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慢,銀行資本新規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25/100393884_all.html 4月下旬,離《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下稱《辦法》)7月1日實施只剩下一個季度了,國務院的批文仍未下來。
5月中旬,銀監會就《辦法》再次向商業銀行徵求意見,原定7月1日實施的《辦法》由於未能走完相關程序,再次推遲。在第一版的徵求意見稿下發後,一些商業銀行就對監管標準是否太過嚴苛存有疑慮。
去年8月和10月銀監會向各家銀行的相關職能部門下發具體指標的內部徵求意見稿時,有關核心指標略有調減,但未完全打消銀行疑慮,銀監會原本力爭在2012年1月起執行。
多位業內人士預計,《辦法》最遲明年1月1日將會實施,「不能再晚了,否則將無法達到全球監管的基本要求」。按照規定,巴塞爾新資本協議Ⅲ將於明年1月1日在全球範圍推廣實施。
來自監管當局和商業銀行的多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的《辦法》,無論是監管標準還是實施日期、過渡期,都已與國際接軌,過去高於國際監管標準的指標大都調整放寬,再無讓步餘地。
有監管人士稱,新規定中的部分指標有一定放寬,實施後一些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會有所下降,但是幅度有限,可以承受。而資金本來就緊張的少數銀行,即使沒有新規,不達標的也還是不達標。「不可能為了遷就個別銀行,而放鬆監管的底線。」前述監管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幾度推遲
接近監管當局的權威人士透露,在今年年初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決策層明確提出,希望以豐補歉,與國際標準看齊,積極推進新監管工具的實施。其中最重要的工具便是爭論不斷的《辦法》。
上述《辦法》數易其稿,多次徵求意見,實施日期已經兩度推遲。
有關監管人士透露,決策層已經表過態的事,實施並無懸念。目前的版本已是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後的方案,再無退讓空間。他並稱,多數銀行對新規反映積極,並希望及早著手,未雨綢繆。
某大行高層透露,日前,銀監會已經與各主要商業銀行溝通並交了底,最晚明年1月1日實施。
他直言,當前辦法「在許多地方都已經退到了底線」:一是許多參數和權重都與國際金融穩定理事會規定的最低標準一致,再低將無法達標;二是新規對各行資本充足率的要求,與現在的標準基本持平,多數銀行平均都可以達標;三是推進的起點和寬限期都與國際接軌,並無提前量。
對於標準推遲實施的原因,官方的解釋是「走程序」,而受訪銀行人士的理由則不外乎大環境和小格局。
從大環境看,當前經濟形勢面臨下行壓力,銀行業的經營前景和資本補充渠道並不很樂觀,而國際同業也紛紛申請推遲新資本協議的實施,中方也認為與國際監管齊步走更符合當前的情況,所以適度推遲並非不可以接受。
從小格局看,目前銀行仍然面臨較大的資本補充壓力,如果馬上實施,必然會造成一些銀行從起點就不達標。基於上述考慮,新規適度推遲便成了各界的共識。
某大行財務條線高管表示,由於環境變化使得最初的測算結果有所變化,一些早期的預測可能較為樂觀和粗放,而實際近期的測算結果,則顯示部分銀行仍面臨現實的資本補充壓力。這也使得高層不得不考慮緩行。
以時間換空間
從原定今年元旦起實施,到一再推遲,已經為商業銀行贏得了時間,減緩了壓力。
某大行財務條線高管舉例稱,如果新規按時實施,那麼操作風險將會佔用一定的風險權重,對部分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造成一定衝擊。
目前各行的資本充足率水平的計算,都未將操作風險的資本佔用計算在內。此前某大型銀行的測算表明,一旦操作風險納入考核,將會對資本充足率水平
造成0.5-1個百分點的衝擊。一些資本充足率水平剛到或略高於12%的銀行,就可能因此踩到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監管「紅線」。
另外一個重要緩衝體現在次級債方面。按照新規,次級債將不再計入附屬資本,會對銀行的資本補充渠道和資本充足率水平造成一定的衝擊。但新規實施
前,已經獲批的存量次級債的規模可以繼續使用,部分銀行在去年年底前通過緊急發行次級債,使得附屬資本得以及時補充,避免了踩線壓力。目前,不少銀行還有
一定額度的次級債可以發行以補充資本。
利潤留存依然是不少銀行資本內生補充的重要渠道。去年匯金公司將分紅比例降低至35%,對各大行的資本補充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亦有匯金公司人士稱,分紅比例的下降空間有限,既有大股東方面的剛性要求,也有來自市場和小股東層面的壓力。
在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做好分紅工作的背景下,其他非銀行類上市公司的分紅比重會提高,銀行類上市公司的分紅不可能大舉下降。一旦分紅比例低於
30%,對於小股東而言,其投資回報甚至不及定期存款,其投資吸引力會大幅下降。所以未來寄望大幅降低分紅比例以補充資本的可能性不大。
新規緩行,也為一些資本已經捉襟見肘的銀行贏得了一定的時間。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重啟再融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實施的。
不久前剛剛完成定向增發的北京銀行,其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處於歷史較高水平,領先同業。
還在等待監管放行的招行,則寄望通過350億元的A+H股配股來補充資本。截至去年底,招行資本充足率為11.53%,核心資本充足率為8.22%。今年一季度末,上述指標分別較年初上升0.01個百分點和0.09個百分點,但壓力仍不小。
已經面臨較大壓力的交行,也在等待相關機構的放行,交行擬通過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566億元左右。不過,當初因為與農行上市撞車而遭遇緩行的光大銀行H股發行,迄今仍未等到合適的時間窗口,導致其資本充足率水平捉襟見肘,業務發展也受到極大制約。
在這種背景下,適當緩行無疑可以緩解一定的融資壓力。但《辦法》實施後,各行資本管理水平的高低仍會對未來的再融資造成考驗。且《辦法》實施
後,各行的資本管理偏好亦不明朗。如果一次性融資到位,市場能否接受,且此舉將大幅攤薄淨資產收益率(ROE),如果分多次融資,市場又缺乏足夠的融資手
段,也未必總有融資的時間窗口,未來各行的資本管理壓力仍切實存在。
一位大行董事透露,為緩解壓力,現在各主要銀行都在力爭成為新資本協議實施的試點銀行。一旦入選,其資本計算的自主空間將會有所擴大,所以各行都有一定的積極性。
早在2010年,銀監會就曾打算選擇六家左右的銀行成為巴塞爾協議Ⅱ的達標試點行,入選銀行將在部分客戶和資產的風險權重的確定上,獲得一定的自主條件空間。
但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各界看到巴Ⅱ仍有不少有待完善之處,於是巴Ⅲ應運而生。銀監會也決定將巴Ⅱ、巴Ⅲ合二為一,於是達標試點行的準備和遴選也相應推遲。
知情人士透露,監管當局已經數次到各行檢查達標的準備情況,每次都會發現一些不足之處,所以目前尚未最終確定試點,預計試點工作將會與《辦法》基本同步。
標準進退
2011年2月,銀監會上報的資本充足率、撥貸比、槓桿率、流動性四大監管新工具獲國務院批覆。其中,槓桿率指標已經實施,但是其他各項則還「步履蹣跚」。
目前流動性管理壓力依舊比較嚴峻,一些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甚至有放鬆貸存比的呼籲,但監管當局認為,這是不能突破的風險底線。
「所以流動性風險管理不會降低。」前述大行財務條線高管透露,目前流動性管理,除貸存比指標外,也需要關注另外新引入的兩項流動性監管指標。在存款銳減和波動較大的情況下,居民的儲蓄意願下降,活期存款減少,對於銀行上述指標的穩定造成衝擊,值得關注。
旨在矯正數據質量不高帶來的分類偏差的撥貸比指標,對銀行影響最大,一些大行業很難達標。但有關監管人士稱,銀監會也不會相讓。少數銀行則對於上述較為嚴苛的指標提出不同看法。
財新記者採訪中獲悉,監管當局在年度「腕骨」監管指標的設置中,根據各行的實際,對上述指標已有所微調。
中行人士透露,由於中行的資產結構、業務品種和機構設置較為多元化,外幣資產和非銀行機構佔比較高,按照最初的標準執行,在當前的低息環境下,海外業務的淨息差平均只有1.6%左右,而每筆業務如果計提2.5%的準備金,相當於做一筆賠一筆,壓力巨大。
但銀監會考慮到中行海外業務和非銀行機構佔比較多的實際情況,已經調低了對母行資金依存度標準,實施了差異化監管。監管當局也將中行的撥貸比指標考核進行了調整,從原來考核整個集團的撥貸比,轉而考核境內法人銀行的撥貸比,此舉可以極大地緩解中行的達標壓力。
考核之爭
同樣引發業內爭議的還有銀行業改革的方向和路徑。在銀行業股改上市,經歷最初的繁華後,中國銀行業的經營業績和經營行為再度引起了諸多爭論。
「這輪銀行改革的方向就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商業銀行如果不追求商業可持續,那麼其商業性何在,改革的成果何在?」前述大型銀行財務條線高管稱,商業銀行要保證一定的資本充足率,減少市場融資,也必須有相應的利潤增長作為前提,利潤留存仍是資本補充的主渠道。
前述大型銀行董事則從另外一個角度解讀了銀行盈利水平不能大幅度降低的現實原因。
他透露,按照財政部和匯金公司的相關考核規定,銀行利潤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員工費用可以增加0.6個百分點。後經銀行的討價還價,變成了基本工
資可以增加0.6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淨利潤增長10%,工資水平可以增加6%;15%以上的增長,才能保證工資水平和GDP增幅持平。為保證薪酬水平的
競爭力,銀行對盈利增長有剛性需求。
與此同時,某些大型銀行還面臨員工年齡結構老齡化的問題,2015年左右將會有大批員工到齡退休,所以需要趁盈利形勢較好的時候,增加人手,而要確保員工人數大舉增加的同時,基本薪酬保持穩定,就需要靠增長來實現。
同樣令銀行執著於高增長的還有各種考核體系。有銀行高管透露,財政部對各主要銀行有一套經營指標的考核體系。這套體系的設計,仍以鼓勵做大為基本導向:誰的利潤高,誰的表現好,年底時要排隊,並據此決定高管的薪酬,評價銀行的表現。
「貸款增長放緩,中間業務發展受到制約,現在銀行也很迷茫,不知到底如何增長是好。」前述大型銀行財務條線高管直言。
不過,隨著監管和輿論導向的調整,各行的經營目標也在變化。如不少銀行都已經調低了中間業務的發展預期,並不再把規模作為首要取向。其實,這也是《辦法》實施的意圖所在。
如去年四季度起,中行已經放棄了對規模的過分依賴,轉而將淨息差和存貸比作為考核的重點,以存定貸。此舉與中行的特殊處境有關。由於海外資產佔
比到四分之一,海外業務的淨息差水平通常都比較低,大幅拉低了中行的淨息差水平,使得中行以集團計算的該項指標,一直落後於國內同業,所以中行對於提升資
金回報的需求比較高。知情人士稱,該行高層有意下大力氣規範負債行為,杜絕高息攬存,但內部面臨的阻力和爭論很大,近期不斷開會,「爭吵、統一思想」交織
進行。■
揭開購房換美國綠卡真相!賣中國房 去美國移民?!且慢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19/155286.shtml
文/Josie MIAO(目前在一家知名銀行的紐約辦公室工作)
筆者在紐約美漂,前幾年國內的親朋好友至多打聽一下美妝坤包、保健補品等價格,從去年開始房地產居然也混入了代購的話題,隔三差五地問一句曼哈頓的房子現在什麽行情?
不久前,多年未謀面的大學老師很鄭重地在微信上和我討論在美國買房辦綠卡的事情,我才發現父老鄉親關心海外房產市場不僅僅為了拓寬國際化視野,茶余飯後吹吹 水,還真有誠心誠意考慮購房移民的。由於工作關系,我對美國房產市場以及投資移民略有接觸。我和親友們對於移民這事兒的不同認知羅列如下,供大家參考。
1上海房價超紐約?
國內房價高企是個不爭的事實,但真要說是超英趕美,恐怕我要給這個說法打個問號。在一篇上海紐約房價對比的文章中,作者發現上海內環和外環的房價遠超紐約,而中環略低於紐約,從而得出上海房價已全面超越紐約的結論。
在內環房價的PK中,作者將紐約上東區和上海世紀公園周邊以及靜安別墅周邊作對比。上東區確實算是紐約富人的老根據地,但作者選取的街區是由Park Avenue-106st-116st-2nd Ave組成。通常而言,曼哈頓的上東區Upper East Side指的是Central Park/Fifth Avenue-59th Street-the East River-96th Street的區域。

即上圖中Central Park中央公園右邊包括Lenox Hill, Carnegie Hill 以及Yorkville的黃色區域。至於作者所提到的區域則屬於East Harlem淡紫色區域內的一部分。Harlem就是大名鼎鼎的哈林區。根據紐約市政府nyc.gov公布的數據,東哈林區一半以上的居民是拉丁裔(這就 是為啥圖上還標明了西班牙語),另有約1 /3是黑人。上東區和東哈林區的差別可不是到市中心近一兩站地鐵而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詢一下兩區的治安情況(怕說多了,有種族主義的嫌疑…)。
總而言之,體現在房價上就是緊鄰東哈林區的Yorkville的每平米均價也要比東哈林區高一倍不止。根據專門提供紐約市房產信息的Streeteasy上 提供的數據,目前上東區在售500多套房屋,掛牌均價約$2,475 per ft², 按照1美刀等於6.5軟妹幣來換算,大約17萬/平米。
不過,美國的房屋面積一般就是指實打實的套內使用面積,要是考慮這個因素的話,17萬還能再打個八折。但是和百分百得房率這個事實相比,目前國內的商品房一般都給予購房者百分百產權,在紐約可說不定。
紐約的公寓一般分為Condo和Co-op兩種產權,要完全說清兩者在房產稅務、所有權、管理方式和買賣風險等的不同,起碼得再給我三盞茶的時間。最直觀的 不同,Co-op的購房者得先經過大樓管委會的審查,不少管委會連租客也要審查,甚至規定不許對外出租,所以市場流動性遠不如Condo。體現在房價上, 就是曼哈頓的Condo每平米要比Co-op貴個兩、三千美元。所以要是只看上東區在售的Condo房價,17萬/平米還得往上走。
當然,我個人覺得比較兩地房價孰貴孰低對一般中產而言也就是個談資,紐約房價就算真比上海便宜,有多少人真準備跨國換房?

2買房送綠卡?
另一個讓赴美購房聽上去極具誘惑的理由是所謂買房獲綠卡的傳說。簡而言之,這事沒那麽簡單。大致上這很可能是EB-5項目在口口相傳之後的一次拷貝小走樣。
美國政府每年會頒發1萬個EB-5簽證給合格的外國投資者,通常有3,000個簽證名額預留給投資到區域中心(Regional Centers)的投資移民者。
一般而言,美國移民局要求投資金額不少於100萬美元。但為了刺激美國偏遠或高失業率地區的經濟發展,移民局規定如果申請人投資的對象處在“目標就業區域” (Targeted Employment Area),投資金額限制可下調到不少於50萬美元。而大部分的區域中心的投資門檻也是不少於50萬美元。
這也就是為什麽曼哈頓某公寓樓的投資移民項目只需投資50萬美元即可辦理EB-5簽證。聽上去很不錯,既購買了房產,又得到了綠卡。要果真如此,估計曼哈頓 的房價還得節節高。美國政府規定EB-5投資項目必須at risk(存在風險)。風險可大可小,但購置現房絕對不屬於at risk的範疇。

之前提到的曼哈頓移民項目,屬於早期的開發階段,房產商找銀行貸款不僅要將房產抵押,而且利率也較高。而EB-5投資者最看重的是獲得綠卡,一般對投資回報 率要求極低。房產商樂得將一部分銀行貸款轉換成低成本的EB-5融資。通常而言,EB-5的投資者是以夾層貸或者股權的方式參與投資,還款順序要劣後於銀 行貸款,因此投資之前千萬要做好盡職調查工作。
國內投資者往往通過移民中介接觸EB-5項目,而這些項目絕大部分是區域中心項目。如果有中介許諾項目方承諾歸還投資人本金或為投資款提供擔保的,那就要小心了。莫說此種承諾不足信,而且這一說法已違背了美國政府所規定的at risk的要求。
此外,某些中介會刻意強調區域中心有地方政府支持等說法。實際上,絕大部分區域中心是私營機構,即使有政府參與的項目也不等同於政府擔保,更何況美國政府有州、群、縣各個層級,地方政府入不敷出的事兒在美國也不算什麽新鮮事。
總之,不通過投資有風險的移民項目而只是在美國買了房子,人家是不會附送綠卡的。

3搶占學區房?
以我這位大學老師為例,在美購房的另一個動因是為了讓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早年間留學美國多是為了攻讀研究生學位,近年來赴美留學呈現低齡化趨勢。越來越多的中產家庭將尚在中學,甚至小學階段接受基礎教育的孩子送出國門。
除 了直接將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外,也有部分家庭選擇購置學區房,讓子女在學區所在地的公立學校就讀。我們在此不討論中美教育孰優孰劣,如果已經下定決心,立 時三刻要讓孩子接受美國教育,那麽學區房倒是可以考慮。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陪伴孩子度過青春期,家長們也會更放心一些。
但如果只是為了卡位學區房,為子女今後上學做長遠打算,我個人認為大可不必如此未雨綢繆。好學區的房子雖然緊俏,但還沒發展到一房難求的地步。
因為美國好學區的房產稅遠高於普通學區,一般家庭在子女們都上了大學後就會考慮搬離稅負高企的學區房,因此學區房騰籠換鳥的周轉率很高。即使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美國大部分學校並不要求學生家長必須購置該學區房產。換言之,即使是學區房的租客也可送子女入讀當地學校。
當然,有人考慮投資學區房,在子女未赴美之前,將房屋出租,以租金充抵房產稅。這倒是一個挺不錯的想法。只不過在美國,包括租金在內的任何收入都必須納稅。
B端金融認為現在非常多的中產階級都有去國外定居的念頭,基本上身價在2000萬以上的有錢人都會首先讓孩子學外語,讀雙語學校,最後目的自然是去美國等國家,最後把全部財產搬到美國去。難道去美國定居就一定好麽?筆者認為不一定!
對 於非居民外國人來說(Non resident alien),通常情況下,稅率為30%。也就是說,1000塊的租金,300刀要上繳山姆大叔。相比財務上這些算得清的加加減減,委托中介尋找合適的租 客,以及每年填報聯邦、所在州兩級稅表更是一筆不曉得要搭上多少時間和精力的麻煩賬。

以上種種,絕不是想打消各位赴美購房的念頭。以我這種美漂打工仔來說,發自肺腑地希望祖國繁榮富強,同胞們豪氣萬丈地搶占美利堅。不說別的,華人越多,中餐館和中國超市的數量和質量都會雙雙提升。只是借此想給大家分享一下可能之前沒留意到的事兒。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說句題外話,對大部分中產而言,即使移民到了遠方,還得一樣面對茍且的生活。因此,與怎樣順利移民相比,定居海外後是否能安居樂業才是要考量的重點。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B端金融,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自123RF圖庫。
【獨家】全球樂園大不同 模式各異且慢評——深度解讀上海迪士尼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0946.html
隨著上海迪士尼樂園宣布開園日期和票價,不少消費者開始籌劃如何在今年夏天與迪士尼來個“親密約會”。在很多遊客關心訂票和遊玩攻略的同時,還有一群投資者和業者非常關心上海迪士尼樂園的合作模式和盈利前景。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度調查和采訪,對全球各個海外迪士尼樂園商業模式進行詳細的了解,並且獨家獲悉上海迪士尼與眾不同的合資模式。作為迄今為止美國迪士尼在境外樂園中最大的現金投資項目,上海迪士尼未來前景如何?能給上海帶來什麽?不同合作模式孰優孰劣?記者將為您深度解讀。

迪士尼境外樂園的“許可經營模式”與“合資模式”
眾所周知,全球有數個已開業的迪士尼樂園,分布在美國洛杉磯和奧蘭多、日本東京、法國巴黎和中國香港,而上海迪士尼將是“最新款”產品。
那麽,境外迪士尼樂園的商務合作模式有哪些呢?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獲悉,迪士尼樂園在美國本土以外的建設和運營,有兩種合作模式——“許可經營模式”和“合資模式”。
先來看許可經營模式,東京迪士尼樂園采取的就是這一模式。這背後的故事非常有意思。上世紀60年代,千葉縣進行建設,當時因水質遭受汙染、漁業難以為繼,所以千葉縣政府決定填海造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東京迪士尼度假區項目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啟動的。
“千葉縣政府那時因為缺乏資金,而將工程委托給東方地產公司(OrientalLandCompany,簡稱OLC公司)進行圍海造地263萬坪,工程完畢後,將其中的103萬坪作為對OLC公司的回報,千葉縣政府還將263萬坪土地向銀團進行擔保,為OLC公司融資提供支持。1961年,OLC公司啟動圍海造地工程,轉折點出現在1974年,OLC公司與華特迪士尼公司達成戰略聯盟的基本共識,1979年,OLC公司與迪士尼正式簽訂了東京迪士尼樂園的基礎協議。1983年,東京迪士尼樂園正式開園。”知情者透露。
東京迪士尼樂園采取“許可經營模式”,由華特迪士尼公司將迪士尼的相關知識產權許可給OLC公司,樂園的日常經營由OLC公司負責。在許可交易架構下,華特迪士尼公司不能直接參與到項目的運營管理,而是通過在日本設立WaltDisneyAttractionsJapanese(簡稱WDAJ)來實現迪士尼對其品牌的管理、協調和敦促OLC實施好迪士尼標準,確保項目在正確的軌道上推進。“許可經營模式”中,華特迪士尼公司每年有一定比例的許可費收入,與項目營業總額掛鉤,而不是與經營利潤掛鉤。
從上述模式中可見,東京迪士尼基本是由日方投資的,權益也大多數掌握在日方手中。緣何強勢的美國迪士尼願意采取這種方式呢?
本報記者查閱公開資料並采訪部分參與過迪士尼樂園項目研究組的專家後了解到,當時日本對境外投資項目采取嚴格的限制措施,且東京迪士尼是美國本土之外的第一個境外樂園項目,美方出於慎重考慮采取了投資風險相對較小的“許可經營模式”。
最初,很多人質疑東京迪士尼,因為人們認為美方幾乎沒有投資卻可以坐收許可費,很不公平。然而萬萬沒想到的是,由於出色的運營管理和日本全民對動漫的喜愛,東京迪士尼大獲成功,讓日方賺得“盆滿缽滿”,美方因為沒有參與投資因而也就無法獲得相應的投資收益。
再來看“合資模式”,巴黎迪士尼樂園、中國香港迪士尼樂園和上海迪士尼樂園采用了該模式。東京迪士尼樂園的成功讓迪士尼方面加快了境外迪士尼樂園的布局。1992年,巴黎迪士尼樂園正式開園。2005年,香港迪士尼樂園正式開園。以上兩家迪士尼樂園均由華特迪士尼公司與當地合資成立業主公司,並由業主公司委托管理公司進行項目日常運營管理。
“從巴黎迪士尼樂園開始,迪士尼在境外的樂園項目都采取直接參股的形式,以期更直接地參與項目的效益分配。同時,通過成立迪士尼獨資的管理公司直接進行樂園運營。”上述研究人士表示。
可惜,歐洲人並不像日本人那樣全民熱愛卡通人物,甚至不太接受美國文化,這導致巴黎迪士尼樂園不如預期中的美好。雖經營業績不佳,但因迪士尼直接參與投入該項目,因此共同承擔項目的收益和風險,甚至美方不得不讓渡一部分許可收益。
“同時,巴黎政府通過將巴黎迪士尼與項目所在區域‘歐洲谷’的開發緊密結合,將其作為發展和振興東巴黎地區的重要引擎而實現了合作共贏的目標。”上述研究人士進一步指出。

不同條件下產生的商務合作模式,本身沒有可比性
記者註意到,上海迪士尼樂園也屬於“合資模式”下的合作,但經查閱資料並多方調研和采訪後了解到,上海迪士尼樂園在合作主體、治理架構、投資方式、利益分配等方面與同一類型的巴黎、香港迪士尼樂園有所不同。
首先,合作主體不同。巴黎迪士尼樂園由華特迪士尼公司與法國政府、地方議會、巴黎郊區交通部門簽訂協議,目前,巴黎項目的業主公司已成為上市公司。香港迪士尼樂園由華特迪士尼公司與香港特區政府簽訂協議,而上海迪士尼樂園則是由國有企業申迪集團與華特迪士尼公司共同投資、建設和運營。以企業作為投資主體,而不是由政府直接投資,此舉讓投資主體更加清晰。
其次,治理架構不同。申迪集團與華特迪士尼公司共同投資設立三家合作企業,即上海國際主題樂園有限公司、上海國際主題樂園配套設施有限公司、上海國際主題樂園和度假區管理有限公司。前兩家公司是業主公司,申迪集團持有57%的股份,迪士尼持有43%的股份;第三家公司是管理公司,不同於巴黎和香港100%由迪士尼獨資的安排,上海管理公司持有迪士尼70%的股份,申迪集團持有30%的股份。就像一般酒店的管理模式一樣,雙方合作成立的管理公司接受業主公司的委托,負責項目的創意、設計、開發和日常運營管理工作。
在兩家業主公司中,中方擔任董事長,項目的重大事項由董事會決策,同時中方向管理公司委派副總經理及若幹高級管理人員參與項目的日常經營管理,實現中美雙方合作共同管理迪士尼樂園項目。
再次,投資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不同。中美雙方均以現金入股,土地使用權和知識產權均不作價入股。獲得項目投資收益的是業主公司而非管理公司。申迪集團和迪士尼公司在業主公司中按照股權比例分享利潤,分擔風險和虧損。
了解各類模式後,可見“合資模式”的上海迪士尼與巴黎迪士尼、香港迪士尼不同,更與采取“許可經營模式”的東京迪士尼完全不同。
近期有質疑提出:“日本人擁有100%的人事權、財務權,100%的經營權,擁有100%的日本迪士尼股份處置權。東京迪士尼的一切都掌握在日本手里。31年後,上海至少比日本為迪士尼建設多付出三倍多資金、一倍多土地,而建設經營管理權中方只有30%,財務權、經營權絕對掌握在美方手里。”
知情者指出,完全不同的模式之下,根本不能如此簡單地比較,東京迪士尼是日本方面幾乎完全出資的,美方基本沒有直接投入。而上海迪士尼則是中美雙方合資,出資比例與經營權是有直接關聯的。而前後相隔30多年的日本迪士尼和上海迪士尼兩個項目,在國家體制、市場環境、經濟條件、人口狀況、土地成本、物價水平、文化認知、消費習慣等許多方面都存在極大差異,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和管理架構也在情理之中,迪士尼在全球的樂園項目合作模式、出資方式和管理架構均不盡相同,都是合作方根據實際情況談判協商後做出的選擇,且每項協議都是一套複雜而嚴密的體系,需考慮一系列複雜因素。不能貿然評價不同模式之間孰優孰劣,也不能“簡單類比”。

上海迪士尼項目的利益保障
隨著今年6月上海迪士尼樂園即將開業,一些投資者非常關心上海項目的投資回報和中方的權益保障如何。
來看看投資情況。
此前有質疑指:“上海迪士尼的國有資源與資金總投入至少市值3000億(商業地產投入至少1000億、配套投入約1000億、建設、維護、更新費用1000億以上);樂園每年更新三分之一項目、維修三分之一項目、四年的維護費等於建設一個迪士尼的費用。”
根據公開資料和部分接近人士透露,上述質疑中的數據有嚴重誤差,且樂園建設、維護、更新費用均由雙方成立的合資公司承擔,不存在中方單方面出資的情況。事實上,美方在上海迪士尼項目中的投入巨大,在上海樂園開工年宣布的244.8億元人民幣總投資中占股比例達43%,包括樂園配套設施在內,一期項目出資額高達124.72億元。2013年,為了滿足更多容量擴建的需求,雙方股東進一步追加項目投資,美國迪士尼公司的現金出資額又增加了逾21億元人民幣,遠高於其在境外其他樂園的投資額。根據協議,項目總投資以人民幣計價,考慮到正式協議簽署以來人民幣不斷升值的影響,美方實際投入的美元額進一步提高,上海迪士尼樂園已成為迄今為止,美國迪士尼公司在境外最大的樂園投資項目。
“投資如此之大足見美方對上海項目的重視和預期之高,要知道該項目談判多年,其間問題不少,但最終想到了保障雙方利益的獨特上海合資模式。此前有人質疑上海迪士尼在利益分配上是否傾向於美方,但事實絕非如此,雙方在利益分配方面是慎重的,同股同權、風險共擔是雙方合作的重要基礎。”一位曾見證上海迪士尼項目談判過程的人士如是說。
有質疑指出:“上海迪士尼的建設經營管理權中方只有30%、中方在項目管理中的表決權連三分之一都沒有、中方在所有的上海迪士尼樂園內經營中只有30%收益權。”
知情者透露,上述質疑中的數據多有混淆,也沒有理解“同股同權”的真正含義。事實上,申迪集團和迪士尼公司在業主公司中按照出資比例各占57%和43%的股權,雙方按股權比例分享利潤,分擔風險。

迪士尼度假區的收益,算小賬更要算大賬
上海迪士尼樂園的開業,對於內地遊客來說,家門口多了一個世界級的旅遊目的地。與去境外其他迪士尼樂園相比,在機票、住宿等方面能有不少節省,而且還增加了休閑旅遊的便捷性。同時,對於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來說,內地遊客的增加,也為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有良好助推力。
“一個主題公園的經濟效益不僅是單看這個項目本身,而是主題公園可以拉動旅遊酒店業、交通、物流、商業零售、地產、服飾、食品、文化、動漫、演藝等產業。這是一筆長期的巨大的財富。”華東師範大學旅遊學系主任樓嘉軍分析,主題樂園同時是文化和旅遊項目,產業鏈條長、關聯產業廣、產業創新強,能夠直接帶動旅遊產業鏈發展,並提升其他產業的文化附加值。
據悉,東京迪士尼樂園開業第一年就創造1036萬人次的客流神話,現在每年有超過2500萬人次的遊客,帶動旅遊經濟活動消費超過170億美元,對日本休閑旅遊的貢獻度達到12%。東京迪士尼樂園所在地舞浜也從東京郊區一個破舊漁村海港,逐步發展成為舞安市,乃至東京都市圈著名的旅遊休閑區域,成為最代表日本的城市休閑目的地。美國奧蘭多迪士尼樂園同樣將奧蘭多從一個落後的柑橘種植地帶動發展成為國際著名旅遊目的地,吸引世界500強中眾多企業設立總部。
目前,“主題樂園+度假區”模式已成為主題樂園發展的主流趨勢。迪士尼五大樂園均采用該模式,每年能創造30%的銷售收入。東京迪士尼度假區是包含東京迪士尼主題樂園、東京迪士尼海洋樂園、三家迪士尼飯店和六家東京迪士尼度假區公認大飯店、伊克斯皮爾莉購物中心、旅途愉快東京迪士尼度假區商品專賣店以及太陽馬戲劇團劇院的超大型綜合性功能區域,有效將遊客停留時間從7小時延長至68小時左右,成為東京都市圈地價漲幅最高的地方。巴黎迪士尼樂園的建設與所在區域即“歐洲谷”的開發緊密結合,歐洲迪士尼公司擁有樂園所在區域總計1943公頃土地的30年(從1987年至2017年)獨家開發權。目前,歐洲谷新城居民從開發前5000多人增加至超過29000人,配套商業區共有140家店鋪。據統計,在歐洲谷區域中,政府公共投入與社會投資的數額呈1:10的比例。
有專家預測,上海迪士尼開園後,每年吸引的遊客人次數將是“千萬級”的,未來或將貢獻近900億元規模的消費量。上海迪士尼樂園將產生核心帶動、關聯帶動、延伸帶動三個層面的產業帶動效應,直接、間接帶動的產業行業領域達上百個。其中,核心帶動的文化、旅遊行業領域達近50個,拉動文化創意、旅遊業增加值年均超過200億元;關聯帶動行業領域近40個,帶動上海服務經濟亟須發展的新興產業年均230億元增量產值;延伸帶動行業領域40多個,年均增量產出近70億元。
“如果每年有逾千萬客流到訪上海迪士尼樂園,這將對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大浦東區域、上海全市區域和長三角乃至長江流域和全國範圍產生帶動作用。上海迪士尼項目可以成為長三角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動力。”長期研究迪士尼模式的華美首席知識專家趙煥焱分析。
此外,上海迪士尼樂園將有力帶動就業,促進城鄉一體化,促進社會管理創新,創造體驗經濟。以上海迪士尼樂園為核心的國際旅遊度假區建設,將持續加快郊區新市鎮建設、改善郊區生態環境,實現郊區服務經濟跨越式發展。上海迪士尼樂園作為體驗經濟的代表,對於經濟業態提升具有深遠影響,借鑒迪士尼的做法,上海將打造成為中國體驗經濟發展的先行區域,這對於“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意義重大。
公募FOF待發 盈米“且慢”先行
日前,證監會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第2號——基金中基金指引(征求意見稿)》,引發基金界熱議。一旦正式細則落地,公募版FOF將成為現實。
公募FOF破冰之前,有公司已另辟蹊徑。《第一財經日報》獲悉,由廣發基金原副總經理肖雯發起成立互聯網銷售平臺盈米財富已為基民提供了一條類似FOF的基金組合配置方式。
公募版FOF推出之前、業內尚存疑問之際,《第一財經日報》專訪了盈米財富創始人兼CEO肖雯。肖雯就FOF及盈米獨特的基金組合賬戶投資方式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優劣並存的FOF
FOF起源於美國,起初以私募股權基金為主,發展至今FOF也成為美國市場重要的公募基金產品。
FOF滿足於投資者通過持有基金而間接投資於各種類型的金融資產,其本質就是多元化資產。FOF可以投資於不同的基金,而這些基金則投資於如股票、債券等不同的資產類別的基金產品。所以FOF在選擇投資標的時有較大的靈活性,可以分散風險。在越是低迷或波動的市場環境下,FOF的優勢更明顯。
過去幾年,中國券商類FOF、陽光私募FOF產品陸續推出,但這些產品因各種原因,未能發展壯大。相比之下,“胎動”中的公募FOF的合規監管最為嚴格,投資範圍、信息披露等問題都受到嚴格的監管界定,對投資者而言更具吸引力。
肖雯在采訪中表示:公募FOF推出將為各資產管理公司提供更多服務的工具,將會促進財富管理行業的發展。但公募FOF應該更多地與客戶的需求及應用場景融合,成為客戶資產配置的工具,而不僅僅是多了一類公募產品。
互聯網產品已先行
在公募FOF推出之前,盈米財富已先行一步,通過開發研制的互聯網產品“且慢”為投資者提供了組合投資的類FOF模式。
肖雯稱,多年的從業經驗告訴她,投資需要的不是產品而是解決方案,並且是可被執行的,可跟蹤的解決方案。基於此,盈米財富做了一個以公募基金為原材料的組合基金平臺“且慢”,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作為基金組合賬戶,可以將多只公募基金集合展示,統一跟蹤,一鍵下單。“且慢”為各類基金投研人員、基金銷售機構、基金達人等提供一站式資產配置組合工具和組合服務邀請專業的做投資的人、機構來構建高品質組合。由於一切都在這個平臺上進行的,所以後續的跟蹤會變得容易很多。
在肖雯看來,盈米財富成立以來始終踐行著幫助投資者實現財富管理的目標與信念。未來的市場機會在跟客戶端接觸的財富管理端,誰跟客戶走得近,誰能夠更高效地把更合乎個性的產品和投資者教育結合在一起,誰就能在未來財富管理領域獲得更大機會。基於此,盈米主張精準定位某一類客群,用優質內容和IP化運營與客戶深度交互和交流,建立理財共同價值觀,為客戶做好財富規劃,和客戶一起成長,這才是財富管理未來的方向。
對於且慢的創新優勢,肖總表示,盈米用科技和技術力量實現了基金組合賬戶的一鍵下單和持續跟蹤,既消除了雙重收費,又能夠做到“千人千面”,並且達到了和FOF的分散風險、實現資產配置的相同目的。
Next Page