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撤單啟示錄:後IPO時代的亂與治

http://www.xcf.cn/tt2/201306/t20130607_448938.htm

「5.31大限」之前,又一批擬首次公開募股(IPO)企業撤了材料。從渴求進入資本市場的擬IPO企業到參與這個過程的保薦券商、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再到證監會自身,這個幾乎將整個資本市場利益相關者統統捲入,並開展了大半年的財務核查運動,至此算告一段落。按投行人士的說法,IPO的開閘,「只是時間問題」。 

  

  對資本市場的血腥味,嗅覺最靈敏的仍是市場本身,緊隨其後便是輿論場。據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觀察,眾多對「撤單數據」進行解讀的報導和文章,不僅對撤單企業的數量、區域分佈、行業分佈、撤單因由做了剖析,亦對捲入其中的券商和會計師事務所的分佈和市場格局進行了分析;不僅對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得失進行了總結,更對「後IPO時代」下的監管思路進行了思考。可以想見,撤單潮背後,暗藏著從股市格局、市場迷思到監管邏輯、政治角力等等多個層次的巨量信息。 

  

  傷重哪堪涉農企業悲情怎若神州電腦 

  

  「去堰塞湖效用初顯。」這是媒體和市場人士對本次財務核查運動的總體評價。撤單潮的出現,並不能說明威懾完全源於監管層治亂其心之堅、其劍之利,但多數人還是認同對於市場淨化與投資者保護來說,這確是好事一樁。而無論撤單之舉是出於主動還是被動,兩百餘家摸到了資本市場門邊卻無功而返的企業,除了讓我們就此看清監管底線所在之外,亦已粗略勾畫了當前IPO亂象的格局。 

  

  投行人士「微笑刺客1980」曾在微博上寫了一篇詳盡的分析文章,其對撤單企業的區域、行業等因素進行統計和分析之後,得出了如下結論:創業板災情氾濫、京廣線以西少去為妙、碰到涉農企業儘量迴避。 

  

  據媒體的統計,財務核查以來,最終停留在「終止審查」的兩百餘家公司中,創業板佔據近半,儼然重災區,京廣線以西諸省的企業尤甚。兩百餘家撤單的公司中,包括林、牧、漁在內的涉農企業,共有28家撤回申請,留下來的不過17家。而撤回的涉農企業中,一直以來非議不斷的歸真堂赫然在列,秦寶牧業即便撤單了仍然難逃媒體的連續討伐。規範性差、免稅政策多、造假成本低等硬傷難除,加上自綠大地、新大地至萬福生科(300268,股吧)的一系列上市造假前科猶在,難怪投行中人如此不待見涉農企業。 

  

  眾多撤單的公司中,已有「撤單前科」的企業亦不在少數,典型如神州電腦,9年來4次闖關,4次折戟。對其悲催的IPO之旅,輿論卻未給予太多同情。 

  

  投行與保代精英沒落還是價值回歸 

  

  而另一典型天能科技,則是被媒體稱之為在申報階段撤回資料後仍遭監管重罰的史上第一家擬IPO企業。證監會公佈的罰單中,除了包括公司董事長、董秘等在內的高管被處以罰款和市場禁入以外,民生證券等中介機構亦遭勒令整改,簽字保薦代表人同樣遭到重罰。 

  

  而這家企業之所成為典型,還因為監管層對它和相關利益方的處罰,引發了一場對「後IPO時代」下投行以及投行人的行業困境的爭論。微博上,不少投行人叫屈,如「我與4有緣」便連續發佈兩條長微博,引來諸多轉發和評論。叫屈者認為,保薦人、會計師等是受傷最嚴重的群體,監管層一方面在逐漸放低保代的進入門檻,另一方面卻處罰過嚴,長此以往最終將致這一精英行業的沒落。但是這一觀點也被駁斥,反對者認為,競爭加劇和犯錯成本的提升,最終帶來的,反而是整個投行行業與保薦人制度的價值回歸。 

  

  孰是孰非,唯有時間能判決,但爭論本身就預示著,這一次核查運動,雖然撤單的只是擬IPO企業,但是整個資本市場卻因此廣受牽連,每一捲入的利益相關方,都應為此付出相應的代價,更應對此自省,誠如某投行人士所言:「我們需要的是對於整個生態環境的重建,監管部門應該做什麼、發行人應該怎麼做、會計師律師應該做什麼、投行應該做什麼。」 

  

  「肖鋼時代」的監管邏輯與困境突圍 

  

  在這一場爭論中,作為監管層的證監會顯然有些尷尬。媒體人「張冬晴」在微博上發了一篇長文,在他看來,「證監會也成了弱勢群體」,在龐雜的利益關係網面前,證監會能夠重罰的僅是沒有權力背景的個人與公司,「這勢必會導致IPO市場逐漸被權貴資本所綁架,劣幣驅逐良幣,與監管目標背道而馳」。「微笑刺客1980」對此表示認同,但他也同時認為,雖然證監會在政府機構中沒多少話語權,在目前所有政府機構裡面已是最有作為的了。 

  

  微博上所說的這種尷尬,被認為是證監會在當前體制之下的「政治困境」。政治困境,只能政治突圍。新任的證監會主席肖鋼曾被認為是個「很懂政治的人」,也因此被寄予厚望。有人認為,他主政證監會後,或許能以其政治手腕破除資本市場改革進程中的重重阻礙。 

  

  媒體曾經猜測,去年底以來形成的堰塞湖,是肖鋼要面對的幾大考驗之一。而種種鐵腕手段,即便少在公開場合露面,仍不影響輿論賦其以「鋼鐵俠」的美譽。「鐵腕治亂」、「嚴查猛打」,藉以肅清市場,似乎便是本屆監管層的基本的監管邏輯之一。 

  

  儘管過程有過諸多爭議,但從目前的結果看,風風火火大半年的財務核查運動算是替他上交了一份還令人滿意的答卷。財務核查之後的命題,則是如何將這樣的專項監管措施常態化、制度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205

三千億產業,如何不再“騙老人”中國保健食品:三十年亂與治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6734

2017年2月在南京開幕的養生養老產業展會上,人頭攢動,營銷人員搭訕話術不絕於耳,儼然成為保健品會議營銷大秀場。(東方IC/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8月17日《南方周末》)

“毀譽參半”是保健食品三十年來最貼切的形容詞。這一屢屢掀起銷售神話的行業,卻屢屢成為央視“3·15”晚會的重頭戲、輿論炮轟的重災區。

“2016我國保健食品抽檢總樣品合格率為98.1%。”在2017年7月26日召開的中國保健食品行業會議上,國家食藥監總局副局長孫鹹澤透露的這一數據被反複強調。2016年亦是保健食品被正式命名的二十周年。

保健食品已然成為我國重要的行業類別。2014年,我國營養保健食品行業銷售收入達1932.2億元,同比增長22.34%。2017年,保健食品產業已發展成為生產企業約3000家、產值超過3000億的重要產業。

但它也從來不缺爭議,甚至一出生就伴隨質疑,在步步發展過程中更牽連著公眾無數的負面聯想,“虛假廣告”“會議傳銷”“欺騙老年人”……2017年央視“3·15”晚會更是以“騙老年人的保健品誰來管”曝光了違規企業。

“毀譽參半”是保健食品三十年來最貼切的形容詞。不過,近年來國家監管政策的收緊完善,這一行業或迎轉折,先是新食品安全法為保健食品開啟新格局,再是2017年4月,國家食藥監總局新成立特殊食品註冊管理司,專管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

保健食品為自己正名的時代,就要到來了嗎?在上述行業會議上,各路專家開展了前所未有的討論與反思,人們期盼能從過去三十年的發展歷史找尋前行的方向和共識。

三十年前:野蠻生長

會議上,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徐華鋒回憶起30年前一個故事。

1988年的一天,浙江一個校辦廠經理,在沿街推銷課外輔導資料時,得知浙江大學一名教授有一個配方,對小孩營養消化有好處,便登門拜訪並最終研制成一款兒童營養液:“娃哈哈營養液”。他還發明了一個廣告詞:“喝了娃哈哈,吃飯就是香”。3年間便銷售過億元。

徐華鋒口中的經理便是現在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2013年,他以820億元的財富第三次登上內地首富寶座。而娃哈哈的第一桶金,就來自於保健品行業。

這一年,正值改革開放第十年,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對食品和營養的需求直接驅動了保健食品行業的誕生。

這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企業除了娃哈哈,還有廣東太陽神、山東三株集團等。徐華鋒說,這些企業後期命運各不相同,但在早期多用了相似策略:“一招鮮”的單一產品集中推廣。其中,三株集團的推廣戰略最具代表性。

1994年,“三株口服液”在山東濟南問世。三株集團在產品宣傳上傾盡全力,不僅在電視臺大量投放“有病治病、無病保健”的廣告,同時選擇“農村路線”,即在全國各地縣鄉一級的樓房墻面刷廣告,國道、縣道及鐵道旁磚墻上藍白的三株標誌十分顯眼。低成本、高數量、大面積廣告投放方式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許多國內成功的保健品入市初期都將廣告投入設定在30%-60%之間。

強勁的宣傳獲得了豐厚的回報。1996年底,三株集團銷售額從1994年的1億,一躍達80億,農村市場占到總額的60%。“專家義診”行銷模式也在這里興起。

1987年至1996年這十年中,全國保健食品廠家迅速激增到三千多家。太陽神、紅桃K、昂立一號、巨人集團的“腦黃金”等品牌,都在這個階段經歷了瘋狂擴張。

“錢來得太容易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感嘆,很多保健品的成本不到零售價的10%。三株口服液只是當時混亂的保健食品市場一個縮影。一方面,保健食品審批機制簡單,市場利潤大,另一方面,尚無規範的廣告覆蓋城市與農村,營銷網點密集。

在中國保健協會市場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王大宏看來,行業誕生初期保健品經營利潤空間很大,而違法獲利風險卻很小。

並不是沒有法規。據王大宏介紹,1987年,當時的衛生部發布了《中藥保健藥品的管理規定》,但整份文件僅有寥寥數百字,政府的審批權限也只在臨床和生產兩個環節。

1995年起,關於三株口服液“虛假廣告”質疑逐漸出現。僅1997年上半年,三株公司就因“虛假廣告”等原因遭到起訴十余起。真正危機是在1998年,常德中級法院在陳伯順老人服用三株口服液死亡一案中,一審判決三株公司敗訴。

這條轟動一時的新聞,將處於爭議中的三株口服液徹底推向深淵。盡管在一年後,三株集團終審勝訴,同時明確了三株口服液是“安全無毒、功效確切、質量可靠的高科技產品”,但此時這個轟然倒下的保健行業巨頭已無力回天。

“這些企業都非常有代表性地透射出了那個商業年代所有的矛盾。”徐華鋒感嘆,如今,中國的保健食品行業如此脆弱,也許就是因為早期野蠻生長的發展方式。

由亂漸治:“重審批、輕監管”

盡管保健食品在我國從1980年代才起步,卻很快就炙手可熱。1994年,國家統計局對35個大中城市進行調查,30%以上的家庭會買保健食品饋贈親友,而北上廣等十大城市10歲以上的少年服用各種營養口服液高達83%。喝各種補腦口服液、吃保健營養粉,幾乎成為那個年代獨生子女的一種標誌性集體記憶。

面對早期保健食品市場混亂,行業亟需一部全方位的管理法規。

1996年央視“3·15”晚會上,出現了一個特別的鏡頭:時任衛生部部長陳敏章提筆簽署發布《保健食品管理辦法》,意味著自1996年6月1日起,中國的保健食品正式納入了法制軌道。

就在這部辦法中,“保健食品”第一次有了明確定義:“保健食品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食品”。同時,一系列的評價程序、檢驗方法、技術規程、規定要求等出臺。

最大的變化是,保健食品開始實行批準文號的身份管理制度,即保健食品企業須為產品申請批準文號,在對外銷售的獲批產品外包裝標註“衛食健字”字樣,且終身有效,因標誌為天藍色,呈帽形,業界俗稱“藍帽子”。值得註意的是,當時,保健食品和其他食品一樣屬於衛生部門監管。

但“藍帽”制度逐漸受到質疑。行業統計數據顯示,有些企業報批“藍帽子”的各種費用超過1000萬元,過去15年各個商家為審批“藍帽子”費用累計超50億元。昂貴的審批費用和時間成本,使中國成為全世界保健食品行業準入門檻最嚴格、成本最高的國家。

很多人將此歸結於“重審批、輕監管”弊病。不過,研究食藥體制多年的江蘇省南通市食藥監局副局長繆寶迎明白,“多次機構改革更叠,讓保健食品的政府管理職能交叉,困難重重”。他回憶道,1996—2003年保健食品歸衛生部門管,一直到2003年機構改革,國家層面將保健食品審批職能劃到食藥監部門,其他還在衛生部門。但地方遲遲未能按此統一。

對於食藥監部門來說,它們只負責監管具有“藍帽”標準的保健食品,而其他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或假劣保健食品的,則由工商或質監管理。但工商和質監部門一度也認為,這不屬於自己的監管範圍。

不僅如此,虛假的廣告宣傳和誇張的營銷攻勢更讓產業危機四伏。

1995年,號稱從中華鱉提取了大量營養物質,配合傳統中草藥,能夠益智健腦、補腎強身的“中華鱉精”紅極一時。後經曝光,所謂鱉精基本上是糖精合成,這個風靡一時的神藥也被戲稱為“一只王八養活一個廠”。

之後,公眾信任度一落千丈,保健食品行業進入低谷期。根據《中國保健食品產業發展報告(2012版)》統計,當時僅剩下一千家左右企業,年產值滑落至一百多億元,其中60%是中小型企業。

這一低迷持續到了2005年7月1日,當時的國家食藥監局制定新的《保健食品註冊管理辦法》,保健食品的批準文號終身制不再存在,再註冊與退出機制使國家對保健食品的管理由被動變為主動。

不過,2008年,為實現監管職能的有機統一,國務院機構改革將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重新劃歸衛生部,成為了其下屬的部管局。相應的,地方藥監並歸到衛生部門。

“每輪改革,國家改了,地方都要滯後好幾年,保健食品的過渡花了近十年,最終到位是在2013年。”繆寶迎說,這不可避免的帶來了監管空白和上下信息不對稱。

食品安全法立與修:明確定位

對保健食品的質疑,存在於它模糊不清的功效及評價標準上。我國規範的評定標準和方法缺乏,不同的保健品和評價單位所用的指標和方法不同,缺乏共同的標準;評價效果的實驗設計粗糙,對照缺乏或不合理,形同虛設;指標及其解釋也非常隨意。

安徽醫科大學教授祖述憲曾回憶,1996年有一個廣東生產冬蟲夏草產品的廠家請他做鑒定,稱產品是經過國內一流醫學研究機構鑒定,如某研究所做的結語是“可顯著抑制淋巴細胞的增殖”。

“盡管這個結語都靠不住,但在鑒定結論里竟變成了‘該液對腫瘤細胞的生長也可能起抑制作用’。”祖述憲感到不可思議,另一些試驗的試驗組與對照組結果差別很小,但鑒定者即稱“效果顯著”。

這和保健食品在我國的定位有關。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2009年制定食品安全法期間,對於是否該將保健食品納入食品安全法管轄範圍,相關專家就有不同意見。

“當時有些專家說保健食品應該按照食品管,保健食品這個概念沒有存在的必要,更沒有單獨審批的必要;如果產品有保健功能,就應該放到藥品里面去管。”徐華鋒回憶道,他參加過食品安全法征集意見。

最終結果是,保健食品的概念在法規中被模糊化,2009年食品安全法中保留與保健食品相關的概念為“聲稱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

王大宏主張應將保健食品單獨立法管理。在他看來,我國將保健食品納入食品範疇管理的做法很“獨特”,澳大利亞將其放在藥品內管理,允許宣稱預防、輔助治療等作用;美國、歐盟、加拿大則單獨立法管理,美國叫膳食補充劑(Dietary Supplement),加拿大稱天然健康產品(Natural Health Products),歐盟是食品補充劑(Food Supplement)。將保健食品納入食品範疇管理的問題是,從法律層面制約了其聲稱預防或輔助治療的可能。“制約保健食品行業發展的諸多問題應從頂層設計入手去解決,即應對保健食品的消費價值、科學依據和發展規律深入開展研究,賦予其更合理的法律定位,給出更科學的身份,這樣才能從本源上解決問題。”

這樣的擔憂不無道理。2009年食品安全法之後,保健食品具體管理辦法遲遲未能出臺。這個產值三千多億元、關乎健康的行業在接下來的6年處於“無軌運行”的狀態。直到2015年7月28日,國務院法制辦官網終於正式公布了3項關於保健食品的法規征求意見稿。保健食品立法上完成突破(詳見南方周末2015年7月30日報道《保健食品初擬132條新規》)。但令繆寶迎不明白,兩年多過去,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的正式稿為何至今仍未出臺。

2015年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將保健食品納入特殊食品實行監督管理,明確“保健食品的功能和成分應當與標簽、說明書相一致”,並對其廣告做出規定。

在這個階段,保健食品幾經周折終於獲得了法律地位,外部環境逐漸變得明朗起來。同時,監管的相關措施也得以完善。2014年國家食藥監總局開始定期對保健食品進行風險監督抽檢。

部委共治:法律之外的難題

保健食品產業一路發展到今天,幾乎完成了“平地起高樓”式的發展。在愈發嚴格的質量管控監督之下,總體質量有了明顯提高,但行業最突出也最受詬病的,誇大宣傳和違規營銷問題仍未得到解決。

2017年央視“3·15”晚會上,湖北國創偉業生物技術公司被曝光,該公司將一款名為銀杏軟膠囊的保健食品,一次向五十多名老年人進行推銷,銷售額達到14萬元。在推廣中,不乏誇張的宣傳語。類似的企業還有不少。

“保健食品的廣告宣傳是監管重點,但是大家能看得到,在屢次整治之後,誇大宣傳的現象依然是行業的頑疾。”徐華鋒十分痛心。

根據2003年當時衛生部發布的《保健食品檢驗與評價技術規範》,保健食品能夠申報的功能一共有27種。所有在這27種之外的功能宣稱都為虛假宣傳。2015年9月1日頒布的新廣告法對保健食品廣告列出了6項不準的規定;國家食藥監總局制定的《食品安全欺詐行為查處辦法》目前正在征求社會意見過程中。

盡管食品、藥品和保健食品在行政上有清晰的劃分,但在消費者看來,保健滋補養生產品都是廣義上的保健品,部分不具有“藍帽子”標識的企業正是抓住公眾的認知薄弱。

中國傳統的“藥食同源”思想,也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這種虛假廣告的進一步傳播。

“藥食同源,這是我們國家特有的養生文化傳統。文化是有慣性的,不是一下子能改變得了的。”王大宏建議,與其盲目否定養生傳統,不如用市場手段和企業責任來約束,即應該通過良幣驅逐劣幣方式,讓市場份額向優秀的品牌集中,形成行業規範。

還有一些問題是保健食品本身無法改變的。

2017年4月,75歲的劉娭毑老人一年花費近十萬元瘋狂購買保健品的新聞被媒體報道,但她卻向媒體記者解釋,“明知是騙錢,但喜歡熱鬧的氛圍,能擺脫孤獨,不讓子女知道,不挨罵就行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046

柬埔寨的亂與治

柬埔寨的大選已經結束了,一切塵埃落定。和馬來西亞大選相比,柬埔寨的執政黨毫無懸念地取得了勝利。不過,沒有懸念不代表沒有思考價值。雖然同為東南亞國家,柬埔寨的地緣、歷史和社會與馬來西亞差別很大,塑造了不同的政治過程和選舉結果。這種特殊的國情探究起來很有意思,對發展中柬關系也很重要。

去年夏天,我第一次去柬埔寨,這是東盟十國中我最後一個去到的國家。今天想來,去年的一些見聞也許可以幫讀者更好地理解今年柬埔寨大選的結果。

先過了老撾和柬埔寨的陸路關口,我奔金邊而去。一路上,我好奇地打量著這個散發著農業氣息的國家——路邊是綠色的農田,偶爾會路過市鎮,嘈雜但有生氣。快到金邊的時候,忽然看到一輛輛的軍車向北開去,上面是荷槍實彈的軍人,路邊的老百姓揮舞著國旗。晚上到了金邊,我看到廣場上有群眾集會,有人在慷慨激昂地演講。後來才知道是柬埔寨和老撾在邊界上有些領土糾紛。這是我在東盟國家碰到的少有的緊急狀況。

柬埔寨的近代歷史可以說是外患不絕,雖然雄偉神秘的吳哥窟吸引著世界各國遊客,但古代高棉帝國的光榮已經不再,疆土急劇縮小。背負著這樣的歷史,柬埔寨人對領土也就特別敏感,與鄰國的領土糾紛和爭端一直不斷。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和泰國對柏威夏寺及其周圍土地的爭奪。雙方訴諸了武力,所幸最終通過國際法院和平地解決了這一爭端。

在今天的國際環境下,柬埔寨的邊界基本固定了下來,即使還有領土爭端,也保持在可控範圍之內。與安全問題相比,發展對柬埔寨來說是更大的問題。柬埔寨一直以來是聯合國認定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直到2016年才成為收入中低水平的國家。除了外來的侵略,內亂也是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

上世紀70年代,紅色高棉的統治讓柬埔寨,社會生產力急劇下降。在金邊郊外的大屠殺紀念公園里,有堆積如小山的人頭和人骨。我看到里面遊客很多,但是聽不到什麽聲音。遊人都是靜靜地走,靜靜地看,半是哀悼,半是震撼。

如今的柬埔寨首相洪森,最初是紅色高棉的一名士兵。後來,他逃離了紅色高棉陣營到了越南,又在領導推翻紅色高棉的鬥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0多年來,他一直有力主導著柬埔寨的政局。在這次選舉前,他強硬解散了最大的反對黨——救國黨,因此這次大選普遍被認為是一場沒有懸念的選舉。

柬埔寨選舉沒有出現馬來西亞式的“變天”,洪森之所以能使出強硬手段,其實也是有歷史和社會的邏輯可循的。

第一,柬埔寨歷史悠久,有輝煌的高棉帝國時代,也有近代動蕩的歷史,這種悲情的歷史比較容易激發民族主義情緒。洪森作為一個政治強人,政治生涯充滿傳奇色彩,打造了自己作為國家主權捍衛者和社會穩定者的形象。而馬來西亞歷史較短,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形成的國家。

第二,洪森是槍桿子里出政權的典型代表,在軍方有著深厚的背景。而馬來西亞是一個在英國的撮合之下談出來的國家,議會政治是主流,軍隊很少參與政治。馬來西亞政治深受英國政治傳統的影響,盡管也有壓制和迫害,但反對黨仍享有制度上的保障。而柬埔寨以前是法國的殖民地,政治受法國影響比較多,行政機關權力很大。

第三,東南亞國家的政治史上不乏政治強人,強人政治在東南亞國家並不少見,可以說是東南亞國家政治發展史的一個重要方面。東南亞國家的選舉表現出複雜性。有的選舉是強人政治的延續,有的是從強人政治向民主的轉型。客觀來說,強人政治在一些國家的發展中也不乏積極的意義。新加坡領導人強有力的領導風格保障了在危險的地緣政治環境中的發展和民族融合,完成了一個自由民主式的政府難以完成的任務。在洪森的領導下,柬埔寨的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從低收入國家變成了中低收入國家,經濟增長給其提供了選舉之外的更多的合法性。

近年來,我國越來越能感受到其他國家的國內政治變化給中國帶來的影響。一些國家的選舉結果給中國帶來了不小的挑戰或機遇,比如特朗普勝選和其外交政策就讓中國面臨很多新問題。僅就東南亞而言,菲律賓杜特爾特的勝選給我們創造了緩解南海局勢的機會。而這些年來,中國與洪森政府建立了較好的合作關系,在柬埔寨的投資力度也較大,促進了柬埔寨的經濟發展。中國和柬埔寨正在深化雙方的合作,洪森當選當然是我們所樂見的。

而柬埔寨能夠繼續穩定發展,成為東南亞的後起之秀也是符合中國期待的。從這次選舉的投票率和投票結果看,洪森政府受到比較廣的支持,但在未來也還會面臨各種挑戰。畢竟在2013年選舉中,投票結果顯示反對黨得到的支持率並不算少,反對黨在國際上也有西方國家的支持。柬埔寨在完善社會治理、消除腐敗、發展經濟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中柬友好關系,也還需再接再厲。

(作者系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學者)

責編:孫維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476

【讀書好×果籽】中東之亂與伊斯蘭千年大分裂:讀《先知之後》

1 : GS(14)@2017-04-14 11:13:37

【文化籽×讀書好】上週美國出手攻擊敍利亞阿薩德政府軍據點,懲罰敍軍運用化武攻擊平民。



中東亂局自從美軍攻打伊拉克之後,至今都未曾平息過,在伊拉克推翻薩達姆政權,局勢開始穩定下,天真的美國人已為大功告成,殊不知獨裁強人倒台,推行民主選舉,打開了伊斯蘭教派衝突的序幕。2011年北非突尼西亞爆發民眾起義,啟動了阿拉伯之春,民主浪潮席捲中東,這時,天真的美國人又認為中東民主建設,將可以有利穩定當地局勢。殊不知強人倒台,很快就變成更大的亂局,敍利亞國家分裂,極端伊斯蘭國出現,大國插手敍利亞爭逐利益,教派、國族、外來干涉三合一,出現了真正的「地獄鬼國」,民眾生活在苦難之中。


兩大論述

對於中東苦難及亂局因由,基本上可分為兩大論述系統,一種是「帝國主義論述」,認為敘利亞內戰及伊斯蘭國崛起,是源於二十世紀西方殖民潮退後,歐美強權人為劃定的近代國界,無法充份反映各區域長期發展下的歷史因素、權力結構,最後造成災難。另一種從文化角度入手,以伊斯蘭兩大教派遜尼及什葉千年鬥爭為主軸,混雜在國族、民族國家鬥爭之中,而形成今天的亂象。我傾向不要忽視教派鬥爭的原因,因為這一直是阿拉伯地區政權互片的外衣,以此動員群眾,而伊斯蘭政權,在歷史上都是政教合一。什葉與遜尼的仇恨,在創教不久的西元七世紀就開始,穆罕默德統一阿拉伯半島後去世,只留下一個女兒,接班人問題成為分裂的根源,一派認為該由最理解穆罕默德思想的夥伴兼岳父阿布巴克爾繼任,稱為遜尼派,而另一派支持穆罕默德的女婿兼姪兒阿里,成為了什葉派,隨後兩派鬥爭,導致阿里及其子胡笙被遜尼派殺害,恩怨由此而起。其實兩派都信奉《可蘭經》,什葉派後來的發展類似天主教,以教士作為效忠首領,遜尼派則與反天主教的馬丁路德提倡「因信稱義」相似,認為平民信徒能直接與真主溝通,不需要中介。伊朗是中東國家什葉派主將,而沙地、卡塔爾則是遜尼派大佬,伊朗、俄羅斯支持敍利亞阿薩德,反抗軍則以遜尼派為主,得到美國及其中東盟友沙地、卡塔爾支持。


千年戰爭

我們對伊斯蘭歷史及宗教相對陌生,要認識這千年以來的宗教戰爭,我介紹一本入門作品《After The Prophet: The Epic Story of the Shia-Sunni Split in Islam》,中譯本剛在台灣推出,名為《先知之後》。作者Lesley Hazleton是心理學家兼中東專家,1966至1979年間為《時代雜誌》駐耶路撒冷代表,也為《紐約時報》、《新共和》等刊物撰寫中東問題報導,之後轉型成為專注宗教及歷史題材的作家。本書是追述公元七世紀伊斯蘭教出現初期的故事,目的是尋找分裂的源頭。一開始先來個簡單人物介紹,由穆罕默德開始、妻子哈蒂嘉、妃子阿伊夏、養子阿里、岳父阿布巴克爾、武士伍瑪爾及壯烈犧牲的穆罕默德孫子胡笙。暸解了這些人物恩怨後,作者帶大家回到2004年3月2日上午十點發生在伊拉克卡爾巴拉市發生九次大爆炸,什葉派朝聖者傷亡慘重,而卡爾巴拉,在阿拉伯文中是「毀滅」與「苦難」之義。公元680年,穆罕默德逝世不足五十年,他的男性後裔在此遭到屠殺,這件事就是什葉派、遜尼派分裂的開端。然後,作者帶讀者再回到更遠古穆罕默德逝世後誰當承繼人的爭拗,掀開了千年大分裂。這是一本人物故事書,有趣味性也易看,可能是心理學家緣故,此書擺脫了宗教史視角,更多是從人物心理刻畫出發,各位不妨當作「金庸小說」來看吧!



作者Lesley Hazleton在TED講述伊斯蘭問題,很受歡迎。

極端組織ISIS崛起是與伊拉克及敍利亞內教派鬥爭有關。

撰文:劉細良編輯:陳漢榮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414/199894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5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