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消息,奧利弗·斯通執導的傳紀故事片《斯諾登》(Snowden)已經確定將在9月16日上映,這次推遲也讓該片進入了明年的電影頒獎季。《斯諾登》在拍攝之初就備受關註,畢竟它的主人公是披露了美國最高機密監控計劃的愛德華•斯諾登。這部由《刺殺肯尼迪》、《華爾街》導演奧利弗-斯通拍攝的電影已經在多倫多電影節亮相,之前因為題材的特殊性引起了眾多關註,也被早早鎖定為頒獎季大熱。
在影片中,斯諾登被描繪得有點像一個天才小子。在中情局接受訓練時,斯諾登用四十分鐘完成了一項時長5個小時的測試。斯諾登受到了高級訓練,之後赴日內瓦接受一項任命。在日內瓦,斯諾登看到了政府陰暗的一面和情報收集工作的複雜性,開始感到幻滅。
電影的第一個鏡頭就是香港的風光,故事從斯諾登在香港酒店里與記者、紀錄片導演見面開始講起,逐漸回顧他20歲入伍參加訓練、22歲通過層層選拔合格加入CIA、26歲成為美國國家安全局項目承包商的經歷。
也許最值得註意的是棱鏡(Prism)計劃。這個計劃使NSA可以直接訪問Facebook、谷歌和其他科技巨頭的服務器上的數據。索爾隨機訪問一位婦女的攝像頭,觀看他的生活,斯諾登也在旁邊看,並且感到不舒服。這讓人想到在2014年被曝光的一個叫 Optic Nerve的監視計劃,該計劃允許英國間諜攔截雅虎數百萬用戶的攝像頭圖像。
當斯諾登將NSA的機密文件下載到一個SD卡上時,被他的另一個朋友發現,但這位朋友對此保持沈默。這是一個極富戲劇性的時刻,但它的可能性是值得懷疑的。在影片中,斯諾登是在一天時間里就下載了所有文件。而根據路透社記者Mark Hosenball 的一篇報道,斯諾登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下載這些文件。
“國家安全局可能會追查你。”斯諾登對他的這位同事說。他回應說:“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麽。”
他看著斯諾登下載了隱藏在一個Rubik's Cube文件夾里的一些絕密文件,最後臉上帶著笑容走了出去(斯諾登從未說過他是如何找到這些文件)。在他進入電梯前,斯諾登和他用眼神進行了一次心照不宣的交流:我將帶著這些文件離開這里,你永遠不會再見到我。
這些情節使人覺得NSA的情報人員似乎是支持斯諾登的。但從各種渠道傳來的信息顯示,情況並非如此。NSA下屬的“特定入侵行動辦公室(Tailored Access Operations)”的一名高級黑客說:“我不能相信有任何人會聽他的。真是太令人氣憤。他是為政府服務的管理人員。”
但是在這部電影中,許多重要的問題被置之不理或者輕松放過,這最終會損害它的主題和觀點。這些重要問題包括:斯諾登呆在香港的11天里,他會見記者之前究竟做了什麽?他宣稱自己在莫斯科被“擱置”,這是真的嗎?他是否將秘密文件帶到了俄羅斯?
在電影中,斯諾登宣稱“我自己也無法再看到這些文件”,因為他在香港酒店里時將文件從筆記本電腦中刪除了。但是,他在接受《南華早報》采訪時曾說,他將會向各國記者公布更多的秘密文件。這兩種說法是互相矛盾的。
《斯諾登》從拍攝到上映也是一波三折。拍攝過程中,斯通深怕NSA幹涉,幹脆移到德國,在慕尼黑完成拍攝。美國的各大片商都不肯發行這個片子,最後被獨立電影發行公司Open Road拿下(去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也是這個公司出品的),而在此之前,斯通甚至都沒聽說過這家公司。
電影一開始是打算在2015年12月上映的,接著改檔今年3月,後來又改到9月16日,坐上了頒獎季的早班車。
推遲上映使得《斯諾登》與四年一次的美國總統大選“撞車”,奧利佛·斯通的政治題材電影向來充滿爭議,相信屆時本片又將引發美國民眾唇槍舌劍,成為大選的議論焦點之一。
同時,斯諾登本人所揭露的事實以及這些事實帶來的後續發展繼續著影響著這個世界,美國“截擊”網站上個月證實,根據“棱鏡”監聽項目曝光者、美國前防務承包商雇員愛德華·斯諾登提供的最新文件,黑客組織此前稱要在網上拍賣的強悍“網絡武器”,攜帶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的虛擬指紋,因此顯然屬於該局使用的黑客工具,其中不少可秘密攻擊全球計算機。斯諾登隨後在推特網站發文稱,美國國家安全局留下了災難性的網絡漏洞,但“三年多寧願去攻擊(他人),也不去修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