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mkfn.html
如题的几家公司都未进行过深入研究,只是粗略看看。这里偷一下懒,看看是否有同道研究过。
首先,统一企业和康师傅的毛利率都差不多,但是净利润率却相差近一倍,不知为何。如果净利润率相同,则统一应该还有估值提升空间。统一老是有大额对外不成 功的投资(可能由于台湾对投资大陆的资金限制,它不得不如此),不知这种投资是否会在损益表中产生减少利润的项目?另外,统一净利润率多年如此,又不像是 一次性因素引起的。
味丹与阜丰集团好像都是搞味精的,业绩却相差极大。味丹今年碰到了一些一次性支出和减产,不知有同道研究过去除这些一次性因素后(包括复产),其真实收益应该是多少?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07135.html
汪鳴指出,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內銅加業在需求繼續穩步增長的同時,產能擴張勢頭不減,預計目前全國銅加工產能1200萬噸以上。而據專家預測,2015年前我國將有銅加工材315萬噸新增產能建成,但高產精品產能僅佔40%左右。
「產能過剩與產品同質化帶來的競爭壓力,已經極大擠壓了企業的贏利空間,行業平均利潤率極低,整個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3-5%。」汪鳴指出,產能 過剩的同時,國外部分出口市場也因為「雙反」的壓力受阻,比如2010年9月美國對中國出口的銅管徵收11.25%至60.85%的反傾銷稅後,導致中國 銅管出口到美國的銷量同比下降幅度達到48.45%至2.46萬噸。
汪鳴透露,面對全球經濟不振,加之美國反傾銷,國內幾家大型銅管加工企業已經將境外銷售重點轉移至亞洲、拉美、中東等新興國家與地區,重視從尚處於空白地域的市場開發力度,以獲取新的商機。
比如海亮集團就增加了內貿銷售的比例,去年內貿銷售佔比已經增加到了50%,並且在越南設廠,避免「雙反」政策的衝擊。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31/1OMDcyXzM5Mjc1OQ.html
虧損20億元?凡客現金流難以為繼?
2011年冬天的最後時分,凡客誠品(凡客品牌的主要實體公司)陷入一場同行和媒體的口水中,在多位高管離職後,「凡客危機」似乎愈演愈烈。
記者調閱北京工商局凡客誠品和北京凡庫的工商資料,後者是凡客的投資人注資的重要載體,並採訪多位接近陳年和凡客誠品人士後獲知:凡客誠品的情況似乎並沒有那麼糟糕。
過去三年,凡客誠品虧損了2.5億元;2011年,凡客誠品或將虧損6億元。與此同時,凡客誠品保持了年銷售額200%以上的增長。
而另一邊,是凡客誠品的投資人,前仆後繼地往凡客誠品投錢——今日的凡客誠品,是陳年和管理層努力做出來,亦是VC們堅定支持「砸」出來的。
對於凡客今年是保增長,還是爭利潤,陳年微妙地對記者回答:「凡客今年穩中求進。」
凡客誠品「砸」了多少錢?
2007年6月,陳年從卓越網離職已經2年,這2年間他創辦過電商類企業,未能成功;這一次他考慮在網上賣衣服。
7 月,他從王榮慶手中買下北京夢托邦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夢托邦」)80%的股份,然後把其更名為「凡客誠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凡 客誠品」)。在陳年成為夢托邦實際控制人以前,雷軍已經是夢托邦的股東,佔股10%。而且,雷軍一直到今天,都是凡客誠品的股東。
在卓越 網做過高管、自己也創業過的陳年,從一開始就知道借助資本的力量。同年9月,他又註冊成立了北京凡庫誠品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凡庫」)。此 後,北京凡庫一直是聯繫凡客誠品和資本的紐帶——VC們拿著大把美金投入埃文有限公司(Evan Corporation)換取股權,埃文有限公司將錢注入北京凡庫,陳年等人將凡客誠品的股權質押給北京凡庫,北京凡庫協議控制凡客誠品。
北京凡庫是這個VIE鏈條中的重要節點,也是接受VC資金的載體。從北京凡庫實收資本和投資總額的變動,便可知道,陳年做凡客誠品,是一件多麼燒錢的事情。
據 接近凡客人士指出,中「投資總額」的變動,更為接近資本們投入的數額。凡客誠品前後融資六輪,其股權變動之複雜,遠超外人想像,其主要脈絡大體如下:A輪 由聯創策源和IDG資本領投;B輪由軟銀賽富領投;C輪由啟明創投領投;D輪由老虎基金領投;E輪由上述老股東內部投;最後一輪則是大家熟知的淡馬錫和中 信產業基金領投,IDG資本跟投。
但上述遠不是這六輪融資的全部,其中,聯創策源是凡客誠品和陳年最為堅定的看多派,每一輪都跟投;IDG資本亦跟投多輪;包括F輪中,除了那三家外,前述股東中亦不乏跟投者。只有老虎基金和軟銀賽富跟投的輪次較少。
前述接近凡客人士指出,VC們幾輪累積的投資總額應該在20億元上下,估計這就是最初網上傳凡客誠品虧損20億元的來源。他指出:「虧損20億元完全是胡扯。」
多位業內人士都告訴記者,凡客誠品在F輪的確獲得2.32億美元的融資,凡客誠品這一輪的估值,也的確
是32億美元。所以,目前的凡客誠品,手中有現金而心中不慌。
F輪融資結束於2011年8月,熟知電商行業的人知道,彼時正是電商泡沫的頂峰,當時業內盛傳一種說法:電商企業1元人民幣的銷售額,對應在私募市場上1美元的估值。而凡客誠品的F輪融資,毫無疑問,是泡沫頂峰的標誌之一。
一 位接近陳年的人士也表示,凡客最初幾輪的投資者們,在後面幾輪都跟投。他表示,這說明最接近和瞭解凡客誠品的VC們,都非常看好陳年和凡客誠品——不然不 會堅定跟投。他也指出,電商的確是件很難做的事,美國之前幾百家電商企業,大部分獲得了風險投資,最終出來的僅亞馬遜而已,亞馬遜也燒了VC們很多錢。中 國的電商行業,最終能做到一定規模並獲利的,不會超過10家。
虧損真相
電商行業的走 勢,進入2011年四季度後盛極而衰。「電商過冬」的說法應運而來。據投中集團統計,2009年到2011年11月,PE、VC投資電商行業共有225 筆,這其中千萬級美元的投資比比皆是。雖然這裡面不乏多家基金投同一家公司的情形。但這一輪過冬,對電商的創業者和投資人的負面影響都非常大。
一位電商業內人士指出,電商企業由熱轉冷的重要原因,是中國概念股赴美上市窗口的關閉。2011年8月,土豆網艱難上市,之後再無中國內地企業在美國上市。這造成的結果是,電商創始人難以通過IPO募資,電商的投資者們難以套現。
在這一背景下,凡客誠品成了重量級的出頭鳥。
媒體上、同行飯局上的「凡客危機」,忽然之間就鋪天蓋地。
北京市工商管理局的凡客誠品過去三年財務數據(見17版本稿的圖)顯示,凡客誠品2008年到2010年的銷售收入約為1.2億、3億、12億元,這個數據和之前陳年的公開說法有所出入,但可以看出凡客誠品的成長性的確驚人。
從這些數據亦可以看出,凡客誠品過去三年虧損了2.5億元人民幣左右,凡客誠品的毛利率維持在40%上下,2010年利潤率為-14.67%。
進入2011年後,陳年曾對媒體宣稱2011年的銷售收入目標是100億。有陳年的投資人私下無奈地說,「人都有頭腦發熱的時候,我們其實沒有給過他壓力。」
記者獲悉,凡客誠品去年前三季的銷售收入為20億元,去年預計銷售額為32億元。隨著品類的擴充,凡客誠品碰到一個麻煩:庫存顯著增加。
前述接近陳年的人士告訴記者,凡客誠品去年8、9月份間的庫存過高,但隨後在一些促銷手段後,凡客誠品的庫存又恢復正常水平。但低價促銷的惡果是:凡客誠品的利潤率開始下滑。2011年,凡客誠品的利潤率開始逼近-20%。
綜上可知,凡客誠品去年的虧損額,大約為6億元。
要盈利還是要速度?
一位外資投行人士告訴記者,凡客誠品四季度最終放棄上市,背後的原因是,對資本市場給出的估值不滿意。他認為,凡客誠品IPO是沒有問題的,關鍵看陳年和投資人是否願意接受較低的估值。
如前面所說,凡客誠品F輪估值是32億美元。正常情況下,IPO時的估值應該高於這一數字,否則最後一輪投資者就虧了。目前的美國資本市場,甚至再等上一年,凡客誠品都難以在這個價位IPO。
此時的陳年和凡客誠品,處於一個十字路口:是砍營銷費用,放慢增速減小虧損,還是繼續高舉高打沖銷售額?之前幾年中,VC們在投電商時,決定投與否、估值幾何等跟企業家對賭的標的,幾乎是以銷售額為綱。現在,邏輯是否轉變呢?
2011年12月30日,陳年接受記者採訪時,拒絕回答此問題,只表示未來凡客誠品的策略是「穩中求進」。
前述接近陳年的人士亦告訴記者:「陳年未來一年的策略,我認為還是以穩健為主。」
穩健為主背後的意思是,今年的凡客誠品,將放慢增速。
工商資料顯示,凡客誠品在2008年的銷售費用約為9300萬——而凡客誠品那一年的收入,不過1.2億元。陳年把那一年的收入近八成都交給了互聯網廣告商,且還得靠他妙手偶得的「凡客體」,才得以短暫時間內,讓普通網民記住「凡客」。
到2010年,凡客誠品的營業費用為5.39億,這其中銷售費用可能超過4億,銷售費用佔到凡客誠品收入的1/3強。
某種程度上,這是電商的邏輯——投入的是廣告,「擠」出的是銷售額。
到2011年,業內曾傳過一種說法,凡客誠品這一年的銷售費用高達10億。前述接近陳年的人士告訴記者,真實的費用遠沒這麼多。他認為,現在凡客誠品的回頭客非常多,「2010年,凡客持平的機會不是沒有,就算不持平也可以做到虧損很少。」
這一說法,和一位知名電商高管的看法吻合,他認為:凡客誠品只要砍營銷費用,應該就是能打平的。因為以凡客今日的銷售額,意味著每個月有2萬多人次在凡客購物,凡客賣的是衣服,會有很多回頭客,這樣足以支撐凡客誠品的銷售收入。
而陳年的說法是,「不用砍營銷費用,也可以不虧損。因為凡客在成長。」
這 句話背後的意思應該是,凡客誠品不用降低營銷費用的絕對額。但隨著凡客銷售收入的擴大,營銷費用只要不增長,那其佔總收入的比例自然會降低。,但記者獲 知,凡客誠品現在還是由陳年領導的管理層在決策,VC們不會太多干涉陳年的決策。對此,陳年並不否認,他說:「資本方給了我足夠的信任和支持。」
http://www.eeo.com.cn/2012/0208/220404.shtml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萬曉曉 根據中鋼協發佈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只有2.4%,較前年的2.91%再度下降,同時,全年累計虧損額為32.78億元,同比增長97.43%,虧損企業數達8家,比前年同期的5家有所增加。
中鋼協還指出,2011年,全國77家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利潤875億元,比2010年減少42億元,同比下降4.51%。整個行業飽受成本上升、需求減少、融資難、融資貴等多重因素擠壓,企業則面臨高成本、高庫存、低售價的壓力。
根據國家發改委公佈的海關數據,2011年,我國鐵礦石進口6.86億噸,同比增長10.9%;平均價格為163.8美元/噸,同比增長27%。其中,11月、12月進口量分別為6420萬噸、6409萬噸,遠高於全年月平均進口量5717萬噸水平。
此外,與國內鐵礦石相比,進口鐵礦石價格優勢已開始顯現。2011年11~12月份進口鐵礦石價格約為1195-1041元/噸,而同時期河北地區66%品位的鐵精粉價格則在1250~1280元/噸之間波動,進口鐵礦石價格的回落使其競爭力進一步加強。
即便如此,在國內市場仍處於供大於求局面下,虧損的鋼鐵企業仍不願主動減產,導致鋼鐵產能過剩加劇,造成大量庫存。中鋼協呼籲,鋼鐵企業應根據市場 變化自覺控制產量,及時調整品種結構,規範定價和銷售行為,中鋼協統計數據預計,2012年粗鋼產量增速將進一步降低,產品同質化競爭的局面仍較突出。
中鋼協會長朱繼民也呼籲各家鋼鐵企業,在2012年,要把「控產量」作為一項基本要求。
2012年1月,國內鋼材市場受到需求與資金的制約,未能實現開門紅,基於對一季度經濟增速回落以及房地產市場調控的擔憂,中鋼協認為,後市預期不樂觀。
http://news.imeigu.com/a/1331684700090.html
加盟模式暴露多種弊端,門檻過低、價格戰不休成行業弊病,快遞企業尋求直營化轉型
在經歷了從黑快遞到野蠻生長再到如今的行業洗牌,快遞行業真的賺錢嗎?據悉,目前快遞行業利潤率已從2005年的20%下降到目前的約5%。快遞行業的新進入者們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星晨急便隕落於加盟模式
為了快速布點,許多快遞企業選擇加盟模式,而星晨急便也最終在該模式中隕落。
2005年到2010年的數據顯示,五年間快遞業務量年均增長率達到27.23%。在數字背後,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是快遞行業最大的推動力。按照淘寶公佈的數字,2011年日均包裹量800萬單,全年包裹量接近30億單,為快遞行業提供了60%的訂單。
快速增長的市場吸引著眾多的參與者。有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快遞企業已經超過了一萬家,民營快遞企業數量龐大。但在增長速度驚人的同時,中國快遞業企業也正在經歷著「成長的煩惱」。
目 前,快遞公司的經營模式分為直營和加盟兩種,民營陣列裡的順豐和宅急送是直營模式,而「四通一達」採取的則是加盟模式。在民企野蠻生長的年代,為了快速布 點,許多快遞企業選擇了鬆散的加盟模式。這種方式的優點是資金投入相對少,業務覆蓋和發展的速度快,可以迅速地佔領市場。但加盟模式的明顯缺陷是各網點之 間營收效益不均衡,導致地區間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一旦遇到問題,加盟形式形成的公司應對衝擊能力也較低。星晨急便的隕落也被歸因於加盟模式的硬傷。
門檻過低曝弊端
加盟門檻過低,爆倉等事件不斷被曝光,加盟模式起家的快遞企業開始轉型直營化。
家住北京的吳女士在網上購買的商品本該3天寄到,可過了5天還沒有消息。她打電話諮詢快遞公司,結果快遞公司讓吳女士自己聯繫快遞員,而給的電話無法接通,最後快遞公司的人也找不到快遞員。
「一 輛助力車加上一根電話線,當年就是這樣做起來的。沒有經驗,沒有培訓,上來就摸索著幹。」一位在快遞業打拚了10年的加盟商這樣告訴記者。據瞭解,現在快 遞業的加盟模式是層層包。加盟者承包分公司,然後再將站點承包給個人。一般縣一級的分支機構只需10000元以下的加盟費,及三五千元的押金就可加盟,即 便沒有專用運輸車輛,只要保證每天有捎帶往市級城市的車輛即可,加上電腦和其他費用,一般兩三萬元即可「入行」。過低的門檻也導致近年來關於快遞行業的暴 力分揀、爆倉、停運等風波一直見諸報端。
「服務質量和管理人員調配本來應該由總部來把關,但由於加盟商和快遞公司是一個金錢交易的關係,你甭管我是做什麼的,這個地方就是我來做,所以也沒有把關這麼一說。」中通快遞一家加盟商直言不諱地說。
也因為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雖然不少以加盟模式起家的快遞公司業務不斷增長,但都在努力將骨幹網點直營化。直營、加盟並行的圓通速遞也完成了重點省市網點的直營店佈局。中通在改直營的路上力度較大。
中國快遞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認為,順豐在經歷了5年陣痛後,最終完成了加盟轉直營,順豐董事長王衛正是看到加盟模式的弊端。未來,中國民營快遞必然是直營為主,加盟為輔,加盟模式不會成為主流。以加盟模式做成功的龍頭快遞公司,未來最多也就是一兩家。
7年來利潤率從20%降至5%
利潤率不斷下降、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快遞企業深陷價格戰泥潭。
雖然快遞業加盟門檻低,但是要賺錢並不容易。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的近萬家快遞網點將快遞業拉進了價格戰的泥潭。
圓通快遞人士表示,2011年,僅員工與原料(包括運輸用油)成本相比2010年就增加了近50%,但最終毛利率僅維持在20%。據瞭解,傳統快遞業務的毛利一般能達到50%,但電商快遞的毛利往往只有20%至30%,關鍵是為了跑量。
中通加盟商稱,北京市市內快遞一般是8塊,快件量比較大的客戶最低能做到6塊。「一天發個幾十單上百單,那價格給他壓到最低,我少賺一點,為了保住這個客戶。」
在成本急升但價格上漲阻力較大的情況下,物流企業經營面臨較大困難。根據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數據,2011年前三季度,物流企業收入利潤率為4.4%,比上半年回落0.2個百分點。
徐 勇表示,各企業的利益多元化,行業內又無統一的定價標準,企業只能靠低價爭奪市場,因此,貿然漲價就意味著放棄市場。目前快遞行業利潤率已經從2005年 的20%下降到目前的約5%,甚至有部分加盟網點虧本。面對無情的市場,民營快遞業內流傳這樣的說法:誰先漲價誰先死,誰不漲價誰等死。
寡頭時代或來臨
野蠻生長過後一幫快遞企業倒下,未來快遞行業或將迎來寡頭時代。
這 種低門檻、低價格的野蠻生長模式已經害了不少快遞企業,除了此次星晨急便的快速隕落,2010年2月,民營快遞巨頭DDS沒有熬到虎年春節,便因資金鏈斷 裂一夜倒下。在它之前,曾經紅極一時的同城配送公司小紅馬,也在誕生10年後因不堪微利競爭而退出快遞市場。2011年四大國際快遞之一DHL也暫時撤出 中國國內快遞業務市場。
「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的法則,快遞企業的倒閉與兼併重組是正常市場現象。美國前4家快遞企業佔有95%的市場份額,我國有規模的快遞品牌超過20家,市場集中度較低,兼併重組和優勝劣汰已經展開。」徐勇說。
近期,快遞業的兼併整合信息不斷,海航集團併購天天快遞,郵政擬上市並傳言將併購圓通。一位物流行業的資深人士指出,民營快遞公司表面風平浪靜,實則正在加速產業佈局,未來快遞行業將進入寡頭時代。
徐勇分析,對於市場的新入者,不能再走以前粗放型的發展路子,應該提高服務性價比,如果有資本的話就走直營的路子,如果沒資本的話就走直營+加盟的路子。
(責任編輯:何峰)
12月17日尾市時看到 (a) 思嘉集團(01863) 宣布上海及福州基地新項目已經投產的報道和 (b) 思嘉股價創上市新低。以2012年上半年每股盈利人民幣$0.1513及當時股價HK$1.30計,思嘉PE大概是3.43倍。 這個PE很吸引,筆者差點以HK$1.30買入其股票,但想到過往對該公司的結論 (詳見之前的分析) 和股價不斷下跌的趨勢,心情沈下來,覺得還是分析後再算吧 — 寧願買貴也不想買錯(註:筆者上一次買賣思嘉的時間是2011年4月)。
以前曾經多次根據思嘉的招股書或公司財務報告資料評論思嘉的營運情況,今次搜集一些網上資料作同業比較(peer analysis)。
思嘉的招股書輕輕提過競爭者包括北京五洲佳泰、上海申達科寶及浙江海寧錦達。筆者不是複合材料專家,但在alibaba.com輸入膜結構材料、塗層複合材料等關鍵字可以找到不少思嘉的競爭者。筆者覺得2家公司有相當的參考價值,一是上海申達的子公司上海申達科寶新材料有限公司,另一家是廣東億龍新材科技有限公司。前者是上市國企的子公司,後者是 “准上市公司”(根據資料,億龍新材2008年1月啟動上市股份改造工作)。
公司介紹(以下是網上資料)
■上海申達科寶新材料有限公司
上海申達科寶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於2002年6月,是由申達股份有限公司(證券代碼:600626)、上海新紡織產業用品有限公司等共同投資組建,公司位於浦東唐鎮工業園區,佔地面積40餘畝(即26,600多平方米),總投資超過1.5億元,是一家專業生產和銷售蓬膜塗層織物的企業。
申達科寶公司成立伊始,即投巨資引進了德國先進的熱熔壓延塗層流水線,並配套表面處理生產線。可生產幅寬達3.6米的各種以PVC、TPO、TPU等為原料的塗覆產品;如燈箱布、篷布、土工布、防水材料、充氣材料等,可廣泛的應用於水利、國防、建築、交通、家庭等衆多領域。生產線的最大特點是不僅能對產品的基材進行處理,還能對產品表面進行處理,進一步優化產品的性能,市場前景十分看好,年生產量可達1,500萬平方米。
■廣東億龍新材科技有限公司
[1]廣東億龍新材科技有限公司創辦於1999年,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準上市公司,國內該行業的龍頭企業之一。公司專業生產PVC織物塗層布、數位噴繪布、有機片等環保材料。公司實行產供銷一體化,年生產能力達8,000萬平方米,產品暢銷全國,並大量出口歐美、亞洲、非洲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年銷售額數億元人民幣。
公司廠區佔地70,000平方米,廠房建築面積95,000平方米,主要生產設備均斥鉅資由歐洲引進。目前,公司擁有多套生產線,生產“億龍牌”PVC織物塗層布、數位噴繪燈箱布、透光彩、彩條布和“威豪牌”PS板、PMMA 板、PP中空板等,廣泛應用在建築、物流、農業、軍事、休閒領域,如建築藝術天幕、軟體車箱篷布、卡車篷布、人造水池、帳篷篷房、充氣產品、沼氣池等方面。
公司堅持研發與技術創新戰略,建有2萬平方米的研發中心,並與多所高校聯合攻關,現已擁有3項國家專利,成為國家行業標準的起草單位之一。公司註冊的“億龍”、“威豪”兩個品牌已榮獲“廣東省著名商標”稱號,並多次獲得“廣東省誠信示範企業”、“重合同重信用企業”、“中國塑膠加工工業協會副會長單位”等資質榮譽。
[2] 2004年公司引進了具有國際最先進意大利PVC高分子組織物塗層生產線,生產的億龍牌寬幅達380CM的PVC高分子織物塗層天幕布材料。
廣東億龍新材科技有限公司 — 部分產品類型
規模和產品比較
以上的介紹大致可以知道兩家競爭公司的規模和產品類型。上海申達科寶的規模較廣東億龍較少;而按思嘉產品分類(即強化材料、常規材料、終端產品),上海申達科寶業務集中於強化材料和常規材料,而廣東億龍業務覆蓋強化材料和常規材料及涉足部分終端產品 — 在2009年已生產8,000套軟體沼氣池(biogas tank)。
按思嘉2010年招股書資料,思嘉有兩個生產基地:福州基地地盤面積約65,107平方米及建築面積約11,586平方米的廠房,廈門基地地盤面積約5,232平方米及建築面積約8,736平方米的廠房。因此,不計上海及福州新產房,思嘉產房面積遠較廣東億龍的95,000平方米的少。
設備/技術比較
上海申達科寶在成立時已引進了德國先進的熱熔壓延塗層流水線,而廣東億龍在2004年引進了意大利PVC高分子組織物塗層生產線。而根據招股書資料,思嘉的八條自動化塗層、貼合及壓延工序生產線是以美國、歐洲及日本的零部件,自行組裝及進行特別調較的。2012年11月上海思嘉工業園及福州擴建項目引進意大利高精度自動化塗層生產線,以此推測“整套”意大利生產線較以往思嘉自行組裝的“山寨版”生產線為佳。
思嘉管理層強調他們的優勢是生產工藝/技術和研發能力,但筆者相信這優勢不是絕對的。筆者留意到廣東億龍2010年的一側新聞:廣東億龍牽頭制定《聚氯乙烯塗層膜材》、《軟體沼氣池用聚氯乙烯織物塗層膜材》、《自潔型聚氯乙烯織物塗層建築結構膜材》和《軟體沼氣池》國家行業標准,而在制定《軟體沼氣池》標准中,思嘉主席林生雄也“共同探討行業標准的制定工作”。國內普遍選技術水平較高的企業牽頭制定國家行業標准,所以筆者推測廣東億龍應該有相當水平。
關於沼氣池,根據思嘉招股書,Frost & Sullivan指出截至二零零九年九月三十日思嘉是中國唯一同時生產沼氣及汙水工程項目的沼氣池強化材料及終端產品的供應商。但以廣東億龍的資料,廣東億龍利用意大利進口設備制造PVC織物塗層布(即強化材料)及在2009年已生產8,000套軟體沼氣池,所以不是只有思嘉生產該類產品。
講起研發不得不提思嘉的驚人研發費用,財務報告顯示2010年至2012年首六個月研發費用共人民幣1.60512億元。試想想上海工業園新投產的意大利生產線才不過是人民幣1億元多。究竟,那1.60512億元巨額研發費用花了去那些實質項目,得到什麼實質研發成果呢?
盈利比較
一家公司的競爭能力和行業位置多多少少可以在盈利能力上反映,反之亦言。根據思嘉2011年財務報告,全年收入為$1,197,085,000(人民幣•下同),年度溢利為$327,790,000,淨邊際利潤率為27.4%,相當之高。根據上海申達股份有限公司(600626)2011年年度報告,上海申達主營業務收入2.3億元,利潤總額 2218萬元,淨邊際利潤率為9.6%。
廣東億龍不是上市公司沒有財務報告可以查閱,不過根據佛山市高明區經濟促進局編印的2012年前三季戰略性新興產業展情況報告,“1-10 月億龍新材料實現利潤總額320萬元,超過去年全年300萬元的水平”(原文)。前文提過廣東億龍網頁顯示年銷售額為數億元人民幣,筆者就假設2011年銷售額為3億元計,得出廣東億龍的淨邊際利潤率僅為1%(當然如果銷售額大於3億元,淨邊際利潤率會更低)。
2011年盈利摘要
思嘉 — 淨邊際利潤率為27.4%(思嘉的淨邊際利潤率是上海申達的2倍,是廣東億龍的26倍)
上海申達 — 淨邊際利潤率為9.6%
廣東億龍 — 淨邊際利潤率估計為1%
從以上三個數字看,思嘉的盈利好得驚人。一個解釋是三家公司產品檔次不同所以盈利也不同,但根據上文的推測,廣東億龍的規模、產品和技術跟思嘉很類似,所以淨邊際利潤率不應有如此天淵之別。由於沒有廣東億龍的財務報表可以參考,筆者不能作出有效的比較。
至於上海申達,其產品包括強化材料及常規材料,所以淨邊際利潤率較思嘉低屬正常,惟幅度較預期的高。
以下是思嘉2011年及2010年按產品劃分的毛利率:-
2011年 | 2010年 | |
強化材料 | 41.9% | 42.5% |
常規材料 | 15.4% | 16.1% |
終端產品 | 52.3% | 61.4% |
總結
今次筆者嘗試以同業比較分析思嘉的經營狀況。筆者選了上海申達的子公司上海申達科寶新材料有限公司和 “准上市公司” 廣東億龍新材科技有限公司。初步的看,上海申達和廣東億龍在規模、產品類型、設備/技術可與未擴產前的思嘉(即不包括上海和福州的新產能)作出比較。但論到淨邊際利潤率,思嘉明顯遠較上海申達和廣東億龍的好,而且好得超乎合理預期,特別是中國強化材料市場是相當分散的(rather fragmented)。由於缺乏廣東億龍的財務報表,筆者暫時不能作出確實的結論。但無論如何,讀者應獨立思考和慎重投資。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郭海飛 近日,華潤置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潤置地」,01109.HK)發佈的2013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實現淨利潤約44億港元,淨利潤率由46.1%下降為27.8%,毛利率也由去年同期的47.6%下降到31.4%。
利潤率大幅下降,成為華潤置地6月17日新任的董事長吳向東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吳向東現年45歲,持有清華大學建築管理學和工程力學雙學位,1993年加入華潤集團,曾任華潤物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2005年加入華潤置地,2009年6月便升任華潤置地CEO。
華潤置地利潤率的下滑,早在三年多前便埋下隱患,面對2010年4月出台的房地產調控,華潤置地開始了加速向三四線城市佈局的步伐。
雖然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房地產市場回暖,華潤置地也像其他大型開發商一樣,重新搶佔一二線城市,但這並不能在短期內為其貢獻利潤,而兩三年前拿下的大批三四線城市項目,正在大幅進入結算期,嚴重影響了華潤置地的利潤率。
調控下搶佔三四線城市
面對2009年下半年房價的瘋狂上漲,步入2010年,國務院連出「國十一條」、新「國十條」兩記重拳,通過限購、限貸等一系列政策手段,對房地產市場進行新一輪調控。
在一二線城市嚴格限購限貸、市場前景暗淡的背景下,華潤置地從2010年開始大幅佈局二三線城市。
華潤置地2010年年報顯示,2010年其斥資190億元人民幣,增加了660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使其戰略佈局從2009年的22個城市拓展到2010年的31個,新進入揚州、唐山、長春、萬寧、徐州、南昌、泰州、哈爾濱、淄博9個二三線城市。
隨著調控的逐步深入,華潤置地也加快了進入三四線城市的步伐。財報顯示,2011年,華潤置地耗資195億元人民幣,新增942萬平方米土地儲備,新進入南京、常州、鹽城、惠州、威海、秦皇島、贛州、日照8個城市,其中僅有南京一個城市是二線城市,其戰略佈局也由2010年的31個城市增加到39個。
截至2012年3月7日,其土地儲備規劃建築面積約3000萬平方米,但是北京和上海等一線城市土地儲備約200萬平方米,佔比僅約為1/15,而綿陽、常州、南通、徐州、鞍山、萬寧、泰州、淄博、鹽城、惠州、威海、秦皇島、唐山、贛州和日照等十幾個三四線城市,土地儲備達1000萬平方米以上,佔比超過1/3。
然而,三四線城市並沒有為華潤置地貢獻過多的業績。華潤置地2012年年報顯示,2012年其住宅開發業務共實現385億港元的營業額,而綿陽、常州、南通、揚州和廈門等三四線城市,僅貢獻了不到40億港元的營業額,佔比僅約1/10,其餘均為一二線城市所得,其中僅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大一線城市,就貢獻了超過100億港元的營業額,佔比超過26%。
「兩年前,我們開始快速地佈局三四線城市,比如淄博、贛州、唐山、秦皇島等,後來發現情況並不如我們預想的那麼樂觀,依然是一二線城市貢獻了更大的銷售額和利潤。我們可能走得快了一點,城鎮化風潮還沒有完全形成。」華潤置地品牌總監、華潤置地北京公司總經理蔣智生今年初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稱。
財報顯示,華潤置地的毛利率也由2011年的39.5%下降為2012年底的36.9%,這也是華潤置地自2007年上市後,住宅開發業務毛利率首次出現下降,此前其毛利率由2006年的23.8%一直升到2011年的39.5%。
「我們在唐山、秦皇島等城市的銷量上來了,但價格沒怎麼漲。」蔣智生解釋。華潤置地財報顯示,截至2012年底,其唐山橡樹灣項目共實現17萬平方米銷售面積,2012年實現9.4萬平方米銷售面積,但是銷售均價卻由2011年的人民幣10736元/平方米下降為2012年的8547元/平方米,降幅約2000元。
重新向一二線城市傾斜
2012年下半年,隨著房地產市場的回暖,華潤置地也像其他大型開發商一樣,重新搶佔一二線市場。
華潤置地財報顯示,2012年其共斥資93億元人民幣,新增490萬平方米土儲,其中新進入的西安、溫州、南寧三個城市土地儲備達到160多萬平方米;截至8月18日,今年其又耗資204億元人民幣,新增400萬平方米土地,新進入廣州、煙台和太原3個一二線城市,其中還包括以109億元人民幣拿下的深圳前海地王項目。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我們將資源重新向一二線城市傾斜。」蔣智生稱。華潤置地2013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雖然華潤置地的土地儲備可規劃建築面積總量與2012年3月初的3000萬平方米持平,但是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個大區從2012年3月初的200萬平方米淨增520萬平方米,到目前的720萬平方米。
「但是一個項目從拿地到實現營業結算,最少需要一年半的時間,在北京、上海這種一線城市,最少需要兩年時間。」同策房產諮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部總監張宏偉向經濟觀察報介紹。因此,華潤置地於去年下半年和今年在一二線城市拿下的大批項目,並不能在短期內為其貢獻營業額和利潤,而其兩三年前在三四線城市拿下的大量項目,正在步入結算期。
2013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華潤置地共實現營業額158億港元,其中住宅開發業務實現126億港元,但是其毛利潤率卻由去年同期的47.6%下降為31.4%。
「主要是由於2010年和2011年,在三四線城市拿下的項目現在進入結算期,而價格和利潤率都沒有一二線城市的項目高。」蔣智生稱,「三四線城市價格漲幅不明顯,銷售量提升也不大,與一二線城市有一個比較大的反差。」
華潤置地2013年中期業績報告也顯示,北京和上海兩大一線城市大區,僅貢獻了36億港元的營業額,在126億港元的總營業額中佔比不到三成,而包括綿陽在內的成都大區卻貢獻了近50億港元的營業額。同時包括常州、南通、鞍山、唐山、徐州、萬寧、泰州、淄博、鹽城、威海、秦皇島、贛州和日照等在內的十幾個三四線城市,2012年已經實現100多億港元的簽約銷售額,隨著在今年上半年部分實現結算,進一步拖累了華潤置地的利潤率。
「比如北京、天津和秦皇島分別為一二三線城市,北京是價格漲得很猛,銷售量也一直恢復得很迅速,但是天津價格漲幅就沒有北京明顯,量當然也很大,到了秦皇島銷售量漲幅就只有一點,價格基本比較平。」蔣智生介紹。
利潤率下滑的另一個原因是,2012年初,在二三線城市手持超過2800萬平方米土地儲備的華潤置地,進行了產品戰略調整。「本集團針對首置和首改的剛性需求,調整產品結構,持續推出中小戶型產品,全年144平方米以下戶型成交佔比超過85%。」時任華潤置地董事會主席的王印在2012年度主席報告中稱,同時加快周轉,2012年共有8個項目實現拿地到開盤週期控制在12個月內。
「面對行業調控,本集團住宅產品繼續聚焦首次置業和首次改善類需求,提供中小戶型產品。」華潤置地新任董事會主席吳向東在2013年中期業績報告中稱,「本集團可結算、可銷售的資源將分佈在更多的城市和更多的項目數量上,且更大比例地來源於剛性需求佔主導的二線、三線城市。」
而這或將進一步拖累華潤置地的利潤率,申銀萬國預計,華潤置地2013年全年毛利率難有提高,「管理層在分析師會議上表示,由於2011-2012年降價週期中銷售的項目,從今年開始大量進入結算通道,而全年入賬的全新項目亦增加到三分之一,因此下半年毛利仍將維持在上半年的30%附近。」
利潤率下滑是行業趨勢
利潤率下滑的,並不只有華潤置地一家。萬科2013年中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其房地產業務毛利率為23.8%,較2012年同期下降2.7個百分點,保利地產今年上半年的房地產業務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37.51%下降為30.91%,而以高利潤著稱的中海地產,2013年上半年的毛利潤率也由去年同期的41%下降為36%。
「長期來看,行業進入下半場之後,利潤率下降的趨勢是存在的。」萬科總裁郁亮曾對媒體表示。「隨著調控的深入和競爭的加劇,整個房地產行業確實出現利潤率下滑的趨勢,以前行業的平均毛利潤率大多在40%以上,現在大致在36%-37%的水平,淨利潤率維持在14%-15%的水平。」張宏偉稱。
但與上述品牌房企相比,華潤置地的利潤率下滑幅度卻是最大的,16.2%的下滑幅度是萬科的6倍、中海地產的3倍多、保利地產的2.45倍。申銀萬國預計,華潤置地的利潤率明年開始將會有小幅回升,「但更顯著的回升則要等到2015年」。
「我相信,城鎮化的發展,一二線城市還是一個重要的方向,市場需求量還會有巨大的釋放。隨著一二線城市項目的入市結算,我相信到今年年底,我們的利潤率就上來了。」蔣智生稱。
「雖然利潤率有所下降,但並不意味著利潤的下滑,隨著住宅產業化和開發週期的加快,房產商的規模逐漸擴大,利潤也將逐步提高。」張宏偉表示。華潤置地2013年中期業績報告也顯示,截至8月18日,其已經鎖定2013年住宅結算額506億元人民幣,已較2012年全年的住宅實際結算營業額高出約62.6%。
「我們保守預測華潤置地今年合約銷售將增兩成至620億,明後兩年仍將保持20%以上的增速,推動2015年突破1000億人民幣。」申銀萬國如此預測華潤置地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