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壟斷了新能源汽車技術,但被這家中國公司深深刺痛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21/150056.html
黑馬說:面對世界500強企業的激烈競爭,欣銳特找到了利用技術優勢來對抗海外巨頭資金優勢的“鑰匙”。
然而,欣銳特作為民營企業,發展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它曾經遇到過哪些問題和挑戰?又是怎樣獲得今天的成就的?
文 | i黑馬 卡西
編輯 | 王冀
來源 | 《創業家》雜誌6月刊封面
欣銳特創始人吳壬華
我在清華從本科一直念到博士後。畢業後,我去日本留學了一年三個月,其後又在制造業企業待了四年。
1997年,我受華為董事長任正非之邀回國,加入了華為。華為電氣在1997~1999年做得很好,後來於2001年賣給了艾默生。2004年底,我的合同期滿後就自己出來創業了。我創業的初衷是希望做一些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新興產業,這個想法一直堅持了10年。
2005年,我做過平板電視,不過時間不長。我正式進入新能源行業是在2006年。當年年底,我們選定了兩個產業方向:一個是做LED照明,另一個是做新能源汽車。
新能源汽車有幾種零部件是傳統汽車沒有的,國內簡稱叫電機、電池、電控。其中,電控涉及兩種硬件,就是我們現在專註做的DC/DC 變換器和車載充電機,它們是新能源汽車車載電源里必不可少的零件。
欣銳特公司產品
2006年時,行業里還沒有VC、風投的概念,只有小規模的、松散的各類投資行為,而像DC/DC變換器這麽核心的產品,早期就遇到了融資難的窘況。欣銳特當時主要靠私人的天使投資,以及政府支持。尤其是我們的工,很多設備都是國家給的。
2000年前後,國家提出要發展純電動汽車。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國家對新能源汽車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做整車。但是,沒有DC/DC變換器是做不了整車的,於是很多人推薦我們來承擔國家項目。我們一個民營企業做這個事兒一定得有資助,以便平攤掉一部分成本。好在我們當時找來了長安汽車,它把這個項目的一部分資金撥給我們來做研發。
我創業的這十年,正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從早期的概念走向產品化的十年。在這個行業里,國外的公司都比我們有錢,而中國的汽車零部件行業也是被國外的五百強企業控制的。那麽,我們怎樣與國際五百強企業競爭?
我們的思路是:靠領先的技術打敗跨國集團的重資金投入模式。我們把自己看作是重新定義行業標準的人。當時幾乎所有國外咨詢公司的報告里,都是以我們的數據參數作為行業基準,這是我們生存到現在最核心的競爭力。
另外,我們只做國內市場,目前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了60%~80%。現在跨國公司都是以低價格來跟我們爭市場,可見我們對它們是有制約的。我們找到了如何與幾百億美金的企業去競爭的“鑰匙”。
盡管我們在產業里站穩了腳跟,但資金不足一直是企業發展的痛點。民營企業得靠自己養活自己,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過去,我們靠做LED產品掙點毛利,再投到新能源產品里來,兩塊業務扶持著往前走。
過去幾年,我們一直處於盈虧平衡邊緣,沒燒錢,但也沒掙到錢。一直到2014年9月,政策紅利出現了,國家發布了新能源機動車免購置稅的政策。我們就開始沖量,去年業績做到了1億多,但利潤卻不多。這個行業始終是個資金吃緊的行業。
在政策利好的形勢下,達晨創投也開始關註這個領域。在這個行業的三大核心產品中,我們占了電控中間的兩個硬件,並且成為了國內該細分領域的老大。我想,這些是達晨投資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考察指標。
今年,我們獲得了達晨的投資,這也是我們正式引進機構投資的第一輪融資。達晨的資金進入後,將主要用於三個方面的投入:早期的研發、工廠的建設、產業鏈的布局。我們計劃7月中旬開始升級新工廠,目標是將產能擴大5倍。
這次達晨投了我們大約5000多萬,當時談判的焦點落在了對賭協議上。我認為,新能源產業里的資本對賭是企業與國家政策的對賭,但國家政策存在不確定性,所以我們不太同意這個對賭。最後,達晨也理解了我們的立場,雙方達成了一致。
汽車這個行業變化特別快,因而融資決策一定要快。達晨要投我們的時候,我提了一個條件,就是不要拖太久。達晨的動作還是挺快的,只用一個月時間就做了決策。
在國家新興產業戰略規劃里,新能源汽車是其中之一。我們算是趕上了政策和資本的兩大利好時期。最重要的是,我們選擇了新興產業,而不是在過去的傳統產業里面去尋找方向。
創業的十年歷程里,我們沒少經歷曲折,曾因產業經驗不足上過當,被別人忽悠到內地去建工廠,最後血本無歸。最危險的時候是2009年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們甚至把房子拿出來抵押。這麽多年下來,我們相信新能源汽車一定能夠起來。我們的目標是做一家實業的上市公司。
這十年當中,也有人來找我們談投資、收購,我們被忽悠過一次以後就更堅持獨立了。當你很弱小的時候,你去跟一個大企業合資,吃虧的一定是小企業。作為小企業,我們一定堅持獨立發展,不跟別人談合資。
達晨投的企業很廣,有些事情是我們必須要自己做的,有些事情很多企業比我們更擅長,與它們合作就行了。我們目前將自己定義成設備提供商,而不是互聯網的運營商。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接口準備好,這是我們對互聯網+的理解。
很多人問我,達晨能帶來什麽資源?一是財務,二是團隊建設。我們未來的發展還需要更多的專業人士,而達晨見多識廣,可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與達晨的接觸,能感受到他們做事務實,對創業的團隊有更多的理解,以及對創業道路上的挑戰有更多的預見與建設性意見。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卡西,編輯王冀,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潛伏錢寶網維權群五日,“寶粉”信雷哥不報案刺痛了誰?
曉楓說
“寶粉”們的心理歷程可一言以蔽之——自我安慰的變相與升級,自欺欺人的模式更叠不斷。
對於錢寶網千萬“寶粉”來說,“元旦快樂”這四個字註定不會出現在新年的字典里了。2017年12月26日,黑雲壓城許久的類“龐氏騙局”的錢寶網終於在新年鐘響的前一刻暴雷。
在漫天輿論對錢寶網及張小雷口誅筆伐之際,筆者“潛入”錢保網維權群5天的所見所聞,與外界硝煙彌漫的景象不同,“寶粉們”的反應令人驚愕不已,筆者甚至一度懷疑他們是否是真的受害者。
“寶粉”們的心理歷程可一言以蔽之——自我安慰的變相與升級,自欺欺人的模式更叠不斷。
第一階段:事發之初,“寶粉”們質疑公安官方信息
事發之初,“寶粉”們為我們上演了一出生動的“不信邪”,甚至有人號稱動用關系查過沒有此事,放寬心“全倉”。當然,這也能讓人理解,畢竟誰也不相信以自己的“智商”真會掉入一個巨大的陷阱里。

第二階段:預料之中的“維權語論”——各種“維權群”誕生
隨著事態發展,各種“維權群”陸續誕生,群中陸續有人分享一些 P2P的相關資料知識,叫囂著無論如何先挽回一些損失再說。
至此階段,依然可以理解,然而接下來的發展卻令人大跌眼鏡。
第三階段:“維權群”變身“取暖群”,“信雷哥,不報案”
由於言論敏感,騰訊陸續封殺了一些維權群,“寶粉”們開始將戰場轉移,筆者被拉入了多個支付寶群,繼續“取暖”。“取暖”之余,群中的“寶粉”們已經互稱為“家人”。
在筆者入群五日中,各個群主體聲音如下:
1、 勿報案。
群里不斷有人呼籲不要報案,同時給出了以下邏輯:既然張小雷都自首了,幹嘛讓我們報案?報案就會坐實非法集資的罪名,大家的錢就拿不回來了。與此同時更是有人在群里發出一位大姐與公安的通話錄音,堅持不報案,引來群中“家人”的一片點贊。更有甚者賭咒發誓,就算錢寶真倒了也不報案。


2、錢寶網有實體,不是非法集資。
這種聲音該是撐起“寶粉”們信心的重要支柱了。而且此類證據也最為繁多,不時有人分享發送列舉各類錢寶的實體企業以及市值盈利情況,然而市值盈利真假卻無從考證。甚至在微博之中有人發布一些從錢寶購置的物品來證明錢寶擁有實業,並非非法集資。


3、列出種種張小雷的貢獻,稱其為“良心企業家”。
此類聲音應當是強化“寶粉”們“信雷哥”的信心所在了。眾多“寶粉”不斷挖掘錢寶的公益事業,搜羅張小雷的公共場合的“良心言論”,轉發最多的莫過於一句“寧爾等負我,我絕不負爾等”。甚至有人竟挖出2016吉林的一份高中語文試題中關於錢寶網正面形象的文章:《張小雷——讓農民擁抱資本市場》。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4、“好消息”不斷,現在是黎明前的黑暗,“寶粉”挺住。
12月31日開始,陸續有所謂的好消息不斷在各個群之間互相轉發。有歡欣鼓舞的,有質疑的,也有繼續加油給“家人”打氣的,多是呼籲挺住,切勿報案。
直至此刻,筆者已完全退出刪除各類“寶粉”取暖群。筆者不願意把這些令人詫異的現象形容為荒誕怪異,作為一個旁觀者,不能站在圍墻之外去評判圍墻之內的光怪陸離。然而,雪終會融,夢終會醒,所以有些醜話也得說道說道。
事實上,每次類似平臺的倒閉,總會有人打算出國避一避;有人打算離婚,切割債務;賣房賣車更是見怪不怪。

有人對“寶粉”們的態度是悲其不智,這種不智體現在兩個地方,其一是看不清錢寶網“龐氏騙局”的本質,對此網上不少人對其運營模式的分析已是鞭辟入里。其二是錢寶暴雷之後,“寶粉”不配合官方工作取證,而是不斷尋找牽強附會的資料來為張小雷洗白,繼續為自己造夢。
然而“寶粉”們這樣做真的是維護自己利益的最好方式嗎?未必,隨便列幾個原因:
第一:就算最終事態如“寶粉”們所願,張小雷無罪釋放,錢寶網解封。弱弱地問一句:錢寶會員還會繼續將錢留在錢寶中嗎?
第二:張小雷重獲自由第一件事會做什麽?可以參考賈躍亭。
第三:從e租寶事件的處理來看,如果有可凍結可執行的資產,應該還能為投資人挽回部分損失。但這次的情況是張小雷自首,那麽就得問一下,在自首前,其財產是否被轉移?
而令我不解的是,“寶粉”們聲稱張小雷是被強制拘留,這引發了他們的強烈不滿!“寶粉”們,你們應該希望他是被強制拘留才對啊!
在《滾雪球》一書中,巴菲特提到一個觀點:“我是一個不錯的投資家,因為我也是一個企業家;我是一個不錯的企業家,因為我也是一個投資家。”怎麽去理解這句話?說白了,一句話,看得懂才考慮投資,看不懂勿碰。
一位資深理財人士告訴我,當你能夠回答下面四個問題時,就代表看懂了這家企業——
1.這家公司靠銷售什麽商品和服務獲取利潤?
2.它的客戶為何從它這里采購,而不選其他機構的商品或者服務?
3.資本的天性是逐利。眼看這家公司坐享豐厚利潤,為什麽其他資本沒有提供更高性價比的商品或服務,搶占了它的市場份額,或逼迫它降低利潤空間呢?
4.假設同行挾巨資,或者其他產業巨頭挾巨資參與競爭,該公司能否保住乃至繼續擴張自己的市場份額?
天上掉餡餅,地上或有陷阱。古語有雲,財不入急門,私以為踏實工作、認真理財等賺慢錢思路,應該是一種常態和共識,切莫為求一夜暴富,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但是,道理誰都懂,當局者如果就是願意“迷著”誰又能奈何?
[本文作者曉楓說,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錢寶網
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