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借用 facebook功能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9/facebook.html
提起 facebook,記得有一套電影是講述其創辦人的思維,的確非常厲害。止凡及身邊朋友亦不時利用 facebook成功找到「失散」多年的舊同學及舊朋友(當然還有一些是你永遠找不到的),我想不少 blog友亦有利用 facebook加入不少舊朋友。

眼見不少交友程式都一個個的沒落,記得十多年前剛開始用電腦時,大家都流行用 ICQ,諗高中及大學時,大部份同學仔及 hallmate都會玩 ICQ,根本不會想像她會有沒落的一天,同期還有 AOL,之後又有 msn,今天大家都用智能手機內的 whatsapp或 wechat了。幾年前大家開始時興寫 blog,xanga、yahoo等,左變右變,不久後連 yahoo blog都要 close。今天的 google系列及 facebook在內地以外算是非常強大。

自從被台網邀請選寫一些文章到台灣分享後,我不時都會看看台灣的理財文章分享網站,發現他們都會利用建立 facebook page這個平台來更有效地接觸讀者,使文章能分享的機會更大,於是我心思思也為「取之有道」開設了一個 facebook page。

由於以前沒有多利用這個 facebook功能,初初開了 facebook page後都不太知道有何實際用途。但慢慢地,我想到可以把一些想說的心聲或小點子(但又成不了一篇文章)在這個 facebook page直接了當地分享一下,這也很不錯。

當然,blog裡的每篇文章也可以分享至 facebook page內,不知道能否借用 facebook這個平台把文章更廣泛地流傳開去。無論如何,還是試試看,反正是免費的。

這裡有個建議,希望有個人 blog的戰友們都為自己的 blog開一個 facebook page,然後大家可以互相 like對方,多個平台交流(這裡實在有太多匿名留言了),亦多個平台分享文章,這應該不錯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813

新版12306網站上線 新增刷票功能

http://www.infzm.com/content/96556

12月6日,中國鐵路客戶服務中心12306網站新版上線試運行,新版推出了「更多選項」功能,這一功能使得旅客可在12306網站享受動態刷新、自動提交等服務,實現了此前搶票軟件的搶票功能。

據12306網站官方網站消息,當前新版12306網站尚處於試運行期。試運行期間網站新舊版本同時運行,試用新版的旅客可從網站首頁左側「新版售票」點擊進入。

南方週末網記者從首頁左側點擊"新版售票"進入體驗發現,輸入目的地和日期,進入新訂票系統,可勾選自動查詢和「更多選項」下自動提交訂單、備選日期、優先車次、優先席別、有票提醒等功能。

經體驗,「自動查詢」功能勾選後,瀏覽器右下角會有提示音,並顯示出現有車次總數。而在「更多選項」下,訂票人選定車次類型、優先車次等信息後,勾選自動提交並點擊查詢,系統即每隔5秒鐘顯示新的符合條件車次,供訂票者選擇。也就是說,新增的自動查詢功能實現了此前搶票軟件的自動搶票功能。

中新網報導,自從火車票推出網上購票以來,鐵路售票網站12306屢次出現因訪問人數過多癱瘓而飽受詬病。2012年底,因購票需求過大,12306網站曾多次出現癱瘓,如12月24日,鐵路網上售票系統「12306」發公告稱「因硬件設備故障,正組織搶修,暫停互聯網售票服務」。時隔一天,12306網站在再次發出通告稱「因機房空調系統故障,正在積極組織搶修。目前暫停互聯網售票、退票、改簽業務。」

南方都市報報導,2013年春運中,有五花八門的「搶票軟件」面世。這些軟件基本上都是通過給瀏覽器加裝插件,增加鼠標點擊速度、反覆刷新提交以提升訂票效率。

而這些軟件當時並不受鐵路主管部門待見,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曾表示,搶票軟件打亂了正常的購票秩序,將用搶票軟件購票的行為比喻成「逆行、闖紅燈」。

據12306官方網站消息,除最近新版網站推出搶票功能跟進搶票軟件之外,此前,網站還推出了支付寶支付功能。該功能允許用戶選擇「支付寶」支付。據介紹,支付時用戶只須點擊「支付寶」付款,並輸入支付寶賬戶名和支付密碼,就可以通過支付寶賬戶進行支付。

對於12306網站最新上線的功能,用戶評價不一。

據前述《南方都市報》報導,金山網絡等去年熱門的「搶票軟件」供應商表示,雖然12306網站也增加了「搶票」功能。但功能是否完善、細節的處理對分秒必爭的搶票有很大影響。並表示,還將繼續提供更新優化的「搶票軟件」,供購票者選擇。

不過,對於12306網站能增加「刷票」功能,許多網友表示認可,認為這是順應市場需求的好的調整。但也有部分網友認為,現在離春運車票開售已經時日不多,此刻更新試運行時間緊迫,認為應當錯開高峰測試網站新功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27

一個韓國人在中國創業經驗談:只做一個功能是不行的!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9/56962.html

近日,《創業家》&i黑馬記者採訪了尹汝傑,尹汝傑用他的中文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以下為尹汝傑自述

韓國到硅谷

我畢業於首爾大學,95年12月,我碩士畢業。我的同學楊致遠註冊了雅虎公司,畢業三個月後他的雅虎納斯達克上市。像他一樣,我的好多同學,很快成為百萬富翁了。我希望我也能夠做到。不過,我沒有像很多同學那樣馬上去創業,而是加入了一家IT公司,成了一個專門的C++和JAVA工程師,一邊研究我喜歡的搜索引擎技術,一邊積累經驗。98年, 我走上創業這條路。

(《創業家》&i黑馬註:技術員出生的尹汝傑在搜索引擎技術積累方面有著驚人的積累。在搜索引擎商業化上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可以說他是最早發現了垂直搜索商業價值的人之一。他之前一共創立了4家公司,是典型的硅谷式連續創業者。

1998年,他和Michael Yang創立的mySimon曾拒絕過貝索斯5億美元的收購,最後以7億美金的價格賣給了CNET。

1999年,他在美國創辦WiseNut.com搜索引擎公司。2002年4月,WiseNut全文搜索引擎被美國著名目錄導航式搜索引擎提供商LookSmart成功收購。

他在韓國創立的wisenut則是韓國最大的站內搜索引擎解決方案公司,該公司計劃在2015年上市。

而他們兩人創立的另一家比價搜索引擎網站BECOME.COM目前是世界上十大購物比較搜索引擎之一。)

從硅谷到中國

2007年,我第一次來中國,在中國沒有什麼朋友,也沒有合夥人,我一句中文都不會說,也不懂中國的互聯網。但是我在美國,在日本積累了如何在陌生環境創業的經驗。我認為一個創業者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裡組建團隊,做一番事業是一個創業者的基本能力。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事件還是得做,團隊還是得組建。

那時候我決定做技術,做技術開發。我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BBS上發佈了消息,說想做一個搜索引擎。後來我建立了20多個人的中國團隊,每天我和他們一起研究搜索引擎,給他們培訓,給他們工資,每天努力寫代碼,這樣渡過了四年的時間。我的韓國公司在上海投資了這個購物比較網站幫5買。

(《創業家》&i黑馬註:憑藉出色的市場表現,幫5買剛剛完成1600萬美元融資,由鍇明投資(ClearVue Partners / CVP)領投,橡樹投資集團(Oak Investment Partners)和知名天使投資人跟投。加上2012年2月獲得的A輪由橡樹投資集團領投的710萬美元融資,幫5買累計獲得2310萬美元融資。)

購物的行為的本質只有兩個:「買什麼」和「去哪兒買」。

我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購物網站。首先,我認為用戶購物的行為的本質只有兩個:「買什麼」與「去哪兒買」。我們的網站是要做一個購物搜索門戶網站。我們網站佈局產品嚴格體現了這個思維。左邊區域資訊解決「買什麼」問題,右邊區域商品解決「哪裡買」。另外中國目前還缺乏一個客觀中立的購物比較搜索引擎。中國的一些購物搜索引擎往往只能為一些大的電商網站導流量,喪失了中立性,這偏離了比價網站的初衷。

在中國創業,只做一個功能的項目是難以成功的

很多人問我們,你們做很多東西,這麼大的一個工作量能成功嗎?其實為什麼要這麼做,我是有自己邏輯判斷的。

首先我發現在中國,一個企業只做一個專注的功能,是很難成功的。為什麼呢?國外,你只要產品好,就可能成功,美國人會願意接受雙贏結局,大公司和小公司可以合作。可是中國的情況正好相反,中國有一堆很大的公司,你的產品很容易被他們複製,他們也很有錢,他們也有技術,他們很容易做,只要他們發現一個東西能賺錢,他們就會做。這個時候,大的公司越來越好,小公司越來越不行。你專注做一個東西,成本低,很容易成功,大家也容易瞭解你。但是,大公司一進入你的領地,你就不行了。

我覺得一開始成功了,不算成功。很多網站都是被大公司搞得不成功的。我在中國差不多已經六年了。懂得中國的互聯網行業的企業怎樣才能成功?秘密就是只做一個功能是不行的。所以我根據我們開發了四年的搜索引擎的核心技術和數據挖掘技術,做了一個很好的垂直搜索引擎。圍繞它建立了一個垂直搜索引擎的平台。上面有商品,旅遊,團購,社區、淘特價等等,以後還要上線貸款,保險,教育,這些都是特別容易加的。

第二個,做很多的東西,不容易被大公司抄襲。我們是技術型的「輕公司」,我們的技術開發成本比較低,我們的網站可以做很多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是圍繞我們的技術開展的。我在韓國的公司,專門給政府部門、SK三星等企業、電商網站等做站內搜索解決方案,有2000多家客戶,每個客戶都有不一樣的地方,因此我煉就了不同企業的搜索引擎解決方案和技術能力。所以我把各個細分領域的搜索引擎直接從韓國帶過來,這個中國公司再開發的話就要十年時間,這就是我們的壁壘和優勢

第三個,做大平台有利於提高網站轉化率。我發現中國人喜歡在大平台上購物。現在,我們是購買流量,一個人成本是一塊錢,購買的人,每個人需求都不一樣,如果你沒有足夠的產品和頻道吸引他,他就流失了,你就浪費了錢。所以,我搞很多頻道,儘可能滿足用戶所有需求,因此我的轉化率會很高。這就是為什麼我花錢購買了很多流量,但還是能賺錢。另外,重購率可能也增加了。預計明年,我們可以實現盈利。

(《創業家》&i黑馬註:尹汝傑表示網站的盈利來源是,cps、cpc、cpm、外加一些廣告收入。)

另外,客戶端也能幫助他們記住幫5買,用戶們慢慢用客戶端多了,下次再買商品的時候就會過來。

總結:東亞三國創業環境很不同

中國的創業環境比在美國難,因為中國的大公司不喜歡共贏。而日本是很保守的,他們不相信一個小的公司。在日本互聯網行業遠沒有這麼發達,日本的文化導致日本人非常的團結,製造業通過一起努力,可以很強。但是互聯網行業是變化很快的,裡面的人的思想變化很快,但是日本不是很喜歡變化的。他們需要穩定,每天做一樣的東西,他們比較擅長。另外,韓國的問題是市場太小,同樣優秀的產品,在韓國開發成本和其他國家一樣,但是韓國市場小,創業者的收益就會很小;因為市場小,韓國的投資人也少;而同時韓國市場又有很多的創業者,所以成功就更難。中國的壟斷比較多,比如說淘寶70%多的市場份額,韓國可能最大的就20%。中國百度60%,淘寶70%,這是一個中國的特有的東西,在中國的生存方式是要不做第一大,要不就做第二大,沒有其他的生存方式,只有這樣的方法可以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06

SENSE隨筆140505宗教的七種功能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5/05/sense%E9%9A%A8%E7%AD%86140505%E5%AE%97%E6%95%99%E7%9A%84%E4%B8%83%E7%A8%AE%E5%8A%9F%E8%83%BD/

SENSE隨筆140505
電鰻比喻:宗教的七種功能
掌門執筆

“電鰻與宗教”這一標題很突兀,原來是人類學家Jared Diamond新書《昨日世界》某章的題目,該章旨在探討宗教的起源和功能。自社會學開山祖師 涂爾幹和韋伯雙雙揭櫫「宗教社會學」爾來,“宗教起源”一直是人類學的核心論題。

然則宗教與電鰻何涉? 電鰻施電起初是用來偵測環境和獵物,主流的“捕獵功能”是後來附加的副產品。同樣的事例甚多,肺是由膘演變出來的,起初的功能是司浮沈,魚遷徙岸上濕地之際才轉司呼吸。鳥翅羽毛起初的功能是保温護體,因要從樹枝躍到地面,才轉作“降落傘”滑翔之用。(請參閱《SENSE隨筆140407電鰻論証:演化sense大混戰》。)
Diamond以電鰻作比喻,認為原始的宗教,其功能較為樸素,現今的主流功能是酋邦和國家興起之後,社會生活複雜化的副產品。****

電鰻放電有六種功能,而宗教更不止此。
〈宗教的七種功能〉前三種很早就有了,後四種卻後來居上。
(一) 解釋因果
對原始的心靈來說,自然界變幻莫測,喜怒無常,令人無所適從。 要解釋其行為,最直觀的想法便是把它擬人化,即是“將心比心”。 想象存在著超自然的神祗,其意志主宰自然界的行為, 則世間萬事遂能得到一種解釋.*** 有了這種解釋, 人類便能找到趨吉避凶的生存之道, 至於收效與否, 反正是見仁見智.

根據人類學的見解, 科學、巫術和宗教都是人類解釋自然界變化的方法, 分別在於科學基於觀察與實証, 巫術基於想象, 而宗教則託付神靈. 三者在極早時期已並存於人類的生活習性之中, 直到今日, 依舊如此.

(二) 舒緩焦慮
世事驚濤, 禍福難料, 令人焦慮不安. 如有神靈庇佑, 逢凶化吉, 則善莫大焉.
人類學宗師 馬林諾斯基 在某項太平洋島嶼田野調查記述, 島民在潟湖和外海兩處地方捕魚. 潟湖風平浪靜, 作業安全; 而外海則風高浪急, 時或舟覆人亡. 島民每次出海都舉行宗教儀式; 但在潟湖捕魚卻並無其事.
(編按: 據說 黑白子下棋之前並不占卜, 但買股票則必先祈福, 皆因對他而言, 圍棋是技藝定勝負, 炒股是賭博憑運氣.)

(三) 提供意義
人既有了自我意識, 則 “生老病死” 自知不免, 尤其大限來時, 賢愚同歸, 至為怵目驚心. 然則朝生暮死, 生存之意義何在? 宗教告以來生, 教之救贖, 使今世具有意義.

還有一事更令人迷惘, 社會擴大縱深之後, 階級形成, 人際不平等現象加劇. 宗教或以神意, 或以輪迴, 為居於弱勢的人們提供解答和慰解, 對 來世/永生 製造美好的預期. 那麼, 今世的苦難變成可以接受.

農業革命之後, 生計更形艱苦, 社群不斷擴大, 衝突日多, 不平等日深.*** 酋邦和國家因具規模效益而興起,社會生活更趨複雜. 此際宗教與時俱進, 發展出後四項功能.
(四) 統一組織
農業社會之初, 宗教便為生產提供技術指導和進行組織.*** 神廟敲定四時, 分發種籽, 祈求神恩, 收集餘糧, 慶祝豐收….. 國王和武士貴族階層從神廟簒奪權力, 形成酋邦和國家, 但並不廢棄宗教(註: 中國周朝是例外.), 而是憑藉其系統和人材治理人民. 宗教雖然喪失了政權, 反而擴大了規模, 完善了組織, 强化了意識形態力量.

(五) 使人民順從
意識形態當然是用來協調社會, 治理人民.**** 從人類學的角度看, 宗教徹頭徹尾是統治工具.**** 馬克思曰: 「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階級壓迫的工具. 」 當然, 二律背反, 認為宗教是人民的精神救贖和社會和諧之道, 同樣大條道理.

邦國必須建立道德規範才能進行治理. 國王於是以神的使者和代言人自居, 以臨天下, 治萬民. 「君權神授」在人類社會行之已數千年, 而法律出於聖典或神意, 是其 “正當性”的根源.

(六) 建立對陌生人的行為規範
在部落時代, 社會按血緣組織, 日常生活中遇見的都是廣義上認識的人, 有所衝突, 可按部族習慣處理. 偶然遇到真正的異鄉陌生人, 就算殺了他也沒有太大的道德負担.*** 進入大型邦國社會, 跨部落接觸增多, 有需要制訂一套對待陌生人的行為規範, 全體通用, 人民在地域上流通, 才有安全可言.

信奉共同宗教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但前提是該宗教必須氣度恢宏, 普天同仰.氐族神祗只保佑一族(本質上實情是敵害外族), 不可以担當這個角色. 人類學相信幾個大型普世宗教, 如古波斯的祆教, 印度的佛教和耆那教, 和中國的儒教(如勉強算是宗教的話), 同於元前六世紀左右孕育, 乃是大型跨域帝國興起的產物.***** 善待信奉相同宗教的人, “四海之內(教徒)皆兄弟也”, 世界大同, 宗教與有力焉.

(七) 發動對外戰爭的理據
這又衍生出另一個難題: 既然成功教導了人民善待陌生人, 那麼邦國有需要向外擴張, 發動戰爭的時候, 又作何解說呢?
解鈴還需繫鈴人, 只要告訴人民, 戰爭是為了清剿邪惡的異教徒, 和傳播正義的宗教即可, 是為「聖戰」, 確為普世宗教之重大發明.****

<宗教功能的嬗變>
在原始社會之中, 宗教只有 “解釋自然” “舒緩焦慮” 和 “提供意義” 前三項功能。酋邦和國家興起之後, 社會組織較為緊密, 人民的安全感提高, 科技較為進步, 認識物理也較為清楚, 宗教頭兩項功能下降, 第三項則因教義發展而有所提升。
邦國將宗教收編, 成就了“統一組織” “製造順民” “建立規範 “和“發動戰爭” 後四項功能, 宗教才有了今日所見的面容.

現代降臨, 科學興起, 智識啓蒙, 宗教的“解釋自然” 功能跌至無影無踪.*** 現代國家確立憲政, 中央集權, 以法律全面取代宗教, 履行“統一組織” “製造順民” “建立規範 “和“發動戰爭” 後四項功能. 因為國家世俗化, 宗教的主流功能已然喪失殆盡.

那麽宗教消亡了未? 答案是否定的. 當今社會貧富懸殊, 道德淪喪, 人情疏淡而物欲橫流….. 全球化趨勢加深了富國與貧國的差距, 而資訊革命卻提供了透明度, 窮人不但窮, 更且知道自己窮, 那麼 “舒緩焦慮” 和 “提供意義” 這兩項功能反而擴闊了市場. 宗教, 尤其是原教旨那端, 遂有復興之勢頭.

以上學理出自《昨日世界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ies?》(2013) Jared Diamon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762

SENSE隨筆140512創意(六)功能變異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5/12/sense%E9%9A%A8%E7%AD%86140512%E5%89%B5%E6%84%8F%E5%85%AD%E5%8A%9F%E8%83%BD%E8%AE%8A%E7%95%B0/

SENSE隨筆140512
創意從何而來(六) 功能變異Exaptation
Thomas執筆

地球上物種的演變過程,是啟發創新的好例子。本文的題目「功能變異exaptation」就是來源於演化生物學家 古爾德Stephen Jay Gloud及Elisabeth Vrba在1971年的論文中提到的概念。古爾德發現生物的性狀有時候會產生其他出乎意料的用途,而當此用途提高了生物的存活率,這項性狀便會依此方向演化下去,變成另一樣功能的器官。
鳥類的羽毛就是「功能變異」的一個好例子,生物學家相信羽毛的用途,最初只是為了調節體溫而演化出來的,它可以為白堊紀時期的恐龍禦寒。《創意從何而來》的作者Steve Johnson解釋:「基因庫裡的突變或其他一般變異,必然會產生一些稍不太對稱的羽毛,但這些性狀不會傳承給以後的世代,因為它們並沒有任何勝過正常羽毛的複製優勢。可是,飛行速度一旦成為攸關生死的特性,這些不對稱的羽瓣就變得非常有用。天擇開始藉著基因庫來來回回造出的不對稱性狀來形塑羽毛,使它們更能提供氣體動力優勢。原本適用於保溫的羽毛變成利於飛行了。」地球上的生物,某些情況下就是通過「功能變異」慢慢地發展出如此多樣性。
140512a

人類很多發明也是運用了「功能變異」去創造的,如果沒有可供「變異」的現有技術,很多發明是沒法被創造出來的。Steve Johnson以印刷術為例,解釋了什麼原因令「古騰堡革命」的技術比中國的活字印刷術更高明,而令其影響力亦更大。活字印刷術最先由中國北宋人 畢昇在公元十一世紀發明,當時中國的技術要用人手按壓字型到紙上。讀者可以想像到這種方式的效率只比抄寫好一點,不足以支援大規模印刷。四百多年後,德國人 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原來的活字印刷術上添加了一項技術:運用旋壓機把字型更快速、更平均地印在紙上。而旋壓機並不是由古騰堡發明的,它其實是希臘人在一千多年前發明,用來旋壓葡萄酒和橄欖油。古騰堡從友人處看見這項技術,而借用到印刷術上。由於中國人沒有用旋壓機釀製葡萄酒和橄欖油,因此沒法想到運用旋壓取代手壓的技術。
140512b

現時讀者正在瀏覽的互聯網internet,也是持續功能變異所產生的創造。互聯網起源於60年代,由於美國國防部考慮到儲存在個別地區的資料會遭到戰爭破壞,因而建立一個資訊網絡以確保資料的保存與可提取性。美國政府的憂慮並沒有實現,然而互聯網的技術被借用發展到大學學術交流圈子上面。最後由 “萬維網world wide web”之父Tim Berners-Lee爵士制訂通訊協定及格式,發展為一個可以公開全球使用的平台。現在互聯網的功能已經包羅萬種,包括購物、營銷、社交、知識交流、學習、甚至看色情影片,它亦成為很多年青企業家躍登龍門的著力點。
140512c

套用Steve Johnson的隱喻作為總結:「突變、錯誤與巧合效應打開生物圈的鄰近可能性adjacent possible的門户之後,功能變異就會協助探索潛伏在門後的新可能性。您點燃一根火柴來照亮黑暗房間,隨之打開一扇門,發現房裡有堆木頭與壁爐後,那根火柴就有了完全不同的用途。同樣一個工具,在某個環境中能協助你審視周遭,在另一個環境能讓你保暖。這就是功能變異的精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449

幹貨: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功能與盈利模式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400

幹貨: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功能與盈利模式
轉自互聯網金融網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近段時間關於支付的話題一直很熱,這個領域默默無聞的開展了十來年,為什麽到了今天大家關註起來了呢?非常簡單的道理:


支付是所有經濟行為的終點


為各兵家必爭之地。銀聯總裁在公司成立12周年的講話非常直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銀聯就應當成為所有交易的後臺。在電商形態的“商業運營-交易場景-支付完成”的鏈條中,千千萬萬的互聯網電商無力也無需在支付環節進行投入和維護,……所有商務應用都可以開放接入銀聯平臺,由銀聯來實現業務鏈條閉環的最終構造。”這場爭鬥無論是冠以安全還是創新,無論是冠以傳統金融與新興互聯網金融,怎麽定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


1、這場群毆一定還會打下去,因為蛋糕實在太誘人;


2、行業不會開倒車,而是會在曲折中向市場選擇的方向前進。這個正如小馬哥據說在內部會議上對移動支付未來發展的看法:“貓總是追著老鼠,歷史一直是這樣的,喊停、整改、妥協、再試點、大爆發。”


互聯網讓世界變得扁平而透明。其實無須深入分析,只要把各國經濟發展史簡單掃描一下就不難得出結論:經濟發展沒有美國模式,沒有歐洲模式,自然也沒有所謂的中國模式。如果說真有一個模式,那就是市場模式,同時政府必須要適當的管理和引導,營造一個更公平平等有序的競爭環境。


關於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功能與盈利模式


支付是所有經濟行為的終點。社會討論了N期移動支付主要是第三方支付的機會,最後發現一個問題:很多人是就概念炒概念,並不太明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功能及盈利模式區別。編者專門梳理一下不同種類第三方牌照各自的功能以及商業模式。尤其是在央行最近加強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監管力度的大背景下,梳理清楚每種支付牌照所對應的功能邊界,既能了解清楚相關行業各投資標的的價值所在,也有助於規避一些政策風險。


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種類是在央行制定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中規定的(以下簡稱“管理辦法”),這個管理辦法於2010年9月實施,第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於2011年5月獲批。在央行的管理辦法中,規定了三類第三方支付牌照,分別是:(一)網絡支付;(二)預付卡的發行與受理;(三)銀行卡收單。下面逐一解釋每種支付牌照的功能與盈利模式。


先說最簡單也是大家最熟悉的銀行卡收單牌照。按照管理辦法中的規定,持有收單牌照的公司經營的是銷售點(POS,Point of Sale)終端收單業務,也就是我們常見的通過POS機的刷卡服務。在收單服務中有幾個主要的參與方,分別是:發卡行,收單機構,和銀行卡組織(在國內是銀聯獨家,國外如VISA,MasterCard等)。收單業務的商業模式是這樣的:當持卡人通過POS機進行一筆交易,收單業務的參與方會收取一定的手續費。這個手續費的標準是由央行來制定的,最新的標準請參照2013年2月25日開始實施的《特約商戶手續費慣例表》。收單的手續費根據行業不同而變化,變化區間在0.38%-1.25%,這些手續費就是收單服務的參與方在收單業務上的收入。發卡行、收單機構和銀行卡組織都會參與分成,分成的比例為7:2:1。假如有一個持卡人消費了1萬元人民幣,手續費是百分之一,那麽上述三個參與方的收入合計就是100元,其中發卡行分到70元,收單機構分到20元,銀行卡組織(比如銀聯)收到10元。


值得註意的是收單機構這個角色不一定是第三方支付公司,也可以是銀行本身。假如持卡人持有一張中國銀行的銀行卡,並且在一個中國銀行自己鋪設的POS機上面刷卡,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沒有第三方收單機構,並且也沒有經過銀聯的系統,那麽刷卡手續費的100元就全部歸中國銀行所有。銀行自營的POS機占到整個POS市場的40%份額,但是不屬於第三方支付範疇。另外一點值得註意的是銀聯商務也是收單牌照的持有者,並且是收單業務中市場份額第一名(根據賽迪顧問發布的2013年上半年第三方支付市場統計數據,銀聯商務占到整個第三方支付市場的46%,位列第一),如果持卡人在銀聯商務的POS機上刷卡,那麽100元中的30元就都是銀聯的收入。除了收取交易傭金以外,收單機構由於積累了大量商戶資源,因此通常還會自然而然延伸經營一些與支付相關的增值業務。比如高陽科技(818)除了旗下的隨行付在做POS機收單業務以外,旗下玖富公司推出的微理財和小微貸業務也是公司未來不可忽視的增長點。


之後是網絡支付牌照。網絡支付牌照經營範圍的定義是通過互聯網在收付款人之間轉移資金。比如在網購的時候通過支付寶或者財付通向商家支付資金都屬於這個範疇。通過在線支付,網絡支付的服務商同樣可以收取交易傭金,傭金率水平與收單業務相當。支付業務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講並不僅僅是賺取交易傭金,更是為了獲取用戶的支付數據,進而分析用戶的消費行為。根據艾瑞咨詢統計的最新市場份額,支付寶、銀聯網上支付和財付通是網上支付市場份額的前三位,分別占有40%,28%和16%的市場份額。關於支付寶和財付通擁有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有一個值得註意的區別,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考慮過。支付寶公司擁有三張第三方支付牌照,分別是:網絡支付牌照、銀行卡收單牌照和預付卡發行與受理(僅限於線上實名支付賬戶充值)。也就是說支付寶公司擁有支付三張牌中的兩張半。為什麽說兩張半,因為支付寶的預付卡牌照只限於網絡而不能延伸到線下。缺失的這半張牌照對於一家互聯網公司來說似乎不是什麽問題,可是直到去年,當電商的戰爭從線上打到線下的時候,這半張牌的短板才開始暴露出來。再說騰訊的財付通,財付通公司只有兩張支付牌照:網絡支付牌照和銀行卡收單牌照。以財付通現在所經營的業務和他持有的兩張牌照來看,其實有個比較嚴重的缺陷。使用過財付通的朋友都知道,和支付寶一樣財付通的用戶向財付通賬戶中充值,等到需要消費的時候在通過財付通賬戶向商家支付。這樣財付通的賬戶上通常會沈澱一些沒有使用的資金。


但是請註意,財付通持有的兩張支付牌照是沒有辦法支持資金沈澱的!不論是線上支付還是POS機收單,資金只能是從付款方賬戶到收款方賬戶,而不能停留在支付服務商的賬戶上面。三種支付牌照中能夠支持資金沈澱的只有預付卡牌照,而這張牌照恰恰是騰訊缺失的。隨著網絡支付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大,央行已經表明態度要明確支付三張牌各自的功能界限,不能通過一張網絡支付牌照就把另外兩張牌的功能都繞開了,這也是央行最近規範第三方支付的一個動機(如果央行這個精神得到嚴格執行,市場很多人期待的騰訊收購中國創新支付就真有可能成真)。另外還想要澄清一點,很多人認為支付寶賬戶上的沈澱資金可以拿來放貸款。其實是不可以的,這已經是銀行牌照經營範圍,所以這些沈澱資金通過協議存款的方式放在銀行。阿里和騰訊如果想打這些沈澱資金的註意,就要拿到銀行牌照才行。但是拿銀行牌照,就意味著要接受更嚴格的監管,而且利益方的阻力也非常大。所以他們想了個聰明的辦法,讓這些沈澱資金去買基金。但是這是靠基金代銷牌照做到的,已經不屬於支付牌照的範圍。


最後要講的支付牌照類型就是預付卡的發行與受理。預付卡支付除了可以收到與網上支付和收單業務同樣的支付手續費以外,最大的不同就是預付卡可以實現資金沈澱。資金沈澱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預付卡發行商可以賺到沈澱資金的利息,按現在的協議存款水平大概是4至5個百分點。預付卡上的沈澱資金能有多少?對一個運營平穩的預付卡公司來講,資金沈澱大概是當年發卡金額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比如一家預付卡公司一年的發卡量是100億,那麽沈澱資金就是80億左右,按照4.5%的協議存款利率理論就是3.6億的凈收入。100億的基金都消費掉收到的交易手續費按照0.78%來計算(可以參照《特約商戶手續費慣例表》生活中常見消費的手續費率都是0.78%),只有7800萬元。可見如果是同樣的交易額,預付卡的利潤要遠遠高於其他兩種支付牌照。除此之外,預付卡還要一個比較隱秘的收入來源,那就是死卡率。死卡就是在預付卡規定的有效消費期里面還沒有被使用的剩余金額,這些金額會變成預付卡公司的收入。北京是死卡率最高的地區,大概有5%的水平。上海深圳這樣的城市大概有2-3%。北京的死卡率最高是因為北京是預付卡發行最多的城市,好多人卡多得最後忘了用了(原因你懂的)。如果加上死卡的收入,預付卡的利潤率其實是驚人的高。但是預付卡牌照之前一直都是最不被市場重視的,因為預付卡業務相關的交易額在三種第三方支付牌照中占比最小。根據賽迪顧問的統計數據,在2013年15萬億第三方支付金額當中,收單業務的占比最大,占到56%;之後是線上支付業務,站到42.6%;預付卡業務的交易金額不足1.5%。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上面所講的本屬於預付卡經營範圍的業務被網絡支付牌照繞開了。相信隨著第三方支付行業監管的加強,預付卡牌照在第三方支付中的作用會越來越重要。


總之第三方支付行業的發展剛剛開始,還面臨諸多困難,但是從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第三方支付的興起已經不可逆轉,未來的五年內將是支付行業的大洗牌階段,大部分中小型的支付公司將被市場拋棄,大浪淘沙始見金,唯有堅持者才是最後的贏家。第三方支付公司不能以盈利作為首要選擇,俗話說得好:越想賺錢越賺不到錢,這句話不僅僅是教育個人的,事情做好了盈利是遲早的事。應該多多研究如何設計核心價值和核心支付體系,確定符合自己支付工具的客戶群體,不斷建設和完善獨立性的支付場景,探索出有效的推廣模式以獲得市場的接受和認可。


千變萬化,唯有把市場和客戶的利益最大化才是根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121

SENSE隨筆150328功能組別之分類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3/28/sense%e9%9a%a8%e7%ad%86150328%e5%8a%9f%e8%83%bd%e7%b5%84%e5%88%a5%e4%b9%8b%e5%88%86%e9%a1%9e/

SENSE隨筆150328
「功能組別」之分類
朝日執筆:選舉簡介系列(十四)香港「功能組別」制度Functional Constituency System:
「功能組別」選舉之分類

香港「功能組別」出現至今已經三十年,並且一直「盤據」著議會一半的議席。然而,這些議席究竟是怎樣「選」出來的呢?相信大多數香港市民都不甚了解。就算是平日比較留意時事的一群,大概也不太可能說得出除了「超級區議會」以外,到底還有什麼「傳統功能組別」,更遑論現任的界別議員是誰了。
下面概括地介紹「功能組別」的構成,以及其相應議席的產生辦法。

35席的「功能組別」議席,就其「性質」而言,大體分為五類。
第一類可以稱為「指定利益團體Designated Interest Groups,包括「商界(一)」、「商界(二)」、「工業界(一)、「工業界(二)」及「鄉議局」,5。 這些議席的特點是,某一個界別的選民資格就是某一組織的會員。****
舉例說,香港是一個商業城市,「商業」作為一個「功能組別」,本來應該頗具代表性。畢竟,在街上(合法地)擺檔賣鹹脆花生也可以算是「商業」吧!然而,很抱歉,這個「小商人」在「商界(一)」和「商界(二)」似乎都不太可能有票可投,因為這兩個界別的選民資格分別是「有權在『香港總商會』的大會上參與表決的該會會員團體」及「有權在『香港中華總商會』的大會上參與表決的該會會員團體」,亦即所謂的「公司票」。***

換言之,所謂代表「商界(一)」和「商界(一)」的「功能組別」議員,其實就是「香港總商會」和「香港中華總商會」的代表。「工業界(一)和「工業界(二)」對應的就是「香港工業總會」和「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至於「鄉議局」的選民,自然就是鄉議局的成員了。很明顯,這其實就是硬生生地為這五個組織各安排一個議席。由於選民資格等同組織會員,因此這五個界別一般都是自動當選(竟然不是全部?),就算偶有「競爭」,其實也不過是該組織內部的「自家事」而已。這種明目張膽的「政治分贜」,明顯就是秉承著殖民地時代,委任工商和地方大老「入局」的遺風,不過現在變成了「選舉」,也就符合《基本法》了。

第二類可以稱為「經濟產業代表Economic Sectoral Representatives,包括「漁農界」、「航運交通界」、「地產及建造界」、「旅遊界」、「金融界」、「金融服務界」、「進出口界」、「飲食界」、「資訊科技界」、(不屬於「商業」的)「批發及零售界」和(不屬於「工業」的)「紡織及製衣界」,11
這些議席同樣是以「公司票Corporate Voting」形式選出。舉例說,「旅遊」界別的「選民」就是各「持牌旅行社」;「金融」界別的「選民」就是所有「在香港獲法例認可的銀行、有限制牌照銀行以及接受存款公司」。簡言之,有份投票的其實就是這些公司的「老闆」,至於各行各業的「從業員」,諸如導遊、櫃臺服務員等,都是沒有資格投票的。***

第三類是「專業人士Professionals,這一類多數是些有「專業註冊」制度的「乜師物師」們。其中包括「保險界」、「教育界」「法律界」、「會計界」、「醫學界」、「衛生服務界」、「工程界」、「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和「社會福利界」,9
由於大多數「專業註冊」均以「個人」為單位,故此這些界別的選民也是「個人」,即每一個已註冊的「專業人士」本身。*** 由於是「個人票」的關係,而且選民數目一般也較多,缺乏「集體協商」,故這些界別出現「自動當選」的機會比較少,議席競爭有時還頗為激烈。***例如2012年「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的選舉中,三名候選人的得票率均超過30%,最後由3號候選人 謝偉銓以1,668票險勝,得票率僅35.2%;在「會計界」1號候選人 梁繼昌僅以46.76%得票,擊敗得票39.70% 的4號候選人 林智遠;而在「法律界」,當選的 郭榮鏗亦僅以56.2%,擊敗 王桂壎的43.8%,非常驚險。

第四類比較龎雜,將其歸為一類其實也有點牽強,只是為了方便。 此類議席無以名之,可稱為「社會功能組織」,共5席。 其中包括「勞工」界別有3席,另有「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1席及「區議會(第一)」1席。 其中「區議會(第一)」界別,即所謂「傳統區議會界別」,以全體民選區議員作為選民,是「個人票」。「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則採用「公司票」,廣大的運動員、藝術工作者等都沒有票,投票權屬於各體育總會、藝術團體、出版商、和傳播媒體(的老闆)。
至於,「勞工」界別 “竟然”佔3席,表面看來勞工的聲音也頗受重視。然而,「勞工」界別其實也是實行「團體票」的,只有近600個已註冊的「職工會」有權投票,而任何一個工人,即使是那些「職工會」的會員,也是不能投票選出代表「勞工」的議員的! 現有600個在冊的「職工會」有過半是「工聯會」和「勞聯」的屬會,而最精妙的是這3席是採用「多議席多票制MNTV」選出的,大家都深知「全票制Block Voting」有多「屈機」。其結果就是此界別的全部議席,一般都是自動當選,九十年代曾出現過挑戰者,但都被另外三人以「非常接近的高票數」擠走,所以近兩屆又回復自動當選的狀態了。這三席的「常態分配」是「工聯會」兩席、「勞聯」一席。

至於最後一類,就是佔5席的「區議會(第二)」,即俗稱的「超級區議會」了。這是在剛過去2012年立法會選舉中才新增設的組別。 儘管其有權投票的選民基礎達三百二十多萬,即全港所有沒有被包括在其他「功能界別」內的選民──幾乎是全港的選民(約三百五十萬)了! 但學界鮮有認同其為「普選」者。原因在於此界別只限全港400名「民選區議員」(把「委任區議員」摒除在外也是 “身水身汗”爭取到的成果)參選,而提名權也掌握在他們手中。因此,其「參選權」及「被選權」均不符合「普及而平等」的原則。***
具體選舉辦法是每15名區議員,可以提名一張最多5名民選區議員的參選名單。全港作為單一選區,以「封閉名單比例代表最大餘額制Close-List-PRLR」按「黑爾數額HQ」計票,選出全部5席。 由於議席數目較少,因此在這場近似「兩黨制」的對壘中,「泛民主派」得以發揮「大黨優勢」,取得最後一席。 總得票雖然只是僅過半數,但卻獲得5席中的3席(60%)。當然,「相對」成功的「配票策略」,也是功不可抹。


 

2012年立法會「功能組別」議席的分類簡表(35席)
150328a150328b


*者表示該界別或其前身,在1985年已存在於首屆「功能組別」選舉之中。
#者表示該界別或其前身,為 彭定康「三違反政改方案」中「新九組」所增設。 不過當時的選民資格是該界別「從業員的個人票」,現在則幾乎全部轉為該界別「企業的公司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523

SENSE隨筆150321 功能組別之源起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3/21/sense%e9%9a%a8%e7%ad%86150321-%e5%8a%9f%e8%83%bd%e7%b5%84%e5%88%a5%e4%b9%8b%e6%ba%90%e8%b5%b7/

SENSE隨筆150321
功能組別之源起
朝日執筆
選舉簡介系列(十三)香港「功能組別」制度Functional Constituency System「功能組別」選舉之源起

上兩集我們簡略地介紹了香港自開埠以來,「直選」又或者說是「公眾選舉」的發展史。 本集我們會轉為講一種非常具有 “本土特色”的選舉方式──「功能組別Functional Constituency (FC)」選舉,也稱為「功能界別」或「功能團體」。 「Constituency」本是「選區」的意思,不過在這種選舉方式中,這些「選區」並不如普遍以「空間」劃分,也不是像歷史上曾出現的法國議會以「階級」劃分,而是「創造性地」以社會「功能Function」劃分

若果不算1883年那次「潔淨局」兩個議席的 “真普選”,「功能組別」選舉的歷史比直選還要早。 1985年立法局選舉引入「功能組別」議席,議會內首次出現官守和委任以外的議員,實可視為香港「代議政制」的先聲。*** 由這個制度出現至今,透過「功能組別」選舉產生的議員,一直佔據議會一半的議席,影響力不可謂不大。

不過,奇怪的是無論本地抑或外地研究選舉的學者,對「功能組別」選舉似乎都沒有多大興趣,在其出現頭二十年的光景中,相關的研究跡近於無。學者們之所以對此興趣缺如,最大的原因大概是,在起初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一直都不認為「功能組別選舉」是一個「選舉」!「不確定性」是「選舉」一個非常關鍵的「性質」,也是選舉研究的「魅力所在」。然而,當一個「選舉」的過程和結果,都「盡在掌握」(即俗稱「內定」)之時,這個選舉就很難按照一般「選舉研究」的邏輯、理論和框架去進行研究了。 況且,按照《基本法》第六十八條,「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最終達至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 按照正常理解,會據此認為「功能組別」只是「過渡性安排」,研究價值自然較低。***

當然這其中還有另一個困難,就是香港式的「功能組別」選舉在當今之世非常罕見,對社科類尤其是政治學的研究者而言,缺乏「比較對象」是進行研究的一個大難題。 誠然,與香港式「功能組別」相似的「職業代表制Professional Representation」在歷史上例子不少。寬鬆一點的話,大革命前法國的「三級議會」實行的也是一種「職業代表制」,其劃分的「職業」分別代表「教士」、「騎士」和「其他所有職業」。(而且還實行「分組點票」,實在與今日香港的「功能組別」同出一轍。)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也就是所謂的「第一波民主化」時代,歐洲不少議會內都曾出現過這類「職業(行會)代表制」產生的議席,但很快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不過,也不要以為香港的「功能組別」真的是「天下無雙」,愛爾蘭的議會現時存在類似的制度。 愛爾蘭實行兩院制,其上議院Seanad Éireann有60席,其中11席由總理委任、3席由愛爾蘭國立大學畢業生選出、3名由都柏林大學畢業生選出,餘下的43則由「文化」、「漁農」、「勞工」、「工商」、「社會」五大界別選出。這簡直就是香港「功能組別」Crossover「選舉委會員」了!不過,愛爾蘭上議院的權力非常有限,它沒有提出法案的權力,也只能「審議」下議院交上來的議案,而且還沒有否決的權力。 最重要的是,雖然它已經如此「委曲求存」,但愛爾蘭人民還是覺得它 “篤眼篤鼻”, 故此「廢除上議院」已被本屆政府列入「憲政改革計劃」之中。 另外,斯洛文尼亞也有與愛爾蘭類似的設計。 至於像香港一樣,透過類似的「功能組別」方式產生的議員,竟然能與直選議員平起平坐,擁有同等權力者,恐怕就只有鄰近的「梳打埠」了!(在歷史上則有法西斯義大利、佛朗哥西班牙,還有修憲前號稱「萬年國大」的「中華民國國民大會」。)

不過,千禧年過後,學界研究情況稍為有變,有學者開始對「功能組別」選舉感興趣了。原因之一是他們發現,這個本來應只屬於「過渡性」的安排,原來可能會「過渡」至2046,而事實上,也不知不覺間運行三十年了。 之前的篇章也說過,一個制度存在運作越久,就越「頑固」,也越難被取締。 況且,「選舉研究」還包括「選舉」對社會和政治架構所造成的影響, 這個制度運行近三十年,對香港的政治生態必然造成相當大的影響,本身已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而且,「功能組別」雖然「內定味濃」,但也不是鐵板一塊。不同界別的「選舉」之間,其實也因「政治微生態」的不同而有微妙的差異,其相互之間的比較研究,就已經能夠透視出點什麼來了。因此,有關「功能組別」選舉的研究,就開始相繼出現了。

要說「功能組別」在香港如何出現,大概得從香港開埠之初開始說起。 今日的香港常被人說是「官商勾結」,其實「官商勾結」一直是香港的常態。尤其是殖民地建立之初,政府能力有限,與財雄勢大的「怡和」、「太古」等大行「共同管理」這片土地實在理所當然。當時行政局的構成,多半是由政府各部門首腦兼任的「官守議員」,而其他席位(當然是委任),則不成文地為一個「怡和代表」、一個「匯豐代表」、一個「太古代表」,其他如「會德豐」級別的「二線行」一個代表,有時也有個別德高望重的行會大老(如律師、醫生)獲邀入局。
另一方面,這片地方98%人口是華人,自然有需要將華人菁英拉攏到建制之中。具體做法是先以「荷蘭水蓋」安撫之,若其位高勢大,不滿於 “爵勳虛名”,也可以考慮將之委任進「定例局」(立法局)甚至「議事局」(行政局),使其有接近權力中心、參知政事的機會。學術一點說,就是 金耀基等所提出,相當著名的「行政吸納政治」模型了。

於是,商人集團、專業領袖和地方菁英在這種運作模式下得到參政的機會。對於政府而言,所有問題都可以在擺上枱前,先關上門「協商定當」,然後才作「公開諮詢」和放到議會「討論」。 所有政策以此流程運作無礙,在社會上也鮮有阻力,行政立法關係高度融洽。這大概就是立法局會議安排在星期三,與賽馬放在同一天的原因吧!這樣就可以方便「同一批人」散會後一起到馬場聯誼,觀賞愛駒出賽了。 須知當時立法會的「效率很高」,往往一天之內就會完成幾個法案的「三讀」,根本不會出現如今的「馬拉松辯論」。

這種模式一直運作到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在中英有關香港前途談判之時,中方就已經對這種「行政吸納政治」的運作模式相當滿意。況且,讓工商界和專業界的菁英領袖在建制之中繼續發揮影響力,也有助於提升他們對回歸的信心,有利政權的順利過渡。
然而,在《聯合聲明》中,指明回歸後香港的立法機關,必須「由選舉產生」。根據文獻和有份參與者的憶述,相關條文幾乎是最後才加進《聲明》之中的。 英方按照「西方世界」的邏輯理解「選舉」;但在中方而言,「選舉」因應各國相異的國情,並沒有所謂的「國際標準」。

不過,最先以「選舉」名義鑽空子的,其實正是港英政府本身。為了搶先為政權轉移後的香港定立「政制範式」,麥理浩在八十年代推動議會「民主化」,也就是說,最低限度議會內不能再有「委任議席」了吧! 然而,在議會引入「選舉議席」之時,如何能夠保證那些「傳統菁英」繼續擁有建制內的發言權,以維持多年行之有效的「行政吸納政治」體制呢?這一個問題,以非常直白的語言,表述於當年的「政改白皮書」之上。換言之,就是如何在開放「民主選舉」的同時,繼續保障「精英特權」!

最後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建立一種特別的「選舉」辦法,只容許這些菁英參選和投票,這樣就能保證他們必然能夠被「選入」議會之中,成為議員了。因此,遂有「功能組別」的誕生。*** 從概念上而言,「功能組別」選舉其實就是把從前透過委任而晉身議會的各大利益集團代表,以「選舉」的包裝,讓他們的影響力得以在「民主化」議會中,制度化地延續下去。當然,從前是由督爺指派代表,現在則變成業界推舉,也算是一種「民主」的進步吧!

中方看到港英政府竟能創造出「功能組別」此等的「天才的選舉制度」,當然大為欣賞,並在不久後啟動的《基本法》草擬中照單全收。在《基本法》中加入「功能組別」的選舉辦法,首先就滿足了「聯合聲明」中有關「立法機關由選舉產生」的要求;另一方面能夠安撫當時「人心惶惶」的工商界,保證他們回歸後的政治話語權,而且,在面對「民主派」爭取「直選」的呼聲時,「功能組別」可以作為「委任」和「直選」之間的重要緩衝。最後敲定以「混合制」組成議會,「功能組別」與「直選」各佔一半,可謂左右逢源,確保香港社會在過渡期和回歸初期的穩定。

1985年的立法局選舉中,首次出現「功能組別」選舉議席。事實上,這是香港立法局歷史上首次引入「選舉議席」。當年立法局的35個議席分為三部分:11席為包括港督及其他官員在內的「官守議員」;12席是由「選舉團」分區以「多輪投票制」選出,「選舉團」的成員為各區的全體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及區議會議員;最後12席就是由12個「功能組別」各自以不同方式選出的議員了。
歷經1988、1991兩屆,「功能組別」的議席及佔議會的份額不斷增加,「界別」的種類也有所擴充,至1995年回歸前最後一屆的立法局中,「功能組別」已有30席,佔議會內一半議席。(另外分別為20席「地區直選」及10席由全體區議員組成的「選舉委會員」選出。)「議會一半議席」的這個比例,自此一直沒有改變。
2012年立法會在增加5席「地區直選」議席的同時,也增加了5席新設的「區議會(第二)」(俗稱「超級區議會」)功能組別議席。立法會總議席增至70席,「功能組別」繼續維持佔50%(35席)的比例。

150321 說明:

  1. 1985年「選舉團」的12席中,有兩席分別由「全體市政局議員」及「全體區域市政局議員」選出,另外10席則由「全體區議員」選出。按照現在「功能組別」的分類方式,其實這12席「選舉團」議席也可算是「功能組別」。如此,則當屆「功能組別」比例將增至佔全體議席的42.1%。
  2. 1988年「功能組別」中新增「衛生界」(1995年改稱「衛生服務界」)及「會計界」,取代了兩個「委任議席」。
  3. 1991年開始,港督雖仍為立法局的「當然議員及主席」,但不再出席立法局會議,改為委任一名議員為「副主席」,負責主持會議。至1993年,港督不再擔任立法會議員,會議主席一職改由全體非官守議員互選產生。
  4. 1995年的選舉,將投票年齡由以往的21歲,調低至與中英兩國相同的18歲。彭定康政府該次選舉中將「功能組別」擴充成「新九組」,令合資格選民大幅增至106萬,佔「地區直選」選民的超過40%。「選舉委員會」10席由全體民選區議員選出,以今天的標準亦可視為「功能組別」,如此則「功能組別」佔議會比例為66.7%。
  5. 由於中方指由「彭定康方案」選出的1995年立法局是「三違反」,故拒絕讓該屆議會「坐直通車」。「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並於1996年底,以「60議席60票制」方式,於60名候選人之中,選出60名「臨時立法會」議員,在回歸後的1998年立法會選舉前,行使立法機關職務。
  6. 1998年及2000年的「選舉委員會」組成與以往不同,並非由下級議會成員組成,而是按類似「功能組別」的「界別分組方式」選出。根據《基本法》,這個「選委會」的功能,除了選出第一屆立法會10席及第二屆立法會6席外,還包括在行政長官未實現「普選目標」前,選出特區行政長官。
  7. 2012年增設5席「地區直選」議席的同時,亦新增了「區議會(第二)」,即所謂「超級區議會」的「功能界別」5席。立法會議席總數增至70席。「區議會(第二)」界別的選民人數達320多萬,佔全體「地區直選」選民的9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529

SENSE隨筆150412功能組別之影響(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4/12/sense%e9%9a%a8%e7%ad%86150412%e5%8a%9f%e8%83%bd%e7%b5%84%e5%88%a5%e4%b9%8b%e5%bd%b1%e9%9f%bf-%e4%b8%8b/

SENSE隨筆150412

功能組別之影響 (下)

朝日執筆:選舉簡介系列(十六)香港「功能組別」制度Functional Constituency System:「功能組別」的現況及影響

 

第三個「功能界別」議員的特徵,是「政策視野」普遍比較狹隘。大部分「功能組別」議員所代表的,都是一個相當「專門」的界別,換句話說,一個相當「狹窄」的界別。不少研究都發現,各界別的「功能組別」議員在議會中的「作為」,包括「發言」、「提案」和「質詢」等,絕大部分都集中在與其界別相關的議題上。

 

在競選活動之時,儘管他們要競逐的,是對全港總體政策有「七十分之一」決定權的「尊貴議席」,但其向選民交代的政綱,幾乎都只集中在「界別議題」上面。***

例如「醫學界」候選人,無論是「泛民」抑或「建制」,其政綱99%都是有關「醫療政策」的,至於其他諸如「政制」、「房屋」、「交通」「經濟」等通通付諸闕如。「社會福利」方面,也許會提一下要求增加「醫療券」的金額;「勞工」方面會反對輸入「海外醫生」;「教育」方面則反對進一步增加各大學醫學院的學額。(不過同時「醫療」政綱中,又必然會要求政府改善「公立醫院人手不足」的問題!)

 

存在這種情況當然合情合理,因為政綱反映的,正是選民的關註點,而選民也只是期望候選人晉身議會後,能夠代表「界別利益」。然而,請不要忘了,即使這位「醫學界議員」對「醫療」以外的一切政策皆無明確取向,但進入議會之後,他仍有責任為「政制」、「房屋」、「交通」「經濟」等政策相關的各種法案作表決。根據量化研究的分析結果,在缺乏對相關議題的明確政綱下,「功能組別」議員的投票意向,一般傾向支持政府立場。*** 這也很正常,「砌」政府不見得能討好「界別選民」—-他們的投票取向本來就與「界別利益」以外一切不甚相關,既然如此,自然樂得做個「順水人情」,與政府保持「良好關係」總不會有損失吧!這種現象是好是壞,各位可以自行判斷。

 

「功能組別」其中一個「存在邏輯」,就是可以將各「產業」或「專業」內「行家」的意見引入議會之中,令議會作出決策之時,能更有效地獲得「專業資訊」的支援。 事實上,西歐不少「先進民主國家」,也有安排各種「專業團體」或「行業代表」加入政府不同的決策機構。 例如讓「工會代表」加入制訂「勞工政策」,讓「銀行家」參與訂立「金融法規」。 這也許有點像香港的各種「委員會」,但權力一般更大。

讓「內行」人在相關政策議題上,獲得較多或較大「權重」的話語權,這也許還說得過去。不過,香港的「功能組別」議員與上述西歐的設置,卻不能同日而語。因為一個「漁農界」的議員進入議會後,並不單被局限於只能制定與「漁農」相關的政策,而是獲得了就全港所有政策領域立法的權力!若有關於大學中醫藥學課程任何政策改易,這個「漁農界」的利益代表卻可以為在立法會「功能組別」中沒有代表的「中醫」和「大學生」作出決定。

 

另外,還有一種為「功能組別」辯護的論調,指議會中的直選議席「過多」,會帶來「民粹的免費午餐」,對公共財政造成沈重壓力。然而,若仔細比較「功能組別」和地區直選議員對政府的撥款要求,會發現這兩個組別的「要錢頻率」並沒有多大的分別,分別只是「功能組別」議員的撥款要求,對象通常都是其相應界別,而直選議員要求撥款的對象,則是「全港性」的公共項目,或各類「弱勢群體」。從政治哲學的層面而言,「政府」存在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主持「社會資源重新分配」,以政治權力強制拉近「強勢者」和「弱勢者」的差距以符應「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天之道」。「功能組別」所代表的各個「界別」,本身已經在議會這個重要權力機構中享有「額外的話語權」,若在公共資源的運用上,再享有額外的份額,這簡直就是……《馬太福音》第廿五章29節的完美展示—「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由上述的狀況,還引申出「功能組別」對香港政治影響更重大和深遠的一點,就是香港政府角色的轉變。「功能組別」議員作為「界別利益」的代表,自然會在各公共政策的範疇內,盡力表達業界的訴求,爭取業界的利益,而鮮有以全港利益作宏觀考量。其結果就是,為數不少的「界別利益」議題,在議會及其他決策機構中,對全港「整體利益」的議題,產生「排擠效應」。***** 對政府而言,這些紛雜的「界別議題」,往往也會成為其在「政制發展」、「社會結構」或「經濟民生」等重大議題嚴重受壓時的「重要緩衝」。

上面已經提過,「功能組別」議員在所屬界別以外的議題上,是傾向支持政府的。政府當然也會「投桃報李」,在「政制」等「大是大非」問題以外,盡可能地滿足各界別「功能組別」議員的訴求,以維持彼此之間的「良好關係」。基本的模式是:業界有訴求,政府設立相關基金,運作幾年後成立委員會,然後視乎情況升格為「政策局」!

 

這種情況在「功能組別」設立頭兩屆還不甚明顯,這是因為當時「功能組別」佔的議席比例有限,而且議席主要是「專業代表」。到後來引入「產業」代表,而「功能組別」所佔議席比例也不斷提升,情況開始改變。回歸以後,情況更為明顯,各種大大小小的基金、委員會相繼成立,決策局的數目增加之餘,每個局的名字也越來越長(代表其所管轄的範疇增加)。若稍微用心比對,就會發現這些新成立的基金、委員會和決策局,大都有對應的「功能組別」。曾經存在卻被打散,重新投胎最後卻又「難產」的「資訊科技局」(據說又想「再投胎」),就是一個「基金→委員會→決策局」的好例子。

 

傳統以來,香港一直奉行所「積極不幹預」的「小政府」政策(至少中學教科書是這樣說的),鮮有對個別「產業」或「專業」作政策性的支援乃至財政上的補貼。但回歸以來,政府顯然是「越來越大」,那些「這樣那樣發展基金」、「乜乜港」、「乜乜中心」的項目大量出現,又經常提出扶持或支援某些「產業」。現在政府的種種作為,是以往「小政府、大市場想像」中難以想像的。這種政府「角色」的轉變,似乎與「功能組別」的存在與不斷擴充脫不了關係。

 

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所謂「大政府」行為,通常是壓抑「大市場」中「肚滿腸肥」的既得利益者,保護弱勢者不被吞噬,其背後的哲學理論是「平等高於自由」,然而,大多數市民對香港「大政府」的印象,卻似乎並非如此。香港素來以「(經濟)自由」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核心價值」,故此,「大政府」若對「自由市場」作出幹預,也不過是為了「讓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自由」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464

SENSE隨筆150406功能組別之影響(上)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4/06/sense%e9%9a%a8%e7%ad%86150406%e5%8a%9f%e8%83%bd%e7%b5%84%e5%88%a5%e4%b9%8b%e5%bd%b1%e9%9f%bf%e4%b8%8a/

SENSE隨筆150406
功能組別之影響 (上)
朝日執筆:選舉簡介系列(十六)香港「功能組別」制度Functional Constituency System:「功能組別」的現況及影響

之前說過,「選舉研究」的對象除了是選舉制度本身、相關的規則,和各種相應的競選活動以外,其實由不同選舉制度所產生的政治及社會效應也非常重要。從「民主選舉」的學理出發,「功能組別」選舉自然「渾身上下都是破綻」。不過,正所謂「三十而立」,一個制度既然存在了整整三十年,並且長期佔據著一個地區「最高層級議會」一半的議席,則必然對這個地方的政治生態,包括議會運作、政黨發展、政策方向等方面,均會造成極大影響。

從1985年首屆「功能組別」選舉迄今,香港政治的確出現了不少變化。不過,要清晰地擷取到底哪些變化由「功能組別」導致,哪些不是,顯然並非易事。
在一般「大眾觀感」,或至少是「大眾媒體」的觀感中,「功能組別」議員予人的印象似乎只有兩個。一是這些議員都「極度偏袒工商界」,在議會中一直扮演著通過政府議案的「橡皮圖章」角色,是「保皇黨」;二是他們都「很懶」,經常缺席會議,即使出席也遲到早退,坐在議會中也只是「釣魚」或「打機」。
這種看法難免以偏概全。須知不同界別的組成結構有異,其中固然有「工商大腕」和「產業代表」,但也有「專業人士」甚至「勞工代表」。套用以往說過的「壁壘Cleavage」理論,他們顯然代表著不同的「階級利益」,說他們全都「偏袒工商界」也未必準確。況且,各界別的議員雖然都是由「選舉產生」,但選舉方式和選舉狀況也各不相同。同為「功能組別」,以「不同方式」產生的議員,其在議會上的表現也有明顯的差異。***

 

上述兩個觀感是否實情呢?經過學者對「功能組別」議員多年來在議會內各種「行為數據」(例如「出席率」、「表決取向」等)作出量化分析研究,發現有幾個比較明顯的現象。
首先是「功能組別」內各議員的「表現」差距極大。在「勤力」方面,部分「功能組別」議員甚至比直選議員的「出席率」還要高。他們大多屬於「專業人士」類別,而且其中不少也「交替當選」過直選議員,例如 郭家麒、張超雄等。除了「出席率」高以外,這些議員的發言、動議、質詢等在議會中的「作為」,也往往在全體議員中名列前茅。 另一方面,議會內「懶蟲」的頭幾位同樣由「功能組別」議員包辦,這類議員「出席率」往往低見個位數,而且出席也經常是以分鐘計,當然也不可能有多少會場活動了。他們甚至連「參與表決」的次數也偏少,就算「撳制」也多數是「棄權制」。

 

故此,說「功能組別」議員「較懶」實在是以偏概全。誠然,「功能組別」議員作為一個整體,其「勤力指數」與「直選議員」有相當差距,但這主要是因為部分「隱形人」將整體數據大幅拖低所致。也許正是由於「公眾觀感」不良的緣故,在2012年選舉中不少「冧莊」多年的「功能組別」議員都放棄連任,而換上一些較「勤力」的新血,例如自界別成立,即一直擔任該界別議員的「金融界」李國寶及「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霍震霆,分別換成 吳亮星和馬逢國;而民建聯的 何俊賢及工聯會的 鄧家彪,亦在幾乎全無競爭之下,以32歲之齡當選「漁農界」及「勞工界」的「功能組別」議員。 經過「換血」後,近兩年「功能組別」的「整體數據」其實已提升不少。***

 

不過整體而言,我們可以大致認為,「功能組別」中「專業人士(個人票)」類別的議員,其在議會中的「數據表現」,與直選議員相當接近,而其他類別的「功能組別」議員,表現則相對「差強人意」。 一般來說,一個界別的選民人數越多,競選過程越激烈,則該界別的代表議員在議會中的表現,就與地區直選議員的「表現數據」越接近。反之則「越懶越hea」。***

 

第二個「功能組別」議員的明顯特徵,就是他們加入政黨的比率明顯較低。 本屆立法會的地區直選議員中,只有 謝偉俊一人在「政治聯繫」上報稱「獨立」,佔整體35席的不足3%。 然而在「功能組別」議員中,有12名為「獨立候選人」,佔超過三分之一。 若撇除那5席較特殊的「超級區議會」,比例更達40%。 這個「獨立議員」的比例,在以往「政黨政治」根本還未開始的立法局/會中更高。就算是1991年選舉開始出現諸如「港同盟」、「匯點」等「疑似政黨」之後,「功能組別」議員中一直相當穩定地有大約一半是沒有政黨背景的。

 

要解釋這個現象也許並不困難。首先,選舉規模及選民數量小,當然是個相當重要的原因。一般「功能組別」選舉中,單一界別選民的總數都不多,少的甚至只有一百幾十,多一點也不過一千幾百。「專業人士」類別的選民普遍算是多的了,但除了「教育界」有九萬多選民,其他的也大多只有一萬幾千。一萬幾千選民,其實不過相當於一個「區議會選舉」的規模。無獨有偶,區議員當中沒有政黨背景者的比例也相當高!這是巧合嗎?

 

我們要問一個最原始的問題:政客究竟為什麼要「入黨」,每年「大拿拿」交幾舊水黨費,又不知有何福利。可以說,「政黨」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選舉」!當選區巨大,選民數量眾多,以個人之力自然很難處理大規模的選舉活動。於是,理念相近的政客就會組成「政黨」,發揮資源共享的「協同效應」,以獲取競選活動的最大效益。*** 不過,組成政黨後,在「成本分攤」的同時,撈到的「政治油水」也要與「黨友」分享,一得一失。 因此,既然「選區」規模較小,以個人之力也能處理的話,實在也沒有太大的「入黨」需要。這是第一個原因。

 

也許接下來說的第二個原因才是關鍵。又用回「區議會」為例,各區的區議員是由他們所服務的那個小小的選區,一萬幾千「街坊」選出來的。「街坊」就是他的「衣食父母」,因為若下屆得不到「街坊」再一次的支持,他就要失業了。故此,區議員的作為,無論從「政治倫理」抑或「物質現實」的角度,都理應以該區「街坊」的利益為依歸。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像樣的)政黨,必然會有建黨理念,有黨綱,對不同公共政策領域,也會有既定的取向。這些都是以全港「整體利益」出發的「宏觀綱領」,而鮮有是以個別地方事務為著眼點的。若一個區議員同時也是某黨的黨員,難免就會遇上「價值衝突」的問題。若黨的取向會對該議員選區內的「街坊」造成損害,應該如何取捨?

 

同樣問題也存在於「功能組別」的議員身上,而且由於他們的「權力」更大,這種衝突往往顯得更為激烈。「功能組別」議員很多本來就是「社會菁英」,大概也不會太擔心「失業」問題。不過,作為最高層級議會的「尊貴議員」,其中涉及的「政治倫理」問題絕對不能迴避—既然「議員閣下」是由某界別的選民選出,則理應在議會中代表他們的利益。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政黨的黨員,亦有遵守黨紀,服從黨的理念和決策,在議會中投票的義務。在這種「雙重效忠」的情況下,若黨在關於某議案的投票決定,甚至是整體的政策價值取向,與該議員所代表的「界別」出現矛盾時,「手面又係肉,手背又係肉」,應該如何取捨呢?

 

2012年選舉有一個很好的例子。話說東湧居民 朱綺華老太太,以擔心興建港珠澳大橋將影響其身體健康為入稟理由,在公民黨的協助下,申請對工程進行司法覆核,結果成功「煞停」工程。 法庭的判決,還影響到另外五十個正在進行的「環境評核」項目。「工程界」當然直接受到衝擊。 2012公民黨創黨副主席 黎廣德參選「工程界」議席,在選舉論壇中即被窮追猛打同一個問題──「你公文袋做乜慫恿個阿婆搞停啲工程,搞到業界無工開?」黎廣德只能支吾以對。他結果落敗。

 

另外還有一個存在於議會多時的活生生例子—自由黨。 自由黨雖然也有若幹大老曾透過直選殺入議會,例如 李鵬飛,田北俊和周梁淑怡,但自創黨以來,「功能組別」議席都一直佔該黨在議會中議席的絕大多數。例如2000年立法會中,該黨的全部8席均來自「功能組別」;至於剛過去的2012年立法會,該黨5席中也有4席是「功能組別」議席。稱自由黨為「功能組別黨」毫不為過,因此,該黨也最容易面對上面所說的「倫理衝突」。

自由黨本身當然也明白這個問題,是以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中,當出現該黨議員的界別利益與自由黨「集體意誌」相左之時,「在特殊情況下」允許該議員申請豁免跟隨黨的「集體決定」投票。 例如2005年立法會討論室內全面禁煙法案,自由黨本身對法案是支持的,但代表「飲食界」的該黨黨員 張宇人對此卻表示基於業界利益,絕對不能讓步,堅決反對。自由黨容許其「豁免申請」。然而,這種「倫理衝突」並非個別情況,而是結構性問題。為了維持黨的「團結與和諧」,自由黨在很多重要的政策議題中,幾乎都必然有黨員申請豁免。這種情況讓自由黨淪為政圈甚至傳媒的笑柄—自由黨果然很「自由」!若果不能在議會中「共同進退」(沆瀣一氣?),還搞什麼政黨呢?

 

從政黨本身的立場出發,這也是一個兩難問題。尤其是香港議會的議席總數相對並不算多(以「立方根法則」為標準),每一席的比重都很大,非常珍貴。若強行要該議員違反「業界利益」以貫徹「黨紀」,即使該議員沒有被「迫反」而退黨,但要是因此令他在下屆選舉中連任失敗,失去寶貴的一席,整個黨在議會中的議席比重可能就已經「大幅下降」,這對黨本身而言也是一個沈重的代價。

 

2004年「功能組別」中「飲食界」的選舉突顯出「政黨」所面對的「兩難窘境」。民主黨當年派出資深區議員 陳樹英,意圖挑戰爭取連任的自由黨 張宇人。為了抗衡與大型飲食集團關係良好的張宇人,民主黨及陳樹英早於選前兩三年,已動員黨各區支部「樁腳」,爭取各區大牌檔、茶餐廳、「冬菇亭」等「街坊食肆」的支持,並協助其登記為「飲食界」選民。(該界別在2004年的登記選民比2000年增加近1,500個,增幅達40%。)一時間「星火燎原」,聲勢大盛,似乎爭勝有望。然而,就在2004年選舉前後,政府提出關於「室內全面禁煙」法例的諮詢,一時間成為飲食業界關註的焦點。

對於這個法案,無論是陳樹英所屬的民主黨,抑或是張宇人所屬的自由黨,均抱支持態度,認為應該立例於「室內全面禁煙」。然而,飲食業界普遍擔心這條法例若然通過,會對食肆生意造成重大影響,因此對各候選人於此法案上的取態,當然非常關心。 陳樹英在與民主黨黨中央幾經磋商後,最終決定服從黨的「集體意誌」,對相關法案表示「不反對」;而張宇人如前所述,早已就有關議題向自由黨黨方「申請豁免」,對有關法案表示「堅決反對」!在這種生計攸關的「大是大非」面前,即使是「街坊街里」也很難「支持得住」了吧!選舉結果,張宇人以2,488票(63.75%)大勝,陳樹英只得849票(21.75%)。在兩大政黨的對決中,結果竟是甲黨由於「黨紀較為鬆散」,故此得以擊敗「黨紀較嚴謹」的乙黨,這究竟是什麼的政治邏輯呀?

 

到底這算不算「劣幣驅逐良幣」,我不敢說,但這次事件絕對是對香港發展多年的「政黨政治」的一大諷刺!「功能組別」制度的特殊結構,顯然對香港「政黨政治」的發展造成嚴重窒礙。事實上,「獨立議員」或「明黨實獨」的議員在議會中佔的比率越高,議會就會越「離散」,這對政府就法案進行遊說和「箍票」也極為不利。這種「離散」,與「功能組別」的存在當然也有莫大的關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4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