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究竟是什麼樣的課程,沒有入學考試,也不授與學生正式學位,三十年來可以不花一毛錢宣傳打廣告、不靠國外機構評等,卻吸引近千名各大企業董事長、總經理搶破頭就讀? 撰文‧林孟儀、孫德萍 圖片提供.政大企家班校友會放眼國內各大學院校EMBA、在職進修單位,有哪個課程沒有入學考試,也不授與學生正式學位,開辦三十年來卻可以不用宣傳打廣告、不靠國外機構評等,還讓各大企業董事長、總經理年年搶破頭,希望能擠進窄門? 答案只有一個:政大企家班!全名為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企業家管理發展進修班」的企家班,十二月三日將舉行創立三十周年會,三十屆近千位校友,將首度齊聚歡慶開班半甲子的傳奇。 翻開企家班的校友名冊,包括前行政院副院長林信義、宏碁集團共同創辦人黃少華、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前匯豐投資管理集團台灣區負責人宋文琪,來自科技、傳產、金融、服務業的重量級企業舵手,都赫然在列。 也因此,網羅台灣企業精英的企家班,堪稱「天下第一班」,不僅是全球華人第一個高階企業管理進修班,也見證台灣經濟發展轉型的歷程,影響力動見觀瞻! 為走出經濟困局而誕生 時間倒回一九八一年,政大企研所突破台灣嚴峻保守的高等教育學制環境,獲准開設企家班。不經聯考,招收二十名企業家進入研究所就讀,這在當年幾乎是「動搖國本」的大事。 「民國六十年我們退出聯合國,就台灣在世界上的立足點而言,政治上已經是不可得了,一定要以經濟立國。」一九七四年學成歸國,到政大企管所任教的退休教授 劉水深回想,當時台灣的外銷金額非常弱,連百億元都沒有。對於亟需改變經濟結構的台灣,企管教育升級刻不容緩,而且必須從掌舵的「企業老闆」下手。 不像現在十八分就能上大學,八○年代,大學窄門非常難擠進,學位是非常貴重的名器,更遑論不經筆試,僅靠推薦甄選就可以念研究所。劉水深的提案引發校內各 方反對聲浪,連校門都走不出去;但他極力說服當時也是學經濟出身的校長歐陽勛,想方設法說服教育部,才得以開班,但不能授與學位,始終只能算是個「學分 班」。 以辯證、詰問方式授課 但三十年來,企家班以小班制、精英主義的方式,「精雕細琢」了近千位企業領導人或高階主管,不僅在台灣企業界打響了名號,也為華人高階管理教育樹立了與眾不同的典範,被許多教育機構爭相學習參考。 當年三十三歲、剛從國外學成歸國的司徒達賢,採取個案教學方式,以學術理論為基礎,引導學生即席發言,以辯證、詰問的方式授課是一大特色。「就像『用鑽石 研磨鑽石』的方法,」司徒達賢認為,將一堆鑽石放在籃中用力搖動,讓鑽石互相切磋、砥礪,久而久之,自然顯現出晶瑩剔透的耀眼本色。 第一屆的企家班校友中,有奇哥董事長陶傳正、美吾華董事長李成家等人,今日重溫舊夢,多數人的反應是:「惡夢一場!」啃原文書、開夜車準備報告、擔心被 當,或上課不專心被老師當場抓包等畫面一一重現。平日受人尊敬的大老闆們深怕顏面掃地,還曾有必須補考的大老闆一再懇求媒體不要曝光! 特別的是,早年交通不發達,家住中南部的老闆得克服時空阻礙的挑戰,每周北上。有遠自高雄搭飛機來上課的,也有從雲林、台中開車來上課的,風雨無阻,三年如一日。 例如第一屆校友、在雲林北港經營萬有紙廠的董事長許清俊,畢業於台大化工系,進企家班時,公司剛上市。強烈想汲取管理新知的他,經常連夜開車北上,準備隔天上課,下課後總接近子夜時分才返抵家門。 除了每周兩天上課外,每逢周末小組討論,許清俊也照樣趕到;密集的南來北往,車子耗損可想而知。於是一年後,許清俊就改裝了台灣最早的「行動辦公室﹂,將 裕隆的座車升級為賓士,車內加裝了高級的照明設備及電視機,讓他一方面可以在車上審閱核批公文,同時還可以在晚上下課回家的路程中觀賞節目。 「每次一到要北上上課或是南下返家時,我都非常興奮。因為在工廠和工人玩完黑手遊戲後,又可以去當很斯文的學生!」許清俊笑說。不斷在理論與實務的情境間轉換,深感受用。 「我特別感謝第一屆同學,因為他們無私的分享,讓從來沒有在企業工作過的我,能夠一層層吸收實務經驗,修正充實我的學問。」從第一屆至今三十年從不間斷,教授「組織理論與管理」及「企業政策」兩門課程,身膺企家班總導師重任的政大講座教授司徒達賢感動指出。 家族企業取經升級之道 企家班歷屆中,有許多校友來自「家族企業」,也有不少「企業家族」就讀;一批批流著相同血緣或頂著相同企業光環的高階經理人,都將此當作王儲接班或黃埔一軍的培訓基地。 其中家族企業中不乏夫妻檔,如第八屆萊爾富便利商店董事長汪林祥、第九屆葉淑貞,第二十六屆研訊科技董事長徐紳紘、二十九屆安勤科技董事長劉俐綺等;兄弟 姊妹檔,如第十屆桂冠實業董事王正一、十二屆王坤山及十四屆王正明;第二十七屆陳敏鷗、二十九屆陳敏薰等,都前後攜手來企家班取經。 「本來我們這代是講親情,現在則是重概念。由於學了一樣的思考模式,對溝通的速度和效果都加強了。同樣處理一件事,過去會磨得比較久,現在不用解釋太多,讀同樣一本書就是有這個好處!」桂冠實業董事長王坤山指出。 有六十年歷史的泰山企業,先後也有五位家族成員進入企家班磨練,第十四屆、集團董事長詹岳霖也體會到:「在經歷企家班的洗禮後,彷彿像電腦換了顆新的 CPU(中央處理器),讓我在帶領企業做決策運算時更快、更精準,我們使用共同語言及管理工具經營這家公司。」第七屆的前行政院副院長林信義,橫跨產官學 界,認為企家班對台灣中小企業發展有極重要的影響,讓許多原本只靠順利接單起家的小企業,其第二代乃至第三代得以脫胎換骨,帶領企業升級。 林信義特別舉製造汽車零件起家的信昌機械為例,總經理奚志雄當年在他推薦下進入企家班,一路從一年十幾億元的營業額,發展到現今台灣一年五十億元、大陸四、五百億元的規模。「經過企家班歷練,他們變成經營者,完全開竅了,後來又把第三代送進去。」林信義說。 對企業而言,企家班更是培訓領導人才最有效的方式,包括中華汽車、宏碁、台灣人壽、元大金控等資訊、汽車、保險金融龍頭產業公司,都長期推薦人選就讀;此外如微星科技、精技電腦、惠普科技、欣技資訊、雄獅旅遊、康福旅遊等公司,多位高階負責人也沒有缺席。 企業接班人培訓搖籃 宏碁集團可說是追隨企家班最久的企業,從第三屆明基電通董事長李焜耀開始,每年都固定推薦人選就讀企家班;因此每年度,集團的推薦名單,就成為宏碁集團內部的一件大事。 第九屆宏碁集團董事長王振堂,回憶當年千辛萬苦才踏入企家班的往事:「以前在我們的認知是,其他系所雖是以台大為第一志願,但是要念企管,就非到政大不 可。企家班每年要從一百七、八十位各界精英中篩選出二十多人,本來就是擠破頭的事,再加上企家班主張多元,不希望成為某一企業集團訓練所,因此整個宏碁集 團及關係企業,數千人中只能推薦一位,哇!真是搞死人了!」現今身為集團總舵手的王振堂透露,他光是在宏碁內部就申請了兩、三年,「我們還會打電話給施振 榮先生問『你到底要選誰?』但施先生總是守口如瓶。」王振堂幽默地說:「所以前兩次我為什麼會被刷掉,完全不清楚。」 反映台灣經濟的走向 「企家班就是台灣經濟的縮影!」從第十二屆起就開始在企家班開授「國際企業管理」的政大企管系教授于卓民強調,企家班學生的組成結構,反映台灣經濟的走向。 從早年來自製造業、科技業的學生占多數,到四、五年前企家班開始引進服務業背景的學生,今年剛開始第三十屆,班上更出現了海霸王、鬍鬚張魯肉飯、新天地餐飲等企業的負責人,而且新進學生,近半已擁有國內外的MBA或EMBA學位。 三十年等於一個世代,于卓民發現,企家班近五年來最明顯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校友,其第二、三代也相繼入學,為接班做準備;如信昌機械、泰山企業、桂冠實業、光泉企業、合隆毛廠、全日美實業等。企家班儼然成為老字號企業一脈相承的最佳接班訓練平台。 今日國內EMBA等在職進修相關課程俯拾即是,面對連對岸EMBA都來台搶學生的嚴峻考驗,于卓民相信,保有「公開推薦」、「甄選委員會」的傳統制度,能 按產業別、企業規模、職位等指標嚴加權衡,「我們擁有挑選學生的權力,這是最大的特色!」不靠一紙學位證書肯定,政大企家班依然能頂著隱形的桂冠,繼續帶 領台灣產業與時俱進,迎向下一個三十年。 企家班家族名人表 夫妻檔 萊爾富超商董事長汪林祥(第8屆) 夫人葉淑貞(第9屆) 研訊科技董事長徐紳紘(第26屆)安勤科技董事長劉琍綺(第29屆) 父女、父子檔 桂冠實業董事王正一(第10屆)桂冠實業資管經理王亞倫(第30屆)合隆毛廠董事長陳焜耀(第10屆) 兒子陳彥誠(第28屆) 元大集團前總裁馬志玲(第21屆)元大金控前營運長馬維辰(第26屆) 兄弟姊妹檔 台南企業董事長楊青峯(第5屆)副董事長楊女英女英(第13屆) |
你商業模式的盈利預期還抵不上一套學區房,創業的意義何在?
本文由二說(微信ID:chongershu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蟲二。
首先罪惡深重的承認,雖然我沒有連夜趕往雄安,幹擾國家的戰略部署,但畢竟2015年在北京買了房,促使我決心繁榮祖國房地產事業的當然是一路瘋漲的房價!在把自己變為房奴的那個不眠之夜,押上僅有的經濟學知識後,我粗略計算出這筆投資的現金回報率僅為-3.7%,但增值回報率高達61.6%。
房子至少有利於緩解兩種負面情緒:
一是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心魔!
切齒房價又悔不當初的大有人在,尤其是幾次歷史機遇全都完美錯過的。
1987年中國商品房均價只有每平408元,第一個真正的商品房小區-深圳東曉花園1988年賣到每平1600元已是豪宅。
1995年工商銀行首次發放房貸,房價才以每年200元左右的速度走高,到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又被打回原形,2004年之後方如脫韁之馬,2007年A股快牛再加一鞭,2009年4萬億推波助瀾,2014年又是一波大漲。
在峰谷之間猶豫不決的人,實際上錯過的是財富代際升級的絕佳機會,畢竟時下的中國鮮少回報如此之高的投資了。
每念及此,我嚼著鹹菜的嘴角都會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
另一種是末日情結!
任誌強和牛刀的爭論引發了有房和無房群體的嚴重對立,前者抱有“我不仇視任何人,但不介意被任何人仇視”的自得,後者異化出“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的心態都不奇怪。
於我個人來說,買房尚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就是整個人極具正能量了,表現為愛看新聞聯播,喜歡聽專家的分析!對宋鴻兵筆下的共濟會陰謀懷有本能的厭惡。
但講真,為什麽只有中國的房價像永動機?
一般人只註意到房地產在GDP中異乎尋常的發言權。2016年房地產增加值占GDP的比重6.5%,全年銷售近12萬億。中金公司對此有個測算,2016年Q3地產服務業對名義GDP增速的貢獻率約為12.3%,對實際GDP增速的貢獻率約為3.8%左右,看似不高,但房地產拉動全產業鏈的能力不可小覷,再加上建築、建材,家電、家具、家裝以及金融業,合計占GDP的比重就達到並超過20%了。
這被認為是房價下跌的現實阻力位,其他不斷被提及的因素還有水漲船高的土地出讓金,貨幣的增發與回籠,不可逆的城鎮化,稀缺的投資產品等等。
但房價真正的底層支撐其實是我們自己!
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2016年的調查,中國家庭人均財富14.4萬元,瑞信(Credit Suisse AG)的數據是15.8萬元,相差不大,共同點在於其中6成是房產為代表的非金融性資產,表面上城鎮人均財富20.8萬元,遠高於農村的6.5萬元,但房產的占比分別為67.62%和57.60%,全都居高不下,區別僅是房產的區位價值不同而已。
瑞信的中國中產報告還特別關註了一個事實,這份報告宣稱中國有1.09億中產,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順便列舉了兩個特殊論據:
首先是傳統的福布斯式收入計量法在中國不適用,因為有太多房二代和自由職業者;
其次這部分人即便失業了,也會以其他形式的資產收入維持生活水平。
換句話說,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中國社會和中國人的財富主要是以房產形式完成積累的,特別是在A股發動機熄火的這些年里。
英國匯豐銀行的調查顯示,中國7成80後和90後名下有房,而無房者中91%計劃在5年內購房,至於資金40%依賴父母資助,說明中國人財富的房產化還在加劇。
中國一線城市家庭更有高達79%的資產是房產,在這個大背景下,唱衰房地產,會不會讓幾輩中國人的財富如冰山般消融?
無房者對房價的貢獻其實絲毫不遜於房奴,這些人早就用“我要房子,我要家”的哭喊以及各種怨毒詛咒表達了對房子的渴望,向整個產業鏈發出了明確的需求信號。
有些人則幻想通過樓市崩盤來“均貧富”,這更不現實。
因為真正的高凈值人群都有多元化投資,分散及規避風險的能力,美國兩房危機時,中產階級的平均財富縮水了40%,但富裕階層的財產反而增加了2%。
無論中美,真正依賴房產保值和增值的絕大多數都是勤勉奮鬥的升鬥小民,這類資產的蒸發和負資產化對最富有的階層根本沒有任何影響!
諷刺的是,房地產繁榮反而有助於解決兩個社會問題:
一是鞏固和擴大中產階層!
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強調,如果一個社會沒有中產階級就會很不穩定,在大喊階層固化的今天,誰也無法阻止你以房產增值的方式擠進中產階層,對吧?
瑞信給中國中產設定了十大標準,除了月入50萬,流動資產150萬元以上,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社會地位、禮儀素質、穿衣品味、精神追求等有形或無形條件外,真正的剛性條款就是在一線城市要有一套體面的住房。
抽出這個硬性條件,中國那1.09億中產會縮水幾何?想過嗎?
二是提供了個人資產穩定增值的手段。
按一般的社會經濟學邏輯,你的財富每年增長10%才能跑贏社會平均水平!而現實中有什麽產品可以完成這種速度的增值?
儲蓄?
以目前的利息水平,你懂的。
工資?
數據很幸福,2016年中國平均工資漲幅8%,位居世界第一,即使按光輝國際較為保守的估計,實際薪酬漲幅也有6.3%,在高速增長的亞洲也位居前列。
但這里有一系列如果。
首先是CPI,國家統計局貼心的證實,近三年來居民收入增速“跑贏”了CPI,2015年數據是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扣除物價因素,仍實際增長7.4%。
其次是被土豪平均了沒有?民不患貧,而患不均,邏輯一如之前的段子,“馬雲有1500億,就算分給13億國民每人1億,他還有1487億。”
剩下的全靠老板良心發現。
但2016年有機構調查顯示,有46.34%的創業者表示今年進行了規模不等的裁員。在受訪的328家創業公司中,有20家出現了50%以上的裁員。
在華為清退高齡員工,魅族全員優化四分之一,樂視、滴滴猛料不斷的大環境下,互聯網人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而不是加薪和調級。
然則A股呢?
有個重口味的老段子:
某女士談股市,說中國股市有點像陽痿的丈夫,拋棄他吧,舍不得;廝守吧,天天受氣。好好侍候吧,期望他勃起,衣服還沒脫完,他就不行了。關鍵是你剛穿了衣服準備去偷情,他又在後邊拉著你,有反應了,有反應了,你再等等!
但真正有趣的還是房子與創業的關系。
此前的雄文“在房價面前,你的創業一文不值”,其實把因果顛倒了。
因為,房價才是中國創業者的最大源動力。
多次榮膺最佳雇主的華為一向是HR智慧的集大成者,信奉“3個人幹5個人的活拿4個人的錢”,去年薪酬較2015年上漲了近18%,達到人均63.1萬元,遠高於其他行業,華為員工也有自矜和吐槽,但異口同聲的都是在華為期間實現了人生頭等大事-買房。
薪酬跑贏房價曾是華為最生動的Slogan!
但這一幕從2015年開始逆轉。
那一年深圳房價從每平23979元漲到了32898元,漲幅達到37%,即使華為員工也感到吃力了,而2016年房價更飆到50634元,漲幅高達53%,抗不住的華為才有外遷東莞之議,也才有“別讓華為跑了”的追熱點。
這個鬧劇的現實意義只有一點:任何人,除非做到VP級別,否則不管你的企業如何優秀,僅靠工資性收入不可能跑贏房價。
如此說來,留給互聯網人的選擇豈非只剩下創業自強了?
而且必須是快速建立超級穩定、超級賺錢的商業模式,否則你就算創業也跑不贏房價。
股神巴菲特數十年的投資經歷中,收益率超過5成的只有1976年,他投資的年化收益率一般就在20%左右,這已經很高了。
假定你跟巴菲特一樣厲害,經營純利潤能夠達到20%,在房價面前也只是堪堪打平,因為2017年4月第1周深圳新房成交均價61266元,比2015年又上漲了21%。
你商業模式的盈利預期還抵不上一套學區房,創業的意義何在?
即使創業成功,光榮IPO,還是切記要買房。
這樣你在財報不佳,經營不振時,還可以靠賣房維持可觀的現金流和凈利潤。百家上市公司賣房求生,變相輸送業績早不是新聞。
在城市低收入群體看來,蓬勃發展的互聯網和創業圈也是推高房價的禍首。
前段時間,華為年薪百萬的38歲員工哭訴被裁後還不起房貸,但華為、騰訊、大疆們要對高企的深圳房價又要承擔多少責任?二線城市的杭州在阿里上市後,一夜之間生產了萬余名土豪,有數據顯示,當時杭州單價1500萬以上的豪宅旬日之間被去化得只剩543套。
房子之所以被密集吐槽,根源並不在經濟學範疇,而在心理層面,因為房子讓這一輩中國人承受了嚴重的失落和挫敗感!
但房子不過是人生磨難之一,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這種痛苦你我終究都要承受,早晚而已!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碎鈔日了。
在中環,如果十二孝男票把玫瑰、禮物、晚餐都準備了,這錢包分分鐘就沒了五位數,所謂收花不知買花貴,無數印鈔機已經哭暈在了廁所里。
所以今兒,代表廣大印鈔機,盤點下最遭恨的情人節品牌排行榜。
Dyson
老實講,這是蝸牛妹最愛的家電品牌之一,愛到我曾經專門為它寫了篇文章。
但如果去跟直男提議,送禮送部Dyson。相信我,很多人查完價格後,都是下面這個反應!
一臺吹風機要3000塊人民幣?跟我200塊的負離子吹出來有什麽不同?你們這些女人真的是瘋了!
只能說,看看天貓的銷量,感覺Dyson更有錢去造電動車了。
你不太熟的那些男人名
雖然這些男人你不怎麽認識,但為了你們的錢包,一定要記住了:
Yves Saint Laurent
Tom Ford
Giorgio Armani
Givenchy
這幾年全球經濟增速低迷,口紅經濟大行其道。上面這些化妝品商也是卯足了勁兒的為自己的周期添磚加瓦。電視劇里可以軟植入。
逢年過節可以來個限量版。
平時還可以分不同系列圈錢沒商量,什麽boys,girls,豆沙色,小羊皮,多到數不多來。
這種時候,竟然還有林更新出來做豬隊友,口紅這麽便宜?就兩三百塊?那為什麽要說女生敗家呢?建議有關部門整治整治現在小鮮肉的質素,哪能這樣在社會主義國家宣傳消費觀呢?
以前不送口紅要被貼上不夠愛她的標簽,還能解釋下,限量版太難買。
現在好了,他們是呼籲你all in去買一套的,這錢,還不如去買Dyson了!
L打頭的
只要看到什麽牌子是L開頭的,那麽你的錢包基本不保了。
從La Mer。
到La Prairie。(但是說句公道話,他們家的東西真的很好用,測評我也給你們寫過)
再來La Perla。
Louboutin。
到Louis Vuitton。
Le Boy。
你的錢包活著出來,簡直是一個奇跡啊!
曾經有臺印鈔機是這麽描述去香奈兒店幫領導買包的心理感受的:
天啊,那一墻的包,不都是格子的,有什麽不同?一看價格還要好幾萬?瘋了麽?
我們冷笑著問他,你以為領導買到香奈兒就停止了麽?
這臺很有覺悟的印鈔機說,哎,我知道,最終我還是要面對愛馬仕的。
不要難過,愛馬仕沒有你們想象的那麽難買,攻略,蝸牛妹也給你們寫過滴。
印鈔機的擔憂有沒有道理
當然是有道理的,讓數字為他們代言。以上產品,主要被化妝品及奢侈品公司所瓜分(有點遺憾Dyson沒上市)。
先說護膚品。Tom Ford,La Mer是雅詩蘭黛下面的,YSL,Armani等是歐萊雅下面的,蝸牛妹喜歡的La Prairie是Beiersdorf的,為了對比,我還選取了被很多明星帶貨的POLA一起比較。
無論你是海淘還是專櫃花了多少錢,你買到的口紅也好,護膚品也罷,毛利率都是極高,換言之成本很低的。La Mer在的雅詩蘭黛還有美白、抗氧化的Pola成本大約只要20%,一只YSL口紅成本只是售價的30%,唯一貴一丟丟的就是La Prairie,售價中42%都是成本。
奢侈品的成本價倒是比護膚品差距小了很多。從LVMH到Gucci所在的Kering,再到貴婦最愛的愛馬仕,行業平均成本都有33%-39%。
好,我們也發現,很多品牌特別喜歡說自己為研發投入巨大,可不要瞧不起化妝品公司,人家Pola的極光幻彩精華可是運用了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的細胞自噬理論呢。價格對於諾獎來說真不貴,只要4900人民幣。
畢竟研發個諾貝爾獎出來,上市公司在R&D;的開支肯定很大,然鵝,當你拿研發開支去除以市場營銷開支後,就真的男默女淚了。
歐萊雅的資源配置上,研發費用是宣傳費用的約10%;Beiersdorf不到8%;擁有多項高端技術的Pola,研發費用還不到宣傳費用的5%。這可能是他們的研發人員研究實力一瞄一個準(雅詩蘭黛沒有將宣傳費用和行政費用拆分開,所以不能同比)。
當然,化妝品公司在研發上肯定好過奢侈品公司,像LV每年只投入不到1%去研發,Kering和愛馬仕幾乎沒有什麽研發費用。這也能解釋的清楚,人家作為老牌奢侈品公司,比創新能力更重要的,是純手工的能力。
但節日該不該出血
這血淋淋的數字確實說明,各位印鈔機,你們肉疼是有理由的。
但是,大過節的,給領導買這些東西,圖的是經濟適用麽?
當然不是!
要性價比去超市、去淘寶啊,買這些,不就是圖個開心,貪個品牌溢價。什麽叫做千金難買心頭好,領導喜歡,你還啰嗦個啥!
大不了這邊給領導買買買,那邊自己PA里再買點股票,讓更多男人的肉疼,對沖你的痛苦啊。
不信你們看這些公司的經營利潤率,最終難逃一劫的愛馬仕,人家的經營利潤率超過30%,絕對跟你們的肉疼指數成反比哦。
二十多年,股價增幅夠你給領導買一櫃子包了。
好了,如果看完文章,你還沒買情人節禮物,那就最後一分鐘照著上面買吧。
最後祝各位情人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