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最近發布了一項法案草案,明令禁止外籍人士在印度尋求代孕服務。這意味著印度這個“代孕天堂”將向有此需求的外國人關閉大門。
除了全面禁止外國人來印度尋找代孕外,印度本國人也將受到更多限制,比如只有結婚超過5年、無法生育孩子的父母才能申請代孕,並且要有一方參與到過程中。
主要禁止外國人和同性戀
印度外交部長斯瓦拉傑(Sushma Swaraj)表示,新發布的法案草案將禁止非印度籍人士及同性戀伴侶在印度尋找代孕,原因是印度社會存在大量濫用代孕的現象,包括夫妻丟棄多余的孩子或先天性殘疾的嬰兒等。
印度是當今世界最大的代孕國,全國運營著超過2000家的生育診所。據印度政府統計,每年約有2000對夫婦在印度尋找代孕服務。
批評人士表示,印度的代孕母親常常被惡意濫用,他們將那些臭名昭著的診所稱之為“子宮借貸”公司。
去年,律師瓦德(Jayashree Wad)要求印度最高法院禁止商業性代孕,禁止因為商業利益剝削印度婦女。他向法庭表示,代孕過程中含有大量商業因素,大部分利益被醫生、醫院以及機構榨取。
印度代孕費僅美國五分之一
根據醫學雜誌《柳葉刀》(The Lancet)披露,在印度通過代孕獲得孩子大約需花費25000美元,而在美國這一費用要高十倍。印度代孕母親一次可獲得5000~7000美元不等的報酬,在美國則高達25000美元。該雜誌同時指出,對於年收入僅有300美元的印度貧窮婦女來說,這顯然是一筆巨款。
對於支持者來說,這無疑是“黑暗的一天”。他們認為,相對於“一刀切”,政府更應該出臺更合理的規定。
國際生育中心創始人及專業代孕非政府組織的負責人巴克希(Rita Bakshi)表示,代孕業是一項成功的產業,造福了無數夫妻,“如果人們可以到印度進行白內障或心臟手術,那代孕為什麽不可以?”
印度內閣已批準此項法案草案,議會將在今年晚些時候進行討論。
主要代孕市場都在收緊政策
世界上主要的代孕市場都集中在亞洲,其中印度和泰國最受歡迎。
2002年,印度將商業代孕服務合法化,至今已有成千上萬的夫婦借此獲得子女。由於價格低廉、條件寬松、醫生資源豐富以及潛在的孕母群體數量龐大,印度“當仁不讓”地成為了“代孕天堂”。
同樣代孕業火爆的泰國也有“代孕之都”的稱號。受到多起跨國代孕風波的影響,該國在2015年7月30日正式生效了嚴厲的《代孕法》(全名為《保護以輔助生殖技術生產嬰兒法》)。該法律規定,尋求代孕服務的夫妻應為泰籍,若夫妻雙方有一人為非泰籍,則兩人結婚時間應不少於3年。也就是說,自此外國夫婦前往泰國尋求代孕服務屬於非法行為。另外,根據該法,尋求代孕者應為符合泰國法律規定的“由男女結合成的夫妻”,鑒於泰國並未在法律上承認同性婚姻,因此同性配偶也無法在泰國代孕。《代孕法》還對代孕者做出了嚴苛的規定,比如代孕者必須是尋求代孕夫妻的親戚,但不能是他們的母親或直系後代;代孕者必須年滿25周歲,生育過一個以上的孩子並得到丈夫的同意。如果代孕母親違反法律,將面臨最高10年監禁和至多20萬泰銖(約合3.54萬元人民幣)罰款。
英國《衛報》稱,隨著泰國、印度先後對代孕業亮起紅燈,今後“世界代孕中心”可能會轉向柬埔寨等地。
國家衛計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司長毛群安8日表示,國家衛計委等有關部門將繼續嚴厲打擊代孕這種違法違規行為,保障群眾獲得安全、規範、有效的輔助生殖技術。
8日上午,國家衛生計生委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有關情況。
在發布會上,關於代孕問題,毛群安介紹說,代孕是涉及法律、倫理和社會的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根據國際上的一些情況看,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也都是禁止實施任何形式的代孕,對參與代孕的機構和人員進行經濟的處罰和刑罰。
他表示,國家原衛生部曾以部令的形式頒布了《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其中嚴禁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實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術。
“近些年,我們在執法過程中,結合群眾舉報、新聞媒體暗訪舉報,與相關部門密切合作,也查出了一些涉嫌從事代孕的違法違規案件。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嚴厲打擊代孕這種違法違規行為,保障群眾獲得安全、規範、有效的輔助生殖技術。”毛群安說。
不後悔當“代孕媽媽”,日子還要繼續過,路還要往前走。
本文由尋找中國創客(微信ID:xjbmaker)授權i黑馬發布。
昨日晚間,酒店行業再添重磅消息。華住酒店集團與以美國投資基金凱雷集團為首的投資人簽署股權收購協議,以36.5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全資收購桔子水晶酒店集團100%股權。
桔子水晶酒店集團CEO吳海隨後在個人微信公號發表文章,稱自己在桔子水晶的發展歷史中,只是一個代孕媽媽。
文章發表後,引發了公眾關註。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獨家專訪了吳海。吳海複盤了桔子酒店集團被華住酒店集團收購的整個事件,並吐露了桔子水晶酒店日後的發展方向和他本人接下來的事業規劃。
吳海反思道:“如果我們早點上市成為了公眾公司,投資人的股權會比較分散,我們對公司的控制權會變強,這對公司長期發展有好處,實話實說我是有點後悔的。”
吳海和桔子水晶的10年
熟悉吳海的人都知道,很拼,經常為了桔子水晶集團的事情徹夜失眠。
吳海是個連續創業者。首次創業是在1997年,國內第一家也是當時最大的在線旅遊公司“商之行”。第二次是2003年,一家叫“財富之旅”,後來賣給了新浪,最後又被藝龍收購。
但耗費最多心血的還是桔子水晶集團,吳海形容它是花了幾乎全部的生命、全部的青春去孕育、養育的一個孩子。
資料顯示,2006年桔子水晶酒店集團成立,旗下擁有桔子水晶酒店、桔子酒店·精選、桔子酒店等品牌,酒店總數200多家(含在建和管道中),是國內知名設計師酒店集團。
讓吳海欣慰的是,桔子水晶連續三年獲得“中國最佳設計師酒店”與“中國最佳精品酒店大獎”。去年7月吳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桔子水晶現在在一二線城市,入住率平均能到80%~90%之間。三線城市做得好的也有80%~90%的。”
此次,桔子水晶集團被華住酒店集團收購於吳海而言,是掙紮又痛苦的,更有無數的思念和愧疚。
“早上朦朦朧朧醒來,就像母親習慣性地給孩子換尿布一樣,我習慣性地拿起手機看同事給我發的郵件和各種報表,突然想到,這不是我的孩子了,我又流淚了,好幾天了。”吳海在文章中寫道。
“我們把這個企業當做是自己的孩子來看待,突然孩子沒了大家都很傷心,從職業的角度我要寬慰企業里的員工,但其實我自己非常的難受。”吳海說。
吳海告訴尋找中國創客記者,收購事件後桔子酒店集團管理層主要在做兩件事:
一是保持公司穩定和正常發展,融合之後如何最大化利用漢庭的資源讓公司最大化發展,保證員工未來,都是要去思考的。
第二,合同細節中的員工利益問題是要毫不猶豫地去維護,保住管理層和中低管理層的利益,這是我的第一目標。一起奮鬥了這麽多年,希望他們也有好的結果,同時我們不會有裁員的情況發生。
“但日子還要繼續過,路還要往前走。”吳海說道。
不後悔當“代孕媽媽”
昨日,吳海卻在個人微信公眾號發布文章《其實我只是個代孕媽媽》,回顧了此次交易和桔子水晶酒店早期的幾次融資歷史,並表示,桔子水晶的真正母親是“投資人”,自己只是個代孕媽媽,並出於對投資人的責任而選擇了被華住集團收購。
吳海也反思了桔子水晶酒店集團喪失獨立運作機會的原因,“很後悔當初堅持不在美國上市,因為估值會太低。也在怪自己專註於美國市場,我不知道四年前我們就具備A股主板上市的資格。”
在接受尋找中國創客記者采訪時他談到,“如果我們早點上市成為了公眾公司,投資人的股權會比較分散,我們對公司的控制權會變強,這對公司長期發展有好處,實話實說我是有點後悔的。”
但為桔子水晶酒店集團當“代孕媽媽”這件事,吳海坦言是不後悔的。“酒店行業是重資產行業,需要大量資金來做,創業者自己不可能有這麽多錢,所以從第一天就決定了你是個“代孕媽媽”,這是避免不了的。”吳海說。
同時,吳海認為創業者不能因知道這個“孩子”有天會不屬於你,就放棄自己的夢想,放棄去做這件事。創業不是為了養個豬,肥的時候該宰該殺,賺錢走人。
“從創業這個角度來看,創業者要去選擇去做自己喜歡的這件事情,創業開始如果太貪婪的話可能連去做的機會都沒有了。”
關於投資人,吳海認為,要去找相對長期,願意跟著創始隊伍站在一起的投資人。“金融危機的時候整個酒店行業都很難,我們的投資人就願意站在身後掏錢去支持這個事情。創業是件好事,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不管是不是把上市作為目的,最終做一件自己夢想的事情是重要的,別管結果怎麽樣。”
據悉,漢庭創始人季崎向吳海承諾將新發期權,桔子水晶酒店集團具備條件時可以獨立上市。本次交易完成後,吳海選擇繼續留在桔子水晶酒店集團。“我們還是像過去一樣的代孕媽媽,一樣地去照顧我們的孩子,一個從第一天起就本來不是我們的孩子。
酒店行業“抱團做大”是必然趨勢
吳海認為,對雙方而言,這次收購是把雙方更好的資源用在更好的地方。
“第一,華住至少擁有5000萬—8000萬的會員,導流到我們這邊後是一個巨大的客戶資源,對於集團業務推進有巨大的幫助。第二,華住現在面臨著加盟商升級的問題,未來他們公司的戰略重點也是往中高端方向發展,這樣的話會著力扶持我們的品牌,把加盟商的資源導流到我這里,理論上幫助我們做大。”
這背後是酒店行業異常激烈的競爭,行業內並購大戲不斷上演。
2015年9月,錦江股份憑借82.69億元人民幣拿下鉑濤集團81%股權,整合後雙方會員數合計將超過1億名。早在2014年底,華住就與雅高簽署了長期戰略同盟協議。2016年1月27日,華住宣布雙方戰略聯盟中涉及的股權交易正式完成交割。在聯盟約定下,華住成為雅高在中國、蒙古的獨家總加盟商,負責美爵、諾富特、美居、宜必思尚品和宜必思的品牌經營與開發。
甚至有巨頭已經將並購目光投向國際酒店業市場,境內資產對於跨境收購海外酒店資產漸成熱潮。
2014年10月,安邦保險以19.5億美元買下紐約地標之一的華爾道夫酒店。2015年2月,海航集團以28.2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高端連鎖酒店集團安縵。2015年7月,攜程和薈域資產管理、新加坡風和投資集團組建了攜領投資,預期募集金額是25億人民幣,用在歐洲的酒店並購上。
“未來的酒店行業發展大潮就是這樣,實際上酒店行業競爭比較厲害,都在向品牌化、集團化發展,這種趨勢是擋不住的。為了增加客戶的選擇度,就需要品牌之間抱團做大。所以我們也免不了要走這條路,就像如家和七天這樣即使上市也退市了,終歸還是要融入到這個大潮之中。”吳海坦言。
在吳海看來,要從兩個角度來思考這種趨勢。
一是,從用戶角度考慮。單體酒店以後會越做越難,一家酒店不可能投入幾個億來去做品牌,投十幾萬都了不得了,但這種投資在行業里是扔到水里都不會聽到響聲的。未來,國內酒店行業會像國際酒店市場一樣,品牌越做越強,品牌化發展也是必然。
其次,從酒店業來思考。用戶的選擇是多層面的,低端、中端、奢華都有需要,各種個性也要照顧到。要滿足客戶多樣的個性化需求,依靠一個集團自己的力量做這個事情是不太現實的,幾個品牌一起來做是最快速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