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危機為何不同於2008年?
http://cn.wsj.com/big5/20110809/bus111852.asp?source=newsletter
引
誘華爾街銀行家和投資者走上歧途的是相似的事件:2011年是2008年的重演﹐金融動盪的歷史在一個沒有盡頭的循環中周而復始。
正如過去的這個週末﹐一位大型基金的經理一邊走進辦公室為一個動盪的週一做準備﹐一邊暗自低語的:似曾相識的感覺幾乎令人作嘔。
那些把2011年看作“2008年續集”的人如今恰恰遭遇了自己的“雷曼時刻”。只要把上週五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對美國信用評級歷史性的下調換成2008年9月投行雷曼兄弟的崩塌﹐砰!難以想象的事情發生了﹐你得到了雷曼事件的翻版﹐而且令全球市場驚 慌不已。
他們在最後一點上說對了。週一投資者看起來明顯驚慌不已﹐亞洲和歐洲股市大幅下挫﹐道瓊斯指數暴跌643.76點﹐跌幅超過5%。
不過﹐僅僅是市場動盪並不足以證明歷史在重演。
借用一下常被用作投資泡沫借口的一句話﹐這次是不同的﹐那些透過2008年棱鏡看待現在的問題的銀行家、投資者和公司高管可能錯誤地估計了全球經濟面對的問題。
三年前的金融危機與這次有三個根本不同點。
讓我們從最明顯的說起:兩次危機的起因完全不同。
上次的危機是由下向上擴散的。危機開始於過於樂觀的買房人﹐然後沿著華爾街的證券化機器向上﹐在信用評級公司的推波助瀾之下﹐最終影響到了全球經濟。那次是金融業的崩潰導致了衰退。
與之相反﹐這次的困境卻是一個由上而下的過程。全球政府難以刺激本國經濟、保持良好的財政狀況﹐他們漸漸失去了企業和金融界的信任。
這進而導致私營部門支出和投資的銳減﹐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造成失業率居高不下和經濟增長乏力。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和銀行是受害者﹐而不是始作俑者。
第二點不同或許是最重要的:在2007-2008年的危機前﹐金融公司和家庭一直享受著毫不費力就獲得的大量信貸。
當泡沫破裂時﹐隨之而來的急速去槓桿過程造成了大規模的衰退性沖擊。
這次﹐問題恰恰相反。經濟低迷促使公司和個人將錢存起來、避開負債﹐造成消費和投資增長乏力。
最後一點不同是前兩點不同的一個直接結果。鑒於2008年金融災難的成因﹐當時有一個簡單但痛苦的解決方法:政府不得不介入﹐以通過低利率、銀行救助和向經濟中注入現金提供大量流動性。
當時﹐一位美聯儲(Federal Reserve)官員稱這種方法為“速戰速決”(譯者:shock and awe,軍事用語﹐如伊拉克戰爭。)另外一名官員則一言蔽之:我們要為每樣東西提供最終支持。
實施這項政策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全球各國政府共向金融系統注入了約1萬億美元。對於那些不得不為別人的過錯而買單的納稅人來說﹐這也並不公平。但無論如何﹐該政策最終還是成功避免了一場全球大蕭條。
不過﹐如今的議事日程上並沒有這種應對策略。當前的問題並不是由缺乏流動性(例如﹐美國企業目前坐擁創紀錄的現金儲備)或槓桿率過高引起的。企業和個人的資產負債表上不再負債累累。
真正的問題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彼此之間以及對政府是否有能力推動經濟增長缺乏長期信任。
如果你對這一點存疑﹐看看金融系統“各管道”(包括回購市場和銀行同業拆借等)存在的問題便知﹐要麼你可以問問標普或購買意大利和西班牙國債的買家﹐看看他們對於政治領導人理清這一團亂麻有多大信心。
本次危機的獨特性意味著借助上次危機中用過的武器是行不通的。
華爾街現在極力要求貨幣當局出手干預﹐希望美聯儲或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為經濟注入更多流動性(即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QE3)。
這也太2008年了。
即 使中央銀行願意這麼做﹐向一個資金已十分充裕的經濟體注入更多資金其實並不能提供什麼安慰。這些天來﹐大型企業對銀行一直頗為不滿﹐前者在安全但閑置的賬 戶中存入了超額資金﹐這一點從紐約銀行(Bank of New York)上週採取的前所未有的舉措就可見一斑﹐該銀行竟然向準備在它這裡存錢的企業收取一定的費用。
至於那些緊張不安的投資者﹐美國或德國政府再多印幾十億鈔票可能也不足以說服他們重返股市。
2011年﹐金融界不能再向政府伸手要錢﹐希望得到救濟。為擺脫目前的困境﹐市場將不得不依靠其內在力量﹐或坐等政界人士採取“既治標又治本”的舉措來刺激經濟增長。
由市場引導的解決辦法並非不存在。當資產價格有一天變得很低時﹐投資者和企業的“動物本性”就會被再度喚醒。
正如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有一次致信股東時所說:我們通常是在大家對宏觀經濟的擔憂達到頂點時買到了最好的東西。
另一種選擇方案是﹐希望歐美領導人會推行重振需求和投資增長所需的財政和勞動力市場改革。但這勢必要花點時間。
和以往一樣﹐過去的情況看起來常常要比眼下的形勢簡單得多。但現實是﹐與2008年不同﹐政府資金在目前承受了很大壓力的經濟環境下毫無益處。
Francesco Guerrera
王冉:互聯網創業已不同於十年前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1/2229806.html 關 於創新,我就覺得今天的創業者跟十年前相比,有幸運的地方,也有不幸的地方。不幸的地方是什麼呢?仔細想一想在過去十年裡面,尤其是在最初的幾年,我們的創業者,至少是互聯網這個領域的創業者,手裡有兩根拐棍。
一根是模式的拐棍。在1999年的時候,放眼望去,看美國什麼模式火,把它移植到中國來。走著走著就要形成自己的獨特的競爭優勢,但很多模式的出發點,就是簡單把那邊的模式拿過來,把它移植到中國市場。這是基本的起點。有人走得快一點,有人走得慢一點,有人走得順一點,有人走得不順一點。總而言之,到2000年的時候,甚至到2005年的時候,仍然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創業模式。回頭一看,第一你可以找到什麼東西是最受市場關注的;第二,你能夠看到什麼東西是最受投資人關注的。以這個為基礎,你可以思考自己到底要做什麼。
第二根拐棍是資本市場。從最早的搜狐、噹噹,一直到現在上市的這些公司,只要把這個模式拿過來了,經過幾輪的風險投資。當然中間市場也有波折,市場好的時候,市場不好的時候,估值高一點、低一點,但往往最後可以通過美國的納斯達克,甚至有的也去了紐交所,可以在自己還沒有真正把這個模式徹底走通的時候、沒有獲得有規模利潤的情況下完成上市。這是過去十年呈現給中國創業者的機會。
接下來就是不幸的。不幸的是這兩根拐棍,現在看來暫時都指望不上了。今天再看美國那邊最流行的、最受投資人關注的模式,不能說百分之百,90%都是無法移植到中國的。因為在互聯網剛剛興起的時候,無論是美國和中國,都是解決最基本的需求。雅虎解決了信息的需求,ebuy解決個人到個人的需求,亞馬遜解決了零售的需求。互聯網發展到今天,美國那邊很多新的創業模式是基於當地的文化、人文,甚至是社會制度。這些東西移植到中國來,基礎的土壤是不存在的。所以也就意味著從今天開始,我們的創業者再做回看這個動作的時候發現效率已經大幅度下降,看到了不一定可以用上。
再看第二根拐棍,如果京東跟國慶打下去的話,也要搶在阿里之前完成上市。還不用說美國的財政懸崖、明年的經濟走勢怎麼樣。即便是美國的經濟趨於穩定,中概股在美國市場重新受到追捧,我認為這會是相對比較漫長的時間。不排除會有個別的公司,尤其是規模足夠大、市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能夠讓自己站在門口,只要門開一條縫,自己就鑽出去,伸出一腳把位置搶佔了,所謂能夠強行上市。無論市值怎麼樣、估值有多低。總體來講,這扇門對中國企業來說基本是半關的狀態,甚至可以說是虛掩的狀態,僅僅是沒有關死而已。
那麼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從退出的角度來講,你不得不考慮其他的退出方式,無論是通過兼併收購,還是通過香港市場或者A股市場。這兩個市場對於公司的利潤又有硬性的要求。意味著這兩根拐棍對創業者來講,目前起碼是暫時的都不存在了。這個時候怎麼辦?你只有靠自己的那雙腳,自己把路走出來。好在這條路是有堅實的支撐的,這是基於中國的消費市場、消費升級、互聯網人口、智能手機的用戶等等。這些給我們提供了這條路下面的堅實的土壤。這是一個大的風向變化。
(本文系作者在2012年11月4日搜狐企業家年會上的發言,有刪節)
人民日報:央企做大不等同於“什麽都幹”
最近,中央企業產業間整合開始啟動。率先試水的8家央企中,最引人註目的當數中航工業旗下年收入近200億元的非主業板塊——房地產業務全部劃轉至保利集團。這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央企以做強做優做大為目標,但不等於“面面俱到”“什麽都幹”,關鍵還是主業。
近幾年,央企跨界發展的新聞不斷。鋼廠去養豬、化工企業涉足金融、軍工企業開商場、擁有自有土地的央企更是紛紛做起了房地產生意……盡管國資委三令五申要專註主業,但央企投資分散、“大而全”的問題仍很突出。有的企業“處處開花”,國民經濟96個大類中涉足70多個;有的企業下設數百個法人單位,業務交叉混雜,內部同質化競爭嚴重。更有不少企業,始終對“聚焦主業”不以為然,認為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只要能夠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進入哪個行業應根據市場變化自主判斷,不必一一劃定具體的產業領域。
為什麽強調央企要專註主業?這是央企特殊使命所決定的。有“國家隊”之稱的央企,承擔著在關鍵領域發揮國有經濟控制力影響力帶動力、參與全球競爭的職責。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再次明確,央企要在國防、能源、交通、糧食、信息、生態這些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實現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在重大基礎設施、重要資源以及公共服務等關系國計民生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控制力明顯增強;在重大裝備、信息通信、生物醫藥、海洋工程、節能環保等行業的影響力進一步提高;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產業的帶動力更加凸顯。不管自己的主業定位,什麽賺錢就一窩蜂去搞什麽,哪塊市場熱就直奔哪兒,顯然與國家發展央企的初衷不符。
“多而不專”“主業不主”也影響著央企鍛造核心競爭力。經過多年發展,央企在國內基本做到行業前三甲。然而這還遠遠不夠,作為“國家隊”的代表,企業究竟行不行,要到國際市場上去掂一掂。從這個角度看,央企的主業還不夠強,從市場份額、盈利能力到核心技術、品牌價值,能稱得上第一的不多。原本就存在差距,再不集中力量精耕核心業務,只會離國際一流企業越來越遠。何況,那些在主業之外到處投資的企業,雖然一度賺了點錢,但最終形成穩定利潤源的極少,其中不少項目反倒成了“出血點”。去產能是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部分過剩產能、僵屍企業,恰恰是前幾年一些企業盲目投資導致的。
有人認為,既然強調央企要做強做優做大,“做大”不可能只圍著主業轉,就是要多元投資。這是一種誤解。做強做優做大,是從國有經濟、國有資本總體上強調的。新一輪國企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是通過調整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集中,向產業鏈價值鏈的中高端集中。剝離非主業、清理非優勢業務,才能把資源和力量向關鍵領域、重要行業集中,才能更好地服務於國家戰略。“做大”也不只看規模,追求的是強而優的“大”。眼下,不少央企已經具備相當大的體量,存在的問題是不強不優。主業之外的低效業務,往往是拖後腿的板塊。聚焦主業,讓該退的退出、該集中的集中,方能真正做強做優做大。
前4月原煤產量較快增長 發改委稱去產能不簡單等同於去產量
18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在發改委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鋼鐵、煤炭去產能工作取得良好開局。隨著去產能的不斷推進,積極成效正在逐步顯現。
去產能取得良好開局
發改委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今年全國共退出鋼鐵產能3170萬噸,完成年度任務的63.4%;共退出煤炭產能6897萬噸,完成年度任務的46%。
孟瑋表示,隨著鋼鐵煤炭去產能的不斷推進,積極成效正在逐步顯現。
首先,企業效益明顯改善。2017年一季度,鋼鐵工業協會會員企業利潤由上年同期虧損87.5 億元轉為盈利232.8億元。
其次,工資社保拖欠減少。截至2017年3月末,山西省煤礦累計拖欠工資比2016年底下降58.4%;累計欠繳社會保險比2016年底下降10.8%。
第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2016年全年共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爐39座、落後煉鐵產能677萬噸,30噸及以下轉爐和電爐71座、落後煉鋼產能1096萬噸。煤炭優質產能在產業升級中的帶動作用進一步發揮。
最後,市場競爭秩序改善,通過開展淘汰落後、違法違規建設項目清理和聯合執法三個專項行動,進一步營造了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

6月30日前徹底取締“地條鋼”
值得註意的是,上述鋼鐵去產能數據不包括違法的“地條鋼”產能。
孟瑋表示,對於“地條鋼”,各地區已基本完成摸底排查工作,排查發現的“地條鋼”產能已停產,鋼材市場秩序得到進一步改善。目前現管部門正在加強督促檢查,確保於6月30日前徹底取締“地條鋼”。
根據國務院部署,今年1月,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和脫困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組成12個督查組,赴全國30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展了專項督查,共核查鋼鐵企業228家、煤礦150個。
從督查情況看,2016年全國共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爐39座、落後煉鐵產能677萬噸,30噸及以下轉爐和電爐71座、落後煉鋼產能1096萬噸。關閉退出30萬噸以下規模的小煤礦約1500個、落後煤炭產能1.2億噸。2016年鋼鐵煤炭行業淘汰落後產能專項行動發現的落後鋼鐵產能,已按要求進行拆除或封存;應依法關閉和限期淘汰類煤礦,已按要求實施關閉。
第一財經在發布會現場獲悉,下一步,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重點采取三方面舉措:迅速整改有關問題,對發現的問題,將結合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後產能、取締“地條鋼”工作,區別對待,分類處理; 在6月30日前徹底取締“地條鋼”,並於7月底前組織驗收,形成總結報告,上報國務院;健全監督機制,加強對各地區去產能工作的督查,督促各地及時公布去產能相關信息,健全舉報制度,強化社會監督。
4月原煤產量大增與去產能不矛盾
5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4月份能源生產情況:4月原煤產量2.9億噸,同比增長達9.9%;日均生產982萬噸,比3月份增加15萬噸。
從區域來看,煤炭大省如山西、內蒙古、陜西、新疆等地產量大增,其中山西煤產量在4月同比增長了24%。
這與煤炭去產能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
對此,孟瑋解釋道,不能簡單地將去產能等同於去產量,更不能把兩者混為一談。
“去產能,就是要著力去除低端、無效的供給能力,增加有效供給,著力提高產能利用率,平衡市場供求關系,提升企業生產經營效益,推動提高行業運行的整體質量和效率,優化產業結構和生產布局。在這一過程中,對於過剩的、落後的產能,要堅決地去;對於安全、清潔、高效、成本低的優質產能,要有序增加。”孟瑋說。
中宇資訊煤炭分析師關大利對第一財經表示,上述情況並不矛盾。
“在去產能的同時,通過產能置換等方式,還有部分新產能是在釋放的;此外去年同期的基數低——目前在煤炭生產上,已經不再執行276政策,而去年這時候山西等地已經在執行276政策,產量被強制收縮,所以產量相比去年處於釋放狀態。” 關大利說。
中央財經大學煤炭研究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邢雷亦表示,本輪去產能重點是將不合格的、違規的、小的、落後的產能退出,提高大礦的產能,這意味著原煤生產逐步向資源條件好、競爭能力強的地區集中。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經過歷時一年的負增長,原煤產量在今年3月增速達到1.9%,實現由負轉正,而4月同比增速則達到了9.9%。如果從累計數字看,1-4月原煤產量同比增速為2.5%。
國家統計局的分析認為,1-4月份原煤產量增速較快,主要是因為去年同期原煤產量較低。
隨著煤炭產量的提升,煤炭價格逐步下降。
最新一期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報收於593元/噸,環比下行3元/噸,不僅連續第八期下跌,且降幅也有所擴大。
關大利認為,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撐下,煤炭價格不會出現暴跌的情況。
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和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聯合下發了《關於印發平抑煤炭市場價格異常波動的備忘錄的通知》,規定了煤價在三個不同區域波動所采取的相應措施。
其中,當動力煤價格位於綠色區域(500-570元/噸),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不采取調控措施;當價格位於藍色區域(570元~600元/噸或470~500元/噸),重點加強市場監測,密切關註生產和價格變化情況,適時采取必要的引導措施;當價格位於紅色區域(600元/噸以上或470元/噸以下),啟動平抑煤炭價格異常波動的響應機制。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