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三板業績受沖擊 市場定位亟待明確

上周,新三板中報披露工作已經基本完畢,8854家掛牌公司發布了上半年年業績,平均凈利潤增幅超過了創業板,不過由於經濟整體下行,以及業績提前釋放,新三板企業上半年業績不及預期。

在新三板企業展示自己的同時,新三板的政策卻猶抱琵琶半遮面,一直不明朗不明確。在分層制度實施兩個多月後,創新層配套政策還沒有音訊,而市場對於新三板的定位也發生了動搖,產生了分歧。新三板究竟是獨立市場還是預備市場,究竟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令市場參與者困惑。

有業內人士認為,在政策不明確下,新三板市場發展可以摸著石頭過河。也有人認為,只有定位先清晰,新三板才能進行有效試點。無論如何,目前的新三板的市場信心已經陷入低迷,市場在進入一個投資者虧損、企業融資下滑的負向循環。

企業業績受到沖擊

截至上周,新三板已經披露了8854份半年報,有多達480家企業在最後時刻披露上半年業績,、總共有43家掛牌公司由於未能在8月31日截止日前發出中報而被停牌,他們將必須在未來兩個月內完成披露,否則將面臨摘牌。

中報顯示,新三板企業在上半年實現營業總收入超過6800億元,同比增長7.5%,實現凈利潤約400億元,同比下降5.3%。鋼銀電商(835092.OC)和金田銅業(834178.OC)分別以166億、140億繼續保持營收規模的前兩位。

齊魯銀行(832666.OC)、墾豐種業(831888.OC)和九鼎集團(430719.OC)分別以8.1億元、5.3億元和4.1億元領銜凈利潤排行榜。廣證恒生研報顯示,凈利潤前十名的新三板企業可以排入創業板的前30名,新三板企業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平均增幅為25%,也高於創業板。

不過,有500多家掛牌公司上半年營收下滑超過一半,其中27家企業營收為0,順昊生物(833686.OC)甚至錄得-28萬元,同比下滑109%。對此,股轉系統向順昊生物發送問詢函要求公司解釋營收為負的原因,要求說明是否存在銷售退回的情形,要求解釋能否持續經營。

和去年同期相比,多達3840家掛牌企業凈利潤下滑,占應披露中報企業總數的43%,近2400家企業今年前六個月未能盈利。神州優車(838006.OC)和恒大淘寶(834338.OC)分別以-23.7億元和-3.1億元在虧損榜排名領先。

華東一家大型券商新三板首席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報是比較正常的水平,今年新三板整體業績增速沒有市場預期的那麽好。因為2015年是比較特殊的年份,很多企業要做定增、要進入創新層,很大程度上提前釋放了業績。這種表現和創業板起步的時期類似,需要用時間來消化財務中的水分。”

值得關註的是,創新層企業凈利潤增幅也在放緩,多達350家企業盈利下降,占創新層公司總數的37%,營收下滑過半的企業達29家,占創新層公司總數的3%。

新三板智庫負責人邱翼認為,以創新層來區分企業是否優質,目前看效果並不好,仍然需要時間來檢驗,新三板最優質的企業一定是能夠持續待在創新層的企業。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新三板明後年的業績可能會更難看,大部分企業還是難以跟周期對抗。而投資者要正視實體經濟不景氣的現狀,挖掘能夠穿越周期持續增長的企業。

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

在新三板企業表明了自己業績的同時,整個市場卻面臨著政策上不清晰不確定的現狀,關於新三板的定位問題近期引起了業內激烈的討論。

近日,股轉公司副總經理隋強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的一場論壇上表示,新三板發展到今天,它是場內市場還是場外市場,企業是上市公司還是掛牌公司、是公眾公司還是非上市公眾公司,這些概念又變得似是而非,成為市場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他也指出,比概念更重要的是為中小微企業構建持續融資的市場制度。

此前,股轉公司掛牌部總監李永春在第一財經新三板夏季峰會上表示,市場定位不清晰、不明確是新三板面臨的主要問題,導致了市場預期不穩定、監管依據不充足和創新方向不明確。他認為,下一步新三板需要頂層設計,對於市場定位形成統一的認識。

目前,新三板制度與證券法在細節上仍有差異,市場運行依靠的法理法規層級較低。不過,根據證監會去年11月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推進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發展的若幹意見》,新三板是全國性證券交易場所,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這份意見一方面要新三板堅持獨立的市場地位,指出公司掛牌不是轉板上市的過渡安排,另一方面又提出研究推出向創業板轉板試點。

新三板究竟是與滬深交易所平行的“北交所”還是企業上市前的預備市場,究竟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目前決策者和監管者還沒有進行明確區別,但是在新三板市場參與者之間,已經產生了巨大分歧。由於企業和投資者對於公司估值存在鴻溝,新三板的交易和融資功能都受到影響。目前,新三板市場每日成交總額只有5億元左右,融資有逐月下滑的趨勢。

9月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在部署釋放社會投資潛力助力實體經濟的工作中,要求完善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交易機制。這是國務院會議首次強調新三板的交易功能,也是國務院在過去一個月里第三次提及新三板,前兩次的背景分別是“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

中科沃土基金董事長朱為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國務院已經看到新三板交易的重要性,下一步可以期待新三板的交易會有改善,但是需要時間。如果交易不改善,企業和中介機構就沒有動力,好公司都會離開,那麽這個市場就廢了。”他認為,新三板的定位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先幹再說。

不過,安信證券新三板研究負責人諸海濱認為,新三板需要先有明確的定位才能進行摸索,因為新三板不能脫離整個資本市場全體架構的設計,新三板的發展需要避免對創業板造成沖擊,而轉板也應當防止出現制度套利的現象。

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中報來看,新三板中小微企業受經濟下滑的沖擊比大型企業更大。國務院對新經濟、中小微企業、雙創企業的生存現狀非常關註,一直在出改善融資、降低成本一系列政策。現在首次提到交易制度的完善,是標誌性的,更高一層次的。”

他表示,“目前新三板投資人陷入虧損,企業融資規模迅速下降,市場的生態受到了被破壞,走向負向循環。如果政策始終不做調整,市場普遍的擔憂會逐漸實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346

新三板股權質押或被叫停 市場流動性再受沖擊?

流動性難題對新三板市場的參與者帶來持續的考驗,而新的政策可能令市場神經進一步緊繃。日前,有新三板掛牌企業相關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全國股轉系統已經暫停了掛牌公司向券商質押股權的業務申請審核,而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下稱“中登”)也暫停辦理所有質權人是券商或券商控股公司的新三板質押事項。

不過,有權威部門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並沒有文件指明暫停券商新三板質押貸款業務的事項。恒泰證券業務總監胡正剛告訴記者,目前管理層尚沒有明文規定券商不能做新三板股權質押,但是股權質押難度已經比以往大很多,監管者會對股權質押采取總量控制。

對於上述股權質押業務暫停的說法,本報記者向股轉系統方面求證,但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應。

股權質押存風險隱患

一家新三板掛牌企業相關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股轉公司可能擔心有掛牌公司控股股東將大部分股份質押給證券公司後不了了之,證券公司在處置質押股權時,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會受到損害。

胡正剛則認為,限制股權質押除了與“質押後老板跑路”等惡意欺騙性質押案件相關外,還與近期將開放私募做市有關。他表示,“隨著私募逐步進入新三板做市,監管者擔心私募做市會誘發惡意炒作股價,然後通過質押套現,發生利益輸送,對市場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據Wind資訊統計,今年以來,新三板共發生股權質押1732起,已經超過了去年的兩倍,今年有897家掛牌公司的股份被股東用來質押貸款,質押市值達到千億元規模。由於股權質押相對定增審批流程更簡便,在今年定增融資規模下滑的同時,新三板股權質押出現逆勢增長。

杭州銀行中關村支行行長助理樓月未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企業登陸新三板的過程中,受過資本市場前期的教育,經歷過中介機構的調整和梳理,在財務、法律等方面也相對來說比較規範,這是新三板質押業務的基礎。

不過,質押風險事件在今年頻頻發生。今年2月,哥侖步(835494)董事長兼總經理魏慶華在將所持有公司的股份全部質押後失聯,直到5月才通過快遞方式寄來辭職報告。今年3月,東田藥業(834435)三名股東在將公司100%的股份質押給銀行獲得2500萬元後旋即申請摘牌,金蟬脫殼。

胡正剛認為,在去年企業掛牌的熱潮中,部分企業雖然不完全符合掛牌條件,但是在中介機構的專業“輔導”下部分企業也登陸新三板。可當企業掛牌後才發現需要公開財務信息,稅務負擔大幅增加,定增也不如想象中的容易,於是有的企業可能會用質押的方式,抱著賭一把“能還就還,還不上就跑”的想法,進行套現。

胡正剛表示,券商做股權質押會充分考慮市場風險,並且青睞創新層中有交易量的企業,如果企業整體盈利能力下降,券商的風控也會更加嚴格,保護自己的資金安全。他表示,目前新三板質押率普遍較低,從市場早期的四成降到目前兩成甚至更低。

實際上,今年1700多起質押案例中,證券公司為質權人只占7起。由於證券公司需要使用自有資金做質押貸款,因此質押業務量也要取決於券商籌措資金的能力。

監管者及時提示風險

9月14日,股轉公司出乎市場意料地發布了合格私募做市商評審方案,開啟了私募做市試點。私募做市意味著在新三板流動性日趨低迷時終於有新的資金入場,被認為是分層方案公布以來首個政策利好。

與此同時,股轉公司對個人投資者發出了風險提示,建議投資者不要相信不法機構和人員通過電話、微信、互聯網等方式虛假宣傳新三板掛牌公司擬IPO、轉板、並購或定向發行股票等信息,當心從現有股東高價受讓股票,成為“接盤俠”。

盡管新三板行情本月以來持續反彈,三板做市指數從1073點回升到1094點,但是新三板本輪“政策行情”能夠延續多久尚不確定,市場回暖面臨基金產品集中到期、限售股解禁高峰兩大障礙。

關於基金產品集中到期對市場的影響,第一財經今年7月對包括投資機構、掛牌公司、中介機構在內的市場人士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2%的被訪者擔心基金到期會形成市場拋售的壓力,認為2+1(2年投資期加上1年退出期)型基金不適合新三板市場。絕大多數被訪者表示,市場將無法消化這些產品。

安信證券新三板研究負責人諸海濱認為,基金產品到期是新三板市場最大的“定時炸彈”,可能導致市場急跌。他對第一財經表示,“只是考慮公募和資產管理類產品的話,大量產品是兩年期、三年期的。今年年底大概會有20、30個產品會到期,到明年的上半年就會集中出現,大概數量接近100只。到今年6月30日,這批產品中約有55%的產品凈值都在一塊錢以下。”

原始股東也有可能成為市場拋售的主力,由於大量去年登陸新三板的企業完成股改已滿一年,限售股解禁也在迎來高峰期。據安信證券研究中心統計,從今年7月份到明年2月份,新三板每個月限售股解禁金額能達到4、500億元。

一家提供新三板墊資開戶的機構銷售人員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下半年到明年,新三板基金產品退出和股東拋售壓力很大,需要用市值管理幫助他們退出,把市值做上去,然後拉投資者進來接盤。”

不過,新三板市場在從去年開始的漫長下跌後也正在接近許多市場主體心目中的底部。北京洪泰君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合夥人曹水水認為,產品到期投資機構被迫退出的確會對個股產生劇烈沖擊,但這同時也是其中的投資機會。就交易策略而言,核心是在市場波動中買入低估資產並及時出清。他建議跟蹤產品到期的時間,關註長期下跌、暴跌的明星股,以及擬IPO的掛牌企業。

在上市公司眼中,一些新三板公司估值達到了“並購底”。據安信證券統計,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也大筆買入創新層企業,上半年增持幅度達45%,半年增加了0.97億流通股。上半年,陽光私募手中的新三板籌碼也增加了4倍,到6月底共持有3.39億創新層流通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667

中海油服:2016年預虧117億 油田服務行業受沖擊

中海油服19日晚間披露業績預告,預計2016年凈利虧損117億元。2015年公司盈利10.7億元。去年同期公司實現凈利潤10.74億元。

公告稱,2016年國際原油價格一度跌穿 30 美元/桶並經歷了低位持續波動,全年 WTI 油價均價僅為 43 美元/桶左右。油價低迷使得國際石油公司在 2015、2016 連續兩年持續大幅削減資本性支出,油田服務行業受到較大沖擊。受此行業環境影響,公司 2016 年全年相關業務的工作量、服務價格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同時,公司計提固定資產和商譽減值準備及應收賬款壞賬準備,加之公司受第四季度常規季節性因素的影響。以上因素導致了本期業績預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1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