系統,其本質上就是通過移動互聯網的技術、通過智能手機的普及,借助顧客的力量,或者說通過經營模式的轉變,將顧客從被動的接受服務轉變成主動的參與到生產經營與管理的過程中來, 並可以在技術手段支撐、在經營模式層面,為餐飲業在預定、點菜、結賬、服務、監督管理等各個業務環節,真正實現將顧客變成員工!聽上去不錯吧。那麽,我們先來看一看移動互聯網自助餐廳系統是如何工作的。借助於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餐廳可以為消費者提供移動網絡餐廳系統,在消費者客戶端可以表現為手機app、微信餐廳、基於手機瀏覽器的html5觸屏版等多元化的入口方式,可以通過二維碼掃一掃功能很方便地獲取手機app下載地址、或者關註餐廳的公共服務號,能非常方便快捷地實現手機預訂、點菜、支付,當消費者自帶的智能手機進行預訂、點菜、支付下單之後,系統會自動通過互聯網給餐廳下訂單,消費者的手機上也會有一條驗證碼信息或者提醒信息,到店後根據不同的用餐類型會有不同的驗碼方式,比如“預定”需要驗證密碼,“閃吃”(一種針對午時工作餐的網絡預訂用餐方式,網上提前點菜、支付,餐廳提前備餐,消費者到點準時到店用餐,菜品已經上桌,到店就吃、吃完就閃)只需要驗證實名或者手機後四位,如果是快餐、自提、業務可能需要消費者到店通過自助驗單機打印出一張提貨憑證等。用餐過程中,消費者可以與朋友圈分享他的用餐照片,可以傳達、評論他對這家餐廳出品、服務、環境的評價,還可以與餐廳的店長進行及時互動溝通,表達謝意、提出批評給出建議等等,整個過程,從預訂、到點菜、到支付、到餐後評價、建議、反饋等,都有顧客的參與,在經營模式上實現了“百貨式一對一服務模式”向“超市式自助服務模式”的轉變,從而真正將顧客轉變成員工。下面我們來看看餐飲的各個業務環節是如何通過移動互聯網自助餐廳實現自助化的。首先,預定/外賣環節:以往的預定/外賣,通常都是通過電話,或者連鎖店數量比較多的餐廳會考慮引進呼叫中心系統,一攬子解決預定和服務、投訴的問題。許多知名餐飲品牌都有自己的呼叫中心,或者電話預定系統,最大的問題在於人工的效率不是很高,在人工成本不斷升高的壓力下,已經自建呼叫系統的餐飲企業打算縮減規模或者外包比如像嘉和一品,沒有建的就不再考慮建設呼叫中心系統比如像海底撈,既然預定/外賣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服務,那麽在今天互聯網如此發達的時代,網絡預定/外賣一定可以逐步替代電話預定/外賣。比較典型的案例就是肯德基,原先的外賣業務只能通過電話呼叫中心來完成的,廣告中廣泛宣傳400的統一預訂電話。但是,今天,你留意一下肯德基的廣告,已經不是預定電話了,已經改成是網上訂餐、網上叫外賣了,這其中的差異就是,電話那頭需要人工來處理,而互聯網上預定/外賣,所有的信息都是通過消費者自行填寫完成的,都是系統自動完成的,不需要再有人工來提供服務。點菜/結賬環節:點菜和結賬,是餐廳消費的必備環節,是以往傳統的餐廳前廳服務的主要內容,如果能夠在這個環節上將顧客變成員工,對餐廳、對整個餐飲行業的意義重大。移動互聯網自助餐廳系統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但是因為消費者用餐的場景不同,餐廳的經營類型不同,實現點菜/結賬的技術支撐手段、流程、重點會有所不同,比如,快餐,本來消費者就要求快,因此,互聯網自助餐廳的手機點菜、結賬必須支持遠程點菜/支付和到店點菜/支付,自助化驗單,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改善消費者的服務體驗;有比如是大眾類時尚餐廳,點菜/結賬在某些非聚會類用餐場景比如午時工作餐等,就可以創新性地利用“閃吃”(網上點菜支付,餐廳提前備餐,消費者到店就吃,吃完就閃)來幫助消費者節約時間,同時也可以節省餐廳的人力資源;而不少商務宴請在許多場景下要求提前掌控消費預算,這樣,有了網上點菜支付,就可以輕松實現提前掌控消費預算的目標。目前移動互聯網自助餐廳系統還只是剛剛在部分餐廳實踐,某些餐廳利用互聯網自助餐廳系統,已經實現了減少前廳服務員20%的目標,大大減輕了餐廳前廳服務員的壓力,服務員從原來只能服務4-5張桌臺,變成可以服務10多張桌臺,大大提升了服務效率,從而實際上將顧客轉化成了員工。餐後點評/反饋環節:凡是註重餐廳品牌的餐廳都是十分在意消費者的反饋意見,之前的反饋意見大多是通過餐廳讓消費者填寫反饋意見表來收集整理,消費者受到現場環境的影響,意見的真實性大打折扣;後來有了大眾點評網,很多餐廳老板會關註大眾點評網上的消費者對自己餐廳的評價,但是大眾點評網有一個問題,即點評的真實性無法確認,有水軍或者惡意點評的幹擾,這個問題大眾點評至今沒有能夠徹底解決。移動互聯網自助化餐廳管理系統,餐後才能點評,真實性大大提升,同時,還能創造與餐廳管理者及時互動的機會,這也是運用移動互聯網及智能手機普及時代到來的機遇,讓消費者參與管理、監督餐廳的出品及服務,實際上也是將顧客轉化為員工、轉化為管理者的一種方式。可以設想,隨著移動互聯網4G時代的帶來,智能手機的更加進一步廣泛使用,餐廳員工的用工荒現象持續惡化,從餐飲企業方面和從消費者方面都將進一步推動移動互聯網自助餐廳系統的普及,而自助化餐廳系統在餐飲業的廣泛使用,將會真正實現餐飲企業將顧客變為員工的夢想!不知道雕爺以為然否。作者:北京多來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CEO 王濟民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王濟民 | 編輯: | 責編:孔明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43

決定視頻移動直播未來的可能是這兩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01/154135.shtml

導讀 : 拋開社交這個偉大的願景不說,視頻移動直播未來還可以向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方向是平臺化,以流量廣告來獲得變現;另一個方向則是工具化服務化,為企業或個人提供視頻移動直播的軟硬件解決方案。

從傳統的書信往來,到Web1.0、2.0的電郵、論壇、站短,再到如今的移動SNS時代,人們傳遞信息的方式變得越來越方便快捷,越來越具有即時性。以王思聰投資的17在2015年的爆紅為代表,視頻移動直播浮出水面,花椒、映客、易直播、光圈直播等一大批類似項目迅速跟進,受到用戶和投資人的追捧。

視頻移動直播為什麽會在2015年得以爆發?其實道理也很簡單,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最關鍵的原因,是隨著智能手機硬件的長足進步和無線網絡的改善,制約視頻移動直播的技術瓶頸得以突破。新潮好玩的功能,遇上了愛玩求酷的90後、00後等新生代消費者,快速催生了這個新興市場。

視頻移動直播和用戶碎片化不相兼容

雖然視頻移動直播方式新穎、即時快捷,但遇到最大的困難是追求實時性的它,本身卻很難與用戶碎片化使用習慣兼容,無法全面推廣到社交場景之中。

由於智能手機用戶的使用時間呈碎片化特征,可以即時響應,但難以保持實時在線。文字、圖片、小視頻等,由於吻合碎片化的使用特性,因而非常容易被用戶接受,人人都成為內容的生產者和接收者。

而視頻移動直播要求生產者必須隨時在線,且對生產者的能力要求比較高,比如說要具有專業特長、顏值或者人氣。這樣使得大多數人不具備生產內容的能力,或生產出的內容無人關註。而視頻移動直播的本質是一種表演,內容生產者需要有觀眾才有動力和熱情,否則就是自嗨,毫無意義。普通用戶的參與感很弱,很難實現常態化,這是視頻移動直播難以持久的一個重要原因。

可能也許有人會持不同觀念,17難道不是很成功嗎?的確,17在年輕人中非常受歡迎,但他們正處於人生社交最活躍的階段,對新奇事物最感興趣、經濟上沒有什麽負擔,且有著充裕的閑暇時間。還有一個重要因素,17是在剛剛興旺在上升期就遭遇到監管風波,被迫在應用商店下架,並沒有真正得到時間的檢驗。

國內還有個例子可以佐證。花椒上線之初,為了區別於其他應用,主打全民直播來擴大用戶群體和市場。雖然前期轟轟烈烈,連投資人周鴻祎都不惜親自上陣宣傳,但熱鬧之後用戶仍然難以留存,後來不得不悄然轉型為美女秀場直播。這從側面證明了,視頻移動直播本身並不具備全民性,很難適應普通用戶的碎片化習性。

秀場模式難持久,視頻社交有挑戰

幾乎在目前所有的視頻移動直播軟件中,用戶關註度均以達人為目標,以興趣為分類,美女、網紅、逗比等倍受年輕人推崇喜愛。無論打賞還是平臺包養方式,主播的收益都與秀場達人經濟類似。不管自身是否承認,目前國內視頻移動直播多數走的是移動“夜總會”秀場模式。

盡管“夜總會”秀場模式的效益不錯,且有著PC端的成功案例,但視頻移動直播想以此為主業來做大做強,卻是不容樂觀。

除了主播達人優質資源稀缺發展存在邊界外,限於消費習慣和法律法規,無論線上線下,“夜總會”在娛樂消費市場的份額比較有限。如旗下擁有YY和虎牙直播兩大平臺的歡聚時代,贏利能力雖然還不錯,但營收和市場規模都遠遠落後於其他互聯網巨頭,話語權並不大。一些互聯網巨頭公司也有自己的秀場產品,如新浪的9158、網易的BOBO、愛奇藝的奇秀,但均非旗下有影響力的業務版塊。

也許都意識到秀場直播的市場有限,可以用來拉新,但無法保證未來,為了更好描繪前景,很多視頻移動直播應用紛紛把未來目標定義為視頻社交。不過,觀察人士普遍認為視頻社交的說法為時尚早,一是視頻移動直播的信息的非對等性,二是視頻移動直播能否成為未來主流應用有待驗證。

用戶的關註始終停留在主播身上,用戶之間的溝通互動非常少。由於優質的主播達人資源有限,視頻移動直播應用相互競爭非常激烈。以遊戲直播為例,主播對用戶的影響,遠遠大於平臺對用戶的影響,少數知名主播的離去可能造成大量用戶的流失。在這種情況下,平臺想促成社交的可能較小。如果視頻移動直播容易做成社交的話,那麽之前那些成功的PC端秀場項目,都早就有望利用移動化的大趨勢,來實現轉型為新型社交應用的夢想了。而事實上,我們並沒有看到類似的成功案例和相關跡象。

從縱向來對比,一些短視頻應用如美拍、小咖秀等,取得了相對比較成功的成績,但也沒有能如人們所想像的那樣成為顛覆型應用,取代微信、QQ等成為新的社交之王。甚至它們的發展,至今仍寄生於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之上,以此來獲取用戶和推廣內容。

強調一下:視頻移動直播不是社交溝通的有效方式,也不是用戶的剛需。想僅靠視頻移動直播一項功能,就做成視頻社交應用的挑戰難度不小,還需要在產品層面上作出調整。

或許也意識到這點,少數視頻移動直播應用在主打視頻移動直播功能的同時,也沒有舍棄傳統的圖片和文字,比如17和光圈直播正是這麽做的。在視頻直播之外,用戶同時可以對主播或其他用戶的圖片、文字等動態,以點贊、評論的方式溝通互動。光圈直播甚至還開通了聊天、私密圈子等特色功能,以此來提高用戶黏度和活躍度。

當然這種方式,能否幫助視頻移動直播軟件實現對現有社交應用的逆襲,最終仍有待於未來市場的檢驗。

內容決定視頻移動直播的未來

那麽,假如不做視頻社交的話,視頻移動直播還有沒有未來嗎?

當然有。除了秀場模式為代表的娛樂方向之外,視頻移動直播其實還有更多的場景應用。比如商品發布會、娛樂體育賽事、技能培訓、在線教育、新聞資訊等等,與在線夜總會相比,這些場景應用商業化的前景更加清晰,潛力可觀,值得挖掘。

比如,遊戲直播行業就非常紅火,前有鬥魚、虎牙、戰旗,後有國民老公的熊貓TV加入,電子競技的龐大用戶,和遊戲愛好者特有的忠誠度,使得遊戲直播得到迅速發展。再如,現在一些美妝應用主打的視頻移動直播教學,也做得有聲有色,在突破了技術和網絡瓶頸後,受到了廣大美妝用戶的歡迎。

隨著互聯網商業形式上的相對固化,內容正日益成為競爭的焦點。BAT三大巨頭紛紛涉足網文、影視、媒體等內容產業,而在內容上競爭力不足的優土(現在叫合一集團了)雖然仍處於份額領先,但明顯後勁不足,有被愛奇藝、樂視、搜狐視頻超越的可能。

視頻移動直播行業也是如此,前期用戶被秀場模式吸引而來,但之後便會漸漸失去新鮮感,如果沒有其他有價值的內容讓用戶繼續留下來的話,用戶流失便在所難免。可以預計,視頻移動直播在經歷前期的秀場拉新之後,即將迎來內容競爭的時代。各公司應盡快從盲目圈用戶的誤區中走出來,加大內容和版權的投入,以吸引用戶和廣告主。

花椒的全民直播破產,表明依靠純粹的UGC模式在視頻移動直播內容生產上是走不通的。也讓後來者吸取了教訓,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新嘗試。比如光圈直播就采取了自制生產內容和合作引入兩種方法:前者有微真人秀播霸24小時、全國校花大賽和cosplay+節目等;後者有與旅遊衛視聯合打造的一檔時尚脫口秀周播電視節目——美麗運動館等。映客也在不久前簽下了臺灣知名自媒體《翎芳魔境》,將與其合作打造國內首檔手機直播美食生活類節目。和現在視頻網站大戰自制劇一樣,未來視頻移動直播應用之間很可能在自制節目上展開激烈角逐。

視頻移動直播的內容生產將逐漸專業化、職業化,形成PGC和版權合作成為主流、UGC為補充的生產機制。而行業本身的競爭,也將從獵奇和好玩轉向註重用戶的需求和價值,凡是不能滿足需求或創造價值的視頻移動直播,在度過燒錢階段之後都難免會被淘汰出局。

視頻移動直播面向企業服務或是條好出路

拋開社交這個偉大的願景不說,視頻移動直播未來還可以向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方向是平臺化,視頻移動直播應用通過免費服務或購買版權的方式聚攏各種各樣的內容,成為直播流媒體的平臺,以流量廣告來獲得變現;這點前面已經有所涉及。另一個方向則是工具化服務化,為企業或個人提供視頻移動直播的軟硬件解決方案。

前者的重要性,一些應用的決策層已經開始意識到了,如前面提到的映客、光圈直播紛紛在內容上開始布局發力。值得指出的是,視頻移動直播應用成為平臺甚至於生態的可能,也面臨著傳統視頻網站和同行的雙向競爭,前者將不可避免地進行內容擴展,增加直播頻道,而後者主要是針對用戶展開的激烈爭奪。

絕大部分的視頻移動直播都把目標瞄準了生活類市場,但忽略了更有潛力的企業服務市場。其實企業服務市場才是未來的藍海,而且更容易快速實現商業化,獲得營收和利潤。

眾所周知,視頻移動直播的實現需要相當的技術和硬件投入,對於普通企業而言都是不小的開支,獨力開發成本高、周期長。而企業有著不少現實的需求,比如說遠程會議、產品發布會、安全監控,甚至員工考勤等,目前該市場剛剛起步,稱為空白也不為過。視頻移動直播應用可以從中找到蓬勃的商機,為企業提供性價比合理的視頻移動直播服務。

2015年“互聯網女皇”的瑪麗·米克爾公布了一份報告,與往年社交服務、生活服務類新興互聯網企業霸占潛在獨角獸全部名單不同,這次共有14家服務於企業的新興企業入駐榜單,其中的Slack,作為企業級溝通工具軟件成立1年多就估值28億美元。

未來在中國,能否像產生類似Slacks這樣專業提供企業視頻移動直播服務的獨角獸呢?

只要抓住細分市場,致力於幫助企業提高生產力,體現企業價值,這是完全有可能的。以釘釘和滴滴打車為例,它們一個致力於企業即時通訊業務,另一個則順勢從消費市場進入企業用車市場,都得到了市場的良性回應。那麽在同樣充滿著強勁需求的視頻移動直播企業市場上,又有什麽不可能呢?

最後總結一下,視頻移動直播市場的繁榮是大趨勢,其前景看好,但目前整體陷於秀場模式和業務同質化,有待於差異化競爭。試圖實現視頻社交的概率不是很大,但仍存在逆襲的可能。而真正決定未來競爭的關鍵,是視頻移動直播應用如何去滿足用戶需求、為用戶創造價值。平臺化和企業服務則是它們將來的發展方向,未來的勝利者也終將在這兩個市場中產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423

“傳奇棗糕王”別離五道口,6年來門庭若市!它曾是這里的“坐標”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403/155026.shtml

導讀 : 如今,陳立已年近五十,他用20年光陰在五道口書寫了一部名為“棗糕王”的神話。

 它是五道口的“坐標”

也是五道口的“傳奇”

今天是假期的第一天

別人都帶著女朋友出去玩耍了

而黑馬哥只能背著電腦

默默的工作

好了

不吐槽了

今兒個

黑馬哥要給大家講一個

河南人的勵誌故事

他靠賣“休閑”食品起家

霸占一個地區長達6年之久

甚至成為“地標”

清華等周邊高校的學生們

至今還留存深刻記憶

然而最近這座“地標”

卻突然成為人們熱切關心的熱點

它是——五道口棗糕王

QQ圖片20160403132036

近日

棗糕王貼出告示

因拆遷僅經營至4月3日晚8點

2

 

新址尚未確定

 

正是這個消息

使棗糕王瞬間成為焦點

僅僅幾天時間

就有幾十甚至上百人

“相約”五道口

都想“留住”棗糕王最後的味道

於是就有了以下場景

QQ圖片20160403133110

 

黑馬哥此時想說

這些吃貨為了棗糕真是“奮不顧身”

甚至連我們的

早報小編——靜靜同學都前去購買了

結果是被告知:今天肯定沒有了!沒有了!沒有了!

雖然只在此經營了6年

但棗糕王在五道口早已名聲在外

在周邊高校學生朋友圈中知名度很高

“一個地標的坍塌”

有不少網友如此評價棗糕王的離開

還有不少網友懷念

這家曾給他們留下記憶的小店

@孤獨說給風聽:還記得來北京第一天就和同事去排隊棗糕。

@我嚮往某件又大又好的事情:味道可能會變成過去

@-SiWei:沒有宣傳,不開分店,沒有任何噱頭,靠的只是實實在在的口碑營銷,這樣良心的好店鋪,有什麽理由不支持呢?

@J_小仨兒:今天在寒風中排了倆小時 結果…在我面前沒有了

@A_鐵皮女超人卍sk:排了好幾次別走,這麽好吃的棗糕…

@若魚同學:我曾經的早餐、上午茶、下午茶&宵夜.....

有很多人說

棗糕王是一個奇葩的存在

很多年

店口永遠是不變的風景

顧客們井然有序的排隊

等待新鮮的棗糕出爐

這家店的店長

或者說是創始人

名叫陳立

如今

這位河南人已經來北京20年了

他是技術出身

做過工人、修過電器

賣過煙酒糖茶

也做過煎餅小吃

 

2009年

地鐵13號線通車

五道口人流量瞬間劇增

正是這個契機

棗糕店開張了

“剛開始顧客也是零零散散,但三個月後不知為何人突然多了起來,每天都有人在排隊”

這幾年

陳立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送孩子上學

之後便忙於棗糕店

而一天經營結束後

往往要到1點才能入睡

 

他未曾想到棗糕店會

如此之火

但令人不解的是

他的品牌至今仍未註冊

也沒有公司化運作

明星店面+加盟授課是他的經營模式

他自己也不知道

這家店會撐多久

畢竟這種模式的小吃店

曾有“死亡”案例

例如掉渣餅、蜂蜜大麻花

 

而能夠成就他今天命運

只有六個字

誠信、品質、價格

陳立甚至走遍了京城所有的蛋糕店

去分析研究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品質存在差異

做生意講究誠信

質量和價格講究穩定實惠

“90%以上都是回頭客。“有些已經畢業的大學生還會特意回來買,很多學生從大一吃到大四,甚至上研究生還跑回來買。”

曾有人找過他

商量要做大公司

但陳立覺得

自身情況並不允許

尤其是他的“獨門技藝”——棗糕的配方

 

他說現在並沒想好遠方

也曾想過要回河南老家

“戶口都在那里,在北京找不下根,回老家是最容易的解決方式”

但對於他在北京創下的事業

他舍得嗎?

陳立笑了笑

表情很複雜

如今

陳立已年近五十

他用20年光陰

在五道口書寫了

一部名為“棗糕王”的神話

未來不論他走向何方

都希望他能續寫屬於他的商業傳奇

生活不知眼前的茍且

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309

阿里的社交夢想差的可能是這一口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29/160070.shtml

阿里的社交夢想差的可能是這一口氣
徐磊的星空 徐磊的星空

阿里的社交夢想差的可能是這一口氣

支付寶做社交,應該做和不應該做的那些事。

本文由徐磊的星空(ID:our-starry-sky)授權i黑馬發布。

周末支付寶的圈子又把朋友圈點著了。

bb07fc8

最吸引眼球的可能是大尺度照片,尤其是大部分人還看不到的大尺度照片。這個饑渴營銷確實應該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所以周一一早,各種支付寶變支付鴇的文章就來了。

娛樂一下當然無所謂,但如果這麽來看阿里的社交夢想,可能就真的過於輕視了,對於競爭對手來說,就是輕敵了。

做社交,阿里缺的一直是高頻服務這個硬傷。這方面又正好是QQ和微信的強項。缺了高頻這個利器,這些年阿里沒法在社交上突破也真是難為了阿里的產品經理們。

但阿里手里還是有殺器的,那就是阿里的大數據

在很多次關於大數據的分享中,我都提到過,電商數據是目前全球所有大數據里最具有普遍意義的大數據。而阿里正好掌握了電商大數據里的三個核心數據要素:

1、搜索

2、支付

3、賬號

相比而言,百度的搜索也是可以媲美電商數據的優質大數據,但是由於缺少了支付和賬號體系的支撐,在數據完整性和用戶到達能力上就弱了很多。一旦競價排名被抑制,百度的數據優勢就很難發揮。

而騰訊過去擁有賬號,尤其是包含社交關系賬號這一點上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微信支付的崛起也讓支付數據庫開始建立,但相比電商的支付完整度(興趣關聯度),微信支付現在還不容易構建普適的興趣圖譜。搜索也還是騰訊的弱項。不知道小程序能不能補上這個缺口。學習微信小程序的正確姿勢--螞蟻雄兵戰百度

阿里所擁有的數據能力,讓阿里在做社交上是具備了巨大的用戶畫像優勢的。

這次推出的圈子,正是這個優勢的體現。

如何通過用戶的被動數據,讓用戶進入時已經完成了圈子的劃分。這一點上,阿里要比所有其他平臺更容易做到。

估計不少支付寶用戶發現,自己被分類的準確度非常高。社圈的形成,可能已經指日可待了。

而在這些社交和產品努力的背後,阿里還默默的推動著芝麻信用的認知度。

芝麻信用估計是騰訊現在最想做但又最不容易做的一個香饃饃。

但阿里的圈子就必然能成功嗎?

我個人還是持謹慎的保守態度。

因為社交產品依附在支付寶上,終究還是一種很奇怪的存在

設想一下,如果社圈類產品,阿里采用的是獨立APP模式,通過支付寶、淘寶、天貓等平臺推廣,利用支付寶賬號統一登陸,後臺實現數據共享。也許就有機會是一款爆款。

更重要的是,在產品運營上就有可能規避支付寶這棵大樹帶來的各種限制,並降低用戶使用上的心理門檻。更有機會打造一個高頻的用戶入口。

這方面微博這些年的一些嘗試就是很好的案例。

但為什麽阿里沒這麽做呢?

也許是需要一個用戶基數來測試產品(似乎過於謹慎了)

也許是不同部門/公司之間資源協調問題(螞蟻金服和阿里巴巴理論上已經是兩家公司了)

也許是團隊的社交基因還是有些不足

也許是其他筆者無法想見的問題

但阿里的社交產品終究還是有大概率因為大數據而爆發出來的。只是留給阿里的時間窗口也許沒有那麽久了。背後微信支付+京東的大數據積累還在如影隨形的跟著呢。

社交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346

一包售价5毛的三无产品 凭啥逆袭成为年产值500亿的网红零食?这个21岁高中生是这么干起来的……

http://www.xcf.cn/syms/tt/201703/t20170310_779871.htm

  伴随着乐天“萨德”事件的不断发酵,不少中国企业陆续发声表态,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当属辣条界的“扛把子”——卫龙。3月1日,卫龙通过官方微博第一时间宣布所有产品从乐天下架,并称今后将不再与乐天合作、供货。这种“坚决不留一根辣条给乐天”的行为,被网友盛赞气场两米八。截止目前,此条微博的评论点赞量已经超过57万了。

  

  这样的影响力,再次证实了卫龙这辣条届“网红“的名头,绝不是浪得虚名。蹭热点功力堪比杜蕾斯,微博抢热门速度可媲美海尔。果然,没多久,这货就妥妥登上食品界的热搜榜。

  显然,”卫龙“早就不是我们之前认识的那个辣条了。

  辣条总体有多大规模?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不过,网上曾流传过一个段子,或许从中我们可以感受一二:“恭喜中国电影(600977)2015年市场票房总值达300亿,创历史新高……然而还不如河南一个省卖辣条赚得多……”据统计,仅在河南地区,辣条这个品类就有200亿的产值,近300亿的销售额,近300家生产企业。而辣条的鼻祖“卫龙”也在近几年从一家小企业翻身变成了食品届的领头羊。

  一场天灾造就的商机:21岁高中生一手缔造了500亿年产值的辣条王国!

  说起辣条的诞生,也不过只有短短20年的时间,它的发明创造,带有强烈的偶然因素,甚至可以说完全是一场天灾造就的商机。

  事实上,辣条起源于湖南平江的酱干。平江县位于湘北汨罗江畔,属于国家级贫困县,那里有着悠久的做酱干豆制品的传统。在《平江县志》中就有记载:“食品工业是平江的传统产业,清朝康熙年间,平江的长寿酱干就被列为宫廷贡品。”可以说,在平江,家家户户都会做酱干。卖酱干是很多平江人养家糊口的基本出路。

  1998年,湖南洪水,面对这场自然灾难,农民损失惨重,平江县也不例外。当年,生产酱干的原材料大豆出现了大幅度涨价,由7毛多一斤,一下子涨到一块五,酱干行情持续走低。酱干行业一片哀鸿。

  相较而言,当时市面上最便宜的原材料就是面粉,且市场供应的量也比较充裕。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当地酱干作坊的老师傅们,联合研发了一种面筋小食品。最初,这类面筋食品口味与酱干相仿,只有咸味与辣味,而给麻辣加上甜味可以说是一项“伟大的创举”。自此之后,面筋一举由只限于小范围经营的袖珍行业,迅速成为在全国燎原的辣条。

  辣条的配方迅速在平江流传开来,尽管形状、口感各不相同,但味道都是一样的。原本做酱干制品的作坊、工厂,就地转化,开始生产更受市场欢迎的面筋制品,面筋企业得以批量复制,瞬间发展壮大。但是,地处长江中下游山区的平江县并不出产小麦。囿于原材料不足,一些平江人开始到外地寻找机会。顺着京广线北上,盛产小麦的中原地区交通便捷,劳动力充足,成为平江人走出去的创业聚集地。据说,全国99%的辣条经营者为平江籍。卫龙的创始人刘卫平正是借着这波浪潮开启了自己的辣条帝国。

  

  图为刘卫平

  1999年,刘卫平21岁,仅有高中学历的他十分敢干,带着辣条配方,他跑到了河南漯河。低学历做低门槛的低端食品,刘卫平挣扎了整整3年,终于攒够了自己开厂的钱。2003年,当时成龙正火,刘卫平将自己的品牌取名叫“卫龙”。

  如今,卫龙总占地面积300多亩,拥有员工3000余人,而总公司漯河市平平食品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虽然从网站上并不能获得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等具体数据,但是卫龙辣条作为辣条届的扛把子,年产值保守估计已经达到了500-600亿。不仅如此,卫龙的创始人刘卫平还制定了5年10亿的投资计划。

  这些年,卫龙不仅摘掉了垃圾、三无产品的帽子,而且还华丽转身,成功远销国外。售价高达12美元(合人民币七八十块),成为继老干妈辣酱之后第二种登上美国奢侈食品榜单外国人抢断货的十大中国“奢侈品”之一。据说,连普京都对它欲罢不能……

  不仅如此,它还成功吸引了BBC的注意被老外誉为“中国25岁以下年轻人最受欢迎的小吃”,就连拍摄BBC视频的两位大叔也忍不住在节目中坦言“我非常喜欢辣条”、“这个市场据估计每年有500亿”。

  

  

  一包售价5毛的三无产品,凭啥逆袭成为年产值500亿的网红零食?

  

  事实上,辣条产生的前十年里,辣条行业曾经历过一个野蛮生长期。在当时,辣条生产要求和制作成本都不高,价格又低,没啥正规的生产标准,小作坊式生产商遍地开花。市面上辣条的普遍价格为0.5元、1元,几乎各大超市、杂货店均有销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调味面制品市场消费总量在500亿左右,其中湖南占整个辣条市场的60%,年产值超300亿。湖南有辣条企业近1000多家,河南生产辣条的企业更是超过了300家,竞争的激烈程度,不言而喻。据了解,2010年下半年,辣条供大于求现象十分严重,能盈利的企业仅在10%左右。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生产辣条的企业这么多,为啥最后闯出一片天地的,是卫龙呢?

  1、树立品牌,扩大规模。

  在起步阶段,卫龙也曾经历过“三无”阶段。2001年,卫龙的创始人刘卫平终于创立了自己的工厂——平平食品厂。虽然工厂规模不大,但刘卫平的野心却很大,在不少工厂仍沉浸在小作坊加工赚取利润时,刘卫平却开启了一系列的品牌化之路。

  2003年,刘卫平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商标——“卫龙Weilong”,开始以此为核心生产辣条等休闲食品。

  2004年,有了独立品牌的刘卫平,开始了依靠先进设备和规模驱动发展的道路,并在规模大幅提高后,亲自带领销售团队进行疯狂的地推,从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商超到24小时便利超市,再到学校和社区的小型便利店,处处都有刘卫平团队的身影。

  可以说,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让卫龙迈出了摆脱小作坊的第一步。而最初一家一家地推式的推广,更是为卫龙闯出自己的辣条江湖做了很好的渠道建设。

  2、拥抱危机,把控质量

  最初的几年时间里,辣条的生产一直处于缺乏统一要求标准的低门槛生产状态。许多辣条加工都在乡间小作坊里进行,缺乏生产监管和经营规范。经过简单的包装后,辣条就被销往各中小学校,经常爆出非法添加等生产丑闻和食品安全事故,成为国家食品监管“重地”。

  人们在吃得津津有味的同时,伴随的阴影和顾虑一直是辣条的食品生产卫生、安全问题。曾经,江湖传言,辣条是卫生纸做的,是地沟油泡的,是在厕所熏成重口味,甚至由炼尸油制成balabala……

  2005,辣条行业遭遇重大危机。中央电视台曝光了平江一家面筋厂,有工人在原料中投放非法添加剂霉克星。其后,辣条黑作坊被不断曝光,加上几毛一袋的定位及低劣的包装,这让辣条成为国民心目中的“垃圾食品”,辣条以及面筋生产企业也成为众矢之的。在一波严过一波的整治风暴下,成批小作坊小厂商纷纷倒掉,辣条企业从最鼎盛时的2000多家,只剩下零星的500多家。

  危机关头,为脱掉“垃圾食品”帽子,年产值12亿的卫龙企业开始花巨资新建产房,将生产车间改造为全自动化,严格控制食品生产质量。同时,卫龙还聘请专业资质的质检机构为自己的生产服务,对生产进行全面升级。此后,为了迎合新一代消费者的需要,卫龙又进一步开辟细分市场,推出面制品、豆制品、海产肉类等多种口味、系列的全新产品。

  2014年,卫龙已经成为辣条领域当之无愧的头号企业。辣条江湖正式进入“卫龙时代”。

  为了洗清“垃圾食品”的印象,卫龙特意邀请专业的摄影团队进入车间拍摄公司的宣传片,同时邀请媒体和网络红人直播生产车间,高度自动化的闪亮设备、一尘不染的洁净车间,瞬间让广大吃货瞠目结舌。这不,连人民网(603000)都手动点赞,“它不仅好吃,还干净卫生,气魄宏大哦……”

  

  卫龙生产车间

  自此,卫龙成功摘掉了“三无”帽,摇身一变,成为零食界的“LV”。

  3、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网络营销手段

  卫龙企业的逆袭,除了食品本身的质量,擅长造势、热点营销也是他们能够逆袭的重要因素。

  借助网络红人直播生产车间一举破除了辣条“垃圾食品”的三无产品形象,初战告捷后,刘卫平真正尝到了网络营销得甜头。之后,卫龙便在网红的“不归路”上一去不回头了。

  从最初与暴走漫画的合作,微博段子手的炒作,天猫网站的不发货黑客事件,网络上的恶搞系列视频,到苹果风,“国际奢侈品”,再到老司机情色网站风格,卫龙玩到仿佛忘记了自己只是“辣条”的现实,二次元、科技风、污厘头儿,简直是信手拈来。

  

  卫龙模仿苹果的线下体验店

  说到这些辣眼睛的营销事件,不得不提就是卫龙“苹果风”,凭借模仿苹果的文案,在iPhone7发布会的当天推出了辣条新品“Hotstrip 7”,借势火了一把。Hotstrip 1.0、Hotstrip Mini、Burn Kiss……一时间深得网友的喜爱和追捧,成了食品界的网红。

  而那些“来包辣条压压惊”、“其实我该来包辣条静静”、“这个世界没有一包辣条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就两包”、“我马上就要发财了,辣条随便吃”……的系列表情包,更是成为社交网络的经典语录。

  来,感受一下卫龙逆天的表情包、文案和海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193

本輪房價領漲的不是北上深,竟然是這座城市!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0-03/1152001.html

十一長假之前,二三線城市又出了一波調控政策。

房價能不能跌?我們還不知道。但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近日發布的《全國房地產板塊輪動現象研究報告》顯示,本輪房地產周期中樓市熱度由一線城市傳至二線城市,然後近期又傳至三線城市,使得中國樓市首次出現了類似股市中的板塊輪動現象。

尤其值得註意的是,本輪樓市周期中房價累計增幅排名首位的並不是一線城市,而是安徽省府合肥,累計漲幅為52%。北京和廣州分別以51%和47%的漲幅位列二、三位。

合肥房價累計漲幅最大

報告顯示,由於在本輪房價上漲周期中大部分城市的啟動時間為2015年5月份左右,因此以統計局公布的70城房價指數的2015年的基期值為準,截至今年8月,房價累計增幅排名首位的是合肥,漲幅為52%,北京和廣州分別以51%和47%的漲幅位列二、三位。值得註意的是,前七名被四大一線城市和屬於“樓市四小龍”的合肥、廈門和南京所占據。前二十名中的城市大多為熱點一二線城市。

其中,70城中只有2個城市房價是負增長的,分別為丹東和錦州,它們的房價累計增幅分別為-1%和-6%,由於丹東和錦州均地處東北,經濟增長較為乏力,人口流出現象也較為嚴重都成為了當地樓市萎靡不振的原因。

如果從全國七大板塊來看,華東、華南和華北的房價累計增幅排在前3名,分別為20%、19%和15%,而華中和西南分列四、五位,房價累計增幅分別為14%和7%,東北和西北的房價累計增幅則墊底,均不足5%。

東北和西北由於經濟基礎較弱等原因使房價缺少支撐,而華東、華南和華北板塊則由於經濟和人口等基本面較好,因此房價有較大幅度的上漲。

一二三線城市輪動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70城房價指數可以觀察到本輪房價領漲城市的變化。本輪房價上漲周期中深圳率先啟動,然後帶動一線城市領漲全國,隨著2016年325政策的發布,一線城市房價快速上漲的態勢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以廈門和合肥為代表的樓市四小龍接過了房價領漲的大旗,隨後在2016年3季度,無錫和鄭州又取而代之,成為了全國領漲的城市,之後全國城市多點開花,武漢、長沙等熱點二線城市的房價快速上漲,在2017年2季度,更多的三線城市如北海、無錫和蚌埠等加入了樓市火爆的行列。

從以上房價領漲城市的變化可以看出,樓市熱度由一線城市傳至二線城市,然後近期又傳至三線城市,這也使得中國樓市首次出現了類似股市中的板塊輪動現象。

對此,易居研究院研究員賴勤表示,2015年以來,全國樓市出現了罕見的板塊輪動現象,不同區域的市場表現嚴重分化,樓市熱度在板塊之間輪動。目前大多數仍在輪動的區域為市場較弱且啟動時間較晚的板塊,因此,本輪周期中板塊輪動的上半場已過,進入到了下半場。

根據板塊輪動理論,板塊輪動中漲得多和漲得早的板塊會更早下行,據此對未來輪跌板塊進行預測,一二三線城市會依次下跌;華北先跌,華南、華東、華中和西南隨後,東北和西北最後;東部和中部先跌,西部和東北隨後;京津冀先跌,長三角隨後,珠三角最後。

一線城市有望率先回調

報告顯示,對不同城市,以最近幾個月房價開始下跌的時間為起點,截止到統計局最新公布的8月份的70城房價數據來看,北京處於領跌的位置,累計跌幅達到了3.6%,考慮到這是由房價指數計算得到的,而房價指數相對來說更加平緩,實際跌幅可能會更大。與北京毗鄰且同處京津冀的天津累計跌幅排在第二位,跌幅為2.7%,而同為樓市四小龍的廈門和合肥的累計跌幅排在三、四位,分別為2.1%和1.7%。

值得註意的是,不光是熱點一二線城市出現了降溫,三線城市中的宜昌和韶關也出現了房價下跌。總的來說,本輪樓市周期中房價上漲較快和上漲較早的城市更早出現回調,這也是板塊輪動的一大特征。

從區域的角度來看,目前三類城市中只有一線城市出現了下跌,累計跌幅為0.7%。七大板塊中華北率先出現了下跌,目前累計跌幅為0.5%,主要是受到北京和天津樓市降溫的影響。

對於接下來樓市價格的趨勢,賴勤認為,總體來看,樓市率先啟動的區域房價已經略顯頹勢,市場熱度已經在所有板塊中進行了傳導,目前大多數仍在輪動的區域為市場較弱且啟動時間較晚的板塊。因此,本輪周期中板塊輪動的上半場已過,進入到了下半場,當所有板塊都輪動完且均出現回調,本輪房地產的牛市也就宣告結束。

根據板塊輪動理論,板塊輪動中漲得多和漲得早的板塊會更早下行,據此對未來輪跌板塊進行預測,一二三線城市會依次下跌;華北先跌,華南、華東、華中和西南隨後,東北和西北最後;東部和中部先跌,西部和東北隨後;京津冀先跌,長三角隨後,珠三角最後。

來源:券商中國(微信號:quanshangcn) 記者:裴晨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8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