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運會變奏曲 一座城市盛會季的發展熱潮
http://www.infzm.com/content/81414編者按:
2012年9月22日,第七屆全國農民運動會落幕。南方週末記者回溯南陽市籌辦此屆運動會的經過,盤點南陽市以農運會為契機推進城市整體發展的方略。塵埃落定之時,不難發現,農民以及農村,並不是盛會的全部;大型運動會的確是城市發展的催化劑。
僅2010年,南陽城建投入就高達34個億,相當於此前30年總和。
從最初的「六創一迎」到後來的「兩爭一迎」,「農村」以及「農民」,沒有成為本屆農運會的熱詞。
即便在省會城市,你也很難見到如此宏偉的建築群,在谷歌EARTH地圖上搜索河南南陽,才能俯瞰全貌——一座12層的主建築坐北朝南,懷抱一片寬闊的廣場,七座不同形狀的方形建築在左右排成兩列——圍繞整個建築群走上一圈,至少需要半小時。
該建築群通常被稱作第七屆全國農運會(下簡稱「農運會」)新聞中心,它的建築面積,甚至比2008年北京奧運會新聞中心還要大近三分之一。
從建築群北望,整個東北片都已脫胎換骨。
這裡是南陽,河南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城市,正雄心勃勃地要成為豫、陝、鄂交界區域的中心。
「城市發展過程中總要有那麼幾件大事來助推,這幾乎是個規律。」南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光傑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為辦會而辦會意義不大」
「申辦農運,不僅因為它關乎南陽農民身心健康和國家全民健身發展,也因為它對城市發展、建設是個有力推動。」
2012年9月22日,週六。持續一週的農運會即將在晚上落幕,南陽市體育場正上演賽事尾聲,何谷(化名)決定帶3歲的兒子來看看城市新地標。
「農運會挺好的,南陽整得乾淨多了,綠化也漂亮,拆遷的事,只要安置房能兌現,沒啥不好,」何谷說。
南陽的領導者們對農運會有著更長久的期盼,這期盼始於1994年。
曾任南陽市體育局局長的楊鳴哲對媒體回憶說,1994年,市區僅有一個體育場的南陽開始申辦第四屆農運會,希望在推進體育事業的同時「通過舉辦盛會爭得一些項目以推動南陽發展」,但落後的硬件設施使得南陽敗給四川綿陽。
隨後,南陽口頭匯報、申請了舉辦第五屆農運會,因為時間關係未能正式申辦,但這番籌劃為申辦第六屆農運會打下基礎。
競爭異乎尋常地激烈,對手泉州打出「僑鄉」牌,認為他們舉辦可促進海峽兩岸「三通」;另一對手山西晉中聘請大寨村黨總支書記郭鳳蓮等三人為「申農」
大使。南陽也不甘示弱,聘請作家二月河為大使對陣。楊鳴哲說,當得知經濟實力、硬件更強的泉州獲選時,她的眼淚「忍不住掉下來了」。
南陽仍未放棄。2008年3月,農業部、國家體育總局、中國農民體協聯合下文,終於同意第七屆農運會由河南省承辦、南陽市舉辦。
農運會是整個河南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承辦的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國家級綜合性體育賽事,從一開始就必然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對南陽市而言,動力反而大過壓力。陳光傑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表示,申辦農運,不僅因為它關乎南陽農民身心健康和國家全民健身發展,也因為它對城市發展、建設是個有力推動。
「從北京奧運到濟南全運,包括廣州亞運、深圳大運,城市發展過程中總要有那麼幾件大事來助推,這幾乎是個規律。南陽是個歷史文化名城,又是傳統農業
大市,在向新興工業大市、經濟強市轉變的過程中,必須通過這樣一些大事加速城市發展、改善城市功能、增強輻射帶動能力,」陳光傑說,「農運首先是種機遇,
通過農運籌備帶動城市發展,否則單純為辦會而辦會,意義不大。」
從創到爭
「很多事在常態情況下做可能有很多困難,但在農運這件事上,涉及城市改造,幹部、群眾的認識空前一致。」
事後看來,3年多的籌辦正是沿著這條預設的軌跡奔跑。
陳光傑透露,從籌辦之初,南陽就決定把農運會建設與南陽城市建設相結合,其中目標既包括體育場館等功能性建築,也包括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文明的塑造。
南陽為這場戰役設計的方針,最初名為「六創一迎」。所謂「六創」,即爭創國家生態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所謂「一迎」,自然是指迎接農運會。
「六創」的目標涵蓋了城市化的多個方面,各式各樣城市化的舉措、硬件軟件建設都被納入這個巨大的框架。
《河南日報》2011年初報導:「接過農運會大旗後,南陽決定利用3至5年時間,投入上百億資金,開展『六創一迎』活動」——2009年開始,八十
餘項市政工程幾乎同時開工,僅2010年,南陽城建投入就高達34個億,相當於此前30年總和;10萬人行動,清理城市各種角落,454家養殖場、廢品收
購站搬出城區。
「辦農運,是民心的空前集聚,很多事在常態情況下做可能有很多困難,但在農運這件事上,涉及城市改造,幹部、群眾的認識空前一致。」陳光傑說。
戰役彷彿才剛開始。2011年3月,市領導宣佈,「今年是農運會籌備工作全面提速年、攻堅年、決勝年」,並明確指示市委、市政府目標辦,要加大農運會和「六創一迎」在整體工作中的目標權重,樹立農運會籌委會和「六創一迎」指揮部的權威。
3個月後,衝鋒號變調,南陽召開誓師大會,將「六創一迎」變為「兩爭一迎」,即爭做文明市民和爭創國家衛生城市。
陳光傑解釋說,文明城市在「六創」中是個標準比較高的載體,考慮到「六創」的很多要求相通,就做了這個調整,以便集中精力、抓住關鍵環節。
無論創還是爭,戰役遠未結束,身在其中者慢慢意識到,戰役正演變為一場戰爭,2012年上半年舉行的兩場「百日會戰」動員大會更是將戰爭推向高潮。市委書記李文慧強調,「百日會戰」是考察、識別、培養、鍛鍊幹部的100天。
兩難境地
「拆遷時間非常短,中國老百姓都是最淳樸、最知道感恩、最顧大局的老百姓。」
幾乎所有執行者都處在兩難的境地中。
一方面,「兩爭一迎」要求在短時間內掀起高潮,各項工作的時間均被壓縮,「各級各部門要倒排工期,做到日日有進度、月月有形象、季季有變化」,表現
不好的單位要被掛上黑旗;另一方面,南陽的經濟基礎相對薄弱,1100萬人口中有近千萬都是農民,加之網絡輿論壓力逐年增大,領導們又喊出了「節儉辦農
運」的口號,夾在當中的正是執行者。
「我們去深圳大運會考察過,實在不敢比,人家一個場館就能花十幾億,但農運會又是河南接下的最高規格賽事,所以說句客套話,『任務光榮又艱巨』。」擔任農運會籌委會場館建設部部長助理的顧凱笑說。
在這其中,拆遷無疑是頭等難題。承載了主體育場等建設項目的宛城區首當其衝。在2009年末的兩個月裡,他們要完成千餘戶的拆遷任務。每人補償40
平米安置房的標準未令所有人滿意,袁莊拆遷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區城建局局長李德森只能不斷奔走,2個月裡瘦了二十多斤、磨壞了3雙皮鞋。
「拆遷時間非常短,中國老百姓都是最淳樸、最知道感恩、最顧大局的老百姓。」顧凱說。
拆遷完成後,建設緊隨而上,執行者們再次面臨工期和資金的夾擊。
根據最初測算,農運會的資金需求約為65.94億元,這個數字還未涵蓋多項與農運相關的建設;而農運品牌又相當程度上限制了市場開發的可能。
南陽在籌措資金方面花了大力氣,籌集到了1.2億餘元捐贈資金和1.3億餘元贊助資金。然而,研究捐贈榜不難發現,南陽下轄的10縣、1市、2區幾
乎都出現在榜單中,最高的鄧州市政府捐贈150萬元,最低的內鄉縣政府捐贈60萬元,連南陽市高新區管委會也捐了30萬元;財政局、婦聯、交通局、紀委、
體育局等政府部門的幹部職工也都上了榜。
提速10年
體育場原選址地塊,在2012年7月,變成了商業地產開發用地。
持續的努力改變了南陽的面貌。
城市變得乾淨、斷頭路逐步消失、街道漸獲拓寬的同時,兩三年前的村莊也正一片片變成這樣的樓盤。直到今年,農運會的場館、基礎設施建設已近尾聲,但
拆遷並未停步。在宛城區委2012年初舉行的經濟工作會上,城鄉建設規劃局依舊表明,要積極服務農運會市政征遷工作;會上還傳出消息,要力爭實現建築房地
產企業總產值17億元、稅收7300萬元以上。
宛城區日前提供的信息顯示,3年內,僅該區就搬遷群眾1.2萬戶、5萬餘人,為農運會場館道路建設提供土地七千餘畝。
土地成為政府騰挪、周轉、統籌的工具之一。主體育場此前規劃在南陽市體育中心附近,組織領導、專家論證後,南陽市認定原有的263畝總用地過於侷促,將體育場挪到袁莊興建。今年7月,建業地產宣佈以3.12億元奪得4幅南陽地皮,其中就包括體育場原選址地塊。
誰都不能否認,3年的努力令原本背負「髒、亂、差」惡名的南陽改觀良多;陳助民覺得,在農運會推動下,城市面貌的變化提速了10年。
「南陽在發展過程中留下了很多歷史欠賬,農運會其實就是這樣一個還賬的契機」,陳光傑認為,回顧3年多前定下的總體目標,除了國家文明城市的稱號需經過驗收外,其他已經階段性地基本完成。
9月22日晚,白河上亮起燈光、射出噴泉,閉幕式在白河邊的體育中心隆重舉行,南陽為農運會付出的心血獲得高度評價,吉林省松原市在閉幕式上接過了農運會的大旗。
此前,網上有消息傳出,松原的農運會將不再舉辦,籌委會已解職、返回原單位,回帖裡疑惑者有之、失望者有之,也有人說,「希望消息是真的,這將是松原人一次喘息的機會。」
接旗無疑擊碎了這種傳言。據《吉林日報》報導,「體育場、綜合訓練館等『一場四館』建設和原有體育場館改造升級任務都已經下達到各相關部門和縣(區),新建場館規劃設計、土地徵用和招投標等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攜程百度出演《爸爸去哪兒》,下一季的劇情該怎麽演?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029/152558.shtml
導讀 : 兩家並非合二為一,而是“踢默契球”也許會是最有可能的結果。而這,也就象征著在線旅遊業的價格戰將告一段落。
前天下午,一條消息刷屏了我的朋友圈,內容大概是這樣的:百度去哪兒股權置換攜程股權,交易後攜程實際控股去哪兒,百度成為攜程第一大股東。
很快,這條消息被業內人士確認,而這也就成為了中國互聯網行業年內的第五次大型交易(前四次分別是滴滴快的、58趕集、攜程藝龍、美團點評)。就在半個月前,我還發表了一篇文章《美團點評合並背後——『行業內部整合元年』已至?》,預言行業內部整合潮的到來。而在這場整合了在線旅遊業的大並購背後,又有著怎樣的前因後果?
《爸爸去哪兒第一季》:燒錢火拼永不息
在2005年之前,中國的在線旅遊行業一直由攜程與藝龍兩家最大的OTA企業把持,而在行業細分方面也不過是機票和酒店兩大塊。
而2005年,以媒體形式出現的去哪兒開始嶄露頭角。通過搜索平臺的方式,去哪兒很快就匯聚了一大批OTA和線下分銷商。這種“短平快”的思維讓去哪兒在流量上很快超過藝龍,僅次於耕耘市場十多年的攜程。
另一個轉折發生在2011年,百度宣布以3億美元控股去哪兒。此後借助流量優勢,去哪兒的發展更加迅速,連續幾個季度超過100%的增長令整個行業汗顏,在一些市場甚至超越攜程成為行業第一。
![]()

去哪兒IPO時的招股書圖表
2013年,去哪兒IPO。此後,在線旅遊業陷入了一年多的大混戰。門票、休閑旅遊、用車等細分領域紛紛被發掘出來,途牛、同程入局,再加上攜程和藝龍,五家開始了較量。
在整體依然占據優勢的攜程選擇用資本解決問題。2014年4月,攜程2億美元投資同程;同日,入股途牛,並在此後大筆增資;2015年4月,又以4億美元成為藝龍第一大股東。
![]()

當一步步將昔日對手收入麾下時,攜程已經整合了在線旅遊業的半壁江山。
《爸爸去哪兒第二季》:相逢一笑泯恩仇
去哪兒飛速發展,攜程整合資源,兩家的矛盾越來越激烈,一場大戰看似一觸即發,但是在光鮮背後,兩家都各有自己的難言之隱。
去哪兒方面,雖然連續多個季度的營收增長100%以上,但是代價卻是以300%增長的虧損。虧損長期超過營收,這在外界看似是一種笑談,對於去哪兒卻成為了一種常態。同時,雖然營收突飛猛進,但是直到今年第二季度,8.8億元的營收也只有攜程的三分之一,超越攜程逐漸變得遙不可及。

即便是對於去哪兒的控股股東百度而言,這家連年虧損的公司也成為了燙手山芋——不僅要資金輸血,還需要長期輸送免費的流量。在百度與去哪兒的投資協議中,明確規定百度每年要輸送超過20億次的流量,而百度原本可以將其變成真金白銀。何況百度正將糯米作為O2O領域的突破口,對於去哪兒自然是無暇顧及。
攜程方面,雖然依靠雄厚的資本保持著行業第一的位置,但是同樣力不從心。在2014Q4,2015Q1兩個財季,連續盈利的攜程甚至出現了上億元的巨額虧損。
更何況,攜程距離整合行業已經只差一步,此時不動更待何時?今年5月,攜程向去哪兒發出了並購要約,而去哪兒直到6月才宣布拒絕,欲迎還拒之心不言自明。去哪兒之所以選擇拒絕被並購,一方面仍然對於獨立發展仍然抱有希望,另一方面,控股股東百度的態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真正讓百度促成兩家化幹戈為玉帛的,也許正是今年國慶後美團點評的大合並。一則段子在網上流傳甚廣:滴滴快的合並了,百度投資的Uber成了老二;攜程藝龍聯合了,百度投資的去哪兒成了老二;58趕集合並了,百度投資的百姓成了老二;美團點評合並了,百度糯米成了老二;優酷土豆合並了,百度投資的愛奇藝變成了老二……看似幽默的調侃卻點出了百度作為BAT一員卻被逐漸甩遠的尷尬現實。
在這種情況下,促成聯合成了百度的最優選擇。一方面,甩掉了去哪兒的虧損包袱,對於百度的財報有著提振;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成為攜程第一大股東,使百度真正擁有了一家整合行業資源的公司,在與AT兩家的較量中扳回一城。
百度和攜程一拍即合,而去哪兒並沒有太多的談判空間。45%換25%,溢價30%出頭的協議中規中矩,三家在26日晚上宣布了聯姻。百度和攜程共同出演了一出好節目:《爸爸去哪兒》。
《爸爸去哪兒第三季》:行業從此一盤棋?
26日當晚,兩家的內部信就相繼流出,而從筆調上,我們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聯想到今年6月,莊辰超另一封拒絕攜程,豪言成為在線旅遊行業領導者的內部信,我們不難看出他的失落。這兩天,“莊辰超出局”的傳言不脛而走,真假難辨。
而另一邊,攜程的梁建章則是誌在必得。這讓我們不由得聯想到攜程的大股東Priceline。歷經十余年,攜程終於像Priceline一樣,建立了自己的行業矩陣。股價應聲而漲,而如果能建立旅遊業的生態,200億,300億美元也許都大有可為!
值得關註的是,兩家的內部信都強調了去哪兒獨立發展的方案。在這種情況下,兩家並非合二為一,而是“踢默契球”也許會是最有可能的結果。而這,也就象征著在線旅遊業的價格戰將告一段落。
最後要提到的是這場資本運作案的另外幾方。最大的輸家無疑是由淘寶旅行轉型而來的阿里去啊。雖然背靠大平臺,原本有著不錯的機會,但是面對攜程的合縱連橫已經難以招架。今後雖然仍然將保持一定的市場份額,但已經難以翻盤。
而同程和途牛,作為各自細分領域的領導者和整個旅遊業的競爭者,此時彼此之間,以及與攜程的關系也變得很微妙。一方面,百度系的攜程以及騰訊分別控制著兩家的一定股份;而另一方面,兩家又都是去哪兒平臺上的大戶,在各自的領域存在著競爭,而且最大股東也分別是萬達和京東。如此紛亂複雜的關系,在整個互聯網行業也是極為罕見了。
未來的OTA行業,靠這種微妙的資本關系創造出的平衡能持續多久?哪怕不再有瘋狂的價格戰,《爸爸去哪兒第三季》依舊會很好看。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孔慶勛,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