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敢創新也懂得低頭 陸學森

2015-12-21  TWM

如果有人告訴你,車會飛,他是瘋子。」電動機車gogoro創辦人陸學森曾說:「但如果有人告訴你,車會飛,還讓它成真,他就是創新者。」在台灣,陸學森創辦的gogoro因為定價高於市場預期,引來「不尊重市場」批評;但在國外,《富比世》十月號雜誌卻將gogoro選進全球物聯網新創公司一百強中,形容gogoro是機車界的特斯拉。

這位在掌聲與噓聲中誕生的創新者,要改變的是人們使用能源的方式,讓天變藍。但創新想法也得對市場低頭,採高價策略的gogoro開賣不到三個月,就降價兩成。

「他從不take(接受)『不可能』當答案。」gogoro行銷副總經理彭明義觀察陸學森的調整。以前的陸學森認為創新、設計,就是一切;現在,他卻學到,「人心,才是王道」、「要改變世界,先得人心」。

今年,台北街頭的gogoro漸漸增加,陸學森讓天空變藍的初衷已經啟動;下一步,他要挑戰歐洲市場。

撰文 / 林宏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81

“他很懂得如何跟體制打交道” 傳記作者眼中的袁庚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105

資料圖:袁庚 (CFP/圖)

2016年1月31日淩晨,袁庚因病在深圳蛇口逝世,享年99歲。

袁庚被譽為“改革先鋒”,是招商局集團原常務副董事長、招商局蛇口工業區和招商銀行、平安保險等企業創始人、百年招商局第二次輝煌的主要締造者、中國袁庚事業的重要探索者。

1998年,作家鞠天相所著的《爭議與啟示:袁庚在蛇口紀實》一書,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該書細致梳理了袁庚在蛇口的作為,將其在改革時面臨的種種矛盾與掣肘記錄下來。寫書過程中,鞠天相曾多次采訪袁庚。書原稿有40多萬字,後在出版時刪去四分之一,由原國家副總理谷牧作序。

憶起袁庚,鞠天相最常用的評價是兩個字:“難得”。

以下為鞠天相口述:

我在深圳工作時,聽到袁庚許多故事,其中一件令我感慨萬端。袁庚得知到蛇口醫院做人流的打工妹有所增加後,專門給醫務人員講話,要求她們對來做人流的未婚打工妹要“多加教育,不能有任何歧視——大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當時覺得,一位年近70歲的老人,竟那麽開明,幹了一輩子的革命,思想竟那麽開放。後來我萌生了寫袁庚的念頭。

袁庚思想開明,跟他工作有關系。在東江縱隊時,他做情報工作,後來解放後,曾在涉外部門工作,視野比較開闊。在招商局時,有次袁庚看到一個香港老板收到支票,為了幾萬塊錢的利息,急忙派人乘著連火都沒有熄滅的轎車,把錢存到銀行。對此,袁庚稱贊對方“有效率”。

袁庚做的很多事,在當時都是禁區,面臨的壓力也很大。當時有人說,整個蛇口除了五星紅旗以外,都是資本主義。處理起這些,袁庚很有智慧,很懂得如何跟體制打交道。

辦招商銀行時,袁庚在給上級的報告上說,“創辦初期,采取單一制銀行建制,不設分行……”他寫得很克制,意思是絕對不跟中國銀行爭內地的資源。創辦平安保險公司時,報告里說,“相對廣闊的市場,平安保險公司本身的承包額是十分有限的,它僅是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一種補充,它所發展的業務將大部分轉讓給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申辦蛇口港時,他向上級保證,不影響廣州港。這樣說,是為減少阻力。一旦批了下來,便有騰挪的空間。

袁庚還給其他人出主意。當時深圳大學想創新辦學形式,開辦夜大,數次上報未被批準。袁庚給深圳大學校長出謀劃策,讓他先做起來,等到領導來視察時再匯報,領導一旦表態,事情不就成了。後來,時任國家教委主任李鵬來視察,表態肯定,辦學的事情也隨之辦妥。

袁庚本人就是這樣做的,對上級的視察活動全程記錄,一旦肯定什麽,就馬上打報告落實。他那句“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就是受到鄧小平首肯後,才火遍全國。

後來袁庚覺得,引進先進技術並不困難,難的是要創造一種社會環境,以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在胡耀邦的支持下,他開始嘗試政治改革。他在蛇口舉行民主選舉、新聞監督等試驗。民主選舉時,候選人需要答辯,投票時一人一票,袁庚自己也會參與。

袁庚主導的蛇口工業區,可以說打響了改革開放的第一槍,比深圳還要早半年多。現在回看他在三十多年前的事——工程招標、級別凍結、住房改革、新聞監督等——都著實不易。還有一點:當時蛇口工業區明確規定,拒絕汙染嚴重的企業。這點在現在看來,也很有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378

海豹部隊指揮官 教你帶人要帶心 別只挑毛病!主管要懂得給回應

2016-07-18  TWM

當個好的領導人,除了帶領團隊衝績效,還要抓住員工的心,你必須收起個人主義,用解惑取代挑毛病,讓員工主動為你效命。

領導人的回應會讓部屬更符合團隊的價值、任務及特定工作,部屬會想知道該怎麼做,會想確定自己做的事、承擔責任的方法是正確的。

若是沒有領導人的回應,或是回應方式不對,部屬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表現或在團隊裡的角色。回應很重要,應該要給部屬回應,而且應該要用「正確的方式」回應,而所謂「正確的方式」是:清楚,坦白,告訴部屬哪裡做對、哪裡做錯。

相信你看過只要部屬犯點小錯,就濫用權力、動不動就大發雷霆的領導人。也就是利用回應來展現自己的權力。就連平常看來思慮周全的領導人,也會上演這種權力戲碼。

高EQ 傷人自尊要道歉

他們在回應時似乎總在挑毛病,似乎缺乏自信而要證明自己是老大,同時比部屬更稱職。極度欠缺安全感的領導人會認為他們的職責是「挑毛病」,大部分時間都在做這件事。依我看來,這些人並不算領導人。這些人公開挑部屬毛病時,就是當眾給部屬難堪。

無論私下或公開,都要尊重人。若有所不敬,要盡快道歉。

切記,要開誠布公,正面與負面評語都要兼具,要清楚,要拋開你的自尊。短期來看是獲得回應的部屬受益,而長遠來看則是人人都受惠。

我在擔任西岸海豹部隊訓練官時,負責訓練學員「準備就緒」。「準備就緒」泛指一名海豹隊員在各方面已準備好出任務的情況,其中包括瑜伽、打坐、生理回饋〈biofeedback〉、營養補充、婚姻諮商等。我們舉辦過家庭迪士尼之旅,有上述各項專業的專家陪同,協助海豹隊員、後勤人員、家人處理不斷征戰帶來的壓力。我們盡一切所能,尋找能提高隊員「準備就緒」程度和韌性的輔助工具。

韌性訓練是所謂「全人」領導的一環。因為我們知道,出任務、上戰場的是「一個完整的人」。

重效能 保持團隊戰鬥力

研究韌性課程時,我才了解,韌性的培養須憑藉特定領導方式和特質。我讀了《EQ:為什麼EQ 比IQ 更重要》,作者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的文章〈領導人的條件是什麼?〉。高曼研究將近兩百家大型全球企業,從中發現,雖然傳統上認為領導能力相關特質是成功必備條件(譬如聰明才智、不屈不撓、決心、遠見),但是這還不夠,真正有效能的領導人還具備包括自知能力、自我規範、積極主動、同理心和社交能力等高EQ 特質。

「成功」和「有效能」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我看過許多成功領導人會挖苦部屬。兩年後,領導人離去,部屬效能低落,無心工作,表現落差很大。他們或許可以「成功」完成工作,但是有效能嗎?

有效能的領導人對部屬的要求很高,但部屬會以更好的表現來回應。放任自己用自尊帶人的領導人,或許短期會成功,但長期不會有效能。用金錢收買部屬積極主動的態度很有限。除此之外,沒有把握、自我中心、情緒麻木的領導人會製造恐懼,而恐懼會壓過獎勵帶來的激勵效果。恐懼會侵蝕團隊,人人避之惟恐不及,特別是想辦法閃躲上司。

一名海豹隊員竟然大談EQ 的重要,聽來或許奇怪。不過請別忘了,我們也是人,也是血肉之軀,我們有九九.九% 的DNA跟你相同!了解同理心的價值,能對別人的話感同身受,對我都是很寶貴的工具。真正的同理心始於察覺、耐心、不妄下判斷,此方法真的很有效。

(本文選自第七章,洪依婷整理)拋開你的自尊,短期來看是獲得回應的部屬受益,長遠來看則是人人都受惠。

先發制人:打造迎戰

變局的高韌性海豹團隊

作者 布萊恩•海納

●美國海軍海豹部隊退役少校,聖地牙哥大學高階領導經營碩士。曾參與伊拉克、阿富汗、東南亞、中美洲等世界各地上百次特戰任務與各式機密軍事行動,肩負伊拉克重建任務指揮官要職。

● 在軍旅20年生涯中,兩度獲得表彰「英勇」的銅星勳章。擔任海豹部隊訓練官期間,負責海豹部隊基礎與進階訓練課程。退役後成立顧問公司,提供各大企業專業領導、團隊打造、堅強意志、個人衝突處理等相關領域的諮詢服務。

譯者 林錦慧

出版 麥格羅•希爾 2016年7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29

創業別再問對錯,也許你應該懂得“灰度原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815/158157.shtml

創業別再問對錯,也許你應該懂得“灰度原理”
陳菲菲 陳菲菲

創業別再問對錯,也許你應該懂得“灰度原理”

擺脫非對即錯的思維模式,或許會打開一片新的天地。

文丨陳菲菲(90後獨立策劃人,《胸大吾腦》制片人&創始人)

我們總認為世間具有兩面性,在常規的思考方式下,非黑即白,錯與對,對立而又統一。這種思維模式也是我們的慣性思維,但有時候灰色卻巧妙而又隱忍地出現,常常化解一些無法用對立的視角去看待的問題。

任正非曾說過:灰色領導力,一個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產生的,是從灰色脫穎而出,方向是隨著時間與空間而變的,它常常又變得不清晰,並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適當的灰度,是我們處理事物的關鍵性要素,並使其達到和諧狀態,這種和諧的過程也許是“妥協”,但妥協更代表著一種包容與格局,這種狀態就是灰度。

我自認為是一個不低頭、不服輸之人,處理事物時,更會愛憎分明,喜好也頗為直接明了。而”灰度原理“卻打開了我的另一個認知維度,也許兩點之間線段反而最長,從願景到產品的實現,不是直線型的,而是產品叠代與自我認知的升級。我們常常有偉大的願景,想成為可以創造、改變世界的公司。在從願景到產品實現這段過程中,殊不知是天堂到地獄的自我蹂躪,很多創始人出現的問題是邏輯自洽常常被起初的願景所蒙蔽,在做產品時不願自我突破,摒棄了應有的開放性,而喪失了發展空間。而灰度原理更像是混沌理論,“一切事物的原始狀態,都是一堆看似毫不關聯的碎片,但是這種混沌狀態結束後,這些無機的碎片會有機地匯集成一個整體。”

前段時間,我和投資人朋友小聚,他面帶憂愁地連聲嘆氣,嘴里一直念叨著“致命的小事”。他是一個極具智慧的投資人,有著自己的投資邏輯和獨立判斷能力,決策性很強,但是最近常常被“致命的小事”困擾。他所謂的“致命的小事”就像是“蝴蝶效應”——一件看似毫不起眼的瑣事都能讓事情的發展軌跡發生巨大變化,哪怕不是在大的層面的決策。也許誰都逃不過所謂的“宿命”,但是你或許可以掌控你想操作的事情,“費斯汀格法則”暗示了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的。這讓我想起了一個俗套的例子,同樣是半杯水,悲觀的人面對水時會感嘆道:只剩下半杯水了;而樂觀的人則會說:幸好還有半杯水。同樣一個事物,每個人對待事物的處理方式以及態度的不同,結果也就大不一樣。其實”費斯汀格法則”與“灰度原理”在本質上有著很強的相關性,內核都是以思維方式去影響事物的發展路徑,而以一種“曖昧”的心態對待事物是個有趣的過程。

有時候,好的開始不一定預示著好的結果,而不好的開端也許是成功的一半。在商業的叢林里廝殺,除了些許銳氣,還得像《瘋狂動物城》里的閃電,雖然是只說話急死強迫癥的樹懶,但是片尾開跑車飛馳而過引人捧腹大笑,這背後是閃電在瘋狂動物城里自有的生存法則。在創業之路上,到達目的地有時候需要爬過山丘,渡過沼澤,而並非一蹴而就,在達到目的的同時,內心的積澱也會更為醇厚。

創業 創業者 思維模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456

朱波:創業4次犯的錯誤讓我懂得,「不靠譜的人」更適合做CEO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10/160288.shtml

朱波:創業4次犯的錯誤讓我懂得,「不靠譜的人」更適合做CEO
投資人說 投資人說

朱波:創業4次犯的錯誤讓我懂得,「不靠譜的人」更適合做CEO

除此之外,我覺得一個好的CEO除了要有戰略性眼光以及靠譜團隊輔助以外,還一定要有真正的創業精神和企業家精神,

本文由投資人說(微信ID: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朱波

2d54c4cb56cfa56e53fcbf034bd0adf4_副本

題圖:追夢者基金創始合夥人、創新谷創始人兼CEO  朱波先生

有時候,投投會跟團隊的小夥伴一起琢磨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最後會因為什麽原因而做不下去?還別說,這樣一個問題,一來可以讓團隊持續保持對自己的清醒認識;二來,也能讓我們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進而提前想好應對之策。

前幾天,碰巧讀到了朱波先生的一篇文章,文中他回顧了自己之前4次創業的經歷,總結了這過程中犯過的錯誤,用他的話來說“期間犯過的錯誤讓我留淚,整個創業過程簡直「痛不欲生」”。這當中,也讓他愈發認清什麽樣的人適合做CEO,找合夥人又該註意哪些問題以及早期創業如何選好方向。投投讀完,覺得非常受啟發。

1、作為CEO的反思

1996年,楊致遠創辦的雅虎剛剛上市,我當時跑去聽了他的演講,隨後便決定出來創業,這就是我的第一家公司。剛開始我和一位朋友開始編寫程序,但幾個月後,這一項目便宣告失敗,因為我們始終無法找到一個清晰的商業模式。後來,我又連續創業3次,期間犯過的錯誤讓我留淚,整個創業過程簡直「痛不欲生」。

現在想來,我自己在創業過程中犯了這麽多錯誤,都是因為我是一個「極不靠譜」的人,並且我背後沒有一個像馬雲那樣「靠譜」的團隊。可能大家覺得「極不靠譜」是一個貶義詞,不過我覺得它是個中性詞。我認為可以將創業公司的CEO分為兩種人,一種是極「極不靠譜」的人,一種是「極靠譜」的人。

「極不靠譜」的人一般都非常善於升維思考,他會站在很高的地位思考很長遠的事情,具有顛覆式創新思維和極強的戰略規劃能力,關註宏觀但不註重細節,缺乏端到端的執行能力。後來我在反思時發現,如果讓我關註細節,把創業中所有的過程列出來,我根本做不來。

「極靠譜」的人則具有極強的降維打擊能力,關註細節,具有極強的端到端的執行能力。我說過:如果一個公司的創始人是「不靠譜」的人,那大家每天都在頭腦風暴;如果一個公司的創始人是「靠譜」的人,那這個公司雖然執行力很強,但不夠性感,而且它的上升空間會被擋住。所以,一個公司要有一個「不靠譜」的人,而且理論上「不靠譜」的人一定要成為CEO或者董事長

我經常說馬雲是一個「極不靠譜」的人,我也是一個「極不靠譜」的人。但不同的是,馬雲雖然「不靠譜」,但除了他以外的「17羅漢」都很靠譜,然而我背後沒有這種靠譜的「羅漢」。而且,我以前創業自己「不靠譜」,還要一只手插到各個部門去對所有的事情指指點點,這樣公司不就被你搞垮了嗎?所以說我是「極不靠譜」中最不好的,馬雲是「極不靠譜」中最好的。

在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後,我進入華為工作了4年。在華為的4年中,我不停地學習和反思,發現自己根本不是當CEO的料,更適合做投資人。因為我發現,我這個人極度敏感,適合做戰略規劃、把控方向方面的事情,但沒有足夠細致的執行力,所以我覺得相比創業,投資人的角色更適合我,這樣我可以將我的經驗傳遞給創業者,但不用去具體管理,因為我一管可能會把公司管死。

除此之外,我覺得一個好的CEO除了要有戰略性眼光以及靠譜團隊輔助以外,還一定要有真正的創業精神和企業家精神,具體來講有二點:

1)、真正具有創業精神的創業者,應該去洞察你自己到底要做什麽。一個創業者一定不能跟著別人走,在商業中有深海、藍海、紅海還有死海,CEO要能夠有駕馭藍海的戰略和在紅海中廝殺的執行力。

2)、企業家精神就是你要牢牢抓住自己心中的夢想。我自己創業過4次,中間也經歷了失敗,但我一直認為自己缺少企業家精神,因為我往往在處於順境的時候就飄飄然起來,處於逆境的時候卻守不住孤獨。

現在有很多創業者把下一個目標定位為融到B輪、C輪上市,這樣你的公司非常懸,因為你是按照資本口味而不是市場去發展公司的。何況很多時候資本的口味並不準確,如果一旦資本風口轉向,那你的公司就很難走下去,因此只有符合市場口味才是檢驗自己最重要的標準。

所以,如果你是為了創業而創業,那你就可能在創業的過程中迷失自己;而如果你是為了追尋夢想去創業,那你就能在創業這場馬拉松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2、找合夥人的反思

我覺得整個創業的過程就像是在「向死而生」,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我從創業開始那一刻就不斷提醒自己:下一刻你的公司也許就面臨著死亡。

作為CEO,我在整個創業過程中犯了很多戰略性以及細節性錯誤,其實犯錯誤沒關系,關鍵是不要在同一個地方不斷犯錯誤。不過,選擇合夥人是我常犯的錯誤之一,現在我將自己犯過的錯誤總結出來供你參考:

1)、合夥人必須完全投入。我在創辦第一家公司的時候還在美國,當時就希望在國內找一個人跟我一起創業。於是便在國內選了一個人,但他當時本身是有公司的。時間稍微一長我就發現,如果合夥人不能以100%、200%的精力全職投入,你絕對會不滿意的,因為他可能會在前半年考慮你的事情,後半年就考慮他自己的事情了。所以,後來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把這個合夥人辭掉了。

2)、在尋找合夥人的過程中,一定要知根知底。如果你在創業中匆匆忙忙拉一個人作為你的合夥人,那一定會存在巨大的隱患,因為創業是一個長跑的過程,需要你們共患難。我當時在做創新谷的時候,就是匆匆忙忙地找了合夥人,結果釀成了大錯。其實,合夥人無所謂強或不強,只是合適不合適。有一些合夥人雖然很強,但你們不合適,那就不要找他。

3)、在尋找合夥人的過程中,一定先要將權利與利益考量清楚。在這一塊我總是犯同樣的錯誤,我不在乎短期的利益,這是優勢,也是劣勢。優勢是我願意分享;劣勢是公司很難集權。因為權力和利益是捆綁在一起的,當利益分出去以後,權利就很難回得來的。

4)、CTO和COO之間可能CTO很重要,因為他能把你想要的東西呈現出來,而且CTO是CEO非常得力的助手。找CTO不要找太高端的,因為這種人往往動口不動手,初創公司就那麽幾個人,不需要太多的管理,初創公司的CTO一定是要自己動手的。

而COO是搞產品運營的,需要真正拓展市場,了解用戶,這是公司鼎立的元素。我覺得當你的產品原型開發出來以後,三個月到半年時間內COO必須要到位,否則產品開發出來,你不懂得怎麽運營。

3、對選擇行業和業務的反思

創業路上要經歷很多的生死劫,想必創業者都有或多或少的體會。除了我在上面提到的CEO及合夥人的因素以外,我也想在行業以及業務選擇方面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第一點、選擇行業時一定要看這是紅海、藍海、死海還是深海。今天絕大部分創業者都在紅海中,你做我也做,大家都在做,所以如果你處在紅海中而且還沒有創業方向時,可能紅海市場就會進入死海市場,最終大家都活不了。

而藍海是現在大家正看到的風口。很多人認為一些行業是藍海行業於是就進來了,但其實這時已經是紅海了。不過,有可能在紅海的細分領域仍有藍海機會,但大家一定要分清,不要貿然看到一些新名詞(比如大數據、O2O)就去創業,這種情況下90%的公司都不能成功。

深海則是處於海平面運作的層面,雖然風平浪靜,但海底已經是波濤洶湧,深海是要領先常人兩到三步的,因為領先半步是在藍海里。如果你是跟隨的人,基本上都是在紅海,如果一大堆人在一起基本就是死海。

第二點、業務選擇。這里可以分為三個小點來講:

1)、做業務超前是必須的,但不能太早。我這人喜歡追夢,所以會經常看到一些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我曾經說過一句話:“我願意看地球,我願意看地球上任何一朵浪花拍上來”。正是因為我有這種情懷,所以我在選擇方向的時候,會經常選擇一些超前的行業。

但是現實比較骨感。比如, 2003年時我就決定做移動搜索,但最終只有百度做成了,我們為後來這些公司的成功做了鋪路石。所以,當你選擇方向的時候領先半步是沒有問題的,但不能太超前,順勢而為方能成功。

2)、做業務不要求大求全。我們之前做VOIP的時候,想要在全球27、28個國家建立一個IP電話運營系統網絡,這時候就需要我飛到每一個國家去跟他們洽談。雖然我們這家公司有300~400人,但是我們公司跟運營商比起來就顯得非常小了。

那時候我是CEO,但是我只會做加法,不會做減法,所以當時公司的一攤事情把我累死了。有人跟我說:朱波,你承擔得太多了。我想想也是,你一個小公司怎麽可能既做設備,又做運營,還做清算呢?

3)、做業務不要一直複制別人的模式,也不要與巨頭硬碰硬做持續性創新,而是要進行微創新。我認為創業者在進行業務選擇有四種:持續性創新、微創新、複制模式和顛覆式創新,我具體講講這幾種模式。

持續創新。持續性創新一般是大公司在做,它需要將產品不斷更新做好就需要持續性創新,這不是創業公司要做的事。創業公司想要用持續性創新打倒大公司,必死無疑。

微創新。這種情況是市場還沒被完全壟斷,你通過一些差異化的創新,還有機會贏。只有在還沒有形成壟斷性巨頭的時候,你才有超車的可能。

複制模式。這種非常要命,然而絕大部分創業者都在拼死拼活做這件事情,以前的千團大戰就是一直采用複制模式,但是一個真正偉大的小公司必須是要顛覆式創新。然而,很多時候是當你好不容易創造出顛覆式創新後卻未形成規模時,一大堆微創新就出現了,這時市場就會陷入飽和狀態。

顛覆式創新。如果大環境不改變,顛覆式創新就只能成為空談。為什麽中國的顛覆式創新那麽難?我覺得首先很多創業者喜歡跟風,而且一半以上的創業者都犯了這一錯誤;其次投資人一看風口來了,就「寧願失敗,也不能踩空」,於是紛紛投資;再次,消費者和用戶沒有價值取向,只知道便宜和方便就好,卻沒有想過用這服務的這家公司是不是抄襲別人的服務。

3)、概念到產品。當你有一個概念的時候,一定要快速把產品原形做出來。很多創始人都希望把產品打磨得精益求精,但是你一定要先把產品做出來然後在過程中再去沈澱和磨練。我們經常說失敗要失敗得快,失敗要失敗得便宜,不要拖泥帶水,所以從概念到做出產品速度一定要快,因為多放一天你就浪費一天的資源

當你做出產品以後,要快速面向市場,找到你第一批最忠誠的客戶,然後做用戶體驗。你光給投資人看概念是沒用的,只有你先跑數據,然後告訴他數據怎麽樣,投資人才可能認可你。

 
投資 企業家 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299

蔡東豪:「做傳媒,要懂得平衡。」

1 : GS(14)@2012-03-20 23:33:04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index/15307/20120320/68870
港台節目LTV Cafe主持人曾智華

曾智華是我生命上一個重要人物,過去6年每星期見他一次,密過最好朋友,每次見面我視為我每周的現實檢查(Reality Check),因為他會以他的方法提點我,專門把我從飄飄然空中帶回堅實地面。不過,Luke Sir,對於平衡的看法,我有自己一套。
這一套當年在商台我跟梁文道談過不知多少次。首先,點解要平衡?
假如作為專欄作者,我希望我能以最真誠方式表達我的喜惡,我希望我的賣點是我的觀點,這些觀點當然有傾向性,平衡從來不是我寫文章的目標。我相信有人看我的文章,或聽我的電台節目,是因為我從不刻意平衡。
假如有需要平衡,例如當年梁文道和我要負責一條電台頻道,平衡是營運守則,應怎平衡?硬要在鄭經翰旁邊加一把建制聲音,這不是平衡的電台節目,因為這不再是節目,而是為平衡堆砌出來的幾把雜亂聲音。我們當時認為平衡是要製作其他跟鄭經翰風格不同,甚至相反的節目。
Luke Sir,用心老老實實寫好一篇訪問,我認為也是一種平衡。

蔡東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333

湯文亮:懂得賣才可買得更好更多

1 : GS(14)@2016-10-14 06:30:57

【明報專訊】有網友引述一名資深投資者說話,質疑我話地產商現在以貼市價推盤,同時又以高價搶地,倒不如唔賣又唔買,任由地皮升值,何必如此大費周章?那位是我的一位非常資深網友,所以,我認為有必要解釋清楚,其實,他是引述一位投資者說話,如果他引述地產商的說話,情况可能完全不同,因為投地到出售是有一個期限,大多數不會超過8年,地產商不能夠永遠只持有地皮,不建房、不賣樓,政府是有權收回土地,而且,做生意一定要有買有賣,貨如輪轉是生意人的理想,况且,高價投地與貼市價賣樓的並不是同一地產商,所以很難一概而論。

貨如輪轉是地產商的「理想」

現在地產商願意以貼市價賣新樓,就是他們看到未來有一段長時間,供應量高於需求,而且是持續性,在今年第四季,有報道說將會有1.2萬個單位供應,雖然這段報道的廣泛性不足,但沒有人質疑其真實性,其實,大家知道這是真的,亦知道供應大增會影響樓價,不過,大家就不願多談,因為樓價下跌會影響個人資產,投資者就不同,如果能夠預測到這個情况,就會趁好市時將一些非優質物業賣走,現在懂得賣,以後才可以買得更好更多。

趁短缺推難賣單位 可變搶手貨

投資者尚且如此,一定要賣樓的地產商怎會不趁樓價仍然熾熱時賣樓,而且賣的是新樓盤中最難賣的單位,否則,在供應大增的時候,買家是有所求,那些單位就會變成貨尾,大家都知道今年第四季就有1.2萬個單位供應,但沒有人講明年第一和第二季供應量,如果是持續在高位水平,無論購買力有幾龐大,樓價都不能支持,但對於只得一個自住單位,以及有幾個物業收租的人影響就不大,對於持有大量單位的地產商就絕對不同,他們要在情况轉壞時出售手上一些物業,回籠資金有機會在不久將來有更大發展的機會。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677&issue=201610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905

陸振球﹕懂得分散投資 才有致富機會

1 : GS(14)@2017-11-25 10:16:05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3757&issue=20171125


【明報專訊】近日網上有一句潮語「問君能有幾多愁,沒買騰訊沒買樓!」意思一望而知,近年大部分港人工資龜速增長,但樓價不斷飈升,如沒有買樓,又沒有買騰訊(0700)這隻股票的話,便只有捱貴租,更愈來愈難上車,只有望着買了騰訊和買了樓人嗟嘆!

騰訊今年股價升幅 10倍於樓價

其實,騰訊股價近日雖有調整,但今年以來也升了超過1.2倍,和中原樓價指數約12%的升幅比較,即騰訊股價升幅差不多10倍於樓價;就算不是買騰訊,今年恒指也升了三成多(見圖1),即是買盈富基金(2800),今年以來也跑贏買樓價不少,可見沒錢上車未必有太大問題,最重要是懂得投資,當然買股也要儲蓄一定資金,如閣下是「月光族」,不要說沒買騰訊沒買樓,就算樓價大跌,也沒你的份兒。

周初筆者和兩名樓巿大師——長實(1113)的趙國雄和紀惠的湯文亮飯局,趙國雄便提到,雖然長實近年被一些投資界人士批評少買地,等如沒有買麵粉做麵包(起樓),看似錯過了近年的樓巿大升浪,但一來其實長實仍擁有極龐大的土地儲備,未來4至5年不愁沒有地起樓,二是做生意不一起要買麵粉,也可以「買米」,就如現在一些發展商仍高價搶地買樓,但由買地至賣樓收回所有資金,可能要5年才賺那三成的利潤,每年複利利潤也只有數個巴仙,但現在買入一些基建項目,卻可即時每年獲取5至6個巴仙的收益,做一點槓桿,每年獲利便有約10%,計入風險得到的回報,絕不輸蝕!

趙國雄:長實改「買米」 回報更高

當日趙樓神在飯局兩杯過後,說起新任政府的最高層曾和他們會面,探討對樓巿方面意見,他說那時就對政府高層表示,近年樓巿辣招不單沒有幫到年輕人買樓,更讓本有能力供樓的人更難上車,結果只有原來有錢的人可以繼續買樓,一般年輕儲不到更高的首期而難以置業,造成社會分裂,這些人唯有靠父幹或去買能提供高成數按揭的一手樓,最後只是益了借錢給人買樓的財仔或一手發展商!

趙國雄又表示,所謂供應少令香港樓價大升只是部分原因,反而金融海嘯後全球央行印銀紙,貨幣總供應多了差不多4倍,資金追逐資產,如美股便升了3至4倍,那餘下的資金流入物業巿場,才是推動樓價大升的原因。

他進一步解釋,樓價升並不是物業的價值大升,只是銀紙貶值,如內地或香港壓抑樓價,最後只會令資金流到別的地方,造成更大的炒風,以至刺激通脹。

真富豪各類投資平均 少有只買樓

之後趙樓神又談到投資之道,不買麵粉可以買米,筆者也深有同感,且覺得長實近年的做法,其實深諳分散風險之道,若將所有身家都買騰訊或全部押注「磚頭」,在大升巿之際自然是笑呵呵,但一旦巿况逆轉,如沒有分散投資,也可以隨時一鑊熟,所以大部分真正富有人士,都會將投資適度分散。一家名為Capgemini Financial Services的機構所做的研究發現,全球真正的富人,平均會投資31%在股票,固定收益工具(如債券)則佔18%,買樓只佔14%,另會持有27%現金,以及將餘下的10%作另類投資(見圖2),而不會如大部分香港人,有了錢只懂得買樓!

該調查又表示,大部分真正富有人士會將財產進一步作地域分散,以不計亞太區的全球真正富有人士計,會將42%財富作海外投資,如果只計亞太區,投資海外的資產比例更會高達44.7%,若再細分,香港的真正富豪投資海外的資產比例更高達68%,中國則佔45.5%,新加坡則佔42.5%(見圖3)!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近日發表《2017國際人才排名》,香港得分為77.9分,比去年下跌4.6分,在63個調查的地區中排第12名,比去年下跌3名,不過仍為亞洲第一。新加坡緊隨其後,排名第13,比去年上升兩名。中國內地得分為53分,排名第40,在亞洲的排名低於台灣、馬來西亞、日本等地區。

值得留意的是,該項洛桑人才排名受3個因素影響,分別為投資與發展、吸引人才能力,以及人才儲備。香港在吸引人才能力排名,由去年的第5名急跌至11名,其中包括樓價在內的生活成本指數細項排第61名,但扣除兩個沒有相關數據的國家後,排名為連續第三年「包尾」。

港居住面積細 難吸引國際人才

以上數據反映,香港的高樓價和高租金,不單影響民生,也會不利香港吸引人才,曾有大型電腦公司主管對筆者說,該公司在新加坡聘用的專才為香港的3倍,其中一個原因是新加坡可隨時為海外員工提供千多呎的居住單位,在香港,如不是高層,能予其租住太古城一個兩房單位已經很不容易!

曾有統計表示,香港人均居住面積為16.7平方米,約為180平方呎,約為東京、台北等地的一半,16.7平方米,在香港卻已經很不錯了。根據房委會資料,2016年公屋租戶人均居住面積為13.1平方米,即141平方呎;全港關注劏房平台更發現,香港劏房戶的人均居住面積只有47.8平方呎,比監獄標準更差。必須注意的是,面積比香港更小的新加坡,居住面積平均值卻比香港大50%。

看來,如要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港工作,香港政府要在解決房屋問題上再多花工夫。

[陸振球 樓市解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4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