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施密特:錢不重要,想法最重要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4998.html北京時間1月11日,谷歌董事會主席埃裡克-施密特做客北京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並在其年度公開課上發表演講。施密特向中國開發者和創業者提出了如何獲得創業成功的幾個建議。
來到北京前,施密特剛剛結束在朝鮮為期4天的訪問。
谷歌的成功秘訣:人才
施密特表示,十幾年來,谷歌能夠從一個小創業公司成長到一個世界級互聯網巨頭是因為谷歌具有世界上最為優秀的工程師和企業人才。
同時,施密特也表示,「我有認真的學習過中國市場,中國具有很多優秀的人才。」因此,施密特表示他給中國創業者的第一條建議就是要吸引和把握人才。
目標要遠大
施密特說,如果你是一個優秀的創業者和領導者,那麼「你需要一個遠大的目標」。「不要只看著中國,要看著全世界。走向世界各地,走向所有人。」
谷歌最大的障礙:繼續做一個「挑戰者」
施密特表示對於像谷歌這樣的大公司來說,最大的挑戰是挑戰自己。如何不斷地創新,不斷地要求自己是最重要的。十幾年前,大家都以為微軟會就此壟斷這個行業,但是,如今誰也不知道究竟是蘋果,谷歌或者亞馬遜會統治世界,所以,「當中國的企業開始崛起的時候,也會遇到一樣的問題。」
中國不同嗎?沒有那麼不同!
施密特表示,雖然很多人都認為中國是一個非常不同的市場,但是他不認同。施密特認為所有人的基本特性,需求都是一樣的,而對於創業者和開發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問題」和「需求」在哪裡?
施密特指出三條建議:
1馬上行動:因為中國創業者面臨巨大國際競爭
2.招納人才:這是你成功的關鍵
3.珍惜人才:因為他們是正在於你一同打造未來的人
施密特認為,對於中國創業者來說,他的建議是一樣的,移動互聯網是真正值得進入的領域,並且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尋找用戶「需求」滿足用戶「需求」是創新和創業的趨勢。
錢不重要,想法最重要
施密特表示,對於處於創業階段的人來說,錢真的不重要。「不要花太多心思去想如何賺錢」,因為想法在這個行業中才是真正值錢的籌碼。
「一個好的想法,可能值數百萬美元,而一個對的想法,就可以幫你贏得人們,贏得人才的認可與支持,谷歌就是這樣的例子。許多優秀的人才加盟谷歌是因為他們相信谷歌是對的,在谷歌工作可以實現夢想。」
互聯網信仰
施密特表示,自己真正的信仰是「互聯網」。他認為,如今,互聯網是無所不能的,「只要你有任何疑問,都可以通過互聯網找到解決方案。」
埃里克·施密特:希望谷歌能為中國提供服務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102/152605.shtml
導讀 : 施密特在大會中談到了對中國經濟特別是科技發展的震驚,也暗示想回到中國市場的意願。施密特透露,“實際上我們是希望能夠給中國提供服務的,也繼續跟政府保持這樣的溝通。”
i黑馬訊 11月2日消息,Alphabet執行主席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今日出席TechCrunch北京2015國際創新峰會並發表演講。
施密特在大會中談到了對中國經濟特別是科技發展的震驚,也暗示想回到中國市場的意願。施密特透露,谷歌在大中華區、香港、臺灣都有辦事處,“實際上我們是希望能夠給中國提供服務的,也繼續跟政府保持這樣的溝通。”
此外,施密特提到微信為何在中國大獲成功,也談到無人機、機器學習等將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以下是埃里克·施密特口述,由i黑馬整理:
20年前是我第一次來中國,這麽多年我也見證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非常的震驚,非常的震撼。那時候,中國的互聯網剛剛起步,如今移動互聯網啊已經發展得很好。中國有移動互聯網最大的用戶群——10億的客戶量。在整個中國每個角落都會有移動互聯網的用戶。一開始有一些審批或者執照方面的問題,現在LTE已經是無所不在了。
Google當時離開了中國,但是我們還留了500各雇員。在大中華區、香港、臺灣都有我們的辦事處,我們還有服務器在香港。實際上我們是希望能夠給中國提供服務的,我們也繼續跟政府保持這樣的溝通,中國政府有的時候也會到加州來找我們。加強雙方得溝通,這是我這次來中國的原因之一。
過去5年,我們知道移動技術已經有了極大的變化。5年前大家就開始說在移動上面沒有那麽快的速度可以實現更多的事情,但現在我們發現已經開始變化了,那未來還會有什麽新變化呢?可以回憶一下,你的智能手機什麽時候開始占領了你的生活?比如說07年、08年,iPhone上市之前,看電影還是PDA、黑莓手機等等,但是iPhone推出以後,大概20億的人他們開使用智能手機,iOS二代出來以後界面出現了一些變化,又出現了新一波初創企業的浪潮。在中國大眾可能還不記得他們什麽開始用微信的,可能你們也不記得什麽時候開始用微博的,這些基於網絡的界面出現以後,它們開始很快的普及,並且迅速的改變大眾的生活。
我們知道中國有滴滴、優步,還有亞馬遜等等快遞的服務,都是推出了一些新的服務,這些服務變化非常的快。10年前這些是大家都沒有想到的業務領域,現在比如說支付有支付寶,還有微信支付等等,這些都是大家沒有想到的。
機器學習是下一波浪潮
中國有很多世界級的產品,最明顯的一個是大疆無人機公司,非常成功。另外,Google最近剛剛跟華為達成合作。華為多年來推出了一系列非常出色的手機,這個品牌被越來越提及。在軟件方面,微信是最有意思的一個軟件,解決了消費者許多的問題。但有一個問題,為什麽這個產品不是在世界上其他地方被發明的,我覺得問題在於銀行業的成熟度,包括流通業的成熟度。因為微信所提供的整合服務,在美國可能沒有那麽有用,但是在中國特別的有意義。所以它是不是能被推廣到中國以外的地方,我覺得從某種形式上來看也許會。
談到無人機,城市里唯一不擁堵的地方就是你頭頂上的這片天空,亞洲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轉移,而城市的基礎設施又跟不上,美國、歐洲也有這樣的抱怨,許多大城市都有這樣的問題。所以,我們很清楚地看到這是未來的一個方向,自動的快遞物流的服務來替代人力的服務,比如說無人機。從這個行業整體來看,其實最大的進步來自於機械學習,計算機的視覺體系可能比人類的視覺還要好,計算機的視覺辨識能力已經比人類還強,這樣的事情都會被電腦所取代。
比如說汽車,很多時候你要靠你的視覺,你要看路,要避免碰撞,這些其實都是可以自動化的,Google在這方面有這樣的項目,最終無人機也會完全的自動化。
現在有很多人不認為在我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這種用強大的直升機體系來運送貨物和人,但我覺得這是有可能實現的。無人駕駛汽車目前技術上是可行的,當然還有很多的問題。我也坐過無人駕駛的汽車,駕駛起來非常的安全,體驗非常好,而且不會超速。我自己在高速公路上開,註意一下我的速度,我發現經常會超速,有沒有一個按紐來控制速度,讓速度比規定速度稍微快一點,這是之後我們會看到的動向。
Google和許多公司一樣,大量的投入機器學習。比如,今天我們用Google翻譯,用的不是字典,而是深度學習,數學的算法。這就需要理解它的語義、結構,分解開來,組合起來,再把它翻譯成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我們也做過演示,可以做到實時,你跟你的電話對話,電話可以幫你實時技術翻譯,這個在接下來5—10年是比較容易實現的,大家都會忘記我們的語言障礙。問題在於從這種相對比較直接的翻譯到真正的理解能有多遠,我認為計算機在識別模式方面是很強的。如果說這種人類的行為是可預知的、常規的,不是打啞謎、諷刺,這種東西它比較容易理解,比較容易解構。比如說某個規律讓它去關註,提出一個警告等等,但是越往下,越複雜就可能稍微難一些。目前我們的計算機可以寫比較好的論文,我們現在研究的是再往前走,計算機可以達到真正人類認知的水平,不過這樣的預測為時過早。
這卻是想起來會讓人感到恐怖,不過我們的任務是幫助人類變得更聰明,Google會幫你變得更聰明,因為它存了大量的信息數據,比如說臉書、Twitter,還有微信,都可以讓人變得更聰明,它能夠給你提建議,提醒你2年前你說過這句話,說錯了,以後不要再說了,這些都是很有用的功能。如果有這樣的功能,大家都會願意用。
計算機倒逼未來教育發展
這些技術會讓人變得更懶嗎?我給你講我的一個故事。我是在弗吉尼亞州長大的,13歲的時候有一個作業,要記住弗吉尼亞州每一個郡的首府的名字,我記住了。現在我們會問為什麽這麽做呢?我只要上Google地圖就可以了,這不是浪費時間嗎?因為計算機可以做的比我們更好,它記錄這些地名會做的比我們更好。實際上這對我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的壓力。比如說中國傳統的教育非常好,中國未來成功的秘訣就是讓更多的人獲得教育。
一百多年前美國曾經有一個革命性的運動,要提供免費的高中教育,那一代所有的美國人都從免費的高中教育中受益。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可以讓大量的人口得到比較好的教育,我們現在只不過把要求提的更高,不是死記硬背就夠了。我們希望你能夠更好的競爭,提供價值,你要提供更好的服務,你要思考,你要得到良好的教育。計算機化其實是迫使我們獲得更好的教育,這其實並不是什麽新的事情。二、三十年前制造業出現了機器人,使得很多人失去了工作,現在跟機器人能夠共事的人,他們薪水要比被機器人替代的人的薪水高得多。
全球化的環境應該會更加有價值,不同的是自動化的遠程的學習,是以不同的形式去學習,而不是在一個孤立的環境下去學習。過去20年,我們最大的成就是什麽?人類最大的成就,就是讓20億人從赤貧的環境下提升到了中產階級,這就是全球化的成就。全球化也帶來了更加安全的發展環境,由於移動技術的發展,要讓我來預測,我覺得未來5—10年還有三、四十億的人通過移動技術使得人人相連,這樣大家也會對娛樂和生活便利等方面提出更多的需求,這樣的發展就更加迅速了,甚至是跨越式發展,中國這樣的發展機會比美國還要多。
很多人對Google改名Alphabet很感興趣。我覺得每一個大體量的經濟體或者公司都要考慮到多元化的發展,Google也不例外。比如,在這個領域做一點,在其他領域又重新創造一個新公司。我們有母公司和子公司,這是有意思的組織形式,從財務的角度來說更有助於公司發展。另外,這樣也有利於快速響應市場。這也是我們為什麽有一些小一點的衛星型的公司,他們在Google的大框架下會更好的發展,不管是在交通,還是智能科技等等領域。
第一財經 CEO周健工對話Alphabet 董事長施密特: AI的潛能在哪兒


“中國的BAT有上億用戶群,如果他們用我們的TensorFlow,可以運轉得更好,預測用戶、更快地服務用戶。”
在AlphaGo和柯潔首場人機大戰的第二天,當被第一財經CEO周健工問及如何對比中國BAT和Alphabet AI的優勢時,Alphabet執行董事長施密特這樣回答,還不忘給自家產品TensorFlow打一回廣告。
在施密特眼里,中國是互聯網的中心。而之所以進行AlphaGo和柯潔的比賽,是希望通過柯潔去看看AlphaGo的潛能,從第一場的結果來看,差距也非常小。
一個小插曲是,在3個月前的RSA安全大會上,施密特曾承認自己錯了,誤判了人工智能。過去他對人工智能持一定的懷疑態度,直到後來他意識到AI對全球經濟和Alphabet完成自己的使命至關重要。
“我80年代就研究了人工智能,但很多嘗試失敗了,我也放棄了,80年代末,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發明出來並且很快升級,今天的方法20年前的電腦是不能有的,正式因為今天的電腦有了這個能力,才讓點子成真,今天的TPU二代采用浮點運算,非常強大和很準確的提升,這是智能時代的開始。”他對周健工說。
他還調侃道,如果自己是一個22歲的年輕人,首先會希望到DeepMind、TPU這樣大的業務和方向中提升自己,接受挑戰,然後利用學到的人工智能的技術,應用到更多實際方案和問題中。
施密特認為,人工智能的創新速度甚至是呈指數級的。比如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的出現,機器可以實現自我學習,開始加快叠代。
具體到應用領域,施密特認為最大的影響是翻譯,“這是我這輩子都沒想到過的事實。”此外,當電腦有了視覺,電腦可以推理,就會發生質變。
當被問到最看好的人工智能應用領域時,施密特的答案是醫療健康。
“醫療領域需要大量培訓數據,生理健康數據太充分了,有治病率和死亡率等。技術可以促進人健康,生理學和藥物學未來5年將給人類巨大貢獻。”
他舉例說,iPhone和安卓的出現不過才十年,人們現在很難想象離開手機如何生活。”
至於人工智能的未來以及和人類的關系,他不認為會造成大規模失業和威脅。
他認為,未來AI的發展,可能的方式是人類+人工智能的結合——機器更聰明,成為人有力的助手。例如,一個化學家,可能沒法窮盡所有的論文,但可以通過與一個相應的機器模型的對話、問問題,解決時間,提升科研能力。
提到失業問題時,施密特拿“撫養比”來舉例,老齡化和人口壽命變長讓每個人負擔的“撫養”任務變得更重,但之所以經濟還能持續發展,是人工智能等帶來的賦能。
當談到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時,施密特談到了目前爭奪人工智能話語權的競爭。在他看來,無論是亞馬遜的 Echo 還是其他公司,都在利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去使用人工智能、建立通用語言。所以目前在人機交互、機機交互方面現在競爭也非常激烈,而且這樣的競爭也肯定在中國發生。
對於AI會不會被少數精英和巨頭公司掌握,從而造成社會不公平和壟斷的負面擔憂,施密特認為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他認為,AI像手機一樣會讓每個人受益,很多創業公司也會利用AI成長為新的巨頭。“中美創業者很多,他們可以連續叠代。這是智能時代,還有更多公司有待出生,如無人駕駛,醫療,智能交通和分布式智能雲。當我們使用tensorflow在各行各業應用時,可以不斷推陳出新。”
第一財經CEO周健工與Alphabet執行董事長施密特主要對話內容:
周健工:作為IT領域最重要的思想家,您的想法對我們影響深遠。您如何看待昨天這場比賽?
施密特:柯潔準備充分,他借鑒了AlphaGo的打法,也在想辦法打敗AlphaGo。
周健工:AI現在大熱,引發很多人思考,那麽AI技術將如何影響生活?
施密特:最大的影響是翻譯,這是不得了的成就,這是我這輩子都沒想到過的事實。此外,當電腦有了視覺,電腦可以推理,就會發生質變。
周健工:AlphaGo背後有很多應用領域、產品和服務,哪個領域潛力最大?
施密特:健康潛力最大,醫療領域需要大量培訓數據,其生理健康數據太充分了,有治病率和死亡率等。技術可以促進人健康,生理學和藥物學未來五年將給人類巨大貢獻。
周健工:技術進步如何帶來AI,AI會帶我們去哪?
施密特:最大變化就是神經網絡,深度學習。機器學習讓我們可以讓系統相互學習,可以指數級地進步。
周健工:為什麽您曾經錯判了AI的重要性?
施密特:我80年代就研究了人工智能,但很多嘗試失敗了,我也放棄了,80年代末,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發明出來,很快升級,今天的方法20年前的電腦是不能有的,技術是使能,因為今天的電腦有了這個能力,才讓點子成真,今天的TPU二代采用浮點運算,非常強大和很準確的提升,這是智能時代的開始。
周健工:數據爆炸如何應對,知識碎片化時代讓我們不得不用AI技術嗎?
施密特:化學生物學這些領域很複雜,如果化學家和AI合作,當化學家睡覺時,AI可以建議他做哪些研究,就像美國化學家和中國化學家不斷切換閱讀,24小時運轉一樣。
周健工:Alphabet是AI為先的公司,中國有BAT,這些公司都有未來大計,Alphabet AI有哪些戰略優勢?
施密特:BAT有上億用戶群,他們如果用我們的tensorflow可以運轉更好,預測用戶、更快服務用戶、自我加速並可以不斷提高。亞馬遜蘋果FB也用我們的系統。我們有自己的產品,亞馬遜也有Echo,競爭可以推進發展,中國也一樣。
周健工:AI對未來不是平均分配的,矽谷精英們可以靠他一夜成名,那麽美國中產階級註意到這個技術了嗎?AI會走進尋常百姓家嗎?
施密特:Alphabet能走進尋常百姓家,百度也是,只要技術打造在開放環境中,就可以走進尋常百姓家。它可以推動每個人的交易速度,中國那麽多人上網,每個人都是受益者。當然不平等也存在,但不是技術產生的。我們關註如何讓消費者受益,手機被發明後,剛開始很貴,但越來越便宜,這是革命。未來社會老齡化,撫養比降低了,我們可以用機器人助力人。
周健工:我們擔憂壟斷,美國有五大巨頭,中國有BAT,他們有很多數據、人才和強大的計算基礎架構,接下來會去向何方?如果基於AI的社會,會不會五大巨頭和BAT獨統天下?
施密特:我不同意。中美創業者很多,他們可以連續叠代。這是智能時代,還有更多公司有待出生,如無人駕駛,醫療,智能交通和分布式智能雲。當我們使用tensorflow在各行各業應用時,可以不斷推陳出新。
周健工:Deepmind和普通公司不一樣,他的創新戰略是什麽?
施密特:Deepmind很獨特,來自不同領域的科學家集合於此,開發出強人工智能,讓人更聰明,賺更多錢,從而應用到更多領域。當強大的東西到來時,你肯定會賺錢,你就知道如何讓用戶訂閱,廣告分發。Deepmind也會針對這個開發。
周健工:您對大學生有何建議?
施密特:如果我今天22歲,我會做計算機科學,在Deepmind公司工作,去做大事,因為這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會給世界帶來積極正面,讓每個人智能,一邊賺錢一邊解決問題。中國是人工智能領軍國家,很多大學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