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拋棄中國高鐵解決資金難題?美國西部快線的算盤恐難如意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101.html

6月9日,美國西部快線公司(XpressWest)發布公告稱,正式終止與中國鐵路國際(美國)有限公司(下稱中鐵國際美國公司)為建造美國高速客運鐵路而組建合資公司的一切活動。

西部快線前身為沙漠快線,是拉斯維加斯賭場酒店聯合體公司馬奈爾(Marnell Corrao Associates)公司策劃的一個鐵路項目。該公司在2011年獲準建設和運營這條長度為370公里的高鐵線路。規劃中的這條高鐵走向沿著美國15號州際公路,從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通過加利福尼亞州勝利谷(Victorville)直達離洛杉磯100公里的帕姆代爾(Palmdale)。

作為私營公司,西部快線公司去年9月與中鐵國際美國公司簽約成立合資公司修建高鐵,本來預定今年9月開工。建成後去拉斯維加斯的遊客可以從帕姆代爾上車坐高鐵去旅行。等到2029年由加州政府資助的加州高鐵建成之後,遊客更可以直接從洛杉磯坐高鐵經過帕姆代爾去拉斯維加斯。

西部快線稱,終止與中方合作關系的決定,主要是基於中鐵國際美國公司不能及時履行其相關義務所致的困境,以及在推進項目過程中中方無法獲取必要授權所面臨的挑戰等原因。該公司將繼續尋找其他合作夥伴和合作方式,以推動這一鐵路項目。

中鐵國際美國公司接受新華社采訪表示,西部快線公司在談判進行中發表這樣的聲明是倉促和不負責任的,中鐵總誓將不遺余力地捍衛自己的利益。該公司還表示,西部快線單方面宣布這個消息違反了雙方簽署的合作框架協議。該協議明文規定,沒有另一方的批準,一方不得單方面發布相關信息。

西部快線在聲明中表示,“這一項目最大的阻礙來自於美國聯邦政府規定高速列車必須在美國制造,該要求是制約美國高鐵融資的一個主要障礙。本公司一直期待聯邦政府準許從具備十多年高鐵安全經驗的國家進口機車。”

並非必要的“購買美國產品”條款

到截稿時為止,西部快線一直沒有回應《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詢問。在西部快線的網站上,中文版和英文版本對“購買美國產品法案”相關條款的解釋存在差異。

西部快線的中文版在介紹列車時稱,“西部快線公司認識到購買列車與遵循聯邦購買美國產品的有關要求構成了挑戰,因為從技術層面上講,西部快線購買列車的做法與聯邦有關政策不相符。”

而英文版本則表示“從技術層面上講,‘購買美國產品法’並不適用於西部快線購買列車的做法。”

俗稱的“購買美國產品法”,是1983年通過的“地面交通援助法案”(Surface Transportation Assistance Act)。該法案不僅授權通過燃油附加稅等方式籌措聯邦交通基金,還對聯邦基金資助美國道路橋梁等等交通工程提出了非關稅壁壘限制。

根據美國交通部網站的介紹,“購買美國產品法”適用的前提條件是該項目是由聯邦政府(或州政府)的財政資金所資助,如果項目沒有遵守“購買美國產品法”(或州一級的“本地化”采購要求),則該項目將失去獲得聯邦(或州)的相應撥款的機會。

所有美國政府資金資助的交通工程都需要100%購買美國生產的鋼鐵和其他材料和零件。為了保證法案能夠與生產全球化的現實接軌,該法案有一些豁免條件。如果購買美國制造的產品會造成整個工程成本上升超過25%,就可以豁免。如果產品能夠在美國(或者本州)總裝,並且美國制造的零件按照價值計算的比例超過60%,該產品也可以得到豁免。

贏得波士頓地鐵車輛訂單後的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去年9月開始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斯普林菲爾德建立生產基地,以滿足該州政府資助的購買項目中“購買美國產品法”的豁免條款。

中國中車在芝加哥地鐵訂單後也已開始籌劃在芝加哥南郊設廠。據芝加哥地鐵介紹,中車將投資4000萬美元設廠,並提供近200個就業機會。69%的零件將在美國國內生產以滿足豁免條件。美國地鐵和火車的大供應商川崎重工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在紐約設廠生產,如今已經相當美國化。

盡管西部快線在終止與中方合作的聲明上表達對“購買美國產品法”的無奈和憤慨,好像是遇上了合同免責的“不可抗力”因素;但是其英文網站上稱“作為私營項目,西部快線自願選擇遵循‘購買美國產品法’。”

商業運作挑戰大

既然是個私營項目,為什麽西部快線要自願選擇遵循一個本與之不相幹的“購買美國產品法”,還把這個不相幹的法律作為項目的最大挑戰?看一下西部快線的歷史就知道,該項目的資金籌措是非常困難的。

西部快線與中鐵國際美國公司成立的合資公司投入資本只有1億美元。西部快線估算全長370公里的高鐵耗資55億美元,即使這個估算最終沒有嚴重超支,其他的配套開支也不需要,目前的資金缺口也是相當的大。

據世界銀行測算,中國建設高鐵的成本為每公里1億~1.25 億元人民幣(約合1525萬-1900萬美元),而美國加州高鐵的建設成本(不包括土地、機車車輛和建設期利息)甚至高達每公里5200萬美元,是中國的3倍多。西部快線的55億美元的開支,已經少於世行對中國高鐵成本的估算。

西部快線歷史上就試圖得到美國聯邦貸款來解決巨額資金缺口。早在2010年3月,西部快線聲稱他們可以得到私人投資建成整個高鐵,但是依舊希望通過聯邦鐵路維修和提高資助項目取得聯邦貸款。2011年10月,該高鐵項目宣布有條件開始進行,“只要總額60億美元的聯邦貸款批下來”。當時據說有高鐵項目吸引到了14億美元的私人投資。即使這14億美元私人投資都是股權投資而不是貸款,相對於60億美元的聯邦貸款,整個高鐵項目的金融杠桿也是很高的。

時任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主席、現任眾議院議長瑞安(Paul Ryan)和參議員賽森斯(Jeff Sessions)給當時的美國交通部長拉胡德(Ray LaHood)寫信 ,堅決反對把納稅人的錢投入這樣高風險的項目中去。

2013年7月,聯邦貸款審批被無限期凍結,高鐵項目無疾而終。當時美國政府反對的臺面上的理由就是西部快線無法滿足“購買美國產品法”。

不滿足“購買美國產品法” ,西部快線就將被美國政府堂而皇之地拒絕給予資金支持;但即使滿足了,美國政府也未必能慷慨解囊。

盈利前景不容樂觀

西部快線聲稱建成後來回高鐵票價為平均為89美元,足以支付運營和資本開支。只是洛杉磯到拉斯維加斯,網上隨便一查都能找到幾家不同航空公司出售的含稅80美元左右的來回機票,貴的也沒超過200美元來回。

相比之下,西部快線的票價不見得有優勢,而且西部快線的高鐵終點站還在洛杉磯外100公里處。當初西部快線發現在城市近郊修建高鐵,因為土地征用、噪音控制等造成的成本太高,把終點站選在了帕姆代爾而不是洛杉磯。況且,從洛杉磯到拉斯維加斯走高速公路也就4個小時,如果人多自己開車,人少坐汽車票價單程基本上為15到25美元,優惠時段票價低到5美元一張。

雖然比高鐵慢了一個小時,但是汽車的價格優勢明顯,而且也是直達,不需要在帕姆代爾停下來換乘。

根據西部快線的前景預測,該高鐵建成後每年的客流量將達到500萬人次。相對於拉斯維加斯旅遊局公布的每年4000萬的遊客訪問量,有多少是從洛杉磯過來的雖然不清楚,但是,500萬人次的高鐵客流已經不算保守或者說相當激進了。

鑒於美國4億不到的人口,拉斯維加斯每年4000萬的訪客量的增長空間也有限。即使西部快線的願景都實現了,一年的票務收入也不會超過5億美元。

(資料來源:美國中情局,數據截至2014年)

根據美國國家鐵路客運公司(Amtrak)的財務報表,美國唯一的準高速鐵路,也是美國人流最多的鐵路——從華盛頓到波士頓的東北走廊線上的高鐵列車阿塞拉(Acela)快車,在2014年載客量僅為354萬人次,票務收入為5.85億美元,其中75%的收入被用於電力和人員工資等等運營開支,剩下的1.5億收入還不足以滿足維修和更新現有的鐵軌的資本支出。還本付息更是美鐵不敢想象的事情。

阿塞拉快車已經是美鐵少數幾條票務收入可以滿足日常運營開支的路線了。東北走廊線上的普通車2014年載客808萬人次,票務收入6億美元卻還不能應付運營開支。

奧巴馬曾經試圖分配590億美元聯邦預算給交通方面,用於建設高鐵,以改善提高美國的基礎設施。但是在2012年中期選舉中共和黨贏得不少州的執政權後,評估了項目盈利前景,紛紛將聯邦資助資金退回,不願意背上這類一直需要燒錢的項目。目前美國只有加州高鐵項目真正啟動。

好消息是,據新華社報道,加州高鐵局新聞部門表示:“有關西部快線的新聞對加州高鐵項目沒有任何影響。”截至目前,中鐵方面是加州高鐵唯一提交了包括設計、軌道建設、機車、通訊信號等主體部分一攬子建設方案的意向參與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33

深鐵董事長自曝與萬科如意算盤:我年年分紅20億,你從此修房不愁好地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9-09/1037624.html

9月8日,在國家發改委組織召開的城市軌道交通投融資機制創新研討會上,深圳地鐵集團董事長林茂德在發言中,透露了深鐵參與萬科重組的一些“算盤”。

Pbu451580_01thumb_channelthumb_head.thumb_head

每經記者 朱萬平

由2015年7月寶能舉牌萬科而引發的萬科股權之爭目前仍未得到解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市場關註焦點集中在萬科管理層、寶能、恒大等相關方的身上,深圳地鐵似乎被“忽視”了。但現在深圳地鐵“主動”發聲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9月8日,在國家發改委組織召開的城市軌道交通投融資機制創新研討會上,深圳地鐵集團董事長林茂德在發言中,透露了深鐵參與萬科重組的一些“算盤”。

深鐵董事長:業績對賭 每年須獲20億分紅

今日(9月9日),國家發改委在官網上發布了一則題為《我委組織召開城市軌道交通投融資機制創新舉行研討會》的消息稱,國家發改委9月8日14時30分組織召開了城市軌道交通投融資機制創新研討會。

在上述研討會上,深鐵集團董事長林茂德表示,“大家都知道我們正在參與一個上市公司的事,但是又不能多說,很多人問我為什麽要參與,第一,我跟他對賭,我們持你20多億股值後,必須保持每年分一塊錢給我,每年都要分20億給我,相當於現金流很好。第二,他過去20多年增長100多倍,他未來十年增長1倍我就賺500億,增長2倍我就賺1000億,我貸款就有還款來源了。”

分析人士認為,林茂德所指的“上市公司”應該就是萬科。

按照林茂德的說法,深鐵入股萬科後,萬科每年都要分20億給深鐵。這到底有無實現的可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按照萬科於2016年7月公布的重組方案修訂稿,萬科擬以15.88元/股的價格向深圳地鐵集團發行28.72億股股份,購買其持有的前海國際100%股權,交易價格為456.13億元。

按照上述方案,深圳地鐵的28.72億股若要獲得20億元分紅,只需萬科每10股派發6.96元即可。而2015年萬科的分紅方案是每10股派發7.2元,若深鐵拿到萬科28.72億股股份,則根據上述分紅方案可獲分紅已達20.67億元,已超過林茂德所說的20億元分紅對賭了。

然而,上述重組方案遭華潤和寶能方面反對,而15.88元/股的價格也遠遠低於萬科9月9日的收盤價23.17元,折價31.46%。因此,深圳地鐵能否獲得萬科28.72億股股權,目前仍是未知數。

林茂德再次強調“軌道+物業”模式 稱證券化還有“第二方案”

林茂德在研討會上表示,建地鐵一定要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如果不可持續發展,以後會負擔很重。因此要創新“地鐵+物業”的模式,怎麽讓鐵路建設帶動土地和房產的升值,反哺地鐵投資。

林茂德稱: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做了一些探索。我們的主要探索是,土地分層出讓,土地怎麽在國家政策的情況下進行一些創新。我們核心的創新是土地的作價入股,把土地資源化、資產化、資本化,然後通過土地的評估、作價吸引地鐵公司入股進來,讓地鐵公司建地鐵的時候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把效益最大化。 

分析人士認為,“軌道+物業”模式對於地鐵沿線物業的開發、設計和銷售回款能力具有相當高的要求。而萬科的品牌知名度、開發、設計和銷售回款能力或許是深圳地鐵選擇萬科的原因之一

對於萬科而言,“軌道+物業”的模式有意味這什麽呢?萬科董秘朱旭此前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就表示:從國際經驗來看,人口向城市經濟圈聚集是發達國家城市化第二階段的主要方向,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6%,正在進入這一階段,軌道交通在城市圈的形成中將扮演核心角色。

朱旭稱:“軌道+物業”的創新模式,將為公司極大拓展未來獲取土地儲備的渠道,加快向“城市配套服務商”轉型,推動產品和業務升級,實現長期盈利能力的提升,讓全體股東都能分享地鐵經濟紅利。和深圳地鐵的交易將使公司獲得深圳核心地段優質土地資源,更重要的是,公司將通過“軌道+物業”模式鎖定未來城市群發展的歷史機遇,和深鐵的合作使公司有機會在軌道沿線源源不斷的獲得價格合理的優質項目資源。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林茂德還表示:深圳地鐵對於資產證券化有“第二方案”,“就是我們用股值上市公司的殼,用零劃轉的方式劃給地鐵集團,地鐵集團把上蓋物業培育成上市公司,培育成熟以後,規模夠了以後,用這個上市公司來購買地鐵集團的運營資產。特別是1號線每天100萬客流,可以滿足上市公司回報的。”

  • 每日經濟新聞
  • 宋思艱
  • 每經記者 朱萬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439

【讀者來信】但願“柿事”如意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1197

冬天來了,小區里的柿子樹綠葉落盡,只剩下黃澄澄的果實掛在枝頭,一只鳥在樹上嘰喳著。忽然想起去年那場大雪後,千里冰封,鳥兒無處覓食,幸好樹上還有幾顆尚未風幹的柿子,成了鳥兒的救命糧。現在,守著這些柿子,它們心里一定很踏實。對於鳥兒來說,這滿樹的金黃,應該就是它們的“黃金”了。但願它們的儲備不要減少,也希望老百姓的儲蓄不再縮水,都能安然度過這個寒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053

泰合資本郭如意:風口短命,大錢謹慎,創業者需敬畏市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115/166001.shtml

泰合資本郭如意:風口短命,大錢謹慎,創業者需敬畏市場
郭如意 郭如意

泰合資本郭如意:風口短命,大錢謹慎,創業者需敬畏市場

創業者要用過冬的心態來迎接資本春天的到來。

創業家訊(石海威) 11月14日,在泰合資本的內部媒體溝通會上,泰合資本創始合夥人郭如意和媒體分享了近期對一級市場的融資觀察,並從FA角度,給到了創業者一些融資和業務建議。

資料顯示,過去5年,泰合資本服務了包括ofo共享單車、快的打車、人人貸、51信用卡、一下科技、拼多多、貝貝網等多家明星公司。2016年,只有13人團隊的泰合拿下18個項目,融資金額超120億元,人均完成近10億元交易。

以下為分享節選,經創業家&i黑馬編輯:

2017年初我們發表了一個觀點,“創業者要用過冬的心態來迎接資本春天的到來”。這個觀點到今天為止我們也依然堅持,當時一個論斷是“資本的春天”正在到來,整個資本市場在回暖,但我們整個泰合的基調是謹慎樂觀的情緒,所以那時候我們的建議還是大家應該以過冬的心態去應對可能回暖的市場。現在,我們回顧過去這一年的狀態有這樣一個切身的感受,就是中後期市場實際上是慢熱的,看起來全年熱點很多,但一直在切換,而且投資人雖然有了更多的錢,卻投的更加謹慎,整個投資市場的理性時代已經到來。

一級市場的“狂熱”只是假象:

募易投難,大錢紮堆在頭部項目

回到一級市場,我們有一個什麽樣的觀察呢?我們認為這個狂熱可能是一級市場的假象。為什麽這麽說呢?我們來分享一下我們的觀察:第一個我們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2017年募資容易、投資反而變難,而且中後期投資,馬太效應依然非常明顯。為什麽這麽說?我們來看一下,其實2017年的1月份到9月份,市場上總體募集資金的規模是1804億,比起2016年全年的募資規模已經有了明顯的超越。但是在投資規模上來講,2017年的1月到9月,同比2016年的1月到9月,反倒下降了17%左右,投資規模反而是下降的。

這點來看,就是說明了資金在大量的湧到頭部機構手里,但是機構的手還是比較緊的,投的規模並沒有同比放大,這是我們觀察到的一個現象。

另外,以前我們說天使機構化,VC PE化,現在已經是“天使PE化,大錢沒處花”。什麽意思呢?我們可以看到過去這幾年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有明星光環的個人天使都在成立自己的班子、團隊,借用自己當年的影響力,在市場上拿到更充裕的資金,開始參與到中後期的一些項目中。這些曾經在天使投資領域赫赫有名的機構,今天在我們很多中後期項目里也出現了他們的身影,會通過成長期基金或者合作基金基金一筆投出來1億人民幣甚至更多金額,這是曾經他們管理的整個天使基金的規模,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VC領域里,無論是傳統的強勢品牌還是新興的有活力的VC品牌,他們紛紛都在成立自己的中後期基金,動輒就是50億、上百億的規模,但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這些基金他們投出的項目,今天沒有聽到哪一個基金出現在某個新興領域新興項目的大投資里,反而是比如紅杉,它可以去領投自己投過的項目,比如瓜子,融幾億美金的項目,紅杉可以站出來跟大家一起領投,比如經緯可以在瓜子項目里投大幾千萬美金,還有IDG在最新美團點評的投資里這麽高的估值他們也投了比較多的資金。這些機構在投項目的過程中,其實還是偏謹慎的,更加傾向於中後期這些相對穩定的,或者大家經常說的已經跑出來的“proven leader”,就是已證明的市場領先者。大家有了大錢,但依然是找不到好的標的,錢依然會湧入到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好項目中去。

板塊輪動,熱點和風口的壽命更短

一級市場這個假熱的第二個表現是什麽呢?就是投資的總量其實是持平的,但是熱點主要是在各個不同的板塊之間切換。與此同時又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熱點領域本身它的生命力是匱乏的。舉例講,2017年前三季度,市場披露的融資案例數量與2016年同期其實是基本持平的,2016年是430例左右,2017年是429例。在這種個別熱點的領域,比如汽車交通,其實就是出行這個領域。比如說物流這些領域,投資項目的數量都實現了接近百分之百的增長。但是與此同時,比如說去年熱點的企業服務,反而總體的投資融資比例有所下降,這是一個市場投資總量持平,但是熱點領域轉換的一個過程。

要註意的是這個現象背後,其實反倒是有一些引人深思的一些數據。舉例講,投資熱點或者主題切換的速度我們發現明顯的加快了。過去可能一年或者半年,最多半年是一個大家關註投資熱點或者主題的一個通常的周期,但是今天來看其實基本上每個季度都會有意的市場熱點湧出來,而且它們的生命力總體來講其實還是相對短暫的。

比如,2016年下半年,非常火熱的直播這個領域,大家已經看到從2017年初到現在,已經開始出現市場的收割、整合和退出了。比如講宣亞國際收購映客,最近大家看到的消息,頭條收購Musical.ly,這些其實都是印證了我們當時的一些判斷,就是快速沖起的to C的流量平臺,到最後自己獲取流量,可能會遇到一些瓶頸,那麽很有可能這種擁有流量的,有合理的變現場景的機構變成他們最好的歸宿,這是我們當時看到的一點感受。

再看到其實2017年的二季度,4到6月最熱的主題共享充電寶,總共發生了有數據記載的,大概有25筆以上的融資,有50多家機構投資到這個領域里來,總的融資金額超過了15億人民幣。再就是7到10月,最近大家耳熟能詳的這個領域叫新零售,到目前為止公開信息可查的就已經出現了30多筆融資,有30多家機構入局,總的融資金額也超過了30億。這個領域一方面確實大方向存在機會,也有一些真正的創新在,但是另一方面,大家也比較公認,這將是一個需要持續投入且慢慢培養的領域。實際上新零售我們最近也明顯感覺到,早期融到資的很多公司在後續輪次的時候已經感受到壓力,一方面是競爭層面的壓力,很多類似解決方案里甚至出現了十幾家幾十家相似的公司在做;另一方面是自身增長的壓力,一旦走入線下,再好的解決方案都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複制。所以結果就是,在B或C輪之後,要說服投資機構相信為什麽你相比競爭對手有差異化優勢,業務也能比其他人增長的更快,就變成了很多創業公司最大的課題。直觀說,就是很多新零售創業項目符合天使和A、B輪機構的投資標準——看方向、看團隊,但是尚未達到C、D輪機構的心理門檻——也就是看數據、看規模。

造成這樣壓力的主要原因,等真正深入到這個業務中去看的時候大家才明白,其實新零售不管是有人還是無人、架子還是盒子,插著互聯網翅膀的零售本質上還是零售,互聯網層面的打法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最終比拼的是供應鏈能力和運營效率。大家到最後還是看的傳統的這幾個最關鍵的因素,比如說商品選品與供應鏈、線下選址與複制這些話題。與此對應的可能就是一些經濟型的指標,比如說日商、增長、成熟期、盈虧平衡點之類關鍵數據。但是如果是純互聯網的團隊,對零售缺乏敬畏,希望純粹靠燒錢的互聯網打法去做,就可能導致這個行業,或者這個領域中間的公司生命力的持續性受到挑戰。

內部真實數據:

基本面為王,投資進入理性時代

下面重點來了,我們會分析一下我們內部的一些真實數據,根據這些真實數據,先說一下我們的結論,就是基本面為王。為什麽是這樣的一個結論呢?我們來一一看一下。

第一個重點數據是熱點領域項目的融資周期。

這是2017年全年我們操作下來所有項目的統計,從中我們看到熱點領域的中後期投資人其實是更加理性的,並不是大家想象的這樣,有熱點我們就拼命撲上去追。

舉例講,最近比較熱的兩個大的領域,我們內部叫法一個叫智能,一個叫大消費。什麽叫智能,就是包括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這個方向;所謂的大消費,就是比如說新零售和教育兩個to C領域。我分別來說一下,比如說智能這個領域,我們看到在我們內部智能里面偏AI這樣的項目,他們平均的交割周期,從這個項目啟動到最終交割的周期其實是六個半月,大數據項目其實是三個半月。

怎去區分呢?其實AI的項目很多時候都是技術和團隊驅動的項目,他們可能離商業化,或者是說離應用場景還是有一些距離。大數據的項目可能不一樣,比如我們服務的幾個大數據項目,他們要麽就是有成熟的客戶,比如銀行,有一個相對明確的實施的場景,另外又有比較清晰的商業化的合同。還有就是比如說幫助互聯網的公司去做客戶行為分析的大數據公司,也是一樣的,它有大量的客戶,它有明確的商業價值和商業合同。

這兩個的差別就在於,其實AI的項目雖然融資的節奏到了中後期,比如說B輪、C輪之後,融資的金額也變得比較大,但是因為整個的應用場景還沒有那麽成熟,商業化的節奏、進度也還沒有那麽清晰,即便是有了商業化,那你的可複制性又沒有得到驗證,所以投資人去考量這樣的項目會變得更加謹慎。反倒是大數據項目,其實商業化的場景比較清楚,並且商業化有了一定的進度,後續的可複制性也可以得到驗證,因為它都是to B的生意。所以反而是這樣的項目更容易去融到資。

大消費的項目也很有意思,新零售的項目,通常大家的考察周期會變得非常長,比如我們有兩三個新零售方向的中後期項目,從啟動到現在也過了小半年,所以其實我們預計總體的融資的節奏會是大概六個月以上,才會close。這些項目並不是代表它不會最終融資成功,而是說我們看得到中後期的投資人,大家確實很現實,大家都會去仔細的考察這個公司應有的一些數據,比如說日商、坪效,比如說單店的成長以及你的供應鏈的成熟程度、比如你的毛利,會看很多這方面的信息和數據。

當一個零售的項目,比如說你在線下已經有兩三百家店的時候,單就這些數據的梳理和準備可能都是一個相對長的周期,所以投資人對這些項目的判斷可能會變得更加的理性,和花更多的時間去從數據中間,從結果中來看到你這個項目的真實價值。

為什麽教育項目在大消費類項目里面,這個融資周期變得非常短呢?其實也非常好理解,就是教育項目在過去,尤其是在線教育,都一直是一個叫好不叫座的過程。什麽意思呢?就是說教育項目大家在線上攏了大量的流量,但是一直沒有等到變現的爆發點。但是就是在今年開始,整個80後父母教育意識的增強,以及互聯網基礎設施的逐漸的滲透,大家在支付能力、支付意願都起來之後,互聯網教育里大家的付費率開始急速提升,最終帶來的是教育這個行業整體融資變得熱鬧起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整個行業本身迎來了變現的高潮,就是真正的有商業價值的機會終於來了,所以才帶來了整個教育領域的融資機會,融資的節奏變得非常的快。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他們有機會看到規模的變現和潛在的利潤了。

盈利成為機構判斷中後期項目的重要標準

另外一個我們內部的真實數據可以看到,虧損收窄,或者是否盈利,成為了中後期項目重要的一個判斷標準。什麽意思呢?我們會拿兩個指標來看,一個叫項目的周期,一個叫每個項目term sheet的數量。這中間我們看到,持續虧損的項目,平均的融資周期都在七個半月,就是說投資人就會持續的考察你,遲遲不敢下手,因為你一直在虧損,投資人不知道什麽時候是個頭兒。這個時候他們的信心就會受到影響。但是如果是在投資人考察項目的過程中,或者融資過程中能看到虧損的收窄,或者能看到轉盈利的那天,馬上這個情況就會有所變化。

比如我們有個項目,在融資啟動的時候,它單月的虧損是非常高的,在它融資真正完成的時候,它的虧損降到了當時單月虧損的五分之一、六分之一,收窄的幅度非常大。它又是一個非常大規模的項目,一定程度上驗證了自己能夠控制自己的盈利能力的這樣一個團隊的水平,所以在這個狀態下,投資人就非常踴躍的開始認購,後續的融資就遠超預期。但是在這個公司前面的半年時間里面,一直是處於一個投資人不溫不火,大家坐在旁邊觀察這個項目的這種狀態,直到這個虧損收窄,這個狀態出現,它的速度會突然加快,這是關於項目周期。

每一個項目收到term sheet的數量,這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持續虧損的項目,平均我們能收到的也就是四個term sheet,而這四個term sheet,因為大家的信心不太足,很有可能質量會受到影響。但是虧損收窄,或者有盈利的項目,我們平均收到term sheet會在10.5個。這是什麽概念?其實我們在處理任何項目的過程中,第一從來不鼓勵我們的客戶多收term sheet。因為對你來講,這個offer不是多多益善的,只要拿到你想要的offer,最終鎖定,並且轉化成投資你的那個投資機構,這就足夠了。反倒不是說我應該收更多的term,最後還要一一的去跟機構拒絕。

因為我們合作的還都是行業中間的頂尖機構,我們不希望這樣讓我們的客戶在機構中間口碑受損。所以通常遇到一個項目比較火熱的時候,我們會非常坦誠的跟投資機構溝通說,不好意思,後面可能再出term的價值就不一定大了,因為公司前面已經有比較穩妥的,或者已經有比較確定的投資人了,但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攔著的情況下,還會出現收到超量term sheet的情況。

比如我們前一兩個月前剛close的一個交易類的項目,即使我們同事大量攔著,它都收到了十四五個term,如果不是我們這樣攔著的話,可能小二十個term都收到了,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一個真實的狀態。大家都說是不是投資機構過於跟風?其實也並不是,還是因為項目自己做的足夠好,基本面有了非常健康的一個狀態,大家才會趨之若鶩。

持續虧損的項目就沒有這麽幸運了,其實我們所服務的持續虧損的項目,也都是項目中間精挑細選的,至少在自己的領域做得非常好的項目,它的虧損可能是因為這個項目階段的問題,正處在一個相對持續投入期,並不代表說這個項目本身有什麽樣的問題,但即便是這樣,投資人對這種虧損的考察,或者在一程度,是遠超大家想象的。所以其實到最後依然有投資人願意給這樣的項目出term,但是這樣的項目收到的term的數量,要比虧損收窄或者盈利的項目差得遠。

這里面分享兩個我們內部很有意思的數據,一個叫飛單指數,什麽叫飛單指數呢?我先解釋一下飛單。飛單的意思就是說投資機構通常會給公司首先出一個投資意向書,我們說叫term sheet。在個term sheet之後,投資機構可能會進行一系列的更深入的,比如說第三方的盡調,在那樣的基礎上,投資機構最終決定來投資這個項目。但是有的投資機構出完了term sheet之後,還有可能不會去做投資,因為這個term sheet通常都不是去綁定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會把這個投資機構成為飛單,或者是我們叫放鴿子。

在我們內部我們看到的一個現象就是說,持續虧損的項目被飛單率超過50%。什麽意思?就是說並不代表個飛單就是這個項目最終沒有融成,有可能是有一家機構出了term但最後這家機構沒有投資,但是有其他機構依然認可這個項目,做了投資。但是這個項目依然會被我們認定為被飛單,因為有機構出了term沒投它。

我們發現這種持續虧損的項目,單拎出來看,它們的被飛單率會超過50%。這是一個什麽概念呢?也就意味著本來持續虧損的項目收到term的概率就相對小,比如平均就收到四個term,這中間又有兩個其實這個term是不那麽牢靠的,很有可能要飛掉單的。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對這個項目來講,他們可選擇的投資機構就會相對的範圍就會窄很多,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態。

還有一個是我們自己定義的,叫超額指數。超額的意思是什麽?就是你想融資,比如想融一個億美金的融資額,但是投資機構願意來投資你的機構,他們認購的總金額數加在一起可能超過了四億美金,這個就叫超額認購。我們看了一下,我們內部盈利的項目,他們的融資金額超額認購超過375%。這是什麽概念?就是意味著說,我們盈利的項目在市場上去面向機構,去融資的時候,通常能有超過它需要資金的接近四倍,來認購它想融資的份額。就是它是有十足的保障,來保證它的融資成功的,甚至它有機會去把所謂想要投資它的機構排個序,挑自己最喜歡的一兩家,讓他們來做投資,這就是一個比較現實的狀態。

創業者應該真正敬畏市場

那怎麽做到關註公司的基本面呢?我們是這樣幾個建議:

第一回歸常識,這是一個回歸價值的過程,什麽叫回歸常識?舉例講我們前段時間內部複盤互聯網金融過去兩年的情況,我們看到有些公司上市了,有些機會我們抓住了非常好的標的,有些機會我們主動放棄了,為什麽?記得在現金貸領域當時有很多項目,但我們最後一個項目都沒有做,什麽原因呢?當時我們內部討論大家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某一個領域里面所有在創業的公司都在掙錢,都在盈利,並且每個人都掙到了大量的錢,哪個行業出現過這麽好的狀態?為什麽?事出無常必有妖,回到常識來看這件事情有不對的地方,我們來反思一下不對在哪?比如我們回顧美國,美國鼎盛時期企業出現過七個信貸公司,出現過百億美金的兩家上市公司,今天已經一家都不存在,它的系統性風險,拆東墻補西墻的共債風險帶來了很大的行業壓力。這個過程其實很簡單。還有一點就是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我們主張創業者要有充分的用戶視角,這個用戶視角並不是創業者個人的用戶視角,比如自己有需求就判斷市場上大家有剛需,而是你要服務的用戶長什麽樣子,他在哪里,他有沒有這樣的需求,通過挖掘他的需求,你是不是通過先提供一點產品和服務去滿足他,再經過不斷的叠代精進讓它變得更加有價值,所以回歸常識是我們認為至關重要的第一點。

第二個是精益管理,這里其實主要是這麽幾層意思:第一就是首先註重公司的內部管理和預算。比如說前一段時間看到有天使投資人在感慨,說我投了這個項目,就應該讓他們單點突破、擴大規模、舍命狂奔,精細管理可能是以後的事情。其實我們是不認同這樣的觀點的,因為其實任何一個企業在一開始都是可以通過管理,把這個業務做得更聚焦,或者是說更有價值。

舉例講,如果一家公司一開始訂了一個大方向,就全力去拼,但是沒有了解清楚用戶的需求的話,很有可能會踏空。但是如果很清晰的制定好、了解好自己的用戶是誰,並且不斷地去打磨和獲取用戶的反饋,很有可能在小範圍的測試內就找到了正確的方向,然後再去放大,再去快速的成長,很有可能就在行業中間很快的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精益管理還有一層意思,就是重視自己的預算和現金流。這一點上其實很多初創企業的創業者,甚至是到中後期的創業者都是不那麽重視的。我們經常遇到新服務的項目,看到他們上一輪融資的財務報表,為了滿足投資人的需求,把後面幾年的財務預算調的非常高,甚至有些地方是有違常識的。比如說前面一年虧損一個億,後面一年就可以做到盈利兩個億。這種違反常識的事情,其實只能更多的害到創業者自己,所以我們通常都是會幫助我們的客戶和創業者朋友,在預算的制定過程中,大家一起以業務作為出發點,去找到業務增長中的關鍵增長點是什麽,以及怎麽樣去把控這些增長點,並且最終幫助公司實現成長。

在這個過程中大家要重視關鍵的運營指標,也就是我們說的一些KSF,比如說單位經濟模型,比如說生命周期模型,比如說消費者推薦指數之類的這樣的一些關鍵數據。這樣才能幫助自己在對自己的企業了解中變得更加的清晰。

第三個點是擁抱融合,這一點上其實剛才也有提到,就是很多傳統產業的機構開始對新興產業表示出一些擁抱的態度和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新興的創業者或者互聯網創業者在一定程度上,應該去考慮自己的業務跟傳統業務中間可能存在的協同,要抱著一種擁抱融合心態去跟他們積極的溝通和合作。

第四個是叫敬畏市場。這個敬畏市場的意思就是說,不能逆勢而動,首先你的業務戰略要切實可行,不能為了融資而定戰略。充分尊重市場規律,不能說我想要融資了,我就出來融,而不考慮我的現金流是怎麽樣的、市場環境是怎麽樣的,這樣的話很有可能讓自己的業務發展節奏和融資節奏都受到極大的影響。

另外尊重市場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要尊重投資人,大家去跟投資機構交流,如果你對對方的品牌不夠了解,或者是說不夠認可,那你寧可多花一點時間了解一下這個機構,而不要輕易地去跟對方交流,最後因為不熟悉這樣的機構,又不去尊重別人,這樣的話其實長期來看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創業者的口碑。與此同時尊重投資人並不代表需要去盲從,舉例講我們曾經服務過的一個客戶,他比較喜歡探究投資人比較喜歡聽什麽樣的故事,如果這個投資人喜歡這樣的一個角度,我就可以從這樣的角度去闡釋我的創業模式。但是這個客戶本身他是一個金融性質的業務,當他遇到投過很多電商領域的一個非常有經驗的投資人,遇到這樣的投資人的時候,對方問他說,你是不是一個電商平臺,他就以為對方喜歡電商,那就主動迎合去說,是的,我是一個電商平臺。但是這個投資人挑戰到說,那你怎麽去做選品,怎麽去做供應鏈管理,怎麽去做前端一直到後端的品控,各個環節的問題的時候,他就完全回答不了了,因為這並不是他擅長的領域,並不是他正在做的業務。所以我們通常是建議創業者,要以自己真實存在的業務狀態為出發點,去對外闡釋自己的價值,而不應該去盲從投資人的一些疑問或者是他們的一些建議。

以上就是我們對創業者融資和業務,更重要的是業務的一些建議。

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078

賣掉百佳 分拆港燈 和黃自有如意算盤 曾淵滄

1 : GS(14)@2013-10-21 23:31:55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29335

和黃(013)股價在一連串售賣資產的聲音中不斷上升,現在已創十三年新高,超越二○○七年時股市高峰期的水平,和黃股價在十三年前的高價,也是受到售賣資產的消息所推動的,當時和黃以千億元的價格賣掉Orange電訊,獲利也千億,售價千億,利潤也千億,原因是Orange在和黃的資產負債表中的紀錄是零價值,和黃早已把投資於Orange的成本當成折舊,虧損而清除掉,這使到和黃在當年可以少交一些稅,也使到和黃在出售資產時可以獲利巨大,一舉兩得。

和黃股價超越○七高位

和黃售賣資產使到投資者重新認識到和黃隱藏着的巨額資產,這是和黃年報上的帳面資產所沒有反映的,和黃的實際資產遠超過其帳面值。因此,當和黃出售資產時,其隱藏着的資產就曝光了,這是我們可以從和黃打算售賣資產的事件中學習到的第一個經驗。

和黃打算賣資產,但是,賣百佳與賣港燈的手法卻不一樣,賣百佳是一次過賣掉100%股權,從此百佳與和黃將再也沒有任何關係,賣港燈則以分拆港燈上市,賣掉至少51%至70%股權的方法出售,港燈分拆後,其管理權仍然由和黃控制。

為何賣百佳與賣港燈的手法會不一樣?理由是和黃以這兩種方法,從這兩家不同的企業抽取最高的金錢回報。簡單的說,可以賣得好價,如果百佳以公開上市的方法上市,和黃通過百佳上市時賣舊股套現,上市的價格不可能高過把整家和黃賣給一家企業,因為目前整體股市的估價不高,零售股的P/E值也不高,通過上市賣股的對象是一般公眾投資者,P/E估得高根本沒法吸引廣大的公眾投資者,單一的買家更可能付得起和黃的叫價,理由是單一的買家考慮的因素較多,有些會考慮通過收購百佳來搶佔香港市場,來收購百佳的人才,聯想電腦當年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不是要IBM的品牌,而是IBM的人才,如果收購者也是零售業的經營者,收購更可以帶來協同效應。

港燈上市吸引好息一族

和黃選擇把港燈通過上市的方法賣掉大部分股權,理由是今日的香港依然有許多人在尋求一些有固定回報的收息股,過去港燈及電能(0006)只把部分利潤分派給股東當股息,將來分拆港燈上市,至少90%的利潤會分派給股東,收息的誘因會大過目前的電能,可以吸引「好息」一族,因此也就可以賣個好價錢。

前些時候,李嘉誠也打算把香港一家酒店的房間一間間分拆出售給小投資者,為甚麼不一次過賣給單一的投資者?道理也是售價的差別,單一投資者的出價一定低過分拆賣給眾多小投資者,銀行利率太低,眾多小投資者很想找一些回報率不太低而穩定的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937

爭瑞士皮具品牌 領先復星及七匹狼傳如意55億購Bally

1 : GS(14)@2018-01-15 03:15:20

■Bally於1851年瑞士成立,產品主要有皮具、鞋、手袋等。資料圖片

【本報訊】再有中資擬擴張海外版圖!彭博昨引述消息人士指,內地上市的山東如意集團有望擊敗對手復星集團及七匹狼,成為瑞士皮具品牌「Bally」最終買家,料作價約7億美元(約54.6億港元)。記者:范穎琛


消息指出,如意集團正與賣方進行深入談判,但雙方並未真正達成最終協議,故其他競購者或可能有機會勝出。如意集團及Bally母企「JAB Holding Co.」對此消息不予置評。


收購利邦後再下一城

如消息屬實,是次是繼如意去年11月收購利豐(494)旗下利邦(891)51.4%股權,以及3月收購英國百年風衣品牌「Aquascutum」後,不足一年後再次在海外進行收購,擴大公司時裝版圖,上述兩宗收購分別作價22.2億港元及約9.13億港元。事實上,紡織品製造商如意集團近年來不斷看中海外公司,包括高檔及輕奢侈成衣業務,集團在2016年4月收購法國巴黎SCMP公司82%股權,作價13億歐元(折合約121億港元),旗下品牌包括時裝品牌Sandro、Maje和Claudie Pierlot。

JAB半年兩度售資產

除此之外,早於2014年及2010年,集團亦分別收購了德國男士西裝生產商Peine Gruppe大部份股權,以及收購日本知名服裝生產商Renown的41%股份。另去年十月,如意亦公佈會收購美國聚合物及纖維供應商英威達(Invista)的服飾和高級紡織品業務,包括其萊卡品牌(Lycra)之緊身牛仔褲、瑜伽褲等服飾。
Bally於1851年瑞士成立,產品主要有皮具、鞋、手袋等,並為「JAB Holding Co.」所持有,其集團原先亦擁有俗稱「女神鞋」的英國奢侈鞋履品牌Jimmy Choo,惟去年7月份已公佈將以12億美元,出售予Michael Kors,是次為JAB半年間第二次出售資產。集團4月份時表示,由於JAB希望可專注在食品及飲料業務上,故考慮出售Bally,而JAB在收購Keurig Green Mountain Inc.及Krispy Kreme Doughnuts Inc.後,已成為了全球最大咖啡公司之一。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10/202702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770

周顯:特朗普如意算盤 預支美國繁榮

1 : GS(14)@2018-02-25 02:58:00

【明報專訊】照我看,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政策,也是他的如意算盤,是預支美國未來的繁榮,像減稅、提高財政赤字等等,這些法子,短期可以刺激經濟,但長期而言,會令到經濟增長無以為繼……不過,只要他把繁榮貫徹至下次選舉連任,就已經成功了。

所以,我也不相信在今年會加息3次,只會是1至2次,正是因為要維持「非理性亢奮」。記得在幾年前,曾經有一段時候,一說加息,股市就大跌,因股市大跌,終於決定不加息了,股市又回升上去。我當時還撰文笑說,這好比嬰兒一哭,媽媽就餵奶,因為一哭就餵奶,嬰兒養成了條件反射,一餓就哭了。

為維持「非理性亢奮」 今年加息最多兩次

以上所指,只是特朗普的如意算盤,不過,如果市場不接受他的做法,堅要下跌,也是他所控制不來的。這好比在2015年,中國都不想股市下跌啦,咪又係跌個不亦樂乎?

大年初二那天,鄉議局在沙田車公廟為香港求到了兩支籤,搞亂了兩籤,但又有人解說,如果撈亂了,也是車公的意思。我寫了六七年社論,幾乎年年都有解籤,皆因我寫文,最重要是娛樂性,我認為論寫籤文,比寫時事更能得到讀者的關注。再說,大年初二流流,也根本沒有什麼新聞好寫,除非是國際大事啦。

照我解籤的經驗來看,這兩支籤雖然說的是不同內容,但是背景資料卻是一樣:就是香港在食老本。至於如何解說其不同的籤文,我就並沒有特別的見解,不贅。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011&issue=201802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8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