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z.cb.com.cn/12716612/20111123/302683.html
一場清盤危機悄然化解。
11月11日,香港亞洲電視(下稱「亞視」)發表聲明,收到香港高等法院通知,此前,亞洲電視股東之一、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申請亞視清盤一案,已正式撤銷並獲法院核准。
兩年以來,亞視風波不斷,「清盤鬧劇」也著實反映出當前亞視現狀。
申請清盤
10月底,蔡衍明上告高等法院要求將亞視清盤,指他在2009年付款2300萬港元認購可換股債券,但一直沒有收到相關債券,向亞視追討後未獲回應。亞視稱,有關可轉債為蔡衍明自已向法庭申請禁制令禁止發行,如今蔡氏以此為由申請清盤,亞視表示遺憾。
其後,亞視將2300萬港元還給蔡衍明,蔡衍明撤銷了清盤申請。
蔡衍明事件要追溯至2009年10月,榮升控股董事長王征計劃向興業集團主席查懋聲購入其全資公司Panfair,該公司持有10.75%亞視股權,蔡衍明控告查氏違反協議。
在案件正式審理之前,原告可以同時申請「禁制令」限制個別活動,所謂禁制令,是指依法判當事人其在管制或者緩刑期間不得從事特定活動,不得進入特定區域或場所,不得接觸特定的人。這樣做,是防止官司審結後,即使其中一方勝訴也難以追討損失。
蔡衍明一方按此向法院申請臨時禁制令,阻止查氏轉讓股權,但沒有獲得法官批准,但提醒王徵購入Panfair 日後可能面對法律風險,一旦蔡衍明最終勝訴,Panfair 可能需要將股份按原先協議,轉售予蔡衍明。
同時,亞視董事會在未獲得所有股東支持前,發行行使價每股0.28港元的可換股債券,蔡衍明申請禁止亞視發行該筆可換股債券,指出若這批可換股債券轉換成新股,王征會大幅攤薄蔡氏的股權。
由於該批可換股債券是按照各人的股權佔比發行,當時蔡衍明也按自己的股權,拿出2300萬港元認購,其他股東放棄認購,將認購權轉讓給王征。法院發出禁制令後,債券的發行工作也告停頓,所以蔡衍明一直沒有拿到債券。
面對各方的爭論,目前仍然持有亞視股權的查懋聲回覆《財經》記者:「亞視當前的管理發展工作十分艱巨,當然最理想是股東之間能和衷協商,支持管理層及全體員工努力把工作做好。」
調查王征
清盤事件結束,圍繞亞視的風波仍未止息。
負責監管香港廣播機構的廣播事務管理局,已經正式介入調查全國政協委員王征,是否實質控制亞視的營運。香港法律要求免費電視台的董事和管理層任命,需要由廣管局審批,不容許未經審批的人士背後操控電視台運作。
當前,王征並非亞視股東(只持有可換股債券),也不是亞視的董事或管理層。真正從查懋聲、陳永祺等原股東手上,以2.8億港元買進亞視52股權的,是香 港上市公司昌興國際(00803.HK)和巢東股份(600318.SH)大股東黃炳均。黃的太太盛承慧,與王征同屬清末實業家盛宣懷家族後人,王征曾直 言兩人為遠房親戚,也有合作關係。
廣管局負責人在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沒有披露調查的進度,僅表示,「調查仍在進行中,廣管局會在適當時候公佈調查結果。」
按照規定,如果證實亞視違反有關的規管要求,廣管局可向該持牌機構施加懲處,包括勸喻、警告、罰款、暫時吊銷牌照,甚至向行政長官會和行政會議建議撤銷牌照。
但是,這並未影響王征對投資亞視的熱情。自稱亞視「義工」的王征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一如以往地對亞視的發展、面對的種種質疑侃侃而談,稱自己和黃炳均負責和投資者溝通,支持亞視管理層效仿半島電視台。
過去,王征曾經多次出席亞視的公開活動,又以「私人顧問」和「義工」身份參與亞視會議。最近香港《明報》引述亞視會議記錄報導,王征曾經在會議上宣佈整頓亞視高層的紀律問題,命令包括各級行政總裁在內的管理層,要準時上班、出勤記錄要記錄在案供他過目等。
在接待內地官員訪問時,亞視也把王征的名字排在管理層首位。
儘管如此,王征否認自己在亞視擁有控制權,「我沒有話事,我是在做服務。像今天(亞視2012節目巡禮活動),也沒有要人家叫我老闆,但人人都對著我講話,這怎麼辦呢?這確實不是我希望的,但這個也是客觀形成,因為這個公司是我來維持的。」
王征透露,連同黃炳均購買股權的2.8億港元,兩人投入亞視的資金已達11億港元。王征本人投資8.2億港元,一半認購亞視發行的可換股債券,另外一半以私人借款的形式借給亞視,債券和借款的利率同為8。
王征還透露,他已經以私人名義向銀行貸款7億港元,準備再轉借亞視作為運營資金。王征預計,明年亞視將可以達到收支平衡,無需再額外注資。
王征自信地認為,亞視紛擾均在其意料之內,因為最近一年之中,亞視迅速崛起,與TVB收視率愈來愈近,因而才會被攻擊。
只要王征成為亞視的董事或正式就任亞視管理層,就可以逃過這些紛擾,成為董事需要經過廣管局的審批,該局的審查條件包括是否曾經涉及清盤令、破產令等、是否有刑事記錄、是否涉及賄賂、偽造賬目、貪污或不誠實罪行等。
為什麼王征不直接擔任董事或買進亞視的股權?
「那不是把我們都弄到官司裡去了嗎?香港的法律是,先受理,那一審到現在都還沒有弄完呢,如果搞四年,那四年內亞視就不用做事情了嗎?我們就是邊打官司,邊做事情。」王征對《財經》記者表示。
王征表示,如果要做就做實際職務,不願意做董事,但成為總裁等管理層,要先通過董事會投票,「我個人不喜歡簡單多數,當然,支持我的股東是佔壓倒性優勢,但我要尊重小股東」。
當《財經》記者問及,那如果廣管局認為你在亞視的行動是違規,又該如何?
「那就沒辦法,只好用簡單多數了(通過董事會投票成為管理人員)。」王征說。
亂局緣起
這一切紛擾禍根,在蔡衍明入股亞視時既已種下。
2009年3月,蔡衍明透過一間與查懋聲兄弟共同擁有的公司Antenna,作價1.8億港元,購入荷蘭銀行持有的亞視股權。
這一交易模式系參考了當年荷蘭銀行入股亞視時,荷蘭銀行與查氏兄弟合作的方式,由於荷蘭銀行和蔡衍明同樣不合乎成為亞視股東的資格,只能持有亞視的經濟權益,表決權需要由一名常居於香港的本地居民持有。
購入股權後,2009年4月到2009年6月,蔡衍明投資1.5億港元認購可換股債券,以支持亞視運營。
在可換股債券認購完成三個月後,事件突生轉折,蔡衍明提出向亞視提供兩年期的1500萬港元貸款,要求以年息30計息,並以亞視的廣告時間支付。但是,亞視董事拒絕了這一建議。
雖然沒有紙面的協議,但查懋聲及其他股東一直的理解是,蔡衍明將通過認購可換股債券向亞視注資10億港元,當蔡衍明提出另一個貸款方案時,他們認為條件太苛刻而不接受。
蔡衍明一方則認為這是對亞視相當有利的條件。代表蔡衍明擔任亞視董事的黃寶慧認為,從入股亞視開始,旺旺集團的廣告已經從其他電視台轉到亞視,「何況當 時亞視的廣告時段根本沒全賣出去,我們建議用廣告時段支付,是對亞視好,不過對方不是經營媒體的人,他們不瞭解,也沒有找我們談。」
從那段時間開始,蔡衍明停止向亞視注入資金,亞視面對營運資金即將用罄的問題。查懋聲和其他股東決定另找其他投資人注資亞視。就在這個時候,在一位朋友的牽線之下,之前一直希望接盤TVB未果的王征開始考慮投資亞視。
最後,雙方在2010年3月訂立協議,王徵購入查氏持有的亞視股權,並願意繼續注資。
蔡衍明認為這項交易違反當初的協議,要求查氏履行當初的意向書,將兩人共同擁有的公司Antenna 的2%表決權轉讓予蔡氏,令蔡氏在Antenna佔多數表決權,有效控制其持有的47.58%亞視股權。同時將查氏通過Panfair持有的亞視股權,其 中2.75%轉讓予蔡氏。
不過,意向書中列明上述交易有一項先決條件,蔡衍明需要獲得廣管局同意成為亞視控股股東。由於當時蔡衍明未合乎條件,查氏沒有執行有關意向書中的交易。
對於這宗錯綜複雜的官司,雙方各執一詞。查懋聲對《財經》記者表示,因為事件已進入法律程序,所以不予評論。
紛亂頻生
蔡衍明並未放棄成為亞視大股東的努力,蔡氏曾經多次向廣管局投訴王征違規掌管亞視。
黃寶慧在接受《財經》記者訪問時直言,對王征所言的亞視的成績並不瞭解,「 我們已經11個月沒有開過董事會,完全不知道現在亞視的情況。」
她強調,王徵管理亞視是「名不正、言不順」。她透露,曾經接到亞視新聞部員工的投訴,也曾經向廣管局投訴,「但BA(廣管局的簡稱)的做法是,給被投訴的人發信,問他們王征有沒有在管理亞視,那他們當然說沒有呀,那不是很ridiculous (荒謬) 嗎?」
黃寶慧質疑,王征參與管理層的會議,一開始還會把會議記錄發給董事,後來乾脆不發了,成為「黑箱作業」。
早在她和黃炳均未成為亞視股東之前,王征多次公開談到亞視的發展大計,已經引起外界的關注。廣管局也很早即表示要調查王征的角色.
在已經與查懋聲簽訂買賣合約,但王征和黃炳均仍在等待廣管局審批成為股東的時候,亞視宣佈停止原行政總裁胡競英的職務。胡競英曾經擔任台灣緯來電視台總經理,其後由蔡衍明安排加盟亞視。
但是,亞視沒有按照《廣播條例》通知廣管局相關的人事變動。直到今年1月,胡競英透過律師,分別向廣管局及亞視董事局發信稱,自從去年7月14日自己被亞視停職以來,過去五個月一直未能履行行政總裁職務,她曾要求復職,但不得要領,因此已正式向亞視提出終止僱傭關係。
相關的職位安排又在最近引起另一場風波,亞視在其官方網站上顯示,原任高級副總裁的鄺凱迎已經升任「代總裁」,但過去一直沒有召開董事會,故不可能獲得董事會通過,也並未通知廣管局。
亞視還被懷疑涉及有償新聞,原本在新聞部任職主持和記者的前香港小姐殷莉,被指同時兼任採訪和拉廣告的工作,一方面在廣告節目《走進上市公司》當主持,另一方面負責新聞部節目《理財博客》,期間曾經將前者的訪問片段,加到後者的新聞節目當中。
對此,王征頗不以為然。「其實只是她已經跟上市公司主席混熟了,在做新聞的時候,找同一個人做訪問,這很正常。這不是什麼有償新聞,只是電視台要商業化。記者做兩邊節目,有什麼問題?」
王征透露,2010年亞視虧損2億港元,但今年,虧損會收窄至1億港元。
能賺錢的業務卻不一定符合廣管局的要求,根據廣管局的電視通用業務守則,免費電視台的新聞節目不得接受贊助,不得把廣告材料當做新聞播送,也不得把該等材料加入新聞報告或新聞片內。
黃寶慧強調,由於沒有召開董事會,他們對於亞視所有的經營情況,包括這些問題的過程和原因,都只能從媒體報導上知道。至於王征對亞視的種種大計,她也表示無從評估,「這些計劃是不是可行?收視調查是不是可靠?我們都不知道。到現在亞視被看笑話,我們真的非常遺憾。」
她表示,現在的目的只有一個:拿回亞視的經營權。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
既然選擇了遠方
便只顧風雨兼程”
——汪國真《熱愛生命》
在房地產市場由“黃金時代”向“白銀時代”轉變的過程中,地產圈高管辭職屢見報端。最近有兩位高管的辭職,引發的關註度超過平常。
先是萬科原副總裁毛大慶辭職創辦優客工場,再有世茂集團副總裁蔡雪梅辭職一事也終得確認。她向邦地產君回複稱,目前已經遞交辭呈,等老板最終批準。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偉大號召下,辭職創業,是一件看上去很美好的事。但無數經驗告訴我們:創業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情。我們看到的那些光鮮的成功,都是這樣的獨苗而已。
喬布斯、雷軍、馬雲等人創業的那個年代已經遠去,而今,我們面臨一個全新的商業環境:一方面,市場爆發、資本活躍、信息觸手可及、行業貫通而開放;另一方面,巨頭壟斷、資本橫行、社會功利現實、對手狡猾而殘忍。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毛大慶、蔡雪梅,這些地產圈功成名就的頂級職業經理人,毅然投身創業大潮。邦地產君發現,兩人離職背後有著許多純屬偶然的巧合之處,比如都不能擺脫房地產行業,比如原來的東家對他們的創業項目都有投資。
辭職創業,他們究竟憑什麽?我們又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麽?邦地產君發現,至少有三點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跟主業相關,又與互聯網+“談戀愛”。做了多年職業經理人的毛、蔡兩人都是自主創業,按說,這步子跨得有點大,但是,他們的創業項目均與房地產有關,創業思路又緊貼互聯網思維。
房地產行業向“白銀時代”轉型的大勢,以及互聯網+的風,吹動了房地產業職業經理人的“躁動之春”。
一方面,樓市整體供需關系發生深刻改變,傳統的房地產開發業務面臨增長的煩惱,開發和營銷人才的空間受到擠壓。
另一方面,互聯網+的風如此之猛,這股熱帶旋風正在吸引專業的房地產從業人才。互聯網思維的興起刺激著這些人才脫離原有公司,以“創客”身份參與到“周邊產品”的開發中。
第二,打造多個朋友圈,利用交叉點帶來機會。這一點,無數的成功者已經嘮叨過很多次了。但邦地產君還是要嘮叨一下,因為有些新情況出現。
無論是毛大慶還是蔡雪梅,都將以“外部合夥人”的身份與原公司建立合作關系,一方面是,背靠大樹好乘涼,另一方面是,舊資源與新資源的交叉,會激發出更多可能性。
毛大慶辭職創業,萬科不僅要投資,還在北京臺湖項目率先試行V-LINK,里面包含很重要的一項內容——讓業主在社區里創業,而合作方正是毛大慶的優客工場。有了萬科的支持,毛大慶的創業,離成功又近了一大步。
而毛大慶身後那一長串豪華陣容:沈南鵬、李開複、汪靜波、徐小平,有了這些大佬的鼎力支持,毛大慶的創業,不成功都難。這就是圈子的力量。
而蔡雪梅辭職創辦的新公司,雖然還是商業機密,但據知情人士透露,新公司將得到世茂集團董事局副主席許世壇的投資,根據蔡雪梅此前在世茂所倡導的理念,她在互聯網圈的資源也不會少,兩個資源圈的交疊,勢必會讓她離“結合互聯新理念開創白金時代”的夢想更近。
第三,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在普通人眼中,毛大慶、蔡雪梅兩人早已功成名就,攬盡人生無限風光。但是,2015年,46歲的毛大慶依舊對自己的人生做出了全新的選擇。
王石曾說過,創業者要有創業的動力,要有野心。在邦地產君看來,毛大慶創業的最大動力,來自四個方面:總理、萬科、馬拉松和祖父杜孟模。這一點,在毛大慶《擁抱最美時光,尋找最初夢想》的告別信里,表露無遺。
而支撐蔡雪梅辭職創業的動力,則來自其對房地產市場的深刻洞察。去年末,她撇開萬科提出的“白銀時代”,首次提出房地產“白金時代”的概念,並認為在移動互聯網的影響下,房地產開發的盈利邏輯,將由線性開發轉向螺旋式開發,從土地開發升級為開發一個以人為主題的全新生態圈。
創業者的光環很美,創業者的夢想醉人,但創業是一次艱難的修行。創業路上,你是否具備那種少見的“創業基因”?創業路上,你是否已經天時、地利、人和兼備?邦地產以一首汪國真的《跨越自己》,與創業路上的你共勉。
《跨越自己》
我們可以欺瞞別人
卻無法欺瞞自己
當我們走向枝繁葉茂的五月
青春就不再是一個謎
向上的路
總是坎坷又崎嶇
要永遠保持最初的浪漫
真是不容易
有人悲哀
有人欣喜
當我們跨越了一座高山
也就跨越了一個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